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海外工业园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各项合作的重要抓手
2017年8月,在位于埃塞俄比亚(以下简称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郊的中国埃塞华坚国际轻工业园(以下简称华坚轻工业园)里,贴满了招工海报,前来咨询和报名的当地人络绎不绝。这家工业园由中国的女鞋生产商华坚集团所投建。
最初,华坚还只是位于埃塞的由中国企业投建的东方工业园的其中一家入驻企业。2015年4月,华坚开始动工建设自己的工业园。
“我们认为建立海外工业园并在当地整合产业链资源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华坚轻工业园副总经理张芸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海外工业园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各项合作的重要抓手,发展迅速。”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借“一带一路”东风
“2002年,国家启动对外投资的统计工作,当年全国范围内的对外投资尚不足30亿美元,可能还没有现在一个项目的投资额度大。”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秘书长和振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到2008年,这一数字首次突破500亿美元大关。商务部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显示,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559.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
而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际产能合作成为沿线各国共同的诉求。于是,境外经贸合作区即海外工业园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抓手。
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建设经贸合作区,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商业运作为基础,以促进互利共赢为目的,主要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东道国投资环境和引资政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决策。
和振伟认为,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中国的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将工业化作为国家战略推动的“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提供了借鉴,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而中国则希望通过支持有实力、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到有关国家投资建设或与所在国企业共同投资建设产业园区,以吸纳中国、所在国或其他国家企业入区投资发展,推动双边和多边投资合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经贸活动。
“国家一直明确鼓励企业在境外建设工业园区。”和振伟强调。
据了解,为了推动境外贸易合作区的发展,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也曾为解决合作区建设中的资金难题而对通过商务部批准、考核的合作区进行资金补贴。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开始大力推动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各种形式的投资和产能合作。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又大多处于工业化进程初期,市场潜力大,吸引外资意愿强烈。
两股合力之下,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海外工业园开始快速发展。
商务部的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企业在全球36个国家在建的境外贸易合作区有77个元,入区企业达1522家;其中的56个合作区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0个国家,占在建合作区总数的72.72%。
争取东道国的最大支持
据张宇燕介绍,目前在海外投资建设工业园区的企业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營企业。
“整体来说,海外工业园的创建企业主要是在国内失去了竞争力或竞争力不强、国内市场趋于饱和、产业升级需求迫切的行业,这其中包括国家确定的12个国际产能合作重点行业。”张宇燕总结道。
而海外工业园区的建设地则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何振伟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不发达国家对于外资有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工业园区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和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外部企业可以顺利地按照规则进入当地市场。
而东道国对来自中国的具备产业聚集效应的工业园非常支持和重视。
相比于单个企业与东道国政府的沟通,园区管委会的谈判能力和协调能力更强,效率也更高,还能够争取到更多的优惠政策。
以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为例,经过园区管委会的争取,该国政府最终出台了《工业园区法》,解决了园区土地分块出租的土地证问题。
而中白工业园更是经中国与白俄罗斯两国政府间的沟通,通过当地最高的立法形式——总统令将各项优惠政策和园区规划确定下来,其中全球罕见的“10免10减半”的优惠政策成为吸引企业入驻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有些国家由于自身外汇储备紧张,无法满足在当地投资的中国企业对国际货币的需求。这就造成中国企业资金难以回流,也难以从国际或国内市场购买再生产需要的生产材料和设备,一些企业甚至因此不得不停工。
在张宇燕看来,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如汇兑问题,可以通过国家谈判推动在当地实行人民币结算,“这样既在不动用东道国外汇储备的情况下解决了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有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而对海外工业园的管理,张宇燕认为未来应该推动实施国家级的动态评估,即由商务部等部委牵头,组织专家对目前在运行的海外工业园项目,尤其是此前享受国家补贴的项目就建设进程、入驻率、盈利情况等实施动态评估,以便能够及时调整园区的建设目标,促进海外工业园健康发展。
从经贸合作到民心相通
海外工业园建设不仅刺激了东道国的经济活跃度,促进其产业升级,对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商务部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77个海外工业园总产值702.8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26.7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21.2万个。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建设工业园区,中国企业开始融入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真正实现民心相通。
如原本中国钢铁企业在工业发展落后国家和地区投资,主要是为了利用海外矿产资源。因此以往大多是在当地开采之后,运回国内进行加工。
如今,宝钢在印度尼西亚建设了钢铁工业园,吸引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入驻,实现钢铁生产加工的本地化。
张宇燕在非洲的几个工业园区考察时也注意到,很多中国企业都在大量招收和使用当地工人,当地工人和中国员工的比例可以达到40:1,甚至更高。如华坚集团就在埃塞共雇佣了6000名当地工人,而中国员工却不足百人。
“本地化生产企业的不断增加,为当地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使当地百姓能够享受到中国企业投资带来的发展红利。”张宇燕认为。
在埃塞一家中国鞋厂工作的中国小伙甚至已与当地姑娘结婚生子。“对外交流中的民心相通如何实现,就是通过这种交往和融合,加强东道国人民对于中国企业、中国文化、中国制度的理解和认同。”张宇燕强调。
