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方法。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11年5月,采用颅骨钻孔血肿腔冲洗+引流术治疗5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对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手术并发症。结论:颅骨钻孔血肿腔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并发症少,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 治疗 手术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059-01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颅内血肿,其临床表现多样,以头痛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最常见,老年病人可表现为痴呆或精神异常,有的病人以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失语为首发症状,易与颅内肿瘤或脑血管病相混淆[1]。其起病过程隐匿,容易误诊和漏诊,治疗方法首选钻孔引流术[2]。我科室钻孔引流治疗76例CSDH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76例,男49例,女27例;年龄为30~83岁,平均68岁;有明确外伤史52例,原因不明24例;既往有高血压病8例;糖尿病4例。有2例为4年前对侧為CSDH行过钻孔引流手术;1例为3天前摔伤致对侧急性硬膜下血肿,量少,自行吸收。
1.2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40例,智力下降及反应迟钝22例,语言功能障碍4例,肢体乏力行走不稳6例,定向力或性格改变2例,意识障碍2例。
1.3 影象学检查。入院时均行颅CT检查,均为幕上血肿;血肿位于左侧40例,位于右侧28例,双侧8例;血肿量80—150ml,平均130ml,单侧血肿均有存在中线偏移,脑和脑室不同程度受压。
1.4 治疗方法。72例行钻孔引流术,4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引流术:局部麻醉,可少量加点静默复合麻醉。取仰卧位,选择血肿最厚处偏后方为中心(多位于顶结节附近),作长约3cm直切口,全层切开头皮,止血;显露颅骨,牵开器牵开头皮,钻骨孔,止血。“+”字行切开硬脑膜,见酱油色陈旧性积血溢出时,立即用棉片填塞骨孔,防止气体进入颅内。血肿腔内朝各方向置人柔软平滑多孔硅胶引流管,自然放入,遇阻力后退1~2cm,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全层缝合头皮。引流3~5d。适时复查头颅CT情况,结合颅脑情况给予拔除引流管。开颅血肿清除术:全身麻醉下,在头皮上血肿最厚范围内做一“>”形切口,颅骨钻孔后用咬骨钳扩成直径约3.5cm骨窗,可见硬脑膜,先在硬脑膜上切开一小孔,缓缓排出积血,待颅内压下降后剪开硬脑膜及血肿的外膜。清除血肿及其内侧包膜,避免损伤脑组织。同时用生理盐水反复缓慢冲洗,直至流出清亮液体。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将硅胶引流管放入血肿腔内引流。术后患者均采用头低位,卧向患侧,嘱多饮水,早期(1~2天)不用脱水剂,主要补液扩容,术后3~5天给予小剂量甘露醇。引流时间2~5天,平均2天左右。具体引流时间由从血肿腔引流出液体的颜色、量及和头颅CT检查显示的血肿腔缩小情况决定。本院患者大部分在3天内拔管。
2 结果
72例钻孔引流术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2例,颅内积气1例,3月后复发1例,二次住院后,行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恢复良好。4例开颅行血肿及包膜清除术者均恢复良好,术后3d行头颅CT复查显示,血肿消失比较完全。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占各种颅内血肿的10%,双侧血肿的发生占10%左右[3]。本组双侧血肿8例(10.7%),基本与以上报道一致。慢性硬膜下血肿可无明确的头部外伤史或仅有轻微的头部外伤史,本组有明确外伤史者52例,无明显外伤史者24例。大多数血肿均位于额颞顶区的脑凸面,血液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聚集,血肿包膜于伤后7-10天开始出现,2-3周后形成,其厚度不一,为黄褐色或灰红色纤维结缔组织,在靠蛛网膜侧较薄,与蛛网膜有疏松粘连,血管很少;靠硬脑膜侧较厚,与硬脑膜精密黏附,并有许多小血管相连。血肿包膜形成后由于血肿液化,蛋白质分解,使其内的渗透压增高,脑脊液自蛛网膜下腔渗入包膜内,加之包膜血管的血浆渗入,进一步增加了其内的渗透压,以致血肿的体积不断增大[4]。
早诊断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关键,但该病的早期诊断较困难。许多患者早期无颅内高压表现。由于老年人已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硬膜下腔比正常为大,即使血肿较大时,也可能较长时间不出现颅内高压症状,造成慢性硬膜下血肿早期诊断较困难。因此对出现头昏等头部症状的老年患者时,应考虑到患该病的可能,宜尽早做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5]。
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较多,但钻孔冲洗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治愈率高的优点,血肿量小于70ml且血肿覆盖脑表面面积较小者可作单孔引流术,血肿大者作双孔引流术[6]。术中应注意:根据CT定位,选择血肿最大层面较高部位进行颅骨钻孔,可减少术后气颅并发症发生;术中放出血肿应该缓慢,以防止颅压骤然下降,而引起颅内小血管撕裂出血;对于血肿腔内有血凝块及不溶纤维物,要反复冲洗,尽量清除完全;对于血肿体积较大、多腔血肿,可采用单侧双孔钻孔引流。对CT值高、病程长、术中发现血肿内有分隔、包膜厚或已钙化者应行清除血凝块及部分包膜,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7]。因血肿腔的外膜与硬脑膜粘连紧密,可连同硬脑膜一起翻开,不必剥离,否则可引起广泛渗血,难以止血。而内膜与蛛网膜很少发生粘连,一般较易分离,应尽可能切除。
参考文献
[1] 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33
[2] 王树军,李春生.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7):39
[3] 吴承远,刘玉光.临床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0-173
[4] 杨树源,只达石.神经外科学[M].天津: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98
[5] 张明森.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8):117-118
[6] 陈泽军,周岱,何震民,等.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特点及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2005,28(6):32-33
