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摘 要 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土地资源获得的收益。随着我国土地制度的确立,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税费以及以土地为抵押获取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主要分析了土地财政的当前现状、存在的弊端及几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土地财政 金融风险 土地储备 土地资源
一、前沿
近年来,土地财政是我国地方政府当前用来缓解财政收入不足和城市建设筹集资金的基本手段。土地财政,仅从收入来源看,主要包含两大类:一是与土地有关的税收,如房地产和建筑业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二是与土地有关的政府非税收入,如土地租金、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建设基金等。近年来由于土地财政收入带来的直接收益和土地融资带来的间接财政支配占地方政府投资的比重越来越高,从而使得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牵涉到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因此,研究 “土地财政”行为存在的成因、弊端及提出合理化建议,有利于地方财政金融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土地财政成因的现状分析
第一,土地财政形成的内因。就土地财政内因而言,主要是现行土地管理制度。中国土地管理的制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政府部分部门既负责土地管理,又负责土地资源的经营,所谓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的管理体制。经营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具体到国有土地资源的经营,就是要保值增效,追求土地收益最大化,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经营发展后,任何经营活动,都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的,为了保证经济利益最大化,显而易见要压低征地费用,并且限制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总之,现行土地管理体制允许政府经营土地,是土地财政的主要内因。
第二,土地财政形成的外因。就土地财政的外因而言,主要是土地财税体制不合理,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不匹配。土地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身上强制无偿地获取一种税收。如土地征收制度、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土地的集中供给制度,以及土地的招拍挂制度等,都或多或少的为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运作获取了大量的收益。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中与土地相关的税收主要有耕地占用税、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以及城市扩张,这些可使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扩大化。总之,当前土地财政的制度的不完善是土地财政外部原因形成的条件。
三、土地财政的弊端分析
第一,土地财政导致的土地资源枯竭。土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源,“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面对当前70亿人口的问世,需要有限的土地产生更多的人类赖以生存的食量,土地资源更显可贵。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速,土地资源日渐紧缺,土地属于稀缺性、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像我国这种特殊的国情,人多地少,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由于土地收益能使地方政府自身经济财政收入利益最大化,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最大利益收入,为招商引资采取压低土地价格的竞争方式,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流失。地方政府圈占农民耕地,并违法出让、转让土地,导致进一步开发区过多过滥,严重浪费土地资源,加重人地矛盾,最终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枯竭。
第二,土地财政引起的金融风险。地方政府搞城市建设需要投资大量的基础设施,相应的得需要大量的资金,当前仅靠政府的财政收入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只有利用土地进行融资增加财政支配能力。地方政府将会纷纷成立各种政府性公司如土地储备中心、开发区等以储备的土地为抵押进行贷款。地方政府储备土地的目的已不再是盘活城市存量土地,而是间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通过土地抵押进行融资,其背后是靠政府信用来支撑,,贷款风险将最终转嫁为国家财政风险,既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也加大了银行系统的风险,从而引起的金融风险不可低估。
四、对加强土地财政调控的几点建议
第一,若要彻底解决土地财政问题,一个解决土地财政的长远之策是,如何缩小地方政府的财政规模,并寻找到新的财政收入,或是准许建立新的税收渠道,或者是大幅度降低上缴税收,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问题,降低地方通过土地获取收益的压力。没有了财政压力,靠地求钱的冲动就会降低。只有降低依靠土地财政收入才能更好地保护国家现有土地资源,保证土地使用者的利益。
第二,加强土地管理,积极防范土地融资风险。地方政府以土地为抵押进行贷款来发展城市建设,抵押的土地往往是政府储备的土地,这样容易带来政府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应该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严格将政府储备土地限定为存量土地,对抵押的土地进行评估,放款数量应该严格依据土地的价值而非靠政府信用。为此,金融监管部门也要及时了解、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重要政策,特别是为实施宏观调控而制定的重大土地管理政策,以及相关的产业政策、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防止土地金融风险扩大化,将更有利于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第三,加强对土地出让金的管理。一是土地出让金必须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各级政府不得随意减免挪用。财政设立土地出让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二是合理规范调整土地出让金的使用对象。确保土地出让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提高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例。
五、结束语
解决土地财政问题要从根本入手,在保证地方政府有合理而充足的财政收入的同时,要更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邵绘春.土地财政的风险与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13).
[2]徐德富,涂云龙.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分析.现代商业.2007(02).
[3]候作前,刘明明.从土地财政看我国地方财税制度的问题与完善.社会主义研究.2008(3).
[4]孔善广.土地财政地方政府增收的理性行为与相关制度的缺陷.学习与实.2007(05).
[5]刘丽萍.关于政府土地财政行为的分析.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02).
