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的进展是视光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有学者采用附加底朝内(BI)三棱镜的方法控制近视的进展,然而由于改变眼的集合会影响调节反应,因此这种方法的效果值得讨论。
目的观察正视眼附加不同性质的三棱镜后调节反应和调节微波动的变化。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参加体检的正常受试者22人,年龄21~27岁,受试眼均无屈光不正。受试者分别自愿接受未附加三棱镜、附加3ΔBI和3Δ底朝外(BO)三棱镜的干预,各种干预过程间隔3 min,测量间隔期间嘱患者眺望远处。采用开放视野红外自动验光仪分别在不同干预情况下记录瞳孔直径和调节反应曲线,采集的屈光度数据减去-3.0 D即为调节反应,以调节反应的均方根(RMS)作为调节微波动幅度。采用一维离散傅里叶变换分析调节反应曲线的频谱特征。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3种干预下调节反应值、调节微波动幅度和瞳孔直径的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未附加三棱镜、附加3ΔBI三棱镜和附加3ΔBO三棱镜后受试眼的调节反应值分别为(+0.31±0.78)、(+0.51±0.75)和(+0.18±0.72)D,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78,P=0.000),其中与未附加三棱镜比较,附加3ΔBI三棱镜后受试眼调节滞后量增加,而附加3ΔBO三棱镜后受试眼调节滞后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2)。未附加三棱镜、附加3ΔBI三棱镜和附加3ΔBO三棱镜后受试眼调节微波动幅度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062,P=0.879)。未附加三棱镜、附加3ΔBI三棱镜和附加3ΔBO三棱镜受试眼调节反应频谱低频信号功率(0~0.5 Hz)分别占总功率(0~2.5 Hz)的97.5%、98.3%和91.4%。附加3ΔBI的三棱镜后受试者的平均瞳孔直径为(5.37±0.69)mm,大于未附加三棱镜受试者的(5.07±0.66)mm和附加3ΔBO三棱镜后的(5.01±0.6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
结论与附加BI三棱镜相比,附加BO三棱镜能够改善调节滞后,缩小瞳孔,同时减少调节反应中的低频信号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