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地位和作用,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需要从基础做起,需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坚持不懈地发扬爱岗敬业精神,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依据,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为基本出发点而编写的。初中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育人成才。从这个角度来说,教材的编写无疑是成功的。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认为只要临时抱佛脚,背背答案要点,应付应付考试即可的现象。这与教师不善于把教材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只是就课本讲课本有很大关系。作为政治教师,我们认为至少可以在如下几方面有所作为:
一、理想教育
有人曾对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形势下中学生的心态和思想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中学生视祖国利益为最高利益,能从振兴中华、为国效力的高度来认识学习的意义,但也有少数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正确,缺乏远大理想。有的学生把上大学看作唯一的追求,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初三《思想政治》《树立崇高理想,认清历史责任》一课,主要就讲了这个问题。教材明确指出:“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强调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代人或几代人所能完成的事业,需要若干代人付出巨大的努力”,“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继而指出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振兴中华,实现四化”。
中学生“考大学”的理想和“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历史责任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应当说,这二者是不矛盾的。关键在于,部分中学生把考大学当成了学习的唯一目的,而不是从国家强盛的角度(关于国家观念的教育,安排在初一教材之首,可以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教育)来认识学习的意义。实际上,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家要强盛,要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来支撑,而大学毕业生显然是建设和发展祖国事业的重要力量。否则,国家便不会在国民经济有一定困难的情况下,投入那么多的人力财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由于大学毕业生素质好,水平高,能力强,创造的社会价值高,对国家的贡献大,国家给予他们较高的荣誉和地位,这是正常的。但作为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中学生,不应只看到荣誉、地位,而应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应该学习那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许多老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当时还一穷二白的祖国工作,决不是为了出风头,图名利,而是为了祖国的早日强大。这是爱国的表现。因为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深刻地认识到了“只有强大的祖国,才有个人的幸福”的道理,一个贫穷落后、被侵略、被剥削的国家的公民,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的。因而我们今天的学习,绝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乃至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生存与发展,而是和“振兴中华”有着密切联系的大事。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能算是真正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就是缺乏远大的理想。
作为政治教师,尤其应当利用各种机会,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优秀科学家的事迹,反复向学生灌输上述思想,使这种意识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不可动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明确、校正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不辱政治教师的光荣使命。
二、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当前中学生思考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范围,最可珍贵的是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对现实人生的思考。要使他们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必须触及和解决他们思想上的疑虑,使其沿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成长道路前进。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为抓 分數而教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升学教育模式必须彻底打破。当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升学考试又是选拔人才的必要方式,升学教育模式的存在有其合 理性。但是,有一点是再清楚不过的了,那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需要高层次人才,更需要多层次人才。我们面临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只有整个民族素质提高了,才能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因此,思想政治课 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是升学,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从升学教育的轨道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对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教学要求,而是提高了教学要求,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了解学生,改进教法,把教材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三、法制和文明礼貌教育
调查结果还表明: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贪污受贿、流氓犯罪等各类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且能做到遵纪守法。但也有极少数中学生目无组织纪律,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欺侮低年级学生,甚至抢劫偷盗,看黄色录像。还有一些中学生给老师起绰号,动辄以出走、逃学威胁家长,有的则满口脏话,动作粗野,行为不端。
自觉遵守纪律,学法、知法、守法、护法,在初一《思想政治》教材第5课、第9课、第10课、初三第6课中多次列为主要内容。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在初三第4课中作为主要内容得到体现。应该说,教材编写者对上述问题是给予了足够重视的。之所以出现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迫于升学压力,各地程度不同地出现了“重智不重德”的倾向,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也是社会上不正之风及文化环境不良影响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任务并非是政治课教师所能担负的了的。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狠抓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十四届六中全会又专门研究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大有好转。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做好这项工作,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依据,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为基本出发点而编写的。初中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育人成才。从这个角度来说,教材的编写无疑是成功的。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认为只要临时抱佛脚,背背答案要点,应付应付考试即可的现象。这与教师不善于把教材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只是就课本讲课本有很大关系。作为政治教师,我们认为至少可以在如下几方面有所作为:
一、理想教育
有人曾对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形势下中学生的心态和思想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中学生视祖国利益为最高利益,能从振兴中华、为国效力的高度来认识学习的意义,但也有少数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正确,缺乏远大理想。有的学生把上大学看作唯一的追求,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初三《思想政治》《树立崇高理想,认清历史责任》一课,主要就讲了这个问题。教材明确指出:“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强调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代人或几代人所能完成的事业,需要若干代人付出巨大的努力”,“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继而指出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振兴中华,实现四化”。
中学生“考大学”的理想和“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历史责任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应当说,这二者是不矛盾的。关键在于,部分中学生把考大学当成了学习的唯一目的,而不是从国家强盛的角度(关于国家观念的教育,安排在初一教材之首,可以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教育)来认识学习的意义。实际上,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家要强盛,要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来支撑,而大学毕业生显然是建设和发展祖国事业的重要力量。否则,国家便不会在国民经济有一定困难的情况下,投入那么多的人力财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由于大学毕业生素质好,水平高,能力强,创造的社会价值高,对国家的贡献大,国家给予他们较高的荣誉和地位,这是正常的。但作为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中学生,不应只看到荣誉、地位,而应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应该学习那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许多老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当时还一穷二白的祖国工作,决不是为了出风头,图名利,而是为了祖国的早日强大。这是爱国的表现。因为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深刻地认识到了“只有强大的祖国,才有个人的幸福”的道理,一个贫穷落后、被侵略、被剥削的国家的公民,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的。因而我们今天的学习,绝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乃至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生存与发展,而是和“振兴中华”有着密切联系的大事。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能算是真正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就是缺乏远大的理想。
作为政治教师,尤其应当利用各种机会,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优秀科学家的事迹,反复向学生灌输上述思想,使这种意识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不可动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明确、校正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不辱政治教师的光荣使命。
二、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当前中学生思考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范围,最可珍贵的是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对现实人生的思考。要使他们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必须触及和解决他们思想上的疑虑,使其沿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成长道路前进。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为抓 分數而教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升学教育模式必须彻底打破。当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升学考试又是选拔人才的必要方式,升学教育模式的存在有其合 理性。但是,有一点是再清楚不过的了,那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需要高层次人才,更需要多层次人才。我们面临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只有整个民族素质提高了,才能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因此,思想政治课 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是升学,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从升学教育的轨道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对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教学要求,而是提高了教学要求,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了解学生,改进教法,把教材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三、法制和文明礼貌教育
调查结果还表明: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贪污受贿、流氓犯罪等各类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且能做到遵纪守法。但也有极少数中学生目无组织纪律,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欺侮低年级学生,甚至抢劫偷盗,看黄色录像。还有一些中学生给老师起绰号,动辄以出走、逃学威胁家长,有的则满口脏话,动作粗野,行为不端。
自觉遵守纪律,学法、知法、守法、护法,在初一《思想政治》教材第5课、第9课、第10课、初三第6课中多次列为主要内容。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在初三第4课中作为主要内容得到体现。应该说,教材编写者对上述问题是给予了足够重视的。之所以出现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迫于升学压力,各地程度不同地出现了“重智不重德”的倾向,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也是社会上不正之风及文化环境不良影响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任务并非是政治课教师所能担负的了的。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狠抓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十四届六中全会又专门研究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大有好转。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做好这项工作,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