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f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软件人才培养是提高软件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为了培养符合技术及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软件人才,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就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CDIO教育理念;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毋小省(1974-),女,河南沁阳人,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孙君顶(1975-),男,河南南阳人,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河南 焦作 454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09JG023)、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试点项目(项目编号:JZW201114-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22-02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软件产业作为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也飞速发展。因此,作为软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软件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高等计算机教育必须培养出具备较强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软件专业人才,从而提高我国软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标准、体系也在慢慢建立之中,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区也有各自的定位,但令人尴尬的是,每年从事软件行业的毕业生也不少,但许多软件企业仍反映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依然是以传统的学科和专业教育为主,这种模式培养的软件开发人才强调的是个人学术能力,重视理论研究而看轻了应用实践,忽视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另外,随着信息产业日益国际化,绝大多数主导型的技术和标准都是国际化的,这也要求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标准必须与国际接轨,以融入全球化的经济竞争之中。
  目前,伴随着软件行业在用人方面日趋成熟和理性,对软件人才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和职业素质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软件专业技术人才要具备现代软件工程环境下赖以生存和成长的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CDIO工程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各个国家都在从观念、目标、教育内容到教学方法上对工程教育进行整体改革。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瑞典查尔穆斯技术学院、林克平大学、皇家技术学院合作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1]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它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实施指导、完整的实施过程和严格的结果检验12条标准,其目标是为工程教育创造出一个合理的、完整的、通用的、可概括的教学目标,重点将个人的、社会的和系统的制造技术与基本原理相结合,使之适合工程学的所有领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2]CDIO模式将工程职业实践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学术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恰恰是软件开发所需要的。因此,该模式非常适合软件人才的培养。
  因此,在教育部广泛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背景下,按照CDIO工程教育模式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探索软件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合本地区工程实践需要的、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工程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与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定位,我们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人才培养定位
  结合当前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及能力要求,我院建立了“面向地方”、“ 产学研互动”与“做中学”的CDIO模式的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宽厚科学和工程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良好的人际和职业素质、较强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
  2.基础环境建设
  河南理工大学于2008年获准成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开设了软件工程本科专业,2011年获得了软件工程硕士点。因此,如何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为了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软件基础环境的建设,目前我校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逐步完善。
  (1)除共享学校办学资源外,拥有专门的教学、实验用房1500平方米,PC机及设备500多台套,并配齐了相关的教学软件和开发平台。同时,实验室通过配备的计算机网络监控系统对实验进行智能化管理。
  (2)建立了虚拟实验平台,该平台支持多门计算机及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虚拟实验,可满足这些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
  (3)按照软件开发环节及CDIO的运行方式,模拟软件企业实际开发环境,建立了软件开发与实训实验室。
  (4)建立了适合不同特殊要求的专业实验室,包括:专业基础实验室、软件开发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以及工程实训实验室等。
  (5)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为目标,积极引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针对软件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我们选择当前经典的计算机学科原版教材、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教材、IBM教育课程体系教材等;同时相关老师还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编写了一批反映当前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新特征的教材。
  3.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及CDIO工程教育理念,我们通过以下措施及手段构建了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
  (1)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制定本专业CDIO培养内涵与标准、培养方案、评价标准;以国际上先进的CDIO模式工程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现有教学过程和方法。在充分调研和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对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组与整体优化,并结合地方经济及软件产业发展需求,灵活设置课程内容。
  (2)以项目为导向,制定适应于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同时不断完善其培养目标和评估标准。
  (3)增强实践和实习实训环节,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和主线,按基础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工程实践与实验,工程项目设计三大板块的有机融合,构建CDIO模式下的软件工程专业系列课程和教学体系。
  (4)强调以工程素养为基础,以工程实践深化理论知识,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与技术实践能力,该环节是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5)以“做中学”为手段,坚持“产学研”结合,面向地方软件行业,培养学生CDIO理念中的实现及运作环节。为此,我们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结合地方软件行业的产品实现与全过程运作能力,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6)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办学是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聘请企业工程专家参与软件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设计,提高软件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的设计项目基础上,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到用人单位进行毕业设计,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技术创新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尤其是培养软件人才工程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
  (7)以参加学科竞赛活动为依托,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我们主要以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河南省程序设计大赛及我校组织的“步步高”科技攀登计划、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挑战杯”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学科竞赛为平台,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平台开展的团队研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领导和沟通能力。在2011年度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中,我们获得了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及三等奖各2项,获得了河南赛区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在“河南省第四届程序设计竞赛”中,我校三支参赛团队取得了两金一银的好成绩;在其他竞赛中,我专业学生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8)采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就业一体化教学模式。一方面,通过毕业实习前的就业指导等活动,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对专业的就业形势、就业现状及企业需求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便于使学生结合就业意向开展实习,提高实习效果,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带着毕业设计相关问题到企业实习、调研、实践,增强了实习过程的针对性和目地性,丰富了毕业实习的内涵,也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采用该方式,既有效完成了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两个关键教学环节,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了实践经验,从而为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软件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模式。一方面制定并优化了软件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依据该方案指导教师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科学合理地参与工程实践训练,从而使软件人才在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更突出其较强的实践能力。结合该模式的深入开展,也带动了我院在课程、教材、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支撑平台的全面建设,从而进一步为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软件工程人才、促进学科与专业发展奠定了更坚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20.
