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汕头市市政工程维修中心 广东汕头 515000
纵观汕头发展的历史,汕头素有“一雨则积,一暴则涝”的现象,中心城区也不例外,而且,随着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为此,笔者就如何减少我市中心城区暴雨积水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中心城区的排水系统现状
汕头市北岸中心城区的建设大致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64年开埠至1978年,建成区为大华路以西、金砂路以南的区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旧城区;第二阶段从1978年迄今,建成区为除老城区以外新扩大的区域。其中金环路以东,金凤路以南的区域为老特区合并后扩建的区域,通常称之为新城区,或东区。介于老城区和新城区之间的区域属区域调整之前的金园区范围,姑且称之为中间城区。这三个区域排水系统的现状具有不同建设发展阶段的特征。
1、旧城区:
该区排水系统的建设年代久远并历经改造,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全区内排水干管(渠)长40.6公里,排水管渠内有贝灰渠缸瓦管、砖石渠及混凝土管。现状的排水基本以外马路和小公园为分水岭。北面形成一个排水系统,主干渠沿月眉路的箱涵WxH=2500x2500,终端排入中山公园西侧的梅溪河。西面小公园以西为放射状道路以放射状的排水管(渠)排往梅溪河。南面外马路以南区域,排水管渠就近排入汕头港。由于建设年代不同,排水管渠的完好程度也不同,而且现状的排水管渠的断面远小于设计断面。现状共有30多个出水口,将老城区的雨污水直接排入汕头海和梅溪河。各个出水口都设有闸门控制。
2、中间城区:
该区建于八、九十年代,排水系统完好率较高,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排水管渠东西向以混凝土管为主,南北向以方涵(石砌方涵和钢筋混凝土方涵)为主。东西向的排水管将雨污水排往龙湖沟,南北向的排水系以金新路、龙眼路和金环路为排水主干渠,将雨污水排入汕头海。其中最主要的排水灌渠为龙眼路的WxH=2700x2580的钢筋混凝土排水涵。龙湖东区的龙珠污水处理厂在建设中考虑到一部分建成区的污水截留送往污水处理厂处理,在龙湖沟出海口处建有一座提升泵站,提升规模为5万吨/日,其中污水为2万吨/日。
3、新城区:
该区面积约30k㎡,其中建成区20k㎡,区内排水系统基本是按照雨污分流制建设的。
1)污水系统:污水管道现状是按照“八纵八横”道路,即金环路、华山路、天山路、衡山路、嵩山路、庐山路、黄山路、泰山路、金凤路、长江路、珠江路、珠池路、金砂路、长平路、韩江路和中山东路铺设,由于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在龙珠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前,污水管接入河道或雨水管,造成现状排水系统较混乱。随着衡山路新河沟边的污水截流干管和三脚关沟东侧的污水截流干管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污水基本通过港区新排沟边的截流干管流进污水处理厂。
2)雨水系统:雨水系统主要分布为七条排水沟,南北向有六条,由西向东分别为龙湖沟、公社沟、新河沟、二线沟、三脚关沟和黄厝围沟;东西向的排水沟为港区新排沟。城市雨水通过雨水管汇集到排水沟,然后排入汕头海湾。
3)强排站的设置。在龙湖沟海滨花园东侧建有水闸强排控制;公社沟、新河沟、二线沟、三脚关沟汇合成港区新排沟和黄厝围沟合并后出海,在出海口处建有黄厝围强排站,配套水闸控制。
二、积水成因的分析
1、气候因素。
强降雨是造成积水的客观原因之一。汕头属亚热带,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初夏气温回升,冷暖多变,常有暴雨,盛夏虽高温而少酷暑,常受台风袭击,从而更易造成洪涝灾害。
2、地貌因素。
汕头地处潮汕平原临海地域,属冲积沙丘,自然地势低洼,平均标高较低,其中旧城区标高为0.5m~2.0m,中间城区和新城区标高为1.7m~2.2m,同时受海潮因素影响,易遭高潮时潮水顶托而妨碍排水和及时排涝。
3、排水系统先天不足。
