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船上有棵桂花树,白兔在游玩……”热播剧《隐秘的角落》让童谣《小白船》魔化成“成年阴影”。
童谣悠扬的曲调和优美的词句,为何勾起我们内心惊惧的情感?原因在于,剧情走向和拍摄所营造的诡异氛围,使童谣和恐惧感紧密结合,这是一种“联想式”的恐怖体验。《小白船》本身并不令人害怕,是与《隐秘的角落》的结合,才让人胆战心惊。
《格林童话》中也不乏使人细思极恐的细节,但这些细节并非以“联想式”呈现,而是以更直白的讲述,使小读者们心惊肉跳。
一部犯罪纪实录
无人不知的《格林童话》,其实并不单纯,有着多重身份。
首先,《格林童话》并非格林兄弟写的童话。格林兄弟是童话的收集者和汇编者,而这些故事都来源于古代德意志民族口头流传的故事。
格林兄弟用自己独有的方法,将民间故事汇编成册。他们不主张在坊间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而是保留了口语特色和超越时空限制的叙述方式。
其次,所谓“童话”,其目标读者也不限于儿童。1812年初版的童话集,原书名为《儿童和家庭童话》,是写给女性和儿童阅读的作品。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格林童话全集》,是以威廉·格林1857年修订的第七版为底本进行翻译的。
从1812年的首版到1857年的第七版,《格林童话》经历了多次删改,且一次比一次更“纯洁”和“适于儿童阅读”,也就意味着,原版的《格林童话》中蕴含的血腥暴力、性描写、伤风害俗等“少儿不宜”的内容被删改了。
现在回忆起童年读过的《格林童话》,一定会想到《灰姑娘》。经过多次删改后的版本,已经把仙度瑞拉的两个姐姐“削足适履”的血腥剧情删掉。
同样,也删除了仙度瑞拉复仇的情节:帮助她摇身一变的老婆婆,驯养了一群鸟;老婆婆说“人和鸟在上帝面前都是一样的”“鸟儿们能听懂你的话”,善良的仙度瑞拉主观上并不想报复继母和两个姐姐,但鸟儿们读懂了她内心隐秘的意志;鸟儿们追逐着三人,锋利的鸟喙啄瞎了三人的眼睛。
而与《小白船》相比有过之无不及的恐怖童谣,在《杜松子树》的故事里有迹可循。
可怜的男孩被继母砍下头颅,男孩的肉被炖成了一锅汤,不知情的父亲吃了肉、喝了汤,善良的妹妹收集男孩的骨头,一起埋葬在杜松子树下。男孩化身成了一只美丽的鸟,飞入村头巷陌,口中不停唱:
“我的母亲杀了我,
我的父亲吃了我,
我的妹妹玛丽莲,
收集我所有骨头,
用一条丝巾包裹,
曲威特,曲威特,
我是多美的鳥儿啊。”
童话不仅放大人性的善,也放大人性的恶。杀人和吃人的罪恶行径,以天真的童声被不断传唱。这首恐怖童谣甚至传遍整个西欧,不仅见于《格林童话》,同样也被收录于《鹅妈妈童谣集》(Mother Goose)中。
由此可见,童谣可不都是天真烂漫、纯洁无暇,它们也时不时咏唱着孤独、残忍、自私、罪恶和精神失常的主题,仿佛想给年幼的孩子们展现一个更加完整而真实的世界。
一节道德教育课
在18世纪的西欧,大量的“消遣读物”以小说体裁出现。因识字率的提升,当时的家庭妇女如饥似渴地饱览各色消遣读物。它们向新时代的女性提供了新的生活见解和感受方式,后世的文学家蓬马丹将这些消遣小说统称为“易读文学”。
“易读文学”故事情节简单、离奇,主题围绕着爱情、婚姻和冒险。充满稚气和奇情的惊险故事,深受百无聊赖的家庭妇女的青睐,她们阅读这类小说往往只是为了寻求刺激。
易读文学和《格林童话》中故事的特征往往相似,比如主要情节单一,有少量插曲或次要情节,人物虽然不是类型化的,但往往很容易辨别善恶,且二者也都蕴含了颇多的社会思潮和道德训诫。
童谣也时不时咏唱着孤独、残忍、自私、罪恶和精神失常的主题。
比如,当时流传的某一版本《青蛙王子》故事中,公主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不婚主义者”,她讨厌上流社会故作姿态的伪君子,极度抵触政治联姻。在她心中,世俗的婚姻生活就等同于屈居于宫廷内的无聊度日和对外出丈夫的苦苦等待。
公主的父亲是一个开明的启蒙主义者,他教导公主重视契约、信守承诺,教导她无视等级壁垒,以平等之心待人。能够担起治理邦国大任的公主,也就长成了一个启蒙主义者的样子。
和青蛙王子相遇后,公主发现对方是一个典型的自然主义者。他是一个梭罗般的“隐士”,虽贵为王子,但一心留恋大自然,甚至独自在森林中居住,对外在于心灵的物质毫不在意,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