  [2]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3):16-19.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建国60周年以来,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90年代以后,顺应时代的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至今,中国高等教育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必须承担起双重责任,即国家社会责任与国际社会责任。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中国高等教育要坚持基本的对外开放策略,以保证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又能维护国家教育主权和促进民族繁荣。  关键词:高等教育;
期刊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科研水平不高,科研投入不足,教学工作量大,影响教师的科研精力。如何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就如何实现科研与教学相互协调,以科研促进教学,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应用型本科  作者简介:杨志超(1960-),男,江苏常州人,
期刊
摘要:国家电网公司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高度出发,提出了建设以“诚信、责任、创新、奉献”为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企业文化的重大任务。山东枣庄供电公司市中供电部紧紧围绕实践核心价值观,立足自身工作实际,积极开展“用诚实的心对待每个人,用感恩的心对待每一天,用无私的心对待每件事”为主题的“三心”教育活动,为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企业稳健和谐发展提供了强
期刊
摘要:在ERP系统实施时,客户单位关心的是业务和管理的重要性,SAP系统权限管理工作往往不被重视,难以规范化。从SAP系统权限的设计架构、基本概念、系统实施等方面着手,结合在SAP系统权限上线后的运维中发现的问题,在管理、技术、风险控制等角度上对SAP系统权限进行了优化,以达到SAP系统权限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  关键词:SAP系统权限;角色;事务代码;权限对象  作者简介:李明(1971
期刊
摘要:ERP作为一个集先进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很多企业得到了成功应用。结合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特点和ERP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某省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实施ERP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着重分析了该电力企业实施ERP中物资管理的新特点及成功应用的保障措施。ERP的实施必然能够理顺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各业务节点间的衔接,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ERP;电力企业;物资管理  
期刊
摘要:创新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我国当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课题,不同学校立足自身特点对其探索与实践也是尽快实现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转变的必要条件。对具体学校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为相关单位的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地方高校  作者简介:王丽娟(1980-),女,河北唐山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讲师;黄琳(1
期刊
摘要:变电站是电网的核心和枢纽,智能变电站技术是智能电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总结了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点,分析了智能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的区别,探讨了智能变电站的基本构建模式。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技术特点;智能电网  作者简介:刘辉(1969-),男,重庆人,重庆市电力公司,高级工程师。(重庆400010)蒋晔(1969-),男,重庆人,深圳市国电南思系统控制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广东深圳
期刊
摘要: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是实现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基础,也是教育改革和研究型高校发展的主要任务。以材料加工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和教学实践,系统研究了工科研究生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提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理论支撑—科研实践—生产强化”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在材料加工专业研究生培养中效果显著,可供其他专业的工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工程应用型专业教育的现状和卓越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提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构想和卓越人才培养中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整合、教材的适应性、教学方法的适应性、教学保障等问题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实践教学;卓越人才培养;创新  作者简介:胡皓(1962-),男,陕西西安人,宝鸡文理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教授;任鸟飞(1980-),女,河南南阳人,宝鸡文理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讲师。(陕西宝鸡72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时代的要求,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以衡水学院为例,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育观念  作者简介:卢艳敏(1977-),女,河北冀州人,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讲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13)。(河北衡水053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