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出国的一代人,留学的目的早就不像上个世纪出国的人那么“急头白脸”了。“那只是为了丰富人生的经历,出去见见世面,并不急于以此来改变命运。因此,是否留在国外,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年轻一代的留学生们去留的选择已经相当从容。
去留皆为目标
应该说,林杰在同龄人中是幸运的。在国内毕业后不久,他进入了摩根大通。
在摩根大通期间,林杰感觉到了无形的压力:知识面、英语能力以及其他都让林杰觉得自己的能力还差很远,虽然并不影响工作。但是年轻的林杰还是决定离开大通出国深造,全面提升自己,以期在未来的工作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2002年5月,林杰离开中国前往新西兰求学。先读半年的语言,再进大学读商学,三年半后,林杰就回来了。
回国对林杰来说,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林杰的目标从来都非常明确:在跨国银行打工,不断发展升迁,最终带给自己更好的一份收入和生活。
“我可以留在新西兰”,林杰说,而且当地生活很舒服,社会福利优厚,没有压力。但这样的生活违背了林杰的初衷:“我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但不是这样混一辈子”,林杰觉得,对年轻人来说,新西兰懒散的生活太没意思。
另一方面,新西兰这个国家太小了,很多银行在新西兰几乎没有分支机构,因此,以跨国银行为目标的林杰也很难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林杰不想在国外耽误太多时间,2005年的11月,林杰考完全部课程申请毕业后,不等毕业证拿到手就直接回国了。
林杰一直感叹自己的运气很好,因为大通的的亚洲老板对他的印象一直很好,也很深,知道他回来后很欢迎他再回到大通工作,并且直接给升了一级,成为客户服务部的主管。
2007年底,林杰再一次离开大通,跳槽至汇丰银行。理由是“我学的是市场,当然希望做前台的业务,但是在大通没有这个机会给我,我才离开的”,林杰说,“我一直很喜欢前台的业务,我认为在任何一个地方工作最重要的都是产品,对一个产品熟悉了,无论你去哪里都OK”。他对自己的目标一直很明确,也正在努力朝着跨国银行高级打工仔这个目标一步步迈进。
回国是计算的结果
“当英镑与人民币的汇率是1:15时,我的收入还比较可观;现在只有1:9了,再留在英国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刚刚从绵阳采访归来的邹雨主张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未来一定是在中国更有發展。
邹雨这个小海归资历不浅,先后在美英两个国家留学。“早在大四时我就作为学校的交换生去美国读书了”,毕业以后,邹雨觉得如果直接回来还太早,那时对国外的文化了解还不够多。于是,抱着看一看外面世界的心态,邹雨去了英国读研究生。
毕业后,在英国,邹雨先后做过翻译和小型咨询公司的客户推广工作。“我很幸运,一下子就找到很‘正式’的工作。”邹雨很会自我调侃。他的很多同学只找到类似麦当劳、肯德基的打工仔的工作。
2008年,邹雨的父母沉不住气了,劝告说,你今年都25周岁了。如果最终你是想在国内发展,就应该尽快回国来适应国内的情况。
邹雨开始认真计算起自己在英国的所得:当时月薪是税前2000英镑,扣掉税后大概是1400多英镑,租房子每个月就要600镑一个房间,水电、煤气宽带等各样费用每月差不多要花50英镑,再加上比较喜欢逛街买衣服,也并不觉得宽裕。
这时候,英镑对人民币的汇率已经由15降到了9。计算之后,如果在国内月收入达到一万元,就应该比在国外生活水平高了。邹雨喜欢干媒体这一行,她了解到,在国内,较出色的媒体人月收入在一万以上的并不少见。
如果把眼光再放长远一些,英国更不是久留之地。在邹雨回国的前一两个月,她的另一个朋友也从伦敦回国了。这个朋友在英国是一家酒店连锁企业的办公室经理,负责打理一些室内设计装璜方面的工作。他跟邹雨说,“我们这种资历的人,也就是外来人的身份,做到一个中产问题还不大,但若想在一个行业里居高位,在一个大企业里得到很快的提升机会太难了。”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很有共鸣。
邹雨回国后在一家媒体任英文记者,收入也很令她满意。尽管目前只是实习期,但是她相信,用不了多久,她一定会拥有自己的一方小小的平台,哪怕只是一个固定的版面,可以让她自己来设计和发挥。当然在经济上也会得到更高的回报。她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三年的期限。
“其实,对我们八十年代出生的这代人来说,根本不觉得国内的生活不如国外。出国就是想出去看看。”因此,邹雨的同学绝大多数都选择回国。“有些同学没有领毕业证没有参加毕业典礼就直接回来了。”于他们,出国也就是一种经历。
链接
改革开放30年海归人数
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超过120万人,共有30余万人学成回国创业,他们在不同岗位用所学知识、技能发挥聪明才智,涌现了一大批现代化建设的卓越人才,其中有些人还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目前,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数量每3年翻一番。
2002年,共有近1.8万名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比上一年度增长约47%,创历史最高。据统计,留学回国人员在教学科研等重要岗位占有很大比例,如中科院院士占81%,工程院院士占54%,45岁以上的博士生导师占58%,高校校级领导占51%,科研院所(室)级领导和课题组组长占94%。
2003年,当年海归回国人数首次突破两万人。目前,经常在国内工作和居住的海归人员已达20多万。
2006年,回国留学人员达到4.2万人,年增长率为21.3%。
