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念强弱对其自身发展有重大影响,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大学生法治观念强弱对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大影响,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因此,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依法治国 大学生 法治观念
作者简介:王欢,南京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095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国家、政府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这就对在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公正司法是保障,严格执法是关键,同时也要求公民做到懂法、守法。公民的自觉守法、解决问题靠法与公民的法治观念息息相关。大学生是公民中的重要群体,他们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担当者和推动者,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一、法治观念的基本内涵
(一)法治及法治观念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对法治作出阐述:“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①“法治”的概念被提出,其中文表达方式有“法制”、“依法治国”、“法治国家”、“以法治国”等,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也蕴含着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等内在的价值取向。法治就是以民主法治为基础,以权力制约为根本,以权利保障为取向的国家管理机制、活动方式和秩序状态。②法治观念是一定社会主体对法治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同、崇尚和遵守,主要包括权利与义务观念、守法观念、法律权威观念。法治观念是法律意识,但又不等同于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存在于人们以现有法律制度构筑法治思想的过程和法治状态得以实现时与法治现实交互作用的法律意识之中。③
(二)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法治观念是大学生对法治的认知、对法治的情感以及对法治的意志,是大学生对法治的态度、观点和情绪,带有大学生自身基本倾向的法律意识。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基本内涵包括:
一是树立法律至上观念,大学生视法律为最高权威是树立法律至上观念的基本要义。大学生能自觉地认同、信任和崇尚法律,并外化为行为,将法律作为解决问题的首要渠道与主要手段。
二是树立权利与义务观念,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是大学生应有的基本法治观念。权利观念是权利人依法自主决定是否享受其权利,可以依法要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意识。义务观念即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法定义务,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大学生通过树立权利与义务观念,正确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三是树立守法观念,守法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对遵守现行法律法规持有肯定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
二、依法治国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时代价值
(一)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④加强法治教育是全民之举,而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是全局之重。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写道:“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才基础,是法律意识的先行者、法律文明的传播者、法律观念的践行者,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念教育,强化大学生法治观念意识,有利于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二)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是高校人才培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近几年来,在校大学生犯罪事件频繁发生,许多案例体现了大学生缺乏对法律的认知和敬畏。一个缺乏德育、法治观念淡薄的人才,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由此可见,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应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德法兼修,把法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健全学校的治理结构、完善学校依法办学的制度体系。高校要确保学生法治观念意识化、法律知识专业化、法律体系健全化,使学生能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并能正确使用法律,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从而为加快依法治國进程贡献力量。
(三)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正如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 “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当前,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尽管大学生普遍认同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但盲目从众的心理使得他们对依法治国的内涵、意义及具体实践等并不清楚。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法律素质应充分落到实处。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促进其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是通过法治观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接触真实法律案例,在案例中深刻感受法律的权威性和重要性,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大学生通过法治观念教育使其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提高其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积极性,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路径
(一)发挥法律基础课对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主阵地作用
法律基础课是我国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法治观念培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法律基础课向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主渠道特殊地位和作用。⑤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工作的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全的法律观念,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法律基础课应以宪法为核心、围绕公民的权利义务而展开,向大学生传递法律知识,使学生理解我国宪法和其他主要部门法的基本精神与内容。课程老师应在现有庞大的法律体系中,筛选出可以简化、淡化和弱化的知识点,围绕法律精神、法治观念的形成开展针对性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们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从实处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法律基础课的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案例分析、开展课堂讨论、模拟法庭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从而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
(二)开展学习法律知识和参与法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高校开展学习法律知识和参与法律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念培育的有效途径,让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权利义务观念并能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学校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法律相关书籍,了解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如民法、合同法等。学校可开设法律选修课、法律讲座,邀请法学专家、律师来学校做讲座,向大学生传递专业的法律知识,给学生们解答他们的法律小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通过参加法律实践活动将所学的法律知识用到实处去,从而提升自身的用法能力。学校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律实践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等等,吸引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参与到法律实践活动中去,将所学习的法律知识内化成为自身的法律素养,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和法治文化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完善的校园法治文化宣传机制,对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校大学生刚脱离父母的监管,但这一时期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固定,这时需要学校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和浓厚的法治文化。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在校园里获取法律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学校以校刊、学校宣传栏、校园网络、校园广播、食堂电视为载体开展法治观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校园里受到法律知识的熏陶,从而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
注释:
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北京:商務印书馆.1981.199.
王寿林.权力制约和监督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128.
李龙.依法治国方略实施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2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29/c64387-25927606-3.html.