由于规划的滞后,多头建设,排水设施建设随意性大。在1999年之前,尚没有一个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排水设施建设的依据,缺少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思路指引。1999年以后,虽然先后编制完成了《龙湖东区排水改造规划》、《黄河路以北片区排水规划》、《汕头市中心城区北岸新津以西片区排水专项规划》,但仍不够完善,指导排水设施建设的价值不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中心城区排水系统的改造和建设缺少前瞻性,构思不清晰,设计目标不统一,区域与区域之间,管道与管道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的衔接都出现不少拐点,强排设施建设也跟不上,以致排水系统整体效能严重低下。其次是改造建设滞后,一些排水管道随着道路超期使用破损严重,没有及时的改造维修,排水功能大打折扣。
4、城市规模快速扩大的影响。
城市规模快速扩大也是影响城市排水防涝的很重要因素。1980年成立汕头经济特区,35年来,我市中心城区(北区)从1980初的7.8平方公里发展迄今的212平方公里,城市规模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呈现快速扩张,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局部水系紊乱,河道与排水管网淤塞,人为导致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下降;新城区过去多为农业用地,中山东路一带为鱼塘、海滩,海滩被填高作为土地使用后,城市地面硬化,洪水失去蓄滞场所,使城市汇流条件改变,地表径流增加,河道洪峰流量成倍增加,洪峰出现时间提前;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以往的排洪河道变成了市内的排水渠沟,加重了防洪负担。
5、体制不顺,管理管养不到位。
排水系统从规划、建设、管理、管养,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层级,都可以管,但都没有真正管到位,出现很多管理和执法的空白点,造成很多影响排水系统发挥正常排水功能的问題。一是管理把关不严,执法不到位。1)随意压缩过水断面,抬高基础标高。如在庐山路华丽家园处,二线沟过水断面由原5mX2.6m被压缩为2条直径1400钢筋混凝土管,造成“肠梗塞”,严重影响过水功能;珠池路的过路箱涵涵底标高比二线沟的沟底标高高,产生溢流现象,年长日久,淤积严重;非法建设,2)覆盖沟渠。如二线沟、公社沟两侧乱搭乱建的现象十分严重,加上近年覆盖沟道非法建设,给排水沟改造治理清淤疏浚工作带来诸多困难,造成排水沟淤塞,一遇强暴雨,路面积水严重;3)乱驳接排水管道。一些城市建筑尤其是居民住宅开发区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雨污排水系统乱驳接现象尤为严重,造成生活污水的杂物堵塞排水管道,一些酒店饭馆带油污的水没经过隔油处理直接排放,不仅影响排水畅通,也使城市水体受污染;4)工程管理验收不严格。据摸查,珠江路有一处没设排水管,造成东西排水管不连通,每逢下暴雨,需5~6天时间路面积水才能排干;很多排水管道的闭水检查临时设施没有拆除或不完全拆除,使新建的排水设施的排水功能大打折扣。二是维修养护跟不上,排水管积淤严重。1)管养面积的不断扩大。据掌握的资料,汕头市市政设施管养单位从1993年管养的道路243万平方米、下水道272公里、水闸61座、桥梁22座,到2015年管养的道路762万平方米、下水道514公里、水闸80座、桥梁73座。2)城维经费严重不足。随着管养范围不断扩大及工作量的不断增加,需要相应地增加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但到目前为止城维经费没有相应地增加,使得仅有的经费很难满足日常管养工作的需要。 三、减少暴雨积水的对策
1、结合现状,重新调整排水管网系统整体规划。
排水设施是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排水规划必须同时考虑多方面复杂或不确定因素,很多涉及到经验问题,需要进行多方论证,才能使城市排水设施在发挥排水功能更具可行性、合理性,达到预期的、快速的排水效果。1999年5月~2003年4月,汕头市规划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汕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先后联合编制完成了《龙湖东区排水改造规划》、《黄河路以北片区排水规划》、《汕头市中心城区北岸新津以西片区排水专项规划》,时隔多年,原先的排水改造规划图已不能满足现今城区扩大后道路排水的需要,建议结合现状,重新调整排水管网系统整体规划。
1)摒弃陈旧的观念,重新对各区域排水规划的定位。随着城市排水工程建设的发展,新的观念也随着涌现出来,因此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排水规划时,应积极探索、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融入新的科学理念,以保证排水规划真正实施并有效指导排水设施的建设。
