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太阳·绿太阳

来源 :山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ys20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首歌又盘旋回来了,
  像大鸟,在我脑际时隐时现。
  穿越彩虹时,它化作一股风拔地而起: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刮过……
  A. 土地被刮得哗哗的
  那天是1999年8月6日,再过一天就是立秋。“左耳有蛇”的蓐收,已乘龙从泑山出发,在天路上奔腾,整个浩浩荡荡的秋天将由他来主管。
  风一如既往,从黄土高原刮过,从陕甘宁刮过,从延安的“坡上刮过”。漫山遍野的风,夏天的色彩很淡,与已刮过的春天,与即将要刮的秋天,还有再往后的冬天,几乎是一样的颜色。它的颜色就是土地的颜色,早在一万年前就已经形成。它是这片土地的主宰,把土地刮得哗哗的,快成《百年孤独》中雷梅苔丝的床单,要飞上天了。
  被刮得哗哗的土地,老早的时候是丰富多彩的,到处是森林和草地,大角鹿、野马、虎豹、野牛、大象成群结队地出没,鸣叫声在森林和草原回蕩。即使不老早的时候,也“桃花红来杏花白”,仍是“水草丰美、谷稼殷积、牛羊衔尾”的富饶之地。
  可是再往后,天灾人祸就张牙舞爪起来,“战乱屯田,乱耕滥垦,肆意放牧,过度砍伐,使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延安乃至整个陕北焦灼,在靖边曾流传着苦口婆心的《劝民种树歌》:“靖边人,听我说……多养性,勤耕作,把房前屋后,山涧沟坡,多栽些杨柳榆杏各样树棵”。栽下后,“牛羊不能害,儿童不能折,立罚章,严禁约,年年多种,年年活”,渴望“将来绿成林,满山阿”:
  能吸云雨,能补地缺,能培风雨,能兴村落。又况那柴儿、杠儿、椽儿、柱儿、檩儿、板儿,子子孙孙利益多。你看那肥美土地,发旺时节,万树浓荫处处接,一片绿云世界。行人荫息,百鸟鸣和,山光掩映,日月婆娑,真可爱,真可乐!
  但是渴望归渴望,曾经“广袤完美”的土地,被支离破碎成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终致“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三天两头旱,十种九不收”。仅从明初到1949年,延安地区就发生干旱、洪涝灾害200多次,差不多每三年一次。其中1629年,“延安府一年无雨,草木苦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各府、县饿殍载道,人相食,为陕西明代最重之旱灾。”
  即使到了上世纪70年代,延安依然发生了丁巳大洪灾,冲毁百万方以上的库坝9座,十万方以上的库坝99座,再小的库坝不计其数。浊浪滔滔的延河上,被洪水掠夺的各种“财物”,包括木料、箱柜、油桶、汽车,漂了“黑压压的一层”。洪水的咆哮声,房屋的倒塌声,人畜的奔逃声,亲历者至今回忆起来心有余悸。被洗劫过的地方一片狼藉,有的村庄几个月不闻鸡犬声。这次洪灾,给延安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仅安塞一县就达3000多万元,而当时安塞县的财政收入全年不足100万元。
  截止上世纪末,延安水土流失面积达2.88万平方公里,比阿尔巴尼亚的国土面积还大,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高达2.58亿吨,约占入黄泥沙总量的1/6。延安山川的“秀美”被恶劣地卷走,从“坡上刮过”的风一天比一天嚣张,刮得前来考察的世界粮农组织的专家灰头土脸,看着“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最后给出的评价是: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可是不适合居住也得居住,就像那歌唱的:
  住了一年又一年
  生活了一辈又一辈
  忙不完的黄土地
  喝不干的苦井水
  男人为你累弯了腰
  女人也为你锁愁眉
  ……
  B. 总理的话刻进石头
  那天的风,尽管20年过去了,依然透过LED大屏幕,弥漫着强烈的土腥味。我从当时的录像中,仍能感受到它的猖狂,从山下啸聚而上,从前方蜂拥而来,像陕北千沟万壑记忆中的土匪。
  被风包围的一群人,头发和衣袂失态,说话时声音需要提高了。两臂抱在胸前,站在一群人中间的,是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他是乘专机到的延安,坐 COASTER上的山,遭遇的却是野蛮的风。风不把他放在眼里,他在为风的猖狂焦虑,焦虑的结果可想而知,他必须与风“过招”。他说延安是革命圣地,延安人民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延安的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
