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办法。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8例患者采用随机的方式均分成两组每组69例患者,一组作为观察组在入院之前接受急诊护理,一组患者作为对照组在入院之前没有接受急诊护理。对于对照组的患者在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之后马上送往医院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和对照组相同的治疗的基础上,在入院之前接受急诊护理。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的比率以及进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比率。
结果:经过抢救之后观察组的患者有63例占91.3%转入普通的内科病房继续接受治疗,有6例患者占8.7%转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没有患者死亡,抢救的有效率达到100%。对中组的患者有42例患者占60.87%转入普通的内科病房继续接受治疗,有21例患者占30.44%转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有6例患者占8.7%因抢救无效死亡,抢救的有效率为91.3%。两组患者的抢救有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并且观察组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的。
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之前进行急诊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抢救效果,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极可能大的保证,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86-02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阻塞引起的持久性严重的心肌缺血,导致部分心肌急性坏死的现象,患者临床的主要表现为胸部剧痛、急性循环功能发生障碍、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是重度冠心病的一种,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对患者进行治疗可能会使其直接死亡,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之前进行有效的急诊护理,对于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在此将我院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研究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基本资料。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我院2010年到2012年收治的1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82例,女性患者有56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47岁,最大的为76岁,平均年龄为60.2岁。对于观察组的69例患者是在入院前通过救护车接回医院,在入院之前均进行了急诊护理。对照组的69例患者是自行入院或者是转诊入院,在入院之前没有进行必要的急诊护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情等方面都基本相似,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于观察组的患者均在接到120急救电话后对其进行静卧和舒缓情绪等指导,医护人员赶到现场之后均对其进行专业的护理,包括给患者注射镇定和减痛的药物,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采用氧袋对其供氧,有效减缓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防止心肌发生大面积的死亡,医护工作人员还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使患者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同时,医护人员协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判断,评估完之后根据病情给患者使用硝酸甘油有效的扩张血管壁,缓解患者的痛苦,同时让患者保持平卧不动或者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保持半平卧。熟练快速的建立患者的静脉通道,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处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猝死比率,防止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发展。对于对照组的患者由于是家人自行送到医院,往往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同时家人面对病人本身紧张更没法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患者在入院时一般都表情狰狞。在送往医院过程中患者由于经常翻动,增大了心肌的耗氧量,是患者的心肌坏死的面积增大。
对于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后立马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手术抢救措施,手术之后医护工作人员密切的监控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率以及呼吸情况,并且加强患者的护理循环频率[2]。同时医护工作人员加强患者的生活护理以及心理疏导。
1.3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统计两组患者经过抢救转入普通内科病房、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以及死亡的情况,对统计得到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分析,如果得到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抢救之后观察组69例患者有63例占91.3%转入普通的内科病房继续接受治疗,有6例患者占8.7%转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没有患者死亡抢救的有效率达到100%。对照组69例患者,有42例占60.87%转入普通的内科病房继续接受治疗,有21例患者占30.44%转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有6例患者占8.7%因抢救无效死亡,抢救的有效率为91.3%。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可以得到P<0.05,这说明两组患者的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目前中老年中发病比较高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特征为发病急促、患者的病情恶化快,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患者的死亡率会十分的高,对进行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入院前的急诊护理能够有效的防止患者病情的恶化,避免患者由于心率功能出现异常、心力衰竭等引发休克,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抢救有效率,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急诊护理具有诸多的优点但是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对于急诊护理人员的要求相当高,患者需要具有职业胜任能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熟练迅速的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并对患者使用适当的药物,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疼痛,同时对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使其能够以一颗平和的心态面对病情。
随着现在生活质量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比率在不断的上升,如何做好该类疾病的救治成为了现在医学上一项重要的任务。对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对于提高救治的效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入院之前的临床护理在该类疾病的抢救中就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到对患者进行入院前的急诊护理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病情恶化的可能,同时能够提高患者入院之后的抢救效果,抢救过程中转入重症监护病房和死亡的比率都得到极大的降低[3]。同时,这种方法还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能够以一颗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总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的急诊护理应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邓英.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研究[J].中外医疗,2011,30(12):150—151
[2]李文娟,唐刚,常娟.心理治疗在老年心肌梗死护理应用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5):427—438
