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以来,如火如荼的公立医院改制和民营医院的投资与并购都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波的资本浪潮比之2009年新医改前后的那一次更为猛烈。
过去七年,俨然可以算做中国医院投资的一个典型周期。未来,随着资本形势、医院产业结构变化以及医院相关产业链各方博弈的加剧,中国医院行业的投资和并购将可能变得更为复杂。
主要玩家
从当前医院投资的主要参与者来看,市场已经不再单一。主要由国有企业及产业集团、相关行业上市公司、民营产业集团及其他行业公司、外资(包括外资产业集团)与内资私募基金、风险投资、银行保险和信托等金融机构,还包括由其他行业转入的传统行业企业、地产公司、政府建设基金、新起的医院及医生集团、医院的管理层等等。
可以说,2013年到2015年是过去七年中最能体现医院投资和公立医院改革进程的最关键阶段,起到了承前其后的过渡作用。2013年前后,新政密集出台—原则上每个县保留1个县办综合性医院和1个中医类医院(国务院《全国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此外,随着深化国企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催促部分國有企业将医院转交给地方(或改制),以实现市场化与社会化。在此期间,以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为分析口径,则发现专科医院的投资比例提升更为明显,而综合医院的投资所占比例仍显不足。从项目分布数目来看,在这些专科医院的投资之中,由私募基金、风险投资推动的投资项目比例快速增长,由连锁医疗/医疗产业集团主导的投资比例稍有下降。
站在投资的角度,虽说众参与方的产业布局、投资周期、偏好选择等各有不同,但整体而言,资本市场更为青睐那些盈利模式相对清晰、可扩展性强的专科医院以及业务规模较大、运营水平相对较高的公立或民营综合医院,其中包括那些改制成本与预期相对较为明确,未来提升空间较大的公立医院。在改制与投入方面,充足的资金和成熟的运营团队将有效支持医院对市场的开发、服务流程的标准化培训和对用户体验的提升,直至提升医院整体财务与业务水平。
在医院改制领域,过去七年公立医院数量持续减少,然而其服务数仍然占据最大份额。根据相关报道,2016年全年公立医院数量预估数量减少在600家左右;而此前五年,公立医院年均减少数约为150家。在医院改制方面,代表不同层面的资本进行了多方尝试与努力,整体而言托管经营、股份制合作、产权整体转让这三种模式(也有多种其他衍生方式)最为常见。
新的特点
过去七年,特别是自2013年以来,以及整个2016年的投资情况来看,医院投资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首先,竞争格局的分散化:新医改前后的公立医院改制,资本并不活跃,而过去的七年,社会资本踊跃参与其中。经过一个七年周期的圈地与竞争,医院投资数量剧增,华润凤凰、中信、北大、复星等已然成为其中佼佼者;上市公司们也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和推手。此外,以PE/VC为代表的财务投资人也深入参与其中。未来,参与医院投资与改制的竞争格局仍继续分散。
其次,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据初步统计,仅仅是2014、2015年两年间,就有27家上市公司通过借壳重组、主业延伸、重组转型、新业务布局等形式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在这些上市公司中,既有与医院产业链最为相关的各医药行业企业,也有从其他传统行业转型或转行而来的企业(如千足珍珠、三星电器)。在国内200多家医疗健康类上市公司中,至少有80%以上已通过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进入到了医院投资和改制之中,并且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这一形式仍将继续。
再次,专科化、专业化布局与定位更为明显:早些年参与医院投资与改制的玩家主要以单个、零散化的尝试为主,而目前更多的参与者则开始布局在某一两个专科,并围绕着此专科进行更多产业链布局,比如康复、妇幼等,其专业化程度也较之先前有明显提升。还有包括布局在二级综合连锁医院集团(或采取类似“医联体”方式)为目标的上市公司与产业集团也不在少数,医院投资与改制的定位更为明确。
最后,医院估值的迅速上升:随着资本对医院资产的需求增加,以及市场的推波助澜,医院估值迅速上升,甚至出现诸多一、二级市场价格倒挂现象。无论A股还是港股市场,医院资产的估值整体均高于医疗健康行业平均水平。从一级市场的角度来看,一些典型投资案例如安琪儿妇产医院、京都儿童医院、新世纪儿童医院、拜博口腔、瑞尔齿科、伊美尔、明德医院等在最近一次的股权交易中其PS值的平均水平可达5倍以上;从二级市场包括A股的爱尔眼科、通策医疗、恒康医疗以及港股的和美医疗、康宁医院、华润凤凰等目前的市场估值平均水平也在5倍以上。而同比全球发达地区医院及医疗服务相关上市公司,其EV/Revenue倍数均在两倍以下。
除了上述提到四个方面的特点之外,医生集团、医联体等新形式团体的出现,以及体制内外的医生群体也在影响着医院投资的业态。作为松散型的医联体,更多靠区域品牌和技术协作,部分医生集团也是相对比较松散,而如能通过“人、财、物”或者直接以股权形式合作实现整体整合的医疗服务集团则可以实现更多利益与目标的一致。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行业长期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但在医疗服务的质量和保障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发展潜力长期存在。民营资本将在带动医疗服务行业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以消费和服务为导向的专科医院中民营资本价值得以最大体现。
国有企业医院、二级综合医院的改制将仍可能成为重点;高端综合医院也将可能持续其热度,但面临运营压力;市县综合、基层和连锁基层医院(包括城市社区)等可能会引起更多关注;拥有多方产业资源(包括国有或上市公司背景)或者能给予更高估值的财务投资机构将可能有更多斩获;控股型投资或者医院集团化(或连续整合)运营将可能成为重要的投资方式。全面的区域布局、多样化的市场营销手段、领先的服务理念等是以社会资本为主的民营医院能够带动发展的关键。