2017年8月,在位于埃塞俄比亚(以下简称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郊的中国埃塞华坚国际轻工业园(以下简称华坚轻工业园)里,贴满了招工海报,前来咨询和报名的当地人络绎不绝。这家工业园由中国的女鞋生产商华坚集团所投建。
最初,华坚还只是位于埃塞的由中国企业投建的东方工业园的其中一家入驻企业。2015年4月,华坚开始动工建设自己的工业园。
“我们认为建立海外工业园并在当地整合产业链资源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华坚轻工业园副总经理张芸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海外工业园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各项合作的重要抓手,发展迅速。”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借“一带一路”东风
“2002年,国家启动对外投资的统计工作,当年全国范围内的对外投资尚不足30亿美元,可能还没有现在一个项目的投资额度大。”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秘书长和振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到2008年,这一数字首次突破500亿美元大关。商务部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显示,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559.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
而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际产能合作成为沿线各国共同的诉求。于是,境外经贸合作区即海外工业园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抓手。
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建设经贸合作区,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商业运作为基础,以促进互利共赢为目的,主要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东道国投资环境和引资政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决策。
和振伟认为,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中国的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将工业化作为国家战略推动的“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提供了借鉴,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而中国则希望通过支持有实力、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到有关国家投资建设或与所在国企业共同投资建设产业园区,以吸纳中国、所在国或其他国家企业入区投资发展,推动双边和多边投资合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经贸活动。
“国家一直明确鼓励企业在境外建设工业园区。”和振伟强调。
据了解,为了推动境外贸易合作区的发展,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也曾为解决合作区建设中的资金难题而对通过商务部批准、考核的合作区进行资金补贴。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开始大力推动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各种形式的投资和产能合作。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又大多处于工业化进程初期,市场潜力大,吸引外资意愿强烈。
两股合力之下,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海外工业园开始快速发展。
商务部的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企业在全球36个国家在建的境外贸易合作区有77个元,入区企业达1522家;其中的56个合作区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0个国家,占在建合作区总数的72.72%。
争取东道国的最大支持
据张宇燕介绍,目前在海外投资建设工业园区的企业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營企业。
“整体来说,海外工业园的创建企业主要是在国内失去了竞争力或竞争力不强、国内市场趋于饱和、产业升级需求迫切的行业,这其中包括国家确定的12个国际产能合作重点行业。”张宇燕总结道。
而海外工业园区的建设地则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何振伟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不发达国家对于外资有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工业园区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和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外部企业可以顺利地按照规则进入当地市场。
而东道国对来自中国的具备产业聚集效应的工业园非常支持和重视。
相比于单个企业与东道国政府的沟通,园区管委会的谈判能力和协调能力更强,效率也更高,还能够争取到更多的优惠政策。
以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为例,经过园区管委会的争取,该国政府最终出台了《工业园区法》,解决了园区土地分块出租的土地证问题。
而中白工业园更是经中国与白俄罗斯两国政府间的沟通,通过当地最高的立法形式——总统令将各项优惠政策和园区规划确定下来,其中全球罕见的“10免10减半”的优惠政策成为吸引企业入驻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有些国家由于自身外汇储备紧张,无法满足在当地投资的中国企业对国际货币的需求。这就造成中国企业资金难以回流,也难以从国际或国内市场购买再生产需要的生产材料和设备,一些企业甚至因此不得不停工。
在张宇燕看来,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如汇兑问题,可以通过国家谈判推动在当地实行人民币结算,“这样既在不动用东道国外汇储备的情况下解决了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有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而对海外工业园的管理,张宇燕认为未来应该推动实施国家级的动态评估,即由商务部等部委牵头,组织专家对目前在运行的海外工业园项目,尤其是此前享受国家补贴的项目就建设进程、入驻率、盈利情况等实施动态评估,以便能够及时调整园区的建设目标,促进海外工业园健康发展。
从经贸合作到民心相通
海外工业园建设不仅刺激了东道国的经济活跃度,促进其产业升级,对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商务部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77个海外工业园总产值702.8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26.7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21.2万个。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建设工业园区,中国企业开始融入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真正实现民心相通。
如原本中国钢铁企业在工业发展落后国家和地区投资,主要是为了利用海外矿产资源。因此以往大多是在当地开采之后,运回国内进行加工。
如今,宝钢在印度尼西亚建设了钢铁工业园,吸引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入驻,实现钢铁生产加工的本地化。
张宇燕在非洲的几个工业园区考察时也注意到,很多中国企业都在大量招收和使用当地工人,当地工人和中国员工的比例可以达到40:1,甚至更高。如华坚集团就在埃塞共雇佣了6000名当地工人,而中国员工却不足百人。
“本地化生产企业的不断增加,为当地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使当地百姓能够享受到中国企业投资带来的发展红利。”张宇燕认为。
在埃塞一家中国鞋厂工作的中国小伙甚至已与当地姑娘结婚生子。“对外交流中的民心相通如何实现,就是通过这种交往和融合,加强东道国人民对于中国企业、中国文化、中国制度的理解和认同。”张宇燕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