  但是,延安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还未得到根本改善。国家有关部门和陕西省要把延安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加大资金投入,给以政策支持。延安人民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把过去“兄妹开荒”的革命精神,发展为“兄妹造林”,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为建设一个山清水秀的延安作出新贡献。
  朱总理的这番话,20年后被刻进石头。石头高2.18米,宽5.12米,近似土地的颜色。石头上隐现的花纹,仿佛山川河流,但是寻不见丁点的绿,也听不到一声水响。在如此背景中,将朱总理的话刻上去,当年的“恳切”犹言在耳,当年的“不堪”如在目前,只有“抚今追昔”,往昔的光景才不会重演:
  “风起黄尘蔽天日,雨落泥沙遍地流。”
  看着与我静静对视的石头,我突然觉得它是一块飞来石,来自头顶的上苍,是上苍所赐。它昨天即已存在,昨天也就是1999年8月6日。就在今天的位置上,它无形地立在那里,无声地传播着,像往日宝塔山下的红色电波,一圈圈传向四面八方,将朱总理的号召传遍延安,传遍陕甘宁乃至全国。山川大地高亢地回应,尤其是那些渴望绿的地方:
  “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
  从此,在我此刻真切的想象中,它在无声地传播的同时,也开始了20年的见证,见证延安由“黄”变“绿”。延安儿女就像朱总理说的,变过去的“兄妹开荒”为“兄妹造林”,用他们自己的话讲,就是“咬定荒山不绿誓不休”。挥舞的镢头便是牙齿,牙齿可以磨秃或折断,但不能认怂当孬种,将久病成疾的荒凉一口口啃掉,哪怕啃得石头迸火,啃得黄土生烟,也要在啃下的漫山遍野的鱼鳞坑里种出绿来。   那种精神,让我想到晋北的右玉,想到陇中的兰州,它们一脉相承。从解放初开始,右玉人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双双血痂与老茧相叠,像砌田筑坝的石头的手,硬使一个风起黄沙飞,“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的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同右玉人一样,兰州人也从解放初开始,在南北两山上顽强地植树造林,每当春天黄河开河后,他们就“兵分两路,一路在山上挖鱼鳞坑,准备栽植,一路负责浇灌”。当时,因缺少引水上山的设施,他们只能靠肩挑背负,砸上黄河的冰装到背篼里,沿着之字形的山路,像红军长征翻越雅哈雪山一样,后面的紧跟着前面的,亦步亦趋地把冰背到山上。然后栽一棵树苗,在树苗旁埋一块冰,待冰化后滋养树苗。“背冰”一词,便走进兰州人的记忆,他们背了一年又一年,终于把南北两山背绿,使“皋兰山上一棵树,白塔山上七棵树”,被形容为仅有八棵树的兰州,重新找回遗失的梦(《我忆兰州好》):
  “青青芳草路,到处酒帘斜。”
  右玉人与兰州人“啃荒种绿”的形象,也就是延安人坚韧不拔的形象。他们20年“高大上”,曾日復一日整地、挖坑、栽植,曾日复一日驴驮、人背、担挑,将一桶桶水运上山,悉心浇灌每一棵树苗,呵护每一片成林。他们种下的点点绿,如星火燎原。从历年的卫星遥感图上可以看到,像当年延安的红色区域一样,延安的绿色在不断扩大蔓延,将荒凉一点一点蚕食掉,实现了“陡坡耕地、宜林荒山和‘两线三点’绿化全覆盖”。
  20年退耕还林1000多万亩,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48%,植被覆盖度超过81%,使“黄”与“绿”大逆转,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用延安人“呸,呸”,往手心吐两口唾沫,抡起镢头的话说:
  “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生态可逆的奇迹。”
  C. 信天游不再忧伤
  石头矗立的山叫聚财山,过去听起来荒诞不经。一座令红尘鹅起脖子,张望一眼就会产生幻觉的山,竟穷得像光棍脱了裤跳舞,“下一场大雨剥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连一把泥土都保不住,居然叫聚财山。满山不见一棵树,老百姓种地种乏了,想找片树荫歇一歇都找不到,找来的是放羊汉转着山头,像旱魃一样游荡的信天游:
  背靠黄河呀面对着天,
  陕北的山来套着山,
  翻了架圪梁拐了道弯,
  满眼眼还是那黄土山……