过去七年,俨然可以算做中国医院投资的一个典型周期。未来,随着资本形势、医院产业结构变化以及医院相关产业链各方博弈的加剧,中国医院行业的投资和并购将可能变得更为复杂。
主要玩家
从当前医院投资的主要参与者来看,市场已经不再单一。主要由国有企业及产业集团、相关行业上市公司、民营产业集团及其他行业公司、外资(包括外资产业集团)与内资私募基金、风险投资、银行保险和信托等金融机构,还包括由其他行业转入的传统行业企业、地产公司、政府建设基金、新起的医院及医生集团、医院的管理层等等。
可以说,2013年到2015年是过去七年中最能体现医院投资和公立医院改革进程的最关键阶段,起到了承前其后的过渡作用。2013年前后,新政密集出台—原则上每个县保留1个县办综合性医院和1个中医类医院(国务院《全国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此外,随着深化国企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催促部分國有企业将医院转交给地方(或改制),以实现市场化与社会化。在此期间,以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为分析口径,则发现专科医院的投资比例提升更为明显,而综合医院的投资所占比例仍显不足。从项目分布数目来看,在这些专科医院的投资之中,由私募基金、风险投资推动的投资项目比例快速增长,由连锁医疗/医疗产业集团主导的投资比例稍有下降。
站在投资的角度,虽说众参与方的产业布局、投资周期、偏好选择等各有不同,但整体而言,资本市场更为青睐那些盈利模式相对清晰、可扩展性强的专科医院以及业务规模较大、运营水平相对较高的公立或民营综合医院,其中包括那些改制成本与预期相对较为明确,未来提升空间较大的公立医院。在改制与投入方面,充足的资金和成熟的运营团队将有效支持医院对市场的开发、服务流程的标准化培训和对用户体验的提升,直至提升医院整体财务与业务水平。
在医院改制领域,过去七年公立医院数量持续减少,然而其服务数仍然占据最大份额。根据相关报道,2016年全年公立医院数量预估数量减少在600家左右;而此前五年,公立医院年均减少数约为150家。在医院改制方面,代表不同层面的资本进行了多方尝试与努力,整体而言托管经营、股份制合作、产权整体转让这三种模式(也有多种其他衍生方式)最为常见。
新的特点
过去七年,特别是自2013年以来,以及整个2016年的投资情况来看,医院投资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首先,竞争格局的分散化:新医改前后的公立医院改制,资本并不活跃,而过去的七年,社会资本踊跃参与其中。经过一个七年周期的圈地与竞争,医院投资数量剧增,华润凤凰、中信、北大、复星等已然成为其中佼佼者;上市公司们也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和推手。此外,以PE/VC为代表的财务投资人也深入参与其中。未来,参与医院投资与改制的竞争格局仍继续分散。
其次,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据初步统计,仅仅是2014、2015年两年间,就有27家上市公司通过借壳重组、主业延伸、重组转型、新业务布局等形式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在这些上市公司中,既有与医院产业链最为相关的各医药行业企业,也有从其他传统行业转型或转行而来的企业(如千足珍珠、三星电器)。在国内200多家医疗健康类上市公司中,至少有80%以上已通过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进入到了医院投资和改制之中,并且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这一形式仍将继续。
再次,专科化、专业化布局与定位更为明显:早些年参与医院投资与改制的玩家主要以单个、零散化的尝试为主,而目前更多的参与者则开始布局在某一两个专科,并围绕着此专科进行更多产业链布局,比如康复、妇幼等,其专业化程度也较之先前有明显提升。还有包括布局在二级综合连锁医院集团(或采取类似“医联体”方式)为目标的上市公司与产业集团也不在少数,医院投资与改制的定位更为明确。
最后,医院估值的迅速上升:随着资本对医院资产的需求增加,以及市场的推波助澜,医院估值迅速上升,甚至出现诸多一、二级市场价格倒挂现象。无论A股还是港股市场,医院资产的估值整体均高于医疗健康行业平均水平。从一级市场的角度来看,一些典型投资案例如安琪儿妇产医院、京都儿童医院、新世纪儿童医院、拜博口腔、瑞尔齿科、伊美尔、明德医院等在最近一次的股权交易中其PS值的平均水平可达5倍以上;从二级市场包括A股的爱尔眼科、通策医疗、恒康医疗以及港股的和美医疗、康宁医院、华润凤凰等目前的市场估值平均水平也在5倍以上。而同比全球发达地区医院及医疗服务相关上市公司,其EV/Revenue倍数均在两倍以下。
除了上述提到四个方面的特点之外,医生集团、医联体等新形式团体的出现,以及体制内外的医生群体也在影响着医院投资的业态。作为松散型的医联体,更多靠区域品牌和技术协作,部分医生集团也是相对比较松散,而如能通过“人、财、物”或者直接以股权形式合作实现整体整合的医疗服务集团则可以实现更多利益与目标的一致。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行业长期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但在医疗服务的质量和保障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发展潜力长期存在。民营资本将在带动医疗服务行业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以消费和服务为导向的专科医院中民营资本价值得以最大体现。
国有企业医院、二级综合医院的改制将仍可能成为重点;高端综合医院也将可能持续其热度,但面临运营压力;市县综合、基层和连锁基层医院(包括城市社区)等可能会引起更多关注;拥有多方产业资源(包括国有或上市公司背景)或者能给予更高估值的财务投资机构将可能有更多斩获;控股型投资或者医院集团化(或连续整合)运营将可能成为重要的投资方式。全面的区域布局、多样化的市场营销手段、领先的服务理念等是以社会资本为主的民营医院能够带动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