摘 要 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土地资源获得的收益。随着我国土地制度的确立,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税费以及以土地为抵押获取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主要分析了土地财政的当前现状、存在的弊端及几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土地财政 金融风险 土地储备 土地资源
一、前沿
近年来,土地财政是我国地方政府当前用来缓解财政收入不足和城市建设筹集资金的基本手段。土地财政,仅从收入来源看,主要包含两大类:一是与土地有关的税收,如房地产和建筑业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二是与土地有关的政府非税收入,如土地租金、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建设基金等。近年来由于土地财政收入带来的直接收益和土地融资带来的间接财政支配占地方政府投资的比重越来越高,从而使得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牵涉到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因此,研究 “土地财政”行为存在的成因、弊端及提出合理化建议,有利于地方财政金融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土地财政成因的现状分析
第一,土地财政形成的内因。就土地财政内因而言,主要是现行土地管理制度。中国土地管理的制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政府部分部门既负责土地管理,又负责土地资源的经营,所谓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的管理体制。经营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具体到国有土地资源的经营,就是要保值增效,追求土地收益最大化,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经营发展后,任何经营活动,都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的,为了保证经济利益最大化,显而易见要压低征地费用,并且限制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总之,现行土地管理体制允许政府经营土地,是土地财政的主要内因。
第二,土地财政形成的外因。就土地财政的外因而言,主要是土地财税体制不合理,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不匹配。土地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身上强制无偿地获取一种税收。如土地征收制度、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土地的集中供给制度,以及土地的招拍挂制度等,都或多或少的为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运作获取了大量的收益。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中与土地相关的税收主要有耕地占用税、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以及城市扩张,这些可使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扩大化。总之,当前土地财政的制度的不完善是土地财政外部原因形成的条件。
三、土地财政的弊端分析
第一,土地财政导致的土地资源枯竭。土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源,“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面对当前70亿人口的问世,需要有限的土地产生更多的人类赖以生存的食量,土地资源更显可贵。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速,土地资源日渐紧缺,土地属于稀缺性、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像我国这种特殊的国情,人多地少,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由于土地收益能使地方政府自身经济财政收入利益最大化,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最大利益收入,为招商引资采取压低土地价格的竞争方式,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流失。地方政府圈占农民耕地,并违法出让、转让土地,导致进一步开发区过多过滥,严重浪费土地资源,加重人地矛盾,最终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枯竭。
第二,土地财政引起的金融风险。地方政府搞城市建设需要投资大量的基础设施,相应的得需要大量的资金,当前仅靠政府的财政收入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只有利用土地进行融资增加财政支配能力。地方政府将会纷纷成立各种政府性公司如土地储备中心、开发区等以储备的土地为抵押进行贷款。地方政府储备土地的目的已不再是盘活城市存量土地,而是间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通过土地抵押进行融资,其背后是靠政府信用来支撑,,贷款风险将最终转嫁为国家财政风险,既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也加大了银行系统的风险,从而引起的金融风险不可低估。
四、对加强土地财政调控的几点建议
第一,若要彻底解决土地财政问题,一个解决土地财政的长远之策是,如何缩小地方政府的财政规模,并寻找到新的财政收入,或是准许建立新的税收渠道,或者是大幅度降低上缴税收,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问题,降低地方通过土地获取收益的压力。没有了财政压力,靠地求钱的冲动就会降低。只有降低依靠土地财政收入才能更好地保护国家现有土地资源,保证土地使用者的利益。
第二,加强土地管理,积极防范土地融资风险。地方政府以土地为抵押进行贷款来发展城市建设,抵押的土地往往是政府储备的土地,这样容易带来政府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应该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严格将政府储备土地限定为存量土地,对抵押的土地进行评估,放款数量应该严格依据土地的价值而非靠政府信用。为此,金融监管部门也要及时了解、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重要政策,特别是为实施宏观调控而制定的重大土地管理政策,以及相关的产业政策、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防止土地金融风险扩大化,将更有利于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第三,加强对土地出让金的管理。一是土地出让金必须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各级政府不得随意减免挪用。财政设立土地出让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二是合理规范调整土地出让金的使用对象。确保土地出让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提高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例。
五、结束语
解决土地财政问题要从根本入手,在保证地方政府有合理而充足的财政收入的同时,要更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邵绘春.土地财政的风险与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13).
[2]徐德富,涂云龙.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分析.现代商业.2007(02).
[3]候作前,刘明明.从土地财政看我国地方财税制度的问题与完善.社会主义研究.2008(3).
[4]孔善广.土地财政地方政府增收的理性行为与相关制度的缺陷.学习与实.2007(05).
[5]刘丽萍.关于政府土地财政行为的分析.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