  20年退耕还林,却让聚财山一样出现奇迹,由“穷光蛋”变成“一片绿云世界”。如今的聚财山名符其实,“泥不下山,水不出沟”,每一片绿都在“聚财”,满山的绿就是满山的财。站在聚财山上,将目光风筝一样攀高了,越过它所处的燕沟流域,向四面八方遥望,在群山连绵起伏的鼓舞下,绿色的波涛汹涌而来,又汹涌而去。20年“今非昔比”,就像贺敬之当年《回延安》写的: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从头到脚换了“新衣”的延安,往日是“黄”中找“绿”,如今是“绿”中找“黄”,在胡子一大把的老人眼里,不亚于太阳打西边上来。延安的朋友告诉我,有一年央视来延安采风,内容涉及到轰轰烈烈的安塞腰鼓,需要表演者在裸露的黄土地上冲闯腾越,表演出尘土飞扬的如虹气势来,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一块能满足表演要求的黄土地。原因很简单,曾经“衣不蔽体”的叫花子似的黄土地都穿上了绿装。往日最不缺少的赤条条的黄土地,现在需要特事特办,在安塞县城外专门开辟出一块来,才算解了燃眉之急。
  给我讲述的延安朋友,他上大学时学的林业,参加工作后干的也是林业,作为延安退耕还林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延安由过去被认为“不适合人类居住”,到现在“宜居宜业宜游”,退耕还林给延安带来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曾经“住破窑洞、穿烂衣裳、吃回销粮”是标配的农村,农民不再为“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的土地所缚,“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城镇化率达到64.07%。全市累计建成生态村944个,美丽宜居示范村466个,16个村被命名为全国绿色村庄,45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走进一个个换了“新颜”的村庄,要想寻找到点“旧貌”,只有到农民尚存的老屋里,到农民珍藏的照片里,还有他们讲述的故事里。
  延安秀美的山川大地,也成了动物欢聚的天堂,用一句俗话来形容至为贴切:家有梧桐树,招得凤凰来。一棵棵“梧桐树”,招来一只只“金凤凰”。什么中华秋沙鸭、褐马鸡、白天鹅、沙锥鹬、绿头鸭,什么朱鹮、白鹭、苍鹭、鸳鸯、麻鸭,有的过去听都没有听说过。除了天上飞的,还有地上跑的,比如华北豹呀原麝呀,比如黄羊呀狐狸呀,趋之若“驴友”。
  往昔“千山鸟飞绝”,如今“飞鸟相与还”。每当百啭千啼的时候,我想那彩虹起处,一定会有信天游赶来,它不再忧伤:
  山坡上栽树崖畔畔上青,
  羊羔羔养在家门中,
  草棵棵赛过粮苗苗,
  退耕还林带来好光景……
  D. 边区的太阳红又红
  退耕还林带来的“好光景”,使农民的腰包像怀胎,一天比一天“可观”。从朱总理登上聚财山那年起,延安“累计直接投入退耕还林补助135.52亿元,使80%以上的农民直接受益,人均补助9622元”。曾被埃德加·斯诺描述为“我在中国见到的最贫困的地区之一”,2018年挥手告别“之一”,摘掉头上的穷帽子,“实现生态保护和扶贫脱贫双赢。”
  若把那“双赢”比作金橘,掰开了,至少有“一瓣”贡献来自苹果产业。几百年前让牛顿痴迷的apple,几百年后让延安人同样痴迷,在红色圣地产生强大的“万有引力”。延安现已种植苹果380多万亩,产值近130亿元,上百万人围着苹果转,覆盖劳动力贫困人口70%之多。2018年苹果产量近290万吨,农民收入60%来自苹果产业。现在,延安苹果已成响当当的品牌,“有户口,论个卖,带皮吃,更香甜。”像女大十八变,“颜值”越来越高,与退耕还林一样,也成了“延安范本”。
  在前往宝塔区柳林镇孔家沟的盘山路上,“连山若波涛”,COASTER如一叶扁舟行驶,路上路下随处可见的苹果树,被一片片捕鸟网似的防雹网遮盖着。被遮盖的果园里,一棵棵“太行奶娘”似的苹果树上,5月的苹果还只有指头肚大,像脑后留着“后拽拽”的小儿,一串串藏在枝头的叶下,又青涩又猴气。   采访“果二代”果农张彥斌时,他站在苹果树下直感叹,想不到今天的生活会这么好,整个儿一个“红富士”。他原是陕北榆林人,30多年前离开老家,跟随父亲来延安讨生活,从那时起就种苹果。2000年以后,赶上退耕还林,他的种植规模迅速扩大,现有苹果园45亩,苹果树950多棵。从种到养到销,哪一步都讲科学求信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脖子以上部分变得雷达一样。给我们讲起来一套一套,自认与他父亲“果一代”大不同了,所以他父亲“告老还乡”,把果园完全交给他经营。
  如果换个时间地点,我不会相信他是一个果农,而是一个林草局的技术员,更是一个久经商海的果老板。他产的富士苹果供不应求,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等地,让他的苹果从孔家沟走出去,带着大山的纯粹、智慧、阳光,走进楼房比大小,远看像鸟笼码起来的大都市。每年产下的苹果,他赶年底就告罄,变成嘎叭脆的人民币。2020年毛收入27万元,净收入17万元。
