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进程中,需要将精益求精、不懈创新、笃实专注的工匠精神融入到现代工业生产与管理实践,以提升中国制造的含金量和竞争力,这是当下强调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作为为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职业教育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使命。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构建制度培育、文化培育、课程培育和实践培育四个方面的路径,为中国制造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中国制造;精益求精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0-0020-04
一、中国制造呼唤工匠精神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2010年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制造”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我国制造业在品牌、质量和创新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从全球看,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传统制造业强国凭借技术、人才等优势在先进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高端领域抢占先机,并纷纷制定再工业化战略,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凭借劳动力和资源等比较优势在中低端领域激烈争夺,中国制造面临着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制造的双向挤压[1]。在此背景下,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而制造强国从何而来?纵观世界发展的历史,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径和条件虽各不相同,但具有追求卓越、严谨执着的工匠精神却是一个共性因素。德国、日本等之所以成为制造强国,不仅源于其制造技术的先进,更源于其社会所具有的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和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普遍价值。
时至今日,“德国制造”已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然而,曾几何时,“Made in Germany”也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当英国、法国完成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个农业国。德国进入工业化后也经历过“山寨阶段”,向英、法学习,仿造其产品。为此,英国议会还特别在1887年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2]。此后,德国人用“严谨”和“认真”重塑了对“德国制造”的定义,使之直到今天都维持着世界性的声誉。据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范围内延续超过200年以上的企业共有5000余家,其中日本有3400多家,而中国超过150年的企业仅有5家[3]。日本的长寿企业数量之所以位居全球第一,除了科技发展水平高、技术先进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整个社会有着对工匠精神执着追求的良好土壤,这些企业无一不把“工匠精神”奉为圭臬,不懈坚持和执着追求产品的精良品质[4]。
德国、日本的制造业发展史表明,尽管传統的小作坊已被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所取代,但沉淀下来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传统依旧贯穿于现代生产制造中,并从个体化的工匠行为演变为群体性的制造文化,成为推动现代制造业发展的灵魂所在。德国、日本众多名牌的创立以及制造业强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制造文化。
而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从鲁班的“巧夺天工”到庖丁的“技进乎道”,再到近代同仁堂坚持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体现的正是人们卓绝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而在工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也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工匠精神。
因此,当前面对国内传统的低要素成本竞争优势持续减弱,能源资源环境等约束不断增强的压力,以及国际上先进制造与低成本制造的双向挤压,中国制造要成功突围并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必须要弘扬和培育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等方面深入挖掘,从而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二、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共鸣。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此后,总理在各种场合反复提及“工匠精神”,强调“‘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要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工艺创新”。
为什么“中国制造”需要品质革命?最近两年来,中国游客在日本爆买电子产品的情景还让人记忆犹新。这些产品中国完全可以制造,然而人们却追逐国外产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人对国产产品的品质还不信任,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还停留在低质量、高耗能、山寨等挥之不去的词语上,导致中高端购买力通过境外消费等形式持续外流。而形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拼速度、扩规模、模仿赶超一度曾是市场竞争的关键,由于“工匠精神”的缺失,一些生产制造行业对利益过分追逐而放松了对产品质量的把关。因此,提倡“工匠精神”,以客户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倒逼“中国制造”全面升级,就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讲,“工匠精神”已然成为国家产业战略迈向中高端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中国制造的现时代语境中,这种工匠精神并没有从历史的舞台中退出,反而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我们所强调的工匠精神,既秉承传统尚技崇德精神,更强调的是一种精益求精、务实创新、踏实专注、恪守信誉等行为准则的综合体现。因此,工匠精神是用“匠心”和“创新”不懈地提升质量与服务,既注重改革制造工艺、产品性能和管理服务,又强调持续创新和改善用户体验;工匠精神是对品牌与口碑的坚守,包含着对用户的诚信、对高品质的执着以及对百年老店的孜孜追求;工匠精神还意味着对法律和规则的敬畏,尊重契约精神,严守职业底线,严格执行工序标准[5]。 重提工匠精神仅仅是一个开始,而重塑工匠精神、造就合格工匠则路漫漫其修远[6]。央电视台推出的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劳动者用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他们中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1/50,有人能在35年中手工加工数十万个飞机零件而不出一个次品。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但他们有着鲜明的共同之处,就是心有理想,身怀绝技,敬业爱岗。这些大国工匠从何而来?来自于数以亿计的生产第一线的普通劳动者,而数以亿计生产一线的普通劳动者从何而来?从职业教育中来。
作为与经济社会以及产业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承载着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有大批产业工人通过潜心努力不断提升工艺水平,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进步,提升“中国制造”的含金量和竞争力,这正是当下强调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也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技术创新等紧密相连,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过程中,要将精益求精、不懈创新、笃实专注的工匠精神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与管理实践,就要从职业教育抓起,通过职业教育的培育将工匠精神传递给数以亿计的生产一线劳动者,释放巨大人才红利,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打下坚实基础,这也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三、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选择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国家层面的推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种精神或文化的培育,往往要经历社会文化环境与经济法律制度相互作用的复杂长期过程,同时更需要厚植促进其生长的环境土壤。正因如此,2016年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将主题定为“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在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新闻媒体向社会展示了大国工匠的技艺绝活等,激发了全社会崇尚技术技能,弘扬工匠精神的意识,从而也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活动周的另外一个更深层次重要内涵,即使全社会形成赋予一线劳动工人更高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的共识,以此推动收入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进而形成工匠精神真正生根发芽,并能茁壮成长的良田沃土[7]。