2)合理选择排水系统的体制。排水体制有分流制、合流制、截流式合流制。曾经备受推崇的分流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运行发现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我市新城区排水工程的规划与建设完全采用分流制,后来因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及小区未能实施分流等没达到预期目的而演变为混合制。通常排水系统体制的选择,应当在满足环境保护需要的前提下,根据区域的具体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决定。
3)协调好排洪排水之间的关键问题。城市排洪与排水都是要把城区暴雨产生的径流排入江河中去,其不同仅在于排洪解决较大面积长历时暴雨产生的内洪,而城区排水则是解决短历时暴雨产生的排水问题。解决好排洪排水之间的关键问题:一是公式选用的协调。城市排洪目前采用的是水文公式(暴雨推理公式),推理公式推求洪峰流量的暴雨一般以60 min,3h,6h,24h,72h为控制时段;城市排水采用的是暴雨公式,暴雨时段控制在5~120min。二是暴雨重现期选用的协调。在城市排洪和排水的洪峰流量计算时,其设计标准一般采用暴雨重现期控制,但公式中相同提法的重現期“名同义不同”,因此进行排洪和排水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排洪与排水重现期标准衔接问题。
2、加大投入,新建和改造排水管网。
城市排水排涝甚至防洪是一个工程体系,其规划建设要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形成雨、污分流系统。主要措施为:(1)改造城市排水出口的河渠,解决好全市排水出路问题;(2)加大排水干管建设力度,增加服务面积,加快新区与城市排水体系连接段排水管网的建设进度,保证新区顺畅排水。(3)尽快实施旧城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提高管道系统完好率。结合旧城区道路改造,对旧管进行翻建,消除临时排水措施,同时做好对其他管道的维护,以保证排水管道的正常使用,提高排水管道完好率;(4)改造区域雨水系统,解决汛期内涝问题,对积水点涉及到的雨水管渠进行改造和扩建,彻底解决市区汛期内涝问题。
3、增加地面的渗透能力,降低地表的产流量,同时增加地下水的补给。
一是铺设透水路面。对道路、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铺设可以透水的路面,降雨落到路面后很快渗入地下,减少地面径流。但是要注意透水空隙不能太小,防止堵塞失效。二是采用渗水管道,对大型排水管道采用可以透水的多孔管,在排水的同时,部分雨水渗入地下。三是建设渗水系统,在建筑密集的区域,建设包括渗水槽、渗水井在内的地下渗水系统,使地表积水尽快地渗入地下。
4、兴建排涝设施:
全面建设包括点(排涝泵站)、线(排水管、沟)、面(地面雨水调蓄设施)、地下(地下雨水调蓄设施)对策在内的全方位城市雨水调蓄工程体系,降低城市雨洪灾害风险。目前汕头市仅有四个强排泵站、自然形成的河沟以及上述存在很多弊端排水管系外,其他的设施还是空白,因此除了完善现有设施外,应当增加其他设施的配套,提升综合排涝能力。
5、完善管理体制,全面整合抢险资源。
一是建立完善的城市雨洪信息管理系统。它应当是包括气象环境、降雨预测、风险预测及监测、城市人口分布、资产分布、重要设施分布、生命线工程、雨水调蓄工程、城市防汛抢险救灾组织体系在内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二是进一步健全排涝应急管理体系,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组织精干的专业清障排涝应急队伍;三是建章立制。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短期紧急调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必须通过以建章立制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义务与协调机制,以及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
四、结语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排水排涝”将逐步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加强汕头市区排水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排水排涝”效能成为摆在我们急需解决的一大课题。正确认识和理解城市排涝规划,以及同城市排水之间的协调关系,并加以认真落实,这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纵观汕头发展的历史,汕头素有“一雨则积,一暴则涝”的现象,中心城区也不例外,而且,随着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为此,笔者就如何减少我市中心城区暴雨积水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中心城区的排水系统现状
