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讲究含蓄,往往采取曲径通幽手法传情达意,这无疑给我们带来解读上的困难。但我们发现,一切诗歌几乎或多或少都有景物描写成分存在,纯粹的抒情或叙事实属罕见。“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抓住这些景物,以此为突破口,庶几找到通向诗人心灵大门的路径。总的说来,景物对诗人情感抒发产生的功效可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起兴,孕育诗人情感。
起兴,又叫“兴”。《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即由景物引发情思。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在《诗经》中大量存在,如我们熟知的《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等意蕴丰厚的诗句,此时诗人的情感尽在酝酿之中,有时也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当然,后来诗词也多有效法,在此谨举一例:
拟行路难(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本诗作者旨在咏叹人生苦闷,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为后文诗人命途多舛做伏笔。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诗人情感似乎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二、烘托,渲染诗人情感。
烘托,在此主要指用景物气氛的渲染来加重衬托的力度,以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例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写的是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一对恋人在长亭惜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且就凄切的蝉鸣、阴惨的暮雨,烘托出一种浓郁沉重的悲凉气氛,浓墨重彩式地为诗人在后文中抒发的离情别绪做了深深地渲染。
此种手法在诗歌中不胜枚举,权举我们所熟悉的一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这短短28字的小令中,诗人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将“枯藤”、“老树”、“昏鸦”等十种寻常景物巧妙连缀,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意境,渲染气氛,显示主题,淋漓尽致地传达了漂泊天涯的游子的愁思。
三、反衬,彰显诗人情感。
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使其得以彰显。例如高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王籍《入若邪溪》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都是反衬的名句。在借景抒情诗中,则主要体现为“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哀景衬乐情”两方面,这在以下两首诗中分别得以很好体现:
[越调]小桃红(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前一首中,前三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欢快的水乡图,但下片随之一转,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兴亡之感和抑郁不得志的悲情。后一首,景物折射悲情尽显,但细细品来,不难发现诗人虽怀才不遇、流落天涯,依然心忧天下、壮心不已,其精神,令人赞叹钦佩。
四、收束,升华诗人情感。
很多诗歌以景收束,如“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脍炙人口的名句,我们尽可信手拈来。其实这就是“以景结情”的诗歌创作手法。
所谓“以景结情”,就是指诗歌在叙事、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往往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更具张力,是诗人情感得以进一步升华的体现,同时也给读者“临去秋波那一转”的美的享受和“余情袅袅,萦怀三日不绝”的感知体验。
最后,我们具体感知一例: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今日,就在这长安南庄门中,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那艳若桃花的面庞不知去了哪里,空有满树桃花依旧,笑对着这和煦春风!我们似乎看见诗人寻觅心上人不着,痴痴地站在园中,睹物思人,愁绪满怀,怅惘不已,叹声连连。诗歌本身是一首美丽的故事,景物结尾让这个故事诗情悠悠、韵味无穷,醉煞多少读者!
(作者单位:广水市第二高级中学)
一、起兴,孕育诗人情感。
起兴,又叫“兴”。《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即由景物引发情思。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在《诗经》中大量存在,如我们熟知的《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等意蕴丰厚的诗句,此时诗人的情感尽在酝酿之中,有时也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当然,后来诗词也多有效法,在此谨举一例:
拟行路难(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本诗作者旨在咏叹人生苦闷,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为后文诗人命途多舛做伏笔。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诗人情感似乎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二、烘托,渲染诗人情感。
烘托,在此主要指用景物气氛的渲染来加重衬托的力度,以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例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写的是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一对恋人在长亭惜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且就凄切的蝉鸣、阴惨的暮雨,烘托出一种浓郁沉重的悲凉气氛,浓墨重彩式地为诗人在后文中抒发的离情别绪做了深深地渲染。
此种手法在诗歌中不胜枚举,权举我们所熟悉的一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这短短28字的小令中,诗人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将“枯藤”、“老树”、“昏鸦”等十种寻常景物巧妙连缀,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意境,渲染气氛,显示主题,淋漓尽致地传达了漂泊天涯的游子的愁思。
三、反衬,彰显诗人情感。
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使其得以彰显。例如高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王籍《入若邪溪》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都是反衬的名句。在借景抒情诗中,则主要体现为“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哀景衬乐情”两方面,这在以下两首诗中分别得以很好体现:
[越调]小桃红(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前一首中,前三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欢快的水乡图,但下片随之一转,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兴亡之感和抑郁不得志的悲情。后一首,景物折射悲情尽显,但细细品来,不难发现诗人虽怀才不遇、流落天涯,依然心忧天下、壮心不已,其精神,令人赞叹钦佩。
四、收束,升华诗人情感。
很多诗歌以景收束,如“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脍炙人口的名句,我们尽可信手拈来。其实这就是“以景结情”的诗歌创作手法。
所谓“以景结情”,就是指诗歌在叙事、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往往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更具张力,是诗人情感得以进一步升华的体现,同时也给读者“临去秋波那一转”的美的享受和“余情袅袅,萦怀三日不绝”的感知体验。
最后,我们具体感知一例: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今日,就在这长安南庄门中,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那艳若桃花的面庞不知去了哪里,空有满树桃花依旧,笑对着这和煦春风!我们似乎看见诗人寻觅心上人不着,痴痴地站在园中,睹物思人,愁绪满怀,怅惘不已,叹声连连。诗歌本身是一首美丽的故事,景物结尾让这个故事诗情悠悠、韵味无穷,醉煞多少读者!
(作者单位:广水市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