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壹。
鱼山,即吾山,也叫柳舒城,是泰岱余脉延伸到鲁西北后的又一次跳跃。这座在地图上找不到标记的小山,孤兀地独立在山东东阿县的黄土地上。
鱼山不高,海拔只有八十二点一米,也真的很小,占地只有一千二百多亩,但像内画壶那样精致。山下有黄河和小清河缠绕,河像两条窄窄长长的彩绸依山飘逸。攒峰拥翠的山与流动的河使辽阔的平原顿生立体和生动,勾勒出一幅古朴的金堤绵延、空旷博远的丹青图。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魏晋时期鱼山上建有神女祠,供奉神女成公智琼。引无数文人骚客前来凭吊敬仰。西晋文人张华依照魏嘉平年间,济北郡从事掾弦超与神女智琼在鱼山的一段恋情故事,留下了让后人神思飞越的《神女赋》。唐代大诗人王维由此唱出了荡气回肠的《鱼山神女词》,“坎坎击鼓,鱼山之下,吹洞箫,望极浦,女巫进,纷屡舞……不知神之来兮不来,使我心兮苦复苦……”
鱼山下还长眠着一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才子,他就是曹操的儿子,东阿王曹植。他从公元二三二年躺在这里,至今已经一千七百多年了。
我是来谒这位学士的。
他常常被世人用数字来评论,如“七步诗人”,“才高八斗”,“五言诗先驱”等等,可惜,包括吉祥数字在内的所有数字,都在“任性而行,不自凋励,饮酒不节”这十二个字面前失去了耀眼的光泽,每一个字都像一条坚硬冰冷的绳索,把激情四射的东阿王紧紧地裹了起来,成为不可更改的命运轨道。他扔下《白马篇》《名都篇》《美女篇》《洛神赋》,还有《求通亲亲表》《求自试表》这些为世代相传的华章,卷起柔情丽质,收回肝肠气骨,躺在了他管辖的土地上唯一有山的地方。
贰。
鱼山在东阿县以南约三十公里的黄河北岸,或许路途遥远亦或许偏僻交通不便,辉煌的过去和耀眼的历史并没有吸引多少游客。我们去的那天天气很好,初夏的天如青春女子,成熟中流露着些许稚气。只是这里很寥落,只有我们四个游客,门口有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女孩子在卖票,院内蒿草肆意地长着。年久失修的隋碑碑楼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披着满身的尘土,摇摇晃晃而又忠实地站在曹植墓旁。一九九六年重新修建的子建祠前,一条青蛇旁若无人似的在门前慢慢地蠕动,为这个院落增添了许多苍凉。曹植墓坐落在鱼山西麓,北傍“曹植读书处”。据资料记载,这里过去曾经海棠曲径,修竹映红,有“吾山书院”,有“秀野堂”,有“螺亭”、“槐亭”、“听松轩”,有“垂云洞”、“绿荫居”,可惜,这清静幽雅之地只能成为一种渴望的想象。我在依山营穴、封土为冢的曹植墓前鞠躬伫立,看风,看山,看碑。看“子建于曹独有光”后的沉寂和苍凉。
曹植是一位世所罕见的才子。《三国志》写他“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词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民间说他“七步成诗”。孤傲的谢灵运非常敬佩曹植,曾经说,“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才气,成就了他,使他彪炳青史;才气,也害了他,使他“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死时才四十一岁,人生最好的时候。
叁。
曹植年轻的时候,“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因为聪慧,因为为人随和,深得其父曹操的喜爱,并几次想立他为太子,做自己的继承人。曹操征战孙权,让曹植来留守大本营,并叮嘱他“今汝年二十三矣,可不勉与!”厚爱之心跃然纸上。可是,他那单纯而又放荡不羁的个性和把一切看得如水一样透明的处世思维,使他在不该犯错误的时候犯了终生不能纠正的错误。与曹操讨厌的杨修等人成为过从甚密的文友,引起曹操的不满和怀疑。就在他被封为万户的时候,他又犯了第二个终生不能挽回的错误,有一次他喝多了酒,私自驾着王宫的马车,在只有帝王举行大典时才行走的“驰道”上纵情奔跑。这一犯上的举动,不但惹得曹操怒气冲天,处死了掌管王宫车马的公车令,曹植自己也由此失去了宠爱。他就像一株失去阳光、水分和关爱的小草,被永远地冷落了。由此他戴上了“任性而行,不自凋励,饮酒不节”这十二个字的无形镣铐,踉踉跄跄地蹒跚在尘土飞扬的人生路上。那时他还不到三十岁。
曹操生气以至愤怒大概源于几个因由:曹植太相信“天高任鸟飞”了,忘记了飞的时候还有一条无形的航线,太轻视形而上的礼仪缛节了。在毫无顾忌地膨胀公子哥儿脾气的时候,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他只是他人手里一支会说话的风筝,哪能没有一点自知之明和约束力?另外,有人不但暗中专捡别人的失误,还创造些让别人失误的机会,然后组合成绘声绘色的小报告,进行忠诚似的挑拨离间,这也是很正常的竞争手法。曹植的作为和他人的暗中操作,必然让栽培者曹操失望以至恼怒,这或许是曹植丢失机遇、引来自害的重要主客观原因。我纳闷的是,面对曹植那些容易惹人妒嫉和犯上的言语举止,为何聪明的杨修他们不给一点忠告和劝说,任其所为呢?他们毕竟是好朋友啊!