宋婷.回溯与反思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法制教育历程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206.
关键词 依法治国 大学生 法治观念
作者简介:王欢,南京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095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国家、政府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这就对在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公正司法是保障,严格执法是关键,同时也要求公民做到懂法、守法。公民的自觉守法、解决问题靠法与公民的法治观念息息相关。大学生是公民中的重要群体,他们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担当者和推动者,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一、法治观念的基本内涵
(一)法治及法治观念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对法治作出阐述:“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①“法治”的概念被提出,其中文表达方式有“法制”、“依法治国”、“法治国家”、“以法治国”等,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也蕴含着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等内在的价值取向。法治就是以民主法治为基础,以权力制约为根本,以权利保障为取向的国家管理机制、活动方式和秩序状态。②法治观念是一定社会主体对法治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同、崇尚和遵守,主要包括权利与义务观念、守法观念、法律权威观念。法治观念是法律意识,但又不等同于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存在于人们以现有法律制度构筑法治思想的过程和法治状态得以实现时与法治现实交互作用的法律意识之中。③
(二)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法治观念是大学生对法治的认知、对法治的情感以及对法治的意志,是大学生对法治的态度、观点和情绪,带有大学生自身基本倾向的法律意识。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基本内涵包括:
一是树立法律至上观念,大学生视法律为最高权威是树立法律至上观念的基本要义。大学生能自觉地认同、信任和崇尚法律,并外化为行为,将法律作为解决问题的首要渠道与主要手段。
二是树立权利与义务观念,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是大学生应有的基本法治观念。权利观念是权利人依法自主决定是否享受其权利,可以依法要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意识。义务观念即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法定义务,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大学生通过树立权利与义务观念,正确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三是树立守法观念,守法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对遵守现行法律法规持有肯定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
二、依法治国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时代价值
(一)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④加强法治教育是全民之举,而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是全局之重。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写道:“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才基础,是法律意识的先行者、法律文明的传播者、法律观念的践行者,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念教育,强化大学生法治观念意识,有利于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二)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是高校人才培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近几年来,在校大学生犯罪事件频繁发生,许多案例体现了大学生缺乏对法律的认知和敬畏。一个缺乏德育、法治观念淡薄的人才,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由此可见,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应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德法兼修,把法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健全学校的治理结构、完善学校依法办学的制度体系。高校要确保学生法治观念意识化、法律知识专业化、法律体系健全化,使学生能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并能正确使用法律,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从而为加快依法治國进程贡献力量。
(三)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正如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 “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当前,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尽管大学生普遍认同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但盲目从众的心理使得他们对依法治国的内涵、意义及具体实践等并不清楚。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法律素质应充分落到实处。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促进其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是通过法治观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接触真实法律案例,在案例中深刻感受法律的权威性和重要性,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大学生通过法治观念教育使其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提高其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积极性,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路径
(一)发挥法律基础课对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主阵地作用
法律基础课是我国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法治观念培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法律基础课向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主渠道特殊地位和作用。⑤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工作的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全的法律观念,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法律基础课应以宪法为核心、围绕公民的权利义务而展开,向大学生传递法律知识,使学生理解我国宪法和其他主要部门法的基本精神与内容。课程老师应在现有庞大的法律体系中,筛选出可以简化、淡化和弱化的知识点,围绕法律精神、法治观念的形成开展针对性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们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从实处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法律基础课的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案例分析、开展课堂讨论、模拟法庭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从而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
(二)开展学习法律知识和参与法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高校开展学习法律知识和参与法律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念培育的有效途径,让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权利义务观念并能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学校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法律相关书籍,了解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如民法、合同法等。学校可开设法律选修课、法律讲座,邀请法学专家、律师来学校做讲座,向大学生传递专业的法律知识,给学生们解答他们的法律小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通过参加法律实践活动将所学的法律知识用到实处去,从而提升自身的用法能力。学校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律实践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等等,吸引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参与到法律实践活动中去,将所学习的法律知识内化成为自身的法律素养,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和法治文化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完善的校园法治文化宣传机制,对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校大学生刚脱离父母的监管,但这一时期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固定,这时需要学校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和浓厚的法治文化。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在校园里获取法律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学校以校刊、学校宣传栏、校园网络、校园广播、食堂电视为载体开展法治观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校园里受到法律知识的熏陶,从而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
注释:
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北京:商務印书馆.1981.199.
王寿林.权力制约和监督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128.
李龙.依法治国方略实施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2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29/c64387-25927606-3.html.
宋婷.回溯与反思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法制教育历程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