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今计算机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技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基础课的重要学科。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根本任务。然而,由于当前中职生整体素质下降,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率难以提高,可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任务驱动法 分层教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
现代社会,计算机已经紧密地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联系,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生活在信息社会中的人们,熟练应用计算机已成为个人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有文化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个专业的必修课,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不但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好本专业。然而,由于近年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大部分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是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造成计算机教学效率低、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慢、计算机课堂管理难度大。因此,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创新计算机课程有效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是摆在中职计算机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根据自身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有:一是没有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主要表现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一锅煮”的授课方式。对于同一个班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学校,各初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所差异,再加上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而有的没有,因此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而有的学生对计算机非常陌生,导致同一个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由于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锅煮”的授课方式,势必造成教学效率低下。二是教学过程缺少创新,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网络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没有经教师加工处理的东西对学生来说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吸引学生。三是教学模式单一,我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一直采用教师讲、学生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的教学模式,虽然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但学生往往只是学会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没有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根据有效教学理念,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我从任务驱动教学法、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入手,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1.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任务、教师、学生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在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任务、教师、学生三者的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以“任务”为主线,师生间围绕“任务”互动,整个学习以“任务”的完成为标志。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前设计好任务,任务的设计要以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水平为基础,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素,设计出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任务。如果任务过于简单,对于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意义就不大,如果任务比较难,就不利于计算机水平较差的学生的发展,因此,任务设计的好坏是决定一堂课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并完成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无法实现的环节进行分析指导,直到学生能够掌握并顺利地完成任务。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包括五个环节:教学准备、设计任务;创设情境、提出任务;接受任务、分析问题;自主学习、完成任务;评价任务、归纳总结。
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常只是考查的课程,在考查课程学生重视程度不高的背景下,如果继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将会影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方式,创造“以学定教”的新型学习模式。
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很好地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
2.实施分层教学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施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由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会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愉快的情绪,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编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水平和接受计算机知识的能力,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组。A组是已经具备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B组是对计算机知识有一点了解的学生;C组是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学生分组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学习情况及时调整的。
在实施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分组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和分类指导。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在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明确哪些是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应掌握的,哪些属较高要求,是A、B组学生应掌握的,然后,设计分层教学的全过程。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学习困难学生的困难和特长学生潜能的挖掘。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过程,减少教学的坡度;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分类指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要因人而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除此之外,还要采用作业批改、成立课外活动学习小组等必要的辅助手段,加强对各层次学生的指导,促进学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化,使学生整体优化,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是分组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认真研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计算机水平,做到分组均衡。
(2)小组合作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分组学习的核心,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
(3)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要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中。
(4)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课堂作品验收、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能大大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达到1 1>2的理想效果。
4.结语
合理地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贯穿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将会大大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此教学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为学生将来步入就业岗位奠定了扎实的计算机操作基础。
参考文献:
[1]姚荣.职校计算机专业课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
[2]林懋.浅析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1(06).
[3]吴屹逸,王秀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2.
[4]张国强.基于合作学习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J].才智,2009.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任务驱动法 分层教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
现代社会,计算机已经紧密地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联系,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生活在信息社会中的人们,熟练应用计算机已成为个人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有文化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个专业的必修课,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不但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好本专业。然而,由于近年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大部分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是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造成计算机教学效率低、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慢、计算机课堂管理难度大。因此,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创新计算机课程有效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是摆在中职计算机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根据自身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有:一是没有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主要表现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一锅煮”的授课方式。对于同一个班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学校,各初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所差异,再加上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而有的没有,因此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而有的学生对计算机非常陌生,导致同一个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由于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锅煮”的授课方式,势必造成教学效率低下。二是教学过程缺少创新,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网络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没有经教师加工处理的东西对学生来说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吸引学生。三是教学模式单一,我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一直采用教师讲、学生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的教学模式,虽然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但学生往往只是学会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没有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根据有效教学理念,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我从任务驱动教学法、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入手,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1.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任务、教师、学生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在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任务、教师、学生三者的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以“任务”为主线,师生间围绕“任务”互动,整个学习以“任务”的完成为标志。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前设计好任务,任务的设计要以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水平为基础,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素,设计出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任务。如果任务过于简单,对于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意义就不大,如果任务比较难,就不利于计算机水平较差的学生的发展,因此,任务设计的好坏是决定一堂课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并完成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无法实现的环节进行分析指导,直到学生能够掌握并顺利地完成任务。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包括五个环节:教学准备、设计任务;创设情境、提出任务;接受任务、分析问题;自主学习、完成任务;评价任务、归纳总结。
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常只是考查的课程,在考查课程学生重视程度不高的背景下,如果继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将会影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方式,创造“以学定教”的新型学习模式。
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很好地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
2.实施分层教学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施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由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会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愉快的情绪,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编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水平和接受计算机知识的能力,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组。A组是已经具备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B组是对计算机知识有一点了解的学生;C组是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学生分组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学习情况及时调整的。
在实施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分组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和分类指导。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在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明确哪些是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应掌握的,哪些属较高要求,是A、B组学生应掌握的,然后,设计分层教学的全过程。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学习困难学生的困难和特长学生潜能的挖掘。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过程,减少教学的坡度;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分类指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要因人而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除此之外,还要采用作业批改、成立课外活动学习小组等必要的辅助手段,加强对各层次学生的指导,促进学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化,使学生整体优化,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是分组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认真研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计算机水平,做到分组均衡。
(2)小组合作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分组学习的核心,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
(3)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要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中。
(4)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课堂作品验收、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能大大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达到1 1>2的理想效果。
4.结语
合理地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贯穿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将会大大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此教学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为学生将来步入就业岗位奠定了扎实的计算机操作基础。
参考文献:
[1]姚荣.职校计算机专业课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
[2]林懋.浅析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1(06).
[3]吴屹逸,王秀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2.
[4]张国强.基于合作学习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J].才智,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