[7] 蒋光明,陈大兰,姚国杰.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116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5,34(11):1708-1709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 治疗 手术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059-01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颅内血肿,其临床表现多样,以头痛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最常见,老年病人可表现为痴呆或精神异常,有的病人以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失语为首发症状,易与颅内肿瘤或脑血管病相混淆[1]。其起病过程隐匿,容易误诊和漏诊,治疗方法首选钻孔引流术[2]。我科室钻孔引流治疗76例CSDH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76例,男49例,女27例;年龄为30~83岁,平均68岁;有明确外伤史52例,原因不明24例;既往有高血压病8例;糖尿病4例。有2例为4年前对侧為CSDH行过钻孔引流手术;1例为3天前摔伤致对侧急性硬膜下血肿,量少,自行吸收。
1.2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40例,智力下降及反应迟钝22例,语言功能障碍4例,肢体乏力行走不稳6例,定向力或性格改变2例,意识障碍2例。
1.3 影象学检查。入院时均行颅CT检查,均为幕上血肿;血肿位于左侧40例,位于右侧28例,双侧8例;血肿量80—150ml,平均130ml,单侧血肿均有存在中线偏移,脑和脑室不同程度受压。
1.4 治疗方法。72例行钻孔引流术,4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引流术:局部麻醉,可少量加点静默复合麻醉。取仰卧位,选择血肿最厚处偏后方为中心(多位于顶结节附近),作长约3cm直切口,全层切开头皮,止血;显露颅骨,牵开器牵开头皮,钻骨孔,止血。“+”字行切开硬脑膜,见酱油色陈旧性积血溢出时,立即用棉片填塞骨孔,防止气体进入颅内。血肿腔内朝各方向置人柔软平滑多孔硅胶引流管,自然放入,遇阻力后退1~2cm,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全层缝合头皮。引流3~5d。适时复查头颅CT情况,结合颅脑情况给予拔除引流管。开颅血肿清除术:全身麻醉下,在头皮上血肿最厚范围内做一“>”形切口,颅骨钻孔后用咬骨钳扩成直径约3.5cm骨窗,可见硬脑膜,先在硬脑膜上切开一小孔,缓缓排出积血,待颅内压下降后剪开硬脑膜及血肿的外膜。清除血肿及其内侧包膜,避免损伤脑组织。同时用生理盐水反复缓慢冲洗,直至流出清亮液体。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将硅胶引流管放入血肿腔内引流。术后患者均采用头低位,卧向患侧,嘱多饮水,早期(1~2天)不用脱水剂,主要补液扩容,术后3~5天给予小剂量甘露醇。引流时间2~5天,平均2天左右。具体引流时间由从血肿腔引流出液体的颜色、量及和头颅CT检查显示的血肿腔缩小情况决定。本院患者大部分在3天内拔管。
2 结果
72例钻孔引流术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2例,颅内积气1例,3月后复发1例,二次住院后,行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恢复良好。4例开颅行血肿及包膜清除术者均恢复良好,术后3d行头颅CT复查显示,血肿消失比较完全。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占各种颅内血肿的10%,双侧血肿的发生占10%左右[3]。本组双侧血肿8例(10.7%),基本与以上报道一致。慢性硬膜下血肿可无明确的头部外伤史或仅有轻微的头部外伤史,本组有明确外伤史者52例,无明显外伤史者24例。大多数血肿均位于额颞顶区的脑凸面,血液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聚集,血肿包膜于伤后7-10天开始出现,2-3周后形成,其厚度不一,为黄褐色或灰红色纤维结缔组织,在靠蛛网膜侧较薄,与蛛网膜有疏松粘连,血管很少;靠硬脑膜侧较厚,与硬脑膜精密黏附,并有许多小血管相连。血肿包膜形成后由于血肿液化,蛋白质分解,使其内的渗透压增高,脑脊液自蛛网膜下腔渗入包膜内,加之包膜血管的血浆渗入,进一步增加了其内的渗透压,以致血肿的体积不断增大[4]。
早诊断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关键,但该病的早期诊断较困难。许多患者早期无颅内高压表现。由于老年人已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硬膜下腔比正常为大,即使血肿较大时,也可能较长时间不出现颅内高压症状,造成慢性硬膜下血肿早期诊断较困难。因此对出现头昏等头部症状的老年患者时,应考虑到患该病的可能,宜尽早做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5]。
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较多,但钻孔冲洗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治愈率高的优点,血肿量小于70ml且血肿覆盖脑表面面积较小者可作单孔引流术,血肿大者作双孔引流术[6]。术中应注意:根据CT定位,选择血肿最大层面较高部位进行颅骨钻孔,可减少术后气颅并发症发生;术中放出血肿应该缓慢,以防止颅压骤然下降,而引起颅内小血管撕裂出血;对于血肿腔内有血凝块及不溶纤维物,要反复冲洗,尽量清除完全;对于血肿体积较大、多腔血肿,可采用单侧双孔钻孔引流。对CT值高、病程长、术中发现血肿内有分隔、包膜厚或已钙化者应行清除血凝块及部分包膜,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7]。因血肿腔的外膜与硬脑膜粘连紧密,可连同硬脑膜一起翻开,不必剥离,否则可引起广泛渗血,难以止血。而内膜与蛛网膜很少发生粘连,一般较易分离,应尽可能切除。
参考文献
[1] 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33
[2] 王树军,李春生.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7):39
[3] 吴承远,刘玉光.临床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0-173
[4] 杨树源,只达石.神经外科学[M].天津: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98
[5] 张明森.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8):117-118
[6] 陈泽军,周岱,何震民,等.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特点及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2005,28(6):32-33
[7] 蒋光明,陈大兰,姚国杰.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116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5,34(11):1708-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