汕头市北岸中心城区的建设大致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64年开埠至1978年,建成区为大华路以西、金砂路以南的区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旧城区;第二阶段从1978年迄今,建成区为除老城区以外新扩大的区域。其中金环路以东,金凤路以南的区域为老特区合并后扩建的区域,通常称之为新城区,或东区。介于老城区和新城区之间的区域属区域调整之前的金园区范围,姑且称之为中间城区。这三个区域排水系统的现状具有不同建设发展阶段的特征。
1、旧城区:
该区排水系统的建设年代久远并历经改造,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全区内排水干管(渠)长40.6公里,排水管渠内有贝灰渠缸瓦管、砖石渠及混凝土管。现状的排水基本以外马路和小公园为分水岭。北面形成一个排水系统,主干渠沿月眉路的箱涵WxH=2500x2500,终端排入中山公园西侧的梅溪河。西面小公园以西为放射状道路以放射状的排水管(渠)排往梅溪河。南面外马路以南区域,排水管渠就近排入汕头港。由于建设年代不同,排水管渠的完好程度也不同,而且现状的排水管渠的断面远小于设计断面。现状共有30多个出水口,将老城区的雨污水直接排入汕头海和梅溪河。各个出水口都设有闸门控制。
2、中间城区:
该区建于八、九十年代,排水系统完好率较高,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排水管渠东西向以混凝土管为主,南北向以方涵(石砌方涵和钢筋混凝土方涵)为主。东西向的排水管将雨污水排往龙湖沟,南北向的排水系以金新路、龙眼路和金环路为排水主干渠,将雨污水排入汕头海。其中最主要的排水灌渠为龙眼路的WxH=2700x2580的钢筋混凝土排水涵。龙湖东区的龙珠污水处理厂在建设中考虑到一部分建成区的污水截留送往污水处理厂处理,在龙湖沟出海口处建有一座提升泵站,提升规模为5万吨/日,其中污水为2万吨/日。
3、新城区:
该区面积约30k㎡,其中建成区20k㎡,区内排水系统基本是按照雨污分流制建设的。
1)污水系统:污水管道现状是按照“八纵八横”道路,即金环路、华山路、天山路、衡山路、嵩山路、庐山路、黄山路、泰山路、金凤路、长江路、珠江路、珠池路、金砂路、长平路、韩江路和中山东路铺设,由于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在龙珠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前,污水管接入河道或雨水管,造成现状排水系统较混乱。随着衡山路新河沟边的污水截流干管和三脚关沟东侧的污水截流干管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污水基本通过港区新排沟边的截流干管流进污水处理厂。
2)雨水系统:雨水系统主要分布为七条排水沟,南北向有六条,由西向东分别为龙湖沟、公社沟、新河沟、二线沟、三脚关沟和黄厝围沟;东西向的排水沟为港区新排沟。城市雨水通过雨水管汇集到排水沟,然后排入汕头海湾。
3)强排站的设置。在龙湖沟海滨花园东侧建有水闸强排控制;公社沟、新河沟、二线沟、三脚关沟汇合成港区新排沟和黄厝围沟合并后出海,在出海口处建有黄厝围强排站,配套水闸控制。
二、积水成因的分析
1、气候因素。
强降雨是造成积水的客观原因之一。汕头属亚热带,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初夏气温回升,冷暖多变,常有暴雨,盛夏虽高温而少酷暑,常受台风袭击,从而更易造成洪涝灾害。
2、地貌因素。
汕头地处潮汕平原临海地域,属冲积沙丘,自然地势低洼,平均标高较低,其中旧城区标高为0.5m~2.0m,中间城区和新城区标高为1.7m~2.2m,同时受海潮因素影响,易遭高潮时潮水顶托而妨碍排水和及时排涝。
3、排水系统先天不足。
由于规划的滞后,多头建设,排水设施建设随意性大。在1999年之前,尚没有一个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排水设施建设的依据,缺少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思路指引。1999年以后,虽然先后编制完成了《龙湖东区排水改造规划》、《黄河路以北片区排水规划》、《汕头市中心城区北岸新津以西片区排水专项规划》,但仍不够完善,指导排水设施建设的价值不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中心城区排水系统的改造和建设缺少前瞻性,构思不清晰,设计目标不统一,区域与区域之间,管道与管道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的衔接都出现不少拐点,强排设施建设也跟不上,以致排水系统整体效能严重低下。其次是改造建设滞后,一些排水管道随着道路超期使用破损严重,没有及时的改造维修,排水功能大打折扣。
