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标体系中,数学作业的设计也应当与时俱进,从提升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以锻炼学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为目的。所做的设计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利于学生数学思维体系的形成,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数学作业 创新 形式多样 提升能力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将“双基”发展成“四基”,将“双能”发展成“四能”的理念,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跟上形势,更新观念,服从课标的指引,以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样的变化不但体现在数学课堂上,在课后作业中教师也要多动脑筋,精心设计,给学生充足的锻炼机会,让学生不再感觉到作业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个美丽的舞台,是一个能自由发挥的空间。
以“有效”为目标
长久以来,很多教师都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就是将数学作业片面地看做巩固练习,他们希望在作业中涵盖各种题型,让学生在强化训练中熟能生巧,以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其实,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也是盲目的,学生的数学作业除了用来巩固所学知识之外,还应当有很多其他的作用。比如,教师布置给学生课前预学的作业,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初次接触就可以将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整合起来,通过自己的力量先对数学知识进行概略研究,颇有心得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而感觉到有疑惑的地方就成为课堂上关注的重点,这样让学生带着更清晰的目标走入课堂学习,达到事半功倍。
课后巩固练习的设计应当尽量避免重复,要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审视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有重点地查漏补缺。笔者在布置作业时都是根据课堂练习的情况布置分层作业,将每天给学生准备的作业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选做题是基础性练习,与课堂练习相似;而必做题就是开放程度更高的练习。这样,课堂练习完成情况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跳过选做题,避免机械重复;节约出来的时间,学生可以自由安排,他们可以将原来练习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错误问题整理出来,成为一种个性化学习资源,也可以自己进行一些数学阅读,尝试一些课堂之外的数学问题。
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更加有针对性,也更富有实效性。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层次性,能把握数学学习的关键,从而推动他们在各个环节完善自我。
以“体验”为重点
作业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完成作业不是终极目标,在作业中有所收获,有真的感受才是数学教师应当追求的,有时学生明明做过类似的问题,但是再次面对的时候,他们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经历和体验。为避免这样的尴尬,我们的作业要更多地关注过程,要让学生亲力亲为,在体验中增进认识,提升数学能力。
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从表面来看,借助模型将这样的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并不难,但是要想发现展开图的规律,熟悉各种各样的展开图,缺乏亲身参与肯定是不行的。所以,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一是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做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将它们展开得到各种形状的平面图;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将这些展开图分类排列,观察其特征;三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图形,请学生判断这些平面图能不能围成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经过这样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了表象的积累,在分类整理的时候能把握其具体特征,这样在判断平面图能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时候就更有把握性,同时,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空间想象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样的作业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学生在参与的时候会有很多细微的发现和独到的体验,这些都是语言描述不能替代的。
从“能力”上拓展空间
数学作业的布置也不应当局限于课本知识,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到生活中去体验数学,这样的学以致用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推动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学校准备在暑期将教学楼上的所有教室墙面粉刷一遍,你能用所学知识测量出需要粉刷的面积吗?学生审题后发现:想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只需计算出一个教室需要粉刷的面积即可,而教室是一个长方体,除了底面之外,需要粉刷的是长方体的五个面,然后减去窗户和黑板的面积。有了这样的思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相关工具测量了教室的长、宽、高,以及黑板和窗户的长与宽等,然后他们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四个侧面和顶面的面积,再减去黑板和窗户。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而且体验到实际情况下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不能拘泥于公式本身,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的练习,给他们接下来的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练习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成功的作业设计应当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应该给学生充足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在作业中强化基本技能,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应用能力,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刘浩小学)
关键词:数学作业 创新 形式多样 提升能力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将“双基”发展成“四基”,将“双能”发展成“四能”的理念,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跟上形势,更新观念,服从课标的指引,以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样的变化不但体现在数学课堂上,在课后作业中教师也要多动脑筋,精心设计,给学生充足的锻炼机会,让学生不再感觉到作业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个美丽的舞台,是一个能自由发挥的空间。
以“有效”为目标
长久以来,很多教师都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就是将数学作业片面地看做巩固练习,他们希望在作业中涵盖各种题型,让学生在强化训练中熟能生巧,以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其实,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也是盲目的,学生的数学作业除了用来巩固所学知识之外,还应当有很多其他的作用。比如,教师布置给学生课前预学的作业,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初次接触就可以将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整合起来,通过自己的力量先对数学知识进行概略研究,颇有心得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而感觉到有疑惑的地方就成为课堂上关注的重点,这样让学生带着更清晰的目标走入课堂学习,达到事半功倍。
课后巩固练习的设计应当尽量避免重复,要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审视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有重点地查漏补缺。笔者在布置作业时都是根据课堂练习的情况布置分层作业,将每天给学生准备的作业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选做题是基础性练习,与课堂练习相似;而必做题就是开放程度更高的练习。这样,课堂练习完成情况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跳过选做题,避免机械重复;节约出来的时间,学生可以自由安排,他们可以将原来练习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错误问题整理出来,成为一种个性化学习资源,也可以自己进行一些数学阅读,尝试一些课堂之外的数学问题。
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更加有针对性,也更富有实效性。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层次性,能把握数学学习的关键,从而推动他们在各个环节完善自我。
以“体验”为重点
作业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完成作业不是终极目标,在作业中有所收获,有真的感受才是数学教师应当追求的,有时学生明明做过类似的问题,但是再次面对的时候,他们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经历和体验。为避免这样的尴尬,我们的作业要更多地关注过程,要让学生亲力亲为,在体验中增进认识,提升数学能力。
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从表面来看,借助模型将这样的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并不难,但是要想发现展开图的规律,熟悉各种各样的展开图,缺乏亲身参与肯定是不行的。所以,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一是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做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将它们展开得到各种形状的平面图;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将这些展开图分类排列,观察其特征;三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图形,请学生判断这些平面图能不能围成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经过这样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了表象的积累,在分类整理的时候能把握其具体特征,这样在判断平面图能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时候就更有把握性,同时,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空间想象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样的作业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学生在参与的时候会有很多细微的发现和独到的体验,这些都是语言描述不能替代的。
从“能力”上拓展空间
数学作业的布置也不应当局限于课本知识,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到生活中去体验数学,这样的学以致用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推动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学校准备在暑期将教学楼上的所有教室墙面粉刷一遍,你能用所学知识测量出需要粉刷的面积吗?学生审题后发现:想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只需计算出一个教室需要粉刷的面积即可,而教室是一个长方体,除了底面之外,需要粉刷的是长方体的五个面,然后减去窗户和黑板的面积。有了这样的思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相关工具测量了教室的长、宽、高,以及黑板和窗户的长与宽等,然后他们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四个侧面和顶面的面积,再减去黑板和窗户。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而且体验到实际情况下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不能拘泥于公式本身,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的练习,给他们接下来的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练习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成功的作业设计应当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应该给学生充足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在作业中强化基本技能,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应用能力,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刘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