肆。
说到底,曹植虽然“七步诗成名盖世”,但的确是一位崇尚政治而又不十分懂政治的文人。他若像其兄曹丕那样,多少明白一点“御之以术,矫情自饰”的为官之道和善于包装的知识,三国的历史恐怕不完全是现在的样子。但是,曹植不懂,又多次失败于曹丕设计的小把戏中,尽管他有一片日月可鉴的耿耿为国之心,仍被认为是“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之人。不忠不诚之人哪有被起用的道理?即使是父子。
曹操不用曹植,但还没有将这个有才华的儿子完全抛弃。其兄曹丕继位以后,曹植最初还残存些被重用的幻想,但事实又将那支撑眼神的梦撕得无影无踪。曹丕不但派人监视他,而且一有过失便严加治罪。“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明白其兄对他用的是“煎”之法,只是“太急”。曹丕也有曹丕的理由,不诛在于二人都是从一个爹一个娘那里来的,“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曹丕的儿子继位以后,曹植的日子依然如故,“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雍隔,同于囹圄”……
中国古代历来有“逗文人玩”的嗜好和传统,一是“诛杀”,让肉体与灵魂一块儿离开这个世界,迅速从眼前消失,免得惹人心烦。曹操诛杨修,曹丕诛丁仪就是,清代的“文字狱”更把“诛杀逆我者”演绎得精彩和惊心动魄。二是“流放”,保留生命的同时,把你弄到穷乡僻壤,摧残和扼制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一部文学史有半部是流放史,屈原、李白、苏轼、柳宗元的履历表中,哪一个没有流放这一页?三是“煎熬”,不弃不诛,就是不用,让被“煎熬”的人在希望中失望,在幻想中忧愁。曹植虽有超群的横溢才华,但他没有陶渊明、袁宏道的豁达,敢丢下“侯”、“王”的名号去潇洒。他也没有阮籍、关汉卿的洒脱,挺胸阔步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他仍然在古代文人的命运模式中痛苦地挣扎,在第三种模式里疲惫地跋涉着,愤懑着,枯萎着,衰败着。
失去精神和光泽的眼睛里,哪里还有“八斗才子”的神采!
我凝视着曹植的薄葬之墓,虽然历代都不断添土修建,但仍然露出与“侯”与“王”地位不相称的寒碜和草率。山的另一边也被开山的大锤啃得面目全非。值得欣慰的是,墓旁有一大片颂其诗文和横溢才华的碑林,又是其他“侯”与“王”不能比拟的壮观。看着这不对称的一切,眼前飘过《求自试表》中的那些“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肝胆之言,也飘过《释愁文》中那些“而今识尽愁滋味,欲罢还休”的无奈。“愁之为物,唯惚唯沆,不召自来,推之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长夜,或群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
自从他躺下以后,愁苦郁闷就烟消云散了,他以永远的四十一岁活在历史里,剩下的就任凭后人来评说了。一千八百年来,人们吟咏着印着他影子的诗句,去猜测和描绘藏在文字中的世界和心境。吟咏他的诗文而创作出的各种鸿篇,已经远远超过了曹植留给世人的诗文数量,碑文就是例证。他若有在天之后灵,看到身旁林立的碑文,又该做何感想呢?人间的事情似乎永远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平衡着世间的一切,想多也不会多得,想少也不会太少,天地间为那只神秘的手在增增减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阴阳一个都不能少,而且等量均衡,长涨长消。谁能解开这其中的密码呢?