弘扬工匠精神除了上述国家制度和文化层面顶层设计的推动,作为职业院校而言,其在培养数以亿计的,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渗透、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从这一点上说,职业院校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起点。
然而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的顶层制度设计中,更关注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熏陶与培育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当部分的职业院校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系统的专业实操历练和训练,以至于缺少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身体力行的示范效应;此外,社会上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有所影响,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存在急于求成、马虎了事、浅学辄止现象,缺乏刻苦专研、追求卓越品质的意识[8]。职业院校应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具体而言要从如下四个方面构建培育的路径。
首先,制度培育。事实证明,除了掌握较好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外,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态度,而这正是工匠精神所具有的内涵。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又会扩大对职业院校的认同度,进而提升职业院校的品牌知名度,有利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基于此,职业院校的办学者要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和院校改革创新发展的现实意义,将工匠精神作为办学理念融入办学的全过程,将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作为主线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制度中,引导全体教职员工在各自不同的育人岗位上努力践行工匠精神,用模范行为和不懈追求感染和教育学生。
其次,文化培育。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力量,要让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在职业岗位上开花结果,需要职业院校着力打造蕴涵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为此,职业院校应加强校企文化的融合,通过宣传注重质量意识的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开展以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为主题的各种校园活动,并将弘扬工匠精神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入耳入心入脑,理解并实践工匠精神,促进自身的成长与成才。
第三,课程培育。职业院校的课程全面反映着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定位和文化生态,它是职业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还可以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职业院校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程设置、专业理论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顶岗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职业院校可以构建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同时还可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中,使学生具备强烈的专业追求,并将这种不懈的追求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中。
第四,实践培育。工匠精神归根到底需要实践才能内化为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只有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时,学生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精益求精、敢于創新的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职业院校学生实践技能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感知认同、模仿、练习、熟练协调、反馈校正和创新创造几个阶段,要在实践性教学环境中通过反复训练才得以形成,与此同时他们对待技能的观念、态度、行为和技能也必须在生产一线实践中进行培养,也就是在做中学,在做中教。而实现这样的工学结合,仅仅依靠学校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企业。因此,职业院校要更加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共同构建培育工匠精神的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锻炼平台,通过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感染与熏陶,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企业的生产要求、质量管理,从而强化自身技能并树立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所培养的大批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人才又能真正踏踏实实地服务于企业,推动企业发展。 參 考 文 献
[1][5]苗圩.弘扬工匠精神,打造中国制造新名片[J].中国经贸导刊,2016(10上):6-8.
[2]德国制造为何曾经是带有侮辱性的符号?[EB/OL]. http://sanwen.net/a/dpdnobo.html.2016-6-8.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4]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6]刘冬玲.熔铸“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责无旁贷[J].校长论坛,2016(14):1.
[7]程宇.职业教育活动周:社会观念变革与思想启蒙[J].职业技术教育,2016(15):15-19.
[8]梅洪.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6(25):79-81.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Artisans: the Mission and Role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g Yu, Fan Chao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a huge manufacturing country to a powerful manufacturing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spirit of excellence, relentless innovation and dedication to modern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practice, so as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 manufacturing that is the significance to emphasize on artisans spirit now. As the main channel to cultivate technic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for the indus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lays an unshirkable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artisans.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cultivate technical talents with the spirit of craftsmen in China by constructing four systems, such as system cultivation, culture cultivation, curriculum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cultivation.