  说到净收入17万元时,张彥斌双手背到身后,边说边环顾左右,像《活着》中“我爹”欣赏自己的土地一样,欣赏着他的果园。他称自己的想法大着呢,将来要一步一步实现。首先是把在外念书的一儿两女,好好地从学校供出来。至于为啥要好好供孩子上学,他只跟我感叹了一句,供子女上学也是种苹果,他们书念得越好,他们的苹果个头就会越大,将来走向社会就吃香。
  像张彥斌这样的农民,延安无疑有许多,退耕还林使他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逐步走向多种经营、高效农业的时代”。他们八仙过海,不光是种苹果,还种其他的。比如宜川的花椒,比如延川的红枣,比如黄龙的板栗,与延安苹果一样走俏。
  蓐收主管的季节到来时,漫山遍野的收获“五彩缤纷”,特别是红彤彤的苹果,延安的朋友说像一盏盏挂在树上的红灯笼,而我觉得,更像是“边区的太阳红又红”。此时娶亲的果农,伴随花轿的除了唢呐,一定还伴随着这首歌: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
  让我来看看你的脸儿
  你的脸儿红又圆呀
  好像那苹果到秋天……
  E. 与stone对话
  伟大的卡里·纪伯伦说,树是大地写在天空的诗。延安的地绿了,延安的天蓝了。它们因树而诗意,被称为“圣地绿”,被称为“圣地蓝”。
  那天雨后初霁,落日在楼群之上葵花似的凋谢,我学贺老梦回延安,再次“重走长征路”,把雷梅苔丝的床单变成翅膀,从汾河之滨的杏花岭,又飞到延河之畔的聚财山上。就像辛波斯卡《归鸟》写的:
  在翅膀的欢呼中舒展自己
  坠落,躺在石头边
  以古老而纯洁的方式
  望著生活……
  我幕天(“圣地蓝”)席地(“圣地绿”),枕着双手,目送晚霞像新娘的脸,渐渐隐退到天幕背后。带去的还有鸟叫声,在天幕上撒落成星,最明亮的便是叫得最响的。风早已绅士,脱下“皮暖墙子”,换上燕尾服,躬身道着晚安告退。山林穿起黑袍,但山的层次还能区分出来,山与天也能区分出来,像东山魁夷笔下的夜风景。寂静围绕着聚财山,从潜伏的山脚下,偷袭似的成群结队地爬上来。
  槐花香开始弥漫,雾似的寻寻觅觅,趴到树叶上、草尖上、花瓣上,还有入梦的蜂蝶的翅膀上,与夜息一道结成露。结成露的时候,那香气很古典很淑女,让我想到妩媚的眼睛,眨动长冉冉的睫毛,如果自己是姬宫湦,也甘愿“烽火一笑”。延安退耕还林,仅宝塔区就种植刺槐100万亩。5月花海泱泱,近看一树一树的喧闹,远看如白云游牧,或在山顶上,或在山腰间。特别是雨后的槐花,拿鼻子凑上去闻,会闻得坠入温柔富贵乡,摘一串两串去吃,会吃得唾腺变成香囊,胜过孔圣人听《韶》乐,半年“不知肉味”。
  石头袒胸露乳,右胳膊撑在背后,右腿挨着我伸展了,左腿屈起来,左手抚在左膝上。它坐在我身旁,以人的姿态,与我“坐而论道”。
  它说:20年退耕还林功德大矣。
  我说:还在“圆满”,再过20年、50年、100年,将是“无量”。
  它说:延安,延安,唯“延”而“安”,“延”就是青山绿水。
  我说:青山常青,绿水常绿,山水延绵,才会国永泰民永安。
  它说:将来我要做一面碑,与延安的青山绿水同在,把它的“往世今生”铭志下来。
  我说:我要做刘郎,听宝塔山松涛,观延河碧波,看华北豹在枣园散步。不是故乡胜似故乡,将它尽情歌唱:
  地也肥呀水也美呀
  地也肥呀水也美
  地肥 水美……
  【作者简介】黄风,山西代县人,现供职于山西作协。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集《毕业歌》,散文集《走向天堂的父亲》,长篇纪实《静乐阳光》《黄河岸边的歌王》(合著)《滇缅之列》(合著)《大湄公河》(合著)等。作品多次被转载并获奖,其中《黄河岸边的歌王》入选《中国新世纪写实文学经典》(2000~2014珍藏版),《大湄公河》被加拿大《渥京周末》、美国《华夏时报》、日本《中日新报》连载,两次入选2019年好书榜。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不断深入,产业链调整正在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是国家向着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因素.而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的培养重任,所以要重视工匠
内容提要:写意花鸟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造化自然、生命境界的呈现是花鸟画创作的精神旨归。笔墨图式是内涵的形式,是一种水墨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笔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其幽微的艺术境界与哲学境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自我革新,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屹立于世界之林,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史上震古烁今的璀璨明珠。  关键词:笔墨;意胜;意趣;造化;写意  中国画笔墨是传