4、城市规模快速扩大的影响。
城市规模快速扩大也是影响城市排水防涝的很重要因素。1980年成立汕头经济特区,35年来,我市中心城区(北区)从1980初的7.8平方公里发展迄今的212平方公里,城市规模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呈现快速扩张,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局部水系紊乱,河道与排水管网淤塞,人为导致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下降;新城区过去多为农业用地,中山东路一带为鱼塘、海滩,海滩被填高作为土地使用后,城市地面硬化,洪水失去蓄滞场所,使城市汇流条件改变,地表径流增加,河道洪峰流量成倍增加,洪峰出现时间提前;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以往的排洪河道变成了市内的排水渠沟,加重了防洪负担。
5、体制不顺,管理管养不到位。
排水系统从规划、建设、管理、管养,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层级,都可以管,但都没有真正管到位,出现很多管理和执法的空白点,造成很多影响排水系统发挥正常排水功能的问題。一是管理把关不严,执法不到位。1)随意压缩过水断面,抬高基础标高。如在庐山路华丽家园处,二线沟过水断面由原5mX2.6m被压缩为2条直径1400钢筋混凝土管,造成“肠梗塞”,严重影响过水功能;珠池路的过路箱涵涵底标高比二线沟的沟底标高高,产生溢流现象,年长日久,淤积严重;非法建设,2)覆盖沟渠。如二线沟、公社沟两侧乱搭乱建的现象十分严重,加上近年覆盖沟道非法建设,给排水沟改造治理清淤疏浚工作带来诸多困难,造成排水沟淤塞,一遇强暴雨,路面积水严重;3)乱驳接排水管道。一些城市建筑尤其是居民住宅开发区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雨污排水系统乱驳接现象尤为严重,造成生活污水的杂物堵塞排水管道,一些酒店饭馆带油污的水没经过隔油处理直接排放,不仅影响排水畅通,也使城市水体受污染;4)工程管理验收不严格。据摸查,珠江路有一处没设排水管,造成东西排水管不连通,每逢下暴雨,需5~6天时间路面积水才能排干;很多排水管道的闭水检查临时设施没有拆除或不完全拆除,使新建的排水设施的排水功能大打折扣。二是维修养护跟不上,排水管积淤严重。1)管养面积的不断扩大。据掌握的资料,汕头市市政设施管养单位从1993年管养的道路243万平方米、下水道272公里、水闸61座、桥梁22座,到2015年管养的道路762万平方米、下水道514公里、水闸80座、桥梁73座。2)城维经费严重不足。随着管养范围不断扩大及工作量的不断增加,需要相应地增加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但到目前为止城维经费没有相应地增加,使得仅有的经费很难满足日常管养工作的需要。 三、减少暴雨积水的对策
1、结合现状,重新调整排水管网系统整体规划。
排水设施是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排水规划必须同时考虑多方面复杂或不确定因素,很多涉及到经验问题,需要进行多方论证,才能使城市排水设施在发挥排水功能更具可行性、合理性,达到预期的、快速的排水效果。1999年5月~2003年4月,汕头市规划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汕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先后联合编制完成了《龙湖东区排水改造规划》、《黄河路以北片区排水规划》、《汕头市中心城区北岸新津以西片区排水专项规划》,时隔多年,原先的排水改造规划图已不能满足现今城区扩大后道路排水的需要,建议结合现状,重新调整排水管网系统整体规划。
1)摒弃陈旧的观念,重新对各区域排水规划的定位。随着城市排水工程建设的发展,新的观念也随着涌现出来,因此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排水规划时,应积极探索、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融入新的科学理念,以保证排水规划真正实施并有效指导排水设施的建设。