Key words artisan spirit; vocational education; Made in China; excellence
Author Cheng Yu, research associate of Jilin Teachers’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52); Fan Chao, lecturer of Botou Vocational College
关键词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中国制造;精益求精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0-0020-04
一、中国制造呼唤工匠精神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2010年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制造”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我国制造业在品牌、质量和创新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从全球看,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传统制造业强国凭借技术、人才等优势在先进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高端领域抢占先机,并纷纷制定再工业化战略,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凭借劳动力和资源等比较优势在中低端领域激烈争夺,中国制造面临着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制造的双向挤压[1]。在此背景下,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而制造强国从何而来?纵观世界发展的历史,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径和条件虽各不相同,但具有追求卓越、严谨执着的工匠精神却是一个共性因素。德国、日本等之所以成为制造强国,不仅源于其制造技术的先进,更源于其社会所具有的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和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普遍价值。
时至今日,“德国制造”已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然而,曾几何时,“Made in Germany”也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当英国、法国完成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个农业国。德国进入工业化后也经历过“山寨阶段”,向英、法学习,仿造其产品。为此,英国议会还特别在1887年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2]。此后,德国人用“严谨”和“认真”重塑了对“德国制造”的定义,使之直到今天都维持着世界性的声誉。据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范围内延续超过200年以上的企业共有5000余家,其中日本有3400多家,而中国超过150年的企业仅有5家[3]。日本的长寿企业数量之所以位居全球第一,除了科技发展水平高、技术先进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整个社会有着对工匠精神执着追求的良好土壤,这些企业无一不把“工匠精神”奉为圭臬,不懈坚持和执着追求产品的精良品质[4]。
德国、日本的制造业发展史表明,尽管传統的小作坊已被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所取代,但沉淀下来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传统依旧贯穿于现代生产制造中,并从个体化的工匠行为演变为群体性的制造文化,成为推动现代制造业发展的灵魂所在。德国、日本众多名牌的创立以及制造业强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制造文化。
而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从鲁班的“巧夺天工”到庖丁的“技进乎道”,再到近代同仁堂坚持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体现的正是人们卓绝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而在工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也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工匠精神。
因此,当前面对国内传统的低要素成本竞争优势持续减弱,能源资源环境等约束不断增强的压力,以及国际上先进制造与低成本制造的双向挤压,中国制造要成功突围并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必须要弘扬和培育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等方面深入挖掘,从而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二、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共鸣。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此后,总理在各种场合反复提及“工匠精神”,强调“‘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要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工艺创新”。
为什么“中国制造”需要品质革命?最近两年来,中国游客在日本爆买电子产品的情景还让人记忆犹新。这些产品中国完全可以制造,然而人们却追逐国外产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人对国产产品的品质还不信任,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还停留在低质量、高耗能、山寨等挥之不去的词语上,导致中高端购买力通过境外消费等形式持续外流。而形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拼速度、扩规模、模仿赶超一度曾是市场竞争的关键,由于“工匠精神”的缺失,一些生产制造行业对利益过分追逐而放松了对产品质量的把关。因此,提倡“工匠精神”,以客户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倒逼“中国制造”全面升级,就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讲,“工匠精神”已然成为国家产业战略迈向中高端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中国制造的现时代语境中,这种工匠精神并没有从历史的舞台中退出,反而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我们所强调的工匠精神,既秉承传统尚技崇德精神,更强调的是一种精益求精、务实创新、踏实专注、恪守信誉等行为准则的综合体现。因此,工匠精神是用“匠心”和“创新”不懈地提升质量与服务,既注重改革制造工艺、产品性能和管理服务,又强调持续创新和改善用户体验;工匠精神是对品牌与口碑的坚守,包含着对用户的诚信、对高品质的执着以及对百年老店的孜孜追求;工匠精神还意味着对法律和规则的敬畏,尊重契约精神,严守职业底线,严格执行工序标准[5]。 重提工匠精神仅仅是一个开始,而重塑工匠精神、造就合格工匠则路漫漫其修远[6]。央电视台推出的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劳动者用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他们中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1/50,有人能在35年中手工加工数十万个飞机零件而不出一个次品。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但他们有着鲜明的共同之处,就是心有理想,身怀绝技,敬业爱岗。这些大国工匠从何而来?来自于数以亿计的生产第一线的普通劳动者,而数以亿计生产一线的普通劳动者从何而来?从职业教育中来。
作为与经济社会以及产业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承载着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有大批产业工人通过潜心努力不断提升工艺水平,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进步,提升“中国制造”的含金量和竞争力,这正是当下强调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也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技术创新等紧密相连,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过程中,要将精益求精、不懈创新、笃实专注的工匠精神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与管理实践,就要从职业教育抓起,通过职业教育的培育将工匠精神传递给数以亿计的生产一线劳动者,释放巨大人才红利,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打下坚实基础,这也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三、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选择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国家层面的推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种精神或文化的培育,往往要经历社会文化环境与经济法律制度相互作用的复杂长期过程,同时更需要厚植促进其生长的环境土壤。正因如此,2016年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将主题定为“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在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新闻媒体向社会展示了大国工匠的技艺绝活等,激发了全社会崇尚技术技能,弘扬工匠精神的意识,从而也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活动周的另外一个更深层次重要内涵,即使全社会形成赋予一线劳动工人更高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的共识,以此推动收入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进而形成工匠精神真正生根发芽,并能茁壮成长的良田沃土[7]。