鱼山,即吾山,也叫柳舒城,是泰岱余脉延伸到鲁西北后的又一次跳跃。这座在地图上找不到标记的小山,孤兀地独立在山东东阿县的黄土地上。
鱼山不高,海拔只有八十二点一米,也真的很小,占地只有一千二百多亩,但像内画壶那样精致。山下有黄河和小清河缠绕,河像两条窄窄长长的彩绸依山飘逸。攒峰拥翠的山与流动的河使辽阔的平原顿生立体和生动,勾勒出一幅古朴的金堤绵延、空旷博远的丹青图。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魏晋时期鱼山上建有神女祠,供奉神女成公智琼。引无数文人骚客前来凭吊敬仰。西晋文人张华依照魏嘉平年间,济北郡从事掾弦超与神女智琼在鱼山的一段恋情故事,留下了让后人神思飞越的《神女赋》。唐代大诗人王维由此唱出了荡气回肠的《鱼山神女词》,“坎坎击鼓,鱼山之下,吹洞箫,望极浦,女巫进,纷屡舞……不知神之来兮不来,使我心兮苦复苦……”
鱼山下还长眠着一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才子,他就是曹操的儿子,东阿王曹植。他从公元二三二年躺在这里,至今已经一千七百多年了。
我是来谒这位学士的。
他常常被世人用数字来评论,如“七步诗人”,“才高八斗”,“五言诗先驱”等等,可惜,包括吉祥数字在内的所有数字,都在“任性而行,不自凋励,饮酒不节”这十二个字面前失去了耀眼的光泽,每一个字都像一条坚硬冰冷的绳索,把激情四射的东阿王紧紧地裹了起来,成为不可更改的命运轨道。他扔下《白马篇》《名都篇》《美女篇》《洛神赋》,还有《求通亲亲表》《求自试表》这些为世代相传的华章,卷起柔情丽质,收回肝肠气骨,躺在了他管辖的土地上唯一有山的地方。
贰。
鱼山在东阿县以南约三十公里的黄河北岸,或许路途遥远亦或许偏僻交通不便,辉煌的过去和耀眼的历史并没有吸引多少游客。我们去的那天天气很好,初夏的天如青春女子,成熟中流露着些许稚气。只是这里很寥落,只有我们四个游客,门口有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女孩子在卖票,院内蒿草肆意地长着。年久失修的隋碑碑楼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披着满身的尘土,摇摇晃晃而又忠实地站在曹植墓旁。一九九六年重新修建的子建祠前,一条青蛇旁若无人似的在门前慢慢地蠕动,为这个院落增添了许多苍凉。曹植墓坐落在鱼山西麓,北傍“曹植读书处”。据资料记载,这里过去曾经海棠曲径,修竹映红,有“吾山书院”,有“秀野堂”,有“螺亭”、“槐亭”、“听松轩”,有“垂云洞”、“绿荫居”,可惜,这清静幽雅之地只能成为一种渴望的想象。我在依山营穴、封土为冢的曹植墓前鞠躬伫立,看风,看山,看碑。看“子建于曹独有光”后的沉寂和苍凉。
曹植是一位世所罕见的才子。《三国志》写他“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词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民间说他“七步成诗”。孤傲的谢灵运非常敬佩曹植,曾经说,“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才气,成就了他,使他彪炳青史;才气,也害了他,使他“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死时才四十一岁,人生最好的时候。
叁。
曹植年轻的时候,“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因为聪慧,因为为人随和,深得其父曹操的喜爱,并几次想立他为太子,做自己的继承人。曹操征战孙权,让曹植来留守大本营,并叮嘱他“今汝年二十三矣,可不勉与!”厚爱之心跃然纸上。可是,他那单纯而又放荡不羁的个性和把一切看得如水一样透明的处世思维,使他在不该犯错误的时候犯了终生不能纠正的错误。与曹操讨厌的杨修等人成为过从甚密的文友,引起曹操的不满和怀疑。就在他被封为万户的时候,他又犯了第二个终生不能挽回的错误,有一次他喝多了酒,私自驾着王宫的马车,在只有帝王举行大典时才行走的“驰道”上纵情奔跑。这一犯上的举动,不但惹得曹操怒气冲天,处死了掌管王宫车马的公车令,曹植自己也由此失去了宠爱。他就像一株失去阳光、水分和关爱的小草,被永远地冷落了。由此他戴上了“任性而行,不自凋励,饮酒不节”这十二个字的无形镣铐,踉踉跄跄地蹒跚在尘土飞扬的人生路上。那时他还不到三十岁。
曹操生气以至愤怒大概源于几个因由:曹植太相信“天高任鸟飞”了,忘记了飞的时候还有一条无形的航线,太轻视形而上的礼仪缛节了。在毫无顾忌地膨胀公子哥儿脾气的时候,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他只是他人手里一支会说话的风筝,哪能没有一点自知之明和约束力?另外,有人不但暗中专捡别人的失误,还创造些让别人失误的机会,然后组合成绘声绘色的小报告,进行忠诚似的挑拨离间,这也是很正常的竞争手法。曹植的作为和他人的暗中操作,必然让栽培者曹操失望以至恼怒,这或许是曹植丢失机遇、引来自害的重要主客观原因。我纳闷的是,面对曹植那些容易惹人妒嫉和犯上的言语举止,为何聪明的杨修他们不给一点忠告和劝说,任其所为呢?他们毕竟是好朋友啊!
