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社会上不断出现学生轻生的现象,这些意外事件反映出当前青少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当代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接下来,笔者将对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一、 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學校层面
学校教育评价单一,过度关注学业成绩,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过长,休息娱乐时间极少,特别是高中生,课业压力和升学的竞争压力,导致他们易于产生疲惫、敏感、焦虑等情绪。
(二)家庭层面
首先,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的期望普遍过高,除了学校的课程外,家长通常都会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催生焦虑情绪。其次,当代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往往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抗挫能力。同时,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离异子女等特殊群体由于缺乏陪伴和关爱,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最后,大多数父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缺乏关注子女心理健康的意识。
(三)社会层面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互联网飞速进步,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带来了冲击,使得青少年群体中不乏是非界限不清、美丑定义模糊、爱慕虚荣、好逸恶劳等价值观念紊乱的人。而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氛围不浓、投入不足。
二、 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策略
(一)加强政策宣传,引发社会关注
近年来,国家先后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等文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和社会要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引发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认知和广泛关注。只有这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被重视,从而真正落地。
(二) 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学科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对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要完善课程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价体系,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依托、有抓手,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除了设置专业课程外,心理健康教育还要采用学科渗透策略,道德与法治、语文、体育等学科的教师都要善于抓住时机,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比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机能、增强自信、消除焦虑。
(三) 建设师资队伍,提升专业水平
学校要加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扩大专职人员比例。非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除了掌握各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掌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规律及特点,让教学成为一门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活动。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科教学评价范畴,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和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四) 创新活动形式,提升教育实效
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学校不仅可以通过心理训练、角色扮演、专题讲座、观看心理健康科普视频等形式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利用晨会、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可以通过“知心姐姐信箱”活动,让学生学会倾诉、求助;可以通过“快乐成长,我们同行”主题体验活动,让学生释放情绪、学会沟通。
(五) 促进家校协同,共凝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学校可以组织心理专家、教师、医生等开展“家长课堂”“亲子课堂”等教育活动,帮助家长和青少年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学校可以借助微信、网站等网络平台,建立线上的系统化、立体式、全覆盖的指导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和医疗机构等立体联动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作者单位:江西省黎川县教体局)
一、 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學校层面
学校教育评价单一,过度关注学业成绩,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过长,休息娱乐时间极少,特别是高中生,课业压力和升学的竞争压力,导致他们易于产生疲惫、敏感、焦虑等情绪。
(二)家庭层面
首先,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的期望普遍过高,除了学校的课程外,家长通常都会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催生焦虑情绪。其次,当代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往往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抗挫能力。同时,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离异子女等特殊群体由于缺乏陪伴和关爱,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最后,大多数父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缺乏关注子女心理健康的意识。
(三)社会层面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互联网飞速进步,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带来了冲击,使得青少年群体中不乏是非界限不清、美丑定义模糊、爱慕虚荣、好逸恶劳等价值观念紊乱的人。而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氛围不浓、投入不足。
二、 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策略
(一)加强政策宣传,引发社会关注
近年来,国家先后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等文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和社会要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引发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认知和广泛关注。只有这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被重视,从而真正落地。
(二) 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学科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对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要完善课程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价体系,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依托、有抓手,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除了设置专业课程外,心理健康教育还要采用学科渗透策略,道德与法治、语文、体育等学科的教师都要善于抓住时机,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比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机能、增强自信、消除焦虑。
(三) 建设师资队伍,提升专业水平
学校要加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扩大专职人员比例。非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除了掌握各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掌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规律及特点,让教学成为一门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活动。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科教学评价范畴,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和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四) 创新活动形式,提升教育实效
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学校不仅可以通过心理训练、角色扮演、专题讲座、观看心理健康科普视频等形式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利用晨会、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可以通过“知心姐姐信箱”活动,让学生学会倾诉、求助;可以通过“快乐成长,我们同行”主题体验活动,让学生释放情绪、学会沟通。
(五) 促进家校协同,共凝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学校可以组织心理专家、教师、医生等开展“家长课堂”“亲子课堂”等教育活动,帮助家长和青少年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学校可以借助微信、网站等网络平台,建立线上的系统化、立体式、全覆盖的指导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和医疗机构等立体联动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作者单位:江西省黎川县教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