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拥有社会人格的启蒙主义公主,与拥有自然人格的自然主义王子结了婚;婚后,矛盾冲突还是爆发了。
丈夫潜心文学创作、心无旁骛,但厌倦了森林生活的公主却认为:王子只是“空想”,他抛弃了用劳动换取报酬的社会人生活方式,栖息于人的自然状态中,是一个生活没有意义的人。 儿子出生以后,公主更是摇身变成了“教育家”,成日教育儿子“理想和现实是不一样的”。儿子受到了父母恶劣关系的影响,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不婚主义者。
《格林童话》其实也像一部“当代女性生活准则”。
正因为起初的读者受众多为女性,故事的主人公也多为女性形象。因此,童话对女主人公性格、经历和结局的讲述,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其“道德训诫”的功用。
《青蛙王子》故事的结尾,有一段对儿子之所以选择“不婚”的叙述,反映了当时社会主流男性青年的择偶观念:
“娶一个有知识的女子为妻,虽说聪明但是活得太累了。
女人总是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丈夫身上,让丈夫疲惫不堪。如果丈夫没达到妻子的要求,妻子就会抱怨,骂丈夫没用;如果丈夫达到妻子的要求,就要一生过得很累……
也绝不能娶一个花瓶。
她们只有好看的脸,没有聪明的脑袋,她们笨得很,我们之间不可能有共同语言,她们生的孩子也不会聪明到哪里去,干脆不结婚算了,什么都平庸的女人宁可不娶。”
一堂女德训诫课
童话作品首要的读者群体是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
当一则童话故事讲述女性因为个性原因导致婚姻不幸,它就潜移默化影响着青年女性对自己的“反思”,进而对自己的性格和行为进行“纠正”。从这个意义来说,《格林童话》其实也像一部“当代女性生活准则”,其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18-19世纪的性别观念。
在童话故事里,女性主人公总是因为一种外力而陷入困境,又等待另一个外力的救助。
陷公主于困境的外力总来自其他女性。例如,原版的《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因为过于貌美引发生母王后的嫉妒,王后不择手段将其杀害。而在格林兄弟多次修改之后,白雪公主的生母因病而死,因心生妒意而起杀心的人变成了后母。
又如,《灰姑娘》中,仙度瑞拉的父亲在家庭中对女儿的处境无动于衷,而直接的施暴者又是后母和两个姐姐。
救公主于困境的外力,却总是来自其他男性。白雪公主被好心的猎人枪下留人,又误打误撞和七个小矮人共同生活,最后还因为王子的到来而苏醒。仙度瑞拉雖然受到仙女神力的加持,摇身一变成千金小姐,但是舞会结束后她仍然回到地狱般的家中,继续遭受着继母的虐待,后又是痴情的王子的到来,真正拯救了她。
无论是哪种状态下的女主人公,她们无一不展现出“无辜者”的面貌,被害和被救都不是出于公主自己的意愿。在生活的洪流中保持优雅的态度,才是公主的风范。
而另一方面,女性之所以爱情不顺、遭人嫉妒、生活不幸,也都是因为女性自身的性格问题。
比如,《三片蛇叶》的故事中,公主之所以寻不到夫婿,是因为她追求极致的爱情,她要求丈夫在她死的时候为她殉情陪葬。
目前流传的故事版本中,公主病亡前和病亡后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生前,公主与丈夫真心相爱;死而复生之后,公主突然就不再爱他,没过多久就移情别恋了。
从深爱到不爱,故事缺乏必要的衔接,带给读者的感受是:仿佛公主本身就不是什么好人,任性且自私,罔顾丈夫对自己的救治。
但在一些研究者的解读中,是丈夫违背“殉情”誓言在先,他的背叛导致婚姻的信任破产,公主才因爱生恨。避而不谈公主性情大变之缘由,将故事情节简单化,这也许便于儿童阅读和接受,但因果链条的断裂,却让女性角色担负起了“背德者”的罪名。
责任编辑何子维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