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 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感,唱歌、跳舞、乐器都离不开节奏感,所以提高孩子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许多学生欠缺音乐节奏感,不能操作简单的打击乐,更不能准确地表达音乐的节奏,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十分重要,要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 以下为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种节奏练习方法:
1.说读节奏
就是通过民谣、儿歌,让学生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必须强调的是,要结合一定的词组和语句去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然后再结合一定的动作和舞蹈去加强节奏,使学生在边朗诵(或唱),迫跳,边拍掌,边跺脚等过程中,去培养节奏的敏感性。
如“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通过说儿歌,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的练习。加上拍手、拍腿、跺腿三种不同节奏型的伴奏方式,使这首儿歌的节奏练习具有音乐性,不是纯机械性地打拍子,而是在流畅、自如、有力度的变化,富有表现力的伴奏过程中,掌握节奏。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小学低中年级的节奏练习。
2.肢体节奏
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方法。通过有规律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形式掌握各种多变的节奏型,并为学生自己创造节奏型(为儿歌、歌曲伴奏)积累素材。
肢体动作在学生感受音乐节奏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但要让学生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学生节奏感时需要有肢体动作的参与。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做动作并注意培养学生合拍的能力选择生动有趣、强弱节奏比较明显的乐曲让学生随着音乐用形体动作来体验节奏的快慢和强弱变化要求动作与音乐的快慢一致、和谐。当学生基本掌握了用手、脚等表现节奏后要引导他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节奏。在用形体动作表现节奏时一定要注重让学生自由发挥如果学生出现动作不协调等现象应及时引导进行自我调整以达到形体与节奏的协调统一。这种方法通用于各年龄段,根据各年龄段确定难易程度。
3创编节奏
1)同一首儿歌可用不同的节奏分别说。也可用不同的节奏同时说。各种不同节奏则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比如:二分节奏,缓慢的节奏感,四分节奏,中速的平衡感,八分节奏,加强了速度,十六分节奏,则有紧凑感。
2)以手势表现各种音符。以四分音符用一个食指表示为基点,统一速度,如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各种附点音符和切分音,学生可以互相比对练习,统一的速度,熟练地比对读出,即刻就是编创的几小节节奏了。
3)通过游戏活动编创练习节奏。比如:四把椅子代表四拍子,五名学生参与学生代表音符,预备节奏速度1,2,3,4,五名学生迅速组合坐下,一定有两个学生坐在同一个凳子上,那就是两个八分音符或附点节奏,根据两名学生的表示其余学生说出节奏,组合成四拍子节奏,五名学生自由组合各种节奏休止,十六分,前十六,后十六都可。当再一次准备1,2,3,4就要重新组合下一组四拍子节奏。这样的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节奏的掌握和应变能力。此方法适于小学中高年级的节奏练习。
总之,节奏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宜难度的节奏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器官亲自参与活动,而且在玩、说、唱、动、奏的过程中去感知节奏,体验节奏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不是沉闷地、一味地坐着伴奏,机械地奏乐,而是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从各方面来说,这种学习节奏的方法,均寓学习于游戏之中。真正实现了“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这完全是符合学生心理的一套完整的音乐教学方法,系统的音乐教育体系。
1.说读节奏
就是通过民谣、儿歌,让学生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必须强调的是,要结合一定的词组和语句去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然后再结合一定的动作和舞蹈去加强节奏,使学生在边朗诵(或唱),迫跳,边拍掌,边跺脚等过程中,去培养节奏的敏感性。
如“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通过说儿歌,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的练习。加上拍手、拍腿、跺腿三种不同节奏型的伴奏方式,使这首儿歌的节奏练习具有音乐性,不是纯机械性地打拍子,而是在流畅、自如、有力度的变化,富有表现力的伴奏过程中,掌握节奏。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小学低中年级的节奏练习。
2.肢体节奏
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方法。通过有规律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形式掌握各种多变的节奏型,并为学生自己创造节奏型(为儿歌、歌曲伴奏)积累素材。
肢体动作在学生感受音乐节奏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但要让学生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学生节奏感时需要有肢体动作的参与。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做动作并注意培养学生合拍的能力选择生动有趣、强弱节奏比较明显的乐曲让学生随着音乐用形体动作来体验节奏的快慢和强弱变化要求动作与音乐的快慢一致、和谐。当学生基本掌握了用手、脚等表现节奏后要引导他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节奏。在用形体动作表现节奏时一定要注重让学生自由发挥如果学生出现动作不协调等现象应及时引导进行自我调整以达到形体与节奏的协调统一。这种方法通用于各年龄段,根据各年龄段确定难易程度。
3创编节奏
1)同一首儿歌可用不同的节奏分别说。也可用不同的节奏同时说。各种不同节奏则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比如:二分节奏,缓慢的节奏感,四分节奏,中速的平衡感,八分节奏,加强了速度,十六分节奏,则有紧凑感。
2)以手势表现各种音符。以四分音符用一个食指表示为基点,统一速度,如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各种附点音符和切分音,学生可以互相比对练习,统一的速度,熟练地比对读出,即刻就是编创的几小节节奏了。
3)通过游戏活动编创练习节奏。比如:四把椅子代表四拍子,五名学生参与学生代表音符,预备节奏速度1,2,3,4,五名学生迅速组合坐下,一定有两个学生坐在同一个凳子上,那就是两个八分音符或附点节奏,根据两名学生的表示其余学生说出节奏,组合成四拍子节奏,五名学生自由组合各种节奏休止,十六分,前十六,后十六都可。当再一次准备1,2,3,4就要重新组合下一组四拍子节奏。这样的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节奏的掌握和应变能力。此方法适于小学中高年级的节奏练习。
总之,节奏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宜难度的节奏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器官亲自参与活动,而且在玩、说、唱、动、奏的过程中去感知节奏,体验节奏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不是沉闷地、一味地坐着伴奏,机械地奏乐,而是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从各方面来说,这种学习节奏的方法,均寓学习于游戏之中。真正实现了“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这完全是符合学生心理的一套完整的音乐教学方法,系统的音乐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