[3]述桂.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重要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观察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6):102—103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8例患者采用随机的方式均分成两组每组69例患者,一组作为观察组在入院之前接受急诊护理,一组患者作为对照组在入院之前没有接受急诊护理。对于对照组的患者在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之后马上送往医院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和对照组相同的治疗的基础上,在入院之前接受急诊护理。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的比率以及进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比率。
结果:经过抢救之后观察组的患者有63例占91.3%转入普通的内科病房继续接受治疗,有6例患者占8.7%转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没有患者死亡,抢救的有效率达到100%。对中组的患者有42例患者占60.87%转入普通的内科病房继续接受治疗,有21例患者占30.44%转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有6例患者占8.7%因抢救无效死亡,抢救的有效率为91.3%。两组患者的抢救有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并且观察组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的。
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之前进行急诊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抢救效果,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极可能大的保证,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86-02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阻塞引起的持久性严重的心肌缺血,导致部分心肌急性坏死的现象,患者临床的主要表现为胸部剧痛、急性循环功能发生障碍、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是重度冠心病的一种,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对患者进行治疗可能会使其直接死亡,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之前进行有效的急诊护理,对于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在此将我院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研究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基本资料。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我院2010年到2012年收治的1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82例,女性患者有56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47岁,最大的为76岁,平均年龄为60.2岁。对于观察组的69例患者是在入院前通过救护车接回医院,在入院之前均进行了急诊护理。对照组的69例患者是自行入院或者是转诊入院,在入院之前没有进行必要的急诊护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情等方面都基本相似,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于观察组的患者均在接到120急救电话后对其进行静卧和舒缓情绪等指导,医护人员赶到现场之后均对其进行专业的护理,包括给患者注射镇定和减痛的药物,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采用氧袋对其供氧,有效减缓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防止心肌发生大面积的死亡,医护工作人员还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使患者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同时,医护人员协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判断,评估完之后根据病情给患者使用硝酸甘油有效的扩张血管壁,缓解患者的痛苦,同时让患者保持平卧不动或者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保持半平卧。熟练快速的建立患者的静脉通道,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处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猝死比率,防止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发展。对于对照组的患者由于是家人自行送到医院,往往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同时家人面对病人本身紧张更没法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患者在入院时一般都表情狰狞。在送往医院过程中患者由于经常翻动,增大了心肌的耗氧量,是患者的心肌坏死的面积增大。
对于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后立马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手术抢救措施,手术之后医护工作人员密切的监控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率以及呼吸情况,并且加强患者的护理循环频率[2]。同时医护工作人员加强患者的生活护理以及心理疏导。
1.3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统计两组患者经过抢救转入普通内科病房、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以及死亡的情况,对统计得到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分析,如果得到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抢救之后观察组69例患者有63例占91.3%转入普通的内科病房继续接受治疗,有6例患者占8.7%转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没有患者死亡抢救的有效率达到100%。对照组69例患者,有42例占60.87%转入普通的内科病房继续接受治疗,有21例患者占30.44%转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有6例患者占8.7%因抢救无效死亡,抢救的有效率为91.3%。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可以得到P<0.05,这说明两组患者的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目前中老年中发病比较高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特征为发病急促、患者的病情恶化快,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患者的死亡率会十分的高,对进行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入院前的急诊护理能够有效的防止患者病情的恶化,避免患者由于心率功能出现异常、心力衰竭等引发休克,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抢救有效率,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急诊护理具有诸多的优点但是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对于急诊护理人员的要求相当高,患者需要具有职业胜任能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熟练迅速的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并对患者使用适当的药物,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疼痛,同时对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使其能够以一颗平和的心态面对病情。
随着现在生活质量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比率在不断的上升,如何做好该类疾病的救治成为了现在医学上一项重要的任务。对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对于提高救治的效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入院之前的临床护理在该类疾病的抢救中就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到对患者进行入院前的急诊护理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病情恶化的可能,同时能够提高患者入院之后的抢救效果,抢救过程中转入重症监护病房和死亡的比率都得到极大的降低[3]。同时,这种方法还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能够以一颗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总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的急诊护理应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邓英.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研究[J].中外医疗,2011,30(12):150—151
[2]李文娟,唐刚,常娟.心理治疗在老年心肌梗死护理应用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5):427—438
[3]述桂.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重要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观察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6):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