2)合理选择排水系统的体制。排水体制有分流制、合流制、截流式合流制。曾经备受推崇的分流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运行发现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我市新城区排水工程的规划与建设完全采用分流制,后来因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及小区未能实施分流等没达到预期目的而演变为混合制。通常排水系统体制的选择,应当在满足环境保护需要的前提下,根据区域的具体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决定。
3)协调好排洪排水之间的关键问题。城市排洪与排水都是要把城区暴雨产生的径流排入江河中去,其不同仅在于排洪解决较大面积长历时暴雨产生的内洪,而城区排水则是解决短历时暴雨产生的排水问题。解决好排洪排水之间的关键问题:一是公式选用的协调。城市排洪目前采用的是水文公式(暴雨推理公式),推理公式推求洪峰流量的暴雨一般以60 min,3h,6h,24h,72h为控制时段;城市排水采用的是暴雨公式,暴雨时段控制在5~120min。二是暴雨重现期选用的协调。在城市排洪和排水的洪峰流量计算时,其设计标准一般采用暴雨重现期控制,但公式中相同提法的重現期“名同义不同”,因此进行排洪和排水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排洪与排水重现期标准衔接问题。
2、加大投入,新建和改造排水管网。
城市排水排涝甚至防洪是一个工程体系,其规划建设要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形成雨、污分流系统。主要措施为:(1)改造城市排水出口的河渠,解决好全市排水出路问题;(2)加大排水干管建设力度,增加服务面积,加快新区与城市排水体系连接段排水管网的建设进度,保证新区顺畅排水。(3)尽快实施旧城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提高管道系统完好率。结合旧城区道路改造,对旧管进行翻建,消除临时排水措施,同时做好对其他管道的维护,以保证排水管道的正常使用,提高排水管道完好率;(4)改造区域雨水系统,解决汛期内涝问题,对积水点涉及到的雨水管渠进行改造和扩建,彻底解决市区汛期内涝问题。
3、增加地面的渗透能力,降低地表的产流量,同时增加地下水的补给。
一是铺设透水路面。对道路、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铺设可以透水的路面,降雨落到路面后很快渗入地下,减少地面径流。但是要注意透水空隙不能太小,防止堵塞失效。二是采用渗水管道,对大型排水管道采用可以透水的多孔管,在排水的同时,部分雨水渗入地下。三是建设渗水系统,在建筑密集的区域,建设包括渗水槽、渗水井在内的地下渗水系统,使地表积水尽快地渗入地下。
4、兴建排涝设施:
全面建设包括点(排涝泵站)、线(排水管、沟)、面(地面雨水调蓄设施)、地下(地下雨水调蓄设施)对策在内的全方位城市雨水调蓄工程体系,降低城市雨洪灾害风险。目前汕头市仅有四个强排泵站、自然形成的河沟以及上述存在很多弊端排水管系外,其他的设施还是空白,因此除了完善现有设施外,应当增加其他设施的配套,提升综合排涝能力。
5、完善管理体制,全面整合抢险资源。
一是建立完善的城市雨洪信息管理系统。它应当是包括气象环境、降雨预测、风险预测及监测、城市人口分布、资产分布、重要设施分布、生命线工程、雨水调蓄工程、城市防汛抢险救灾组织体系在内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二是进一步健全排涝应急管理体系,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组织精干的专业清障排涝应急队伍;三是建章立制。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短期紧急调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必须通过以建章立制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义务与协调机制,以及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
四、结语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排水排涝”将逐步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加强汕头市区排水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排水排涝”效能成为摆在我们急需解决的一大课题。正确认识和理解城市排涝规划,以及同城市排水之间的协调关系,并加以认真落实,这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其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