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扩大内需思想浅析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lanfe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江泽民扩大内需思想对于中国有效扩大内需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江泽民扩大内需主要观点有:中国经济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供求状况根本性转变的判断;中国有条件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国内市场基础上;扩大内需需要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高度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不是对立的关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质,就是坚持发展。
  关键词:江泽民;扩大内需;思想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01-02
  
  研究国家领导人扩大内需思想对于认识中国扩大内需现实,发现扩大内需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具有极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扩大内需在中国的产生具有时代性,是亚洲金融危机的产物。如何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思想具有关键作用。中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是有效的,其原因是多个方面。其中,作为国家主要领导人——江泽民在金融危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江泽民,我们通常只知道他的主要贡献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实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之前,扩大内需思想已经产生。对于扩大内需,他的许多观点对于今天的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以及领导经济建设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江泽民扩大内需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伟大转移。中国经济总量提前实现翻两番的阶段性目标。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社会矛盾悄然发生转变。认识到社会矛盾的变化,对于制定正确的方针路线和措施具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为国家主要决策者,江泽民敏锐地把握到了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亚洲金融危机加速了这一认识的形成。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在多个场合谈到扩大内需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一次是在1999年11月1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对扩大内需思想作了最为充分的说明,为研究中国扩大内需提供了典型证据。在这次讲话中,关于扩大内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中国经济常态的判断。所谓常态,意指经常性状态,表示的是我们对中国经济运行中消费投资比例关系在长时期中变动趋势的判断。这里强调的是长时期内经济运行所表现出的一种客观性。关于中国经济常态的判断,江泽民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中国经济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江泽民指出,“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1],并且对于形成原因和影响进行初步分析,“就业压力加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1]
  2.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环境发生了一些深刻变化。一是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长期商品短缺的状况已基本改变,买方市场初步形成……这是了不起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剩余,经济发展受市场约束越来越明显。”[1]
  第二,扩大内需意义。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质,就是坚持发展。“发展是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质,就是坚持发展。”[1]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说:“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如何发展,在中国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而要抓经济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但随着供求关系的根本变化,外部世界对经济拉动的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则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动力必然转移到以扩大内需为根本推动力的渠道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就是坚持发展。这就更大程度上是从战略角度而不是从策略角度来认识扩大内需。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及时调整政策,作出了扩大内需等重大决策,并将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
  第三,广阔的国内市场是中国实施扩大内需的基本条件,通过扩大内需实现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必要性。中国具有实行大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市场条件。中国国内市场的特殊性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与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不同,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所在。因此,中国的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与其他国家具有根本的区别。所以,当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伟大实践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矛盾的转变,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条件逐步成熟。作为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对此有着清醒认识。“要看到,中国有一个12亿多人口的大市场,也完全有可能在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比较快的增长速度。因此,无论是克服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还是着眼于下世纪的长远发展,我们都有必要也有条件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发展方针……。”[1]这就与那种将扩大内需建立在策略性应对金融危机的观念完全不同,是将战略性与策略性结合起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应该说这种认识是前瞻性的。
  第四,扩大内需和坚持对外开放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关系。因此,在实行扩大内需战略的同时,中国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积极有效的利用外资;提高先进技术、适用技术和关键设备在进口中的比重;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领域;加强外汇管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第五,扩大内需对策。
  1.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运用向银行发债的手段,把居民的储蓄资金转化为建设资金。在投资方向上,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为重点,使其与结构调整紧密配合,带动社会投资和启动消费。财政投资应该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着眼于中长期发展。
  2.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金融工作面临两大任务,一是防范金融风险,二是支持经济增长,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促进经济发展战略中实现金融安全。
  3.高度重视增加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扩大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1]为此,(1)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认为广大农村是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所在。提出要努力提高农民购买力,为农民提供适销对路的生活用品和农用生产资料,下大力气开拓农村市场。(2)关心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4)启动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消费。(5)制定促进消费的政策,对关系群众利益的各项改革,要加强宣传和解释工作,引导和改善居民的收支预期。
  4.把扩大内需与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发展。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江泽民指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目前经济生活中的问题,根本的是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缓慢。……必须对中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当前面临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是暂时性、局部性调整,而是战略性调整。”[1]
  自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爆发,中国就开始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作为有效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针对性措施始进入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舞台。因此,1999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这次讲话,无疑是中央领导集体对金融危机认识的一次总结,是全党认识状况的反映。是研究中共扩大内需历程的有力证据。
  第一,积极意义。作为国家主席、党中央总书记,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发展战略选择的正确认识,无论对中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来说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认识角度来说,对于中国扩大内需的选择,江泽民的思考更大程度上是从战略上而不是从策略上。这种认识对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其意义不仅体现在金融危机出现时,也体现在经济建设平稳进行时;不仅体现在近期中国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也体现在将来,它是作为指导中国中长期经济建设的指导战略思想。从实践上也可以看出,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历届政府就将扩大内需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和立足点。另外,难能可贵的是,江泽民认为中国实行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中国是大国,从而将中国扩大内需的理论依据建立在大国发展战略的基础之上。尽管对中国是不是大国现在学术界还有争议,但起码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指引性的定位。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今天实行扩大内需战略最为充分的依据就是中国现在尽管不是经济强国,但中国是经济大国,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拥有世界最广阔的市场和最多的消费者,这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不足。对扩大内需战略认识不够深刻,很不充分,理论准备不足,对中国经济的根本出路的选择处于感性认识层次。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中国政府不得不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开始进行重新思考和选择。对当时的政府而言,是迫不得已的,其发展思路并没有完全转移到以扩大内需战略为指导,将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的轨道上来。因此,在从理论向实践的转移过程中产生消费不但没有扩大,反而缩小,就不足为奇的现象了。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的作用认识也不清晰和准确,夸大了货币政策的作用,也过于看重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的重要性,相对说来对消费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当然,从建设有一个过程来说,这都具有阶段性。
  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他的认识是整个领导集体认识的反映,具有时代性。尽管很不深刻,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认识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因此,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对于美国,最核心的利益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保持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继续维持美元作为全球性贸易货币和储备货币。基辛格曾坦言美国的国家战略核心,他认为,如果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世界。美国自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将其对全球石油及交易和价格的控权变为对美元货币支撑的本位,从而也实现了对全球粮食交易和价格的控制权,达到控制全世界的目的,并使美国可
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劳动者的积极性,而劳动者的积极性有赖于丰厚的劳动报酬、较好的劳动与生活环境以及良好的劳资关系。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使广大工农群众真正意
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迫切需要对此加以改革。近年来在西方社会中兴起的“治理理论”为之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民政部在全国
近年来,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在组织和管理研究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首先,对社会资本理论在企业与组织管理领域中的发展做出回顾,就企业社会资本理论主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
探讨江总书记'以德治国'思想的实现途径,是本文的立意所在.为此,笔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邓小平同志的有关理论,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治理问题上的某些
摘要:立足于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与逻辑思维,论证了新自由主义理论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制度缺陷与内在矛盾,揭示出美国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和全球经济危机的成因、特征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的“病理”特征;提出“金融侵略”的概念,并论证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外围”框架,形成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权利与义务的严重失衡,成为广大新兴市场要求更多话语权的现实基础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制度缺陷;新政治经济学;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