肆。
说到底,曹植虽然“七步诗成名盖世”,但的确是一位崇尚政治而又不十分懂政治的文人。他若像其兄曹丕那样,多少明白一点“御之以术,矫情自饰”的为官之道和善于包装的知识,三国的历史恐怕不完全是现在的样子。但是,曹植不懂,又多次失败于曹丕设计的小把戏中,尽管他有一片日月可鉴的耿耿为国之心,仍被认为是“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之人。不忠不诚之人哪有被起用的道理?即使是父子。
曹操不用曹植,但还没有将这个有才华的儿子完全抛弃。其兄曹丕继位以后,曹植最初还残存些被重用的幻想,但事实又将那支撑眼神的梦撕得无影无踪。曹丕不但派人监视他,而且一有过失便严加治罪。“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明白其兄对他用的是“煎”之法,只是“太急”。曹丕也有曹丕的理由,不诛在于二人都是从一个爹一个娘那里来的,“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曹丕的儿子继位以后,曹植的日子依然如故,“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雍隔,同于囹圄”……
中国古代历来有“逗文人玩”的嗜好和传统,一是“诛杀”,让肉体与灵魂一块儿离开这个世界,迅速从眼前消失,免得惹人心烦。曹操诛杨修,曹丕诛丁仪就是,清代的“文字狱”更把“诛杀逆我者”演绎得精彩和惊心动魄。二是“流放”,保留生命的同时,把你弄到穷乡僻壤,摧残和扼制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一部文学史有半部是流放史,屈原、李白、苏轼、柳宗元的履历表中,哪一个没有流放这一页?三是“煎熬”,不弃不诛,就是不用,让被“煎熬”的人在希望中失望,在幻想中忧愁。曹植虽有超群的横溢才华,但他没有陶渊明、袁宏道的豁达,敢丢下“侯”、“王”的名号去潇洒。他也没有阮籍、关汉卿的洒脱,挺胸阔步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他仍然在古代文人的命运模式中痛苦地挣扎,在第三种模式里疲惫地跋涉着,愤懑着,枯萎着,衰败着。
失去精神和光泽的眼睛里,哪里还有“八斗才子”的神采!
我凝视着曹植的薄葬之墓,虽然历代都不断添土修建,但仍然露出与“侯”与“王”地位不相称的寒碜和草率。山的另一边也被开山的大锤啃得面目全非。值得欣慰的是,墓旁有一大片颂其诗文和横溢才华的碑林,又是其他“侯”与“王”不能比拟的壮观。看着这不对称的一切,眼前飘过《求自试表》中的那些“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肝胆之言,也飘过《释愁文》中那些“而今识尽愁滋味,欲罢还休”的无奈。“愁之为物,唯惚唯沆,不召自来,推之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长夜,或群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
自从他躺下以后,愁苦郁闷就烟消云散了,他以永远的四十一岁活在历史里,剩下的就任凭后人来评说了。一千八百年来,人们吟咏着印着他影子的诗句,去猜测和描绘藏在文字中的世界和心境。吟咏他的诗文而创作出的各种鸿篇,已经远远超过了曹植留给世人的诗文数量,碑文就是例证。他若有在天之后灵,看到身旁林立的碑文,又该做何感想呢?人间的事情似乎永远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平衡着世间的一切,想多也不会多得,想少也不会太少,天地间为那只神秘的手在增增减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阴阳一个都不能少,而且等量均衡,长涨长消。谁能解开这其中的密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