截至2008年,回国工作的留学生总人数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归总人数的六分之一。
去留皆为目标
应该说,林杰在同龄人中是幸运的。在国内毕业后不久,他进入了摩根大通。
在摩根大通期间,林杰感觉到了无形的压力:知识面、英语能力以及其他都让林杰觉得自己的能力还差很远,虽然并不影响工作。但是年轻的林杰还是决定离开大通出国深造,全面提升自己,以期在未来的工作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2002年5月,林杰离开中国前往新西兰求学。先读半年的语言,再进大学读商学,三年半后,林杰就回来了。
回国对林杰来说,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林杰的目标从来都非常明确:在跨国银行打工,不断发展升迁,最终带给自己更好的一份收入和生活。
“我可以留在新西兰”,林杰说,而且当地生活很舒服,社会福利优厚,没有压力。但这样的生活违背了林杰的初衷:“我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但不是这样混一辈子”,林杰觉得,对年轻人来说,新西兰懒散的生活太没意思。
另一方面,新西兰这个国家太小了,很多银行在新西兰几乎没有分支机构,因此,以跨国银行为目标的林杰也很难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林杰不想在国外耽误太多时间,2005年的11月,林杰考完全部课程申请毕业后,不等毕业证拿到手就直接回国了。
林杰一直感叹自己的运气很好,因为大通的的亚洲老板对他的印象一直很好,也很深,知道他回来后很欢迎他再回到大通工作,并且直接给升了一级,成为客户服务部的主管。
2007年底,林杰再一次离开大通,跳槽至汇丰银行。理由是“我学的是市场,当然希望做前台的业务,但是在大通没有这个机会给我,我才离开的”,林杰说,“我一直很喜欢前台的业务,我认为在任何一个地方工作最重要的都是产品,对一个产品熟悉了,无论你去哪里都OK”。他对自己的目标一直很明确,也正在努力朝着跨国银行高级打工仔这个目标一步步迈进。
回国是计算的结果
“当英镑与人民币的汇率是1:15时,我的收入还比较可观;现在只有1:9了,再留在英国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刚刚从绵阳采访归来的邹雨主张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未来一定是在中国更有發展。
邹雨这个小海归资历不浅,先后在美英两个国家留学。“早在大四时我就作为学校的交换生去美国读书了”,毕业以后,邹雨觉得如果直接回来还太早,那时对国外的文化了解还不够多。于是,抱着看一看外面世界的心态,邹雨去了英国读研究生。
毕业后,在英国,邹雨先后做过翻译和小型咨询公司的客户推广工作。“我很幸运,一下子就找到很‘正式’的工作。”邹雨很会自我调侃。他的很多同学只找到类似麦当劳、肯德基的打工仔的工作。
2008年,邹雨的父母沉不住气了,劝告说,你今年都25周岁了。如果最终你是想在国内发展,就应该尽快回国来适应国内的情况。
邹雨开始认真计算起自己在英国的所得:当时月薪是税前2000英镑,扣掉税后大概是1400多英镑,租房子每个月就要600镑一个房间,水电、煤气宽带等各样费用每月差不多要花50英镑,再加上比较喜欢逛街买衣服,也并不觉得宽裕。
这时候,英镑对人民币的汇率已经由15降到了9。计算之后,如果在国内月收入达到一万元,就应该比在国外生活水平高了。邹雨喜欢干媒体这一行,她了解到,在国内,较出色的媒体人月收入在一万以上的并不少见。
如果把眼光再放长远一些,英国更不是久留之地。在邹雨回国的前一两个月,她的另一个朋友也从伦敦回国了。这个朋友在英国是一家酒店连锁企业的办公室经理,负责打理一些室内设计装璜方面的工作。他跟邹雨说,“我们这种资历的人,也就是外来人的身份,做到一个中产问题还不大,但若想在一个行业里居高位,在一个大企业里得到很快的提升机会太难了。”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很有共鸣。
邹雨回国后在一家媒体任英文记者,收入也很令她满意。尽管目前只是实习期,但是她相信,用不了多久,她一定会拥有自己的一方小小的平台,哪怕只是一个固定的版面,可以让她自己来设计和发挥。当然在经济上也会得到更高的回报。她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三年的期限。
“其实,对我们八十年代出生的这代人来说,根本不觉得国内的生活不如国外。出国就是想出去看看。”因此,邹雨的同学绝大多数都选择回国。“有些同学没有领毕业证没有参加毕业典礼就直接回来了。”于他们,出国也就是一种经历。
链接
改革开放30年海归人数
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超过120万人,共有30余万人学成回国创业,他们在不同岗位用所学知识、技能发挥聪明才智,涌现了一大批现代化建设的卓越人才,其中有些人还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目前,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数量每3年翻一番。
2002年,共有近1.8万名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比上一年度增长约47%,创历史最高。据统计,留学回国人员在教学科研等重要岗位占有很大比例,如中科院院士占81%,工程院院士占54%,45岁以上的博士生导师占58%,高校校级领导占51%,科研院所(室)级领导和课题组组长占94%。
2003年,当年海归回国人数首次突破两万人。目前,经常在国内工作和居住的海归人员已达20多万。
2006年,回国留学人员达到4.2万人,年增长率为21.3%。
截至2008年,回国工作的留学生总人数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归总人数的六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