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重症肺炎集束化治疗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tz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早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重症肺炎集束化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重症加强治疗病房(RICU)收治的70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CRRT治疗组,每组3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集束化治疗措施;CRRT治疗组在常规集束化治疗基础上每日加用CRRT,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模式,每次持续8~24 h。于入院当天及治疗1、3、5、7 d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CD4+比例;记录两组治疗7 d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和病死率。

结果

70例重症肺炎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血PCT、IL-6、TNF-α、CD4+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PCT、IL-6、TNF-α均呈逐渐下降趋势,CD4+比例呈逐渐升高趋势。与常规治疗组比较,CRRT治疗组治疗3 d起PCT、TNF-α均明显降低〔PCT(μg/L):3.11±1.28比3.76±1.42,TNF-α(ng/L):98.61±11.58比119.47±12.38〕,CD4+比例明显升高(0.39±0.03比0.35±0.03,均P<0.05);IL-6变化稍滞后,治疗5 d起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ng/L:35.43±12.39比52.86±10.78,P<0.05)。CRRT治疗组患者7 d内ARDS发生率〔11.43%(4/35)比31.43%(11/35)〕和病死率〔0%(0/35)比11.43%(4/35)〕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在重症肺炎集束化治疗早期,CRRT治疗可明显清除患者体内炎性介质,提高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缓重症肺炎病情的快速进展,为综合治疗提供了时机和条件。

其他文献
食道压监测提供了一种接近无创的胸腔压评估方法,从而获得区分肺与胸壁的呼吸力学参数。跨肺压、呼吸作功、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的测量以及呼吸肌运动的评估,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从而可以更好地指导机械通气的实施。但是,由于食道压监测具有一定技术要求,且测量结果受气囊容积、位置、食道壁弹性和纵隔器官重量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导管的放置和数据解读存在一定困难,导致这种监测手段被更多地应用于基础研究,很少被临床常规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