弘扬工匠精神除了上述国家制度和文化层面顶层设计的推动,作为职业院校而言,其在培养数以亿计的,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渗透、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从这一点上说,职业院校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起点。
然而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的顶层制度设计中,更关注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熏陶与培育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当部分的职业院校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系统的专业实操历练和训练,以至于缺少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身体力行的示范效应;此外,社会上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有所影响,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存在急于求成、马虎了事、浅学辄止现象,缺乏刻苦专研、追求卓越品质的意识[8]。职业院校应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具体而言要从如下四个方面构建培育的路径。
首先,制度培育。事实证明,除了掌握较好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外,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态度,而这正是工匠精神所具有的内涵。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又会扩大对职业院校的认同度,进而提升职业院校的品牌知名度,有利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基于此,职业院校的办学者要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和院校改革创新发展的现实意义,将工匠精神作为办学理念融入办学的全过程,将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作为主线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制度中,引导全体教职员工在各自不同的育人岗位上努力践行工匠精神,用模范行为和不懈追求感染和教育学生。
其次,文化培育。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力量,要让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在职业岗位上开花结果,需要职业院校着力打造蕴涵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为此,职业院校应加强校企文化的融合,通过宣传注重质量意识的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开展以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为主题的各种校园活动,并将弘扬工匠精神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入耳入心入脑,理解并实践工匠精神,促进自身的成长与成才。
第三,课程培育。职业院校的课程全面反映着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定位和文化生态,它是职业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还可以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职业院校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程设置、专业理论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顶岗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职业院校可以构建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同时还可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中,使学生具备强烈的专业追求,并将这种不懈的追求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中。
第四,实践培育。工匠精神归根到底需要实践才能内化为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只有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时,学生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精益求精、敢于創新的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职业院校学生实践技能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感知认同、模仿、练习、熟练协调、反馈校正和创新创造几个阶段,要在实践性教学环境中通过反复训练才得以形成,与此同时他们对待技能的观念、态度、行为和技能也必须在生产一线实践中进行培养,也就是在做中学,在做中教。而实现这样的工学结合,仅仅依靠学校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企业。因此,职业院校要更加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共同构建培育工匠精神的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锻炼平台,通过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感染与熏陶,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企业的生产要求、质量管理,从而强化自身技能并树立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所培养的大批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人才又能真正踏踏实实地服务于企业,推动企业发展。 參 考 文 献
[1][5]苗圩.弘扬工匠精神,打造中国制造新名片[J].中国经贸导刊,2016(10上):6-8.
[2]德国制造为何曾经是带有侮辱性的符号?[EB/OL]. http://sanwen.net/a/dpdnobo.html.2016-6-8.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4]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6]刘冬玲.熔铸“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责无旁贷[J].校长论坛,2016(14):1.
[7]程宇.职业教育活动周:社会观念变革与思想启蒙[J].职业技术教育,2016(15):15-19.
[8]梅洪.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6(25):79-81.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Artisans: the Mission and Role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g Yu, Fan Chao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a huge manufacturing country to a powerful manufacturing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spirit of excellence, relentless innovation and dedication to modern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practice, so as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 manufacturing that is the significance to emphasize on artisans spirit now. As the main channel to cultivate technic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for the indus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lays an unshirkable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artisans.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cultivate technical talents with the spirit of craftsmen in China by constructing four systems, such as system cultivation, culture cultivation, curriculum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cultivation.
Key words artisan spirit; vocational education; Made in China; excellence
Author Cheng Yu, research associate of Jilin Teachers’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52); Fan Chao, lecturer of Botou Vocational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