傅振余Fu Zhenyu  傅振余,又署傅振羽,1978年出生于安徽灵璧。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导师杨涛教授。现为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浙江大学马世晓研究中心研究员、人民网书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我关注书家傅振羽,始于一段佳话。话说他某天写了一幅字,甚是不满,随手扔于角隅。一书友串门,云该作出色,他坚称乃写坏之物。书友将此作珍藏,半年之后
内容提要:梁诗正书法深受雍正、乾隆两位帝王赏识,故当时内府书画多见他的题跋,《月曼清游图册》题跋就是其中较为知名的一件。通过此书迹,我们可以管窥梁诗正书法的风貌,从而感受宫廷书法所流露出的富贵、典雅气息。  关键词:《月曼清游图册》;梁诗正;梁同书  一、御用书家梁诗正  梁诗正(1697—1763),字养仲,号芗林,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雍正庚戌科进士,殿试一甲三名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大学士
编者按:2018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袂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本刊从2018年第一期开始,陆续刊登了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法帖的部分内容,受到读者的欢迎。现前三辑已介绍完毕,从2020年第八期開始,本刊继续刊登该书系第四辑和第五辑的内容,希望广大读者能喜欢并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敦煌古籍零拾》由二十二件大小不等的敦煌遗书写本残页装裱成十八开
内容提要:《维摩演教图》高34.6厘米、长207.5厘米,一说为李公麟真本;一说是元人王振德临摹金人马云卿,亦有画作可证;还有一说则是宋时佚名画家的作品。总而言之,无论绘者是谁,其都代表着早期白描人物画的最高成就当是无可争议的。我们权且以李公麟之作进而赏析,浅谈其中的线条艺术特征及对后人绘画的影响。此画全幅只用墨线勾勒,不施一笔色彩,结构处略用淡墨分染,人物众多,层次井然有序。画面处理精湛至极,线
内容提要:于希宁先生秉持“艺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方针,热爱祖国,深入生活,以强烈的爱国心将艺术与祖国命运、人民利益、民族文化融合,以“道”为本,以“气”为宗,以“文”为旨,诗、书、画、印全面发力。其作品兼具学识高度和文化自信,品读其间,犹如体味春风大雅,阅览秋水文章,体现了于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时代风骨和高远的理想追求、深沉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于希宁;花鸟画;家国情怀  《论语》有云:“
内容提要:《王蜀宫妓图》是明朝画家唐寅的人物画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极富时代特色,对我们了解明朝仕女形象以及当时时代背景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后世画家来说也是一幅生动的传世范本,对近现代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唐寅;《王蜀宫妓图》;人物形象  一、唐寅生平经历及《王蜀宫妓图》创作背景  (一)唐寅生平经历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1  太阳还没升起,惠太太已坐在梳妆台前化妆了。  得打开镜前灯。她稍挑眉头,用眉笔淡淡地描着眉形。眉毛形状要淡,眉梢要往下勾。她心中默念要领,手法娴熟。再适量地擦粉,掩盖掉老人斑。口红就不要抹了,哦,还有额头,需要一些粉底。她望着镜子里的自己。  发有些白。还好,并不是很多,稀疏的间杂在黑发群里。她整整衣领,照着镜子左右摆头,再上下打量一下镜子里的自己。嗯,可以了。  惠太太出门了。这个时候太阳
期刊
金琮作为明初金陵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行草备受赞誉,表现了这一时期这一地域文人书家的精神面貌,具有很高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值得去深入发掘.笔者根据现存的历史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