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文化”是因,“文艺复兴”是果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ouggyyv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古老的术语
  对于知识界来说,“文艺复兴”是一个很古老的术语,但对于大众来说,它依然是一个新鲜词儿。几年前,关于“中国文艺复兴”的话题曾经在媒体引起过讨论。这一讨论,后来被那些带有中世纪经院哲学色彩的文章压下去了。今年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的刺激,这个话题又被重新挑起来了。可见,“文艺复兴”的想法始终在人们心头转悠,只要一受刺激就会冒出来。
  对“中国文艺复兴”的呼唤,以及由此引起的争议,20世纪已经出现过多次,最后都不了了之。“文艺复兴”这一现代中国人的伟大梦想,一直难以成真,总是不能真正形成应有的气候,其主要原因在于,它经常偏离“文艺复兴”的初衷和原则。有人试图将它变成一种“扬国威”的手段,好到世界上去显摆。如果所谓的“文艺复兴”是这个意思,我认为还是趁早收心为妙。更有甚者,试图借“文艺复兴”之名,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变成“普世价值”,想把“中国制造”从T恤衫和皮鞋,移到人家的精神中里去。假如14-16世纪的佛罗伦萨人、威尼斯人、巴黎人、伦敦人,不努力去从事伟大的文艺创造,不为人的个性张扬和人文立场争取社会空间,而是在盘算着如何将自身价值观变成“普世价值”,他们能创造那么辉煌的文化吗?但丁、薄伽丘、塞万提斯、拉伯雷、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这些伟大的文艺家会出现吗?他们的作品及其包含的人文思想会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吗?是先有人的觉醒和人的创造力的张扬,有对这种觉醒和创造的制度保证,才有伟大的文艺生产,然后才有一种足以产生强有力的感染效果和传播效果的文化。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及其价值观念,之所以能够被全世界所接受,就是因为它关注的是“人”,而非某一特殊历史时段或特殊地域中的“人”,因此而超越了时空限制。文艺复兴的核心观念,是“人”的再发现。文学艺术作品是这种观念最有效的表达,阅读文艺作品也成了最直接的启蒙形式。拉伯雷创造了一个能吃能喝、能睡能玩,能学习能思考,并善于运用自己理智的“巨人”庞大古埃。伊拉斯谟歌颂了那些可爱的“愚人”,也就是世俗生活中的普通人而非圣人。达芬奇笔下的人像“神”一样优雅自足。拉斐尔笔下的“神”像人一样活泼可爱。人和神融为一体,人就成了“神”。
  这些破天荒的作品,使得那些强行挤在“人”与“神”之间的坏人(如教皇、帝王、恶霸),没有安身之地,至少不能成为想象世界中的唯一主宰。在“神圣的人或世俗的人”、“模仿的人或创造的人”、“沉思默想的人或积极活跃的人”这些二项选择之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巨匠们统统在后面一项上打了勾。于是,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没有强力对个体实施戕害的、普天同庆的世俗的节日。这是一个伟大的乌托邦梦想,正是这个梦想,激活了所有人的生命活力,并限制了教会机构和世俗政权作恶的诸多可能性。
  农耕乌托邦梦想
  可以将“文艺复兴”的主要精神特征归纳为三点:第一是走出中世纪而出现的世俗化倾向,第二是科学理性支配下的个人的创造性,第三是城市文化(民主政治、公共事务、文艺生活)的复兴。中国文化中原本没有这种东西,只有小国寡民的农耕乌托邦梦想。第一次出现带有“文艺复兴”色彩的社会运动,应该是20世纪初向西方学习的“新文化运动”或“白话文文学运动”。中国人自此才开始摆脱以宫廷政治为核心的“家国政治”生活;才开始将貌似符合天道运行的“家国结构”转化为现代社会结构;才开始改写那种将“生人”之气息淹没的“天道之美”,将目光指向人的经验。
  这正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希望:“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新文化运动首先要改变的,是那种君臣父子、恩威并施的“小儿文化”,建构一种自由选择与独自担当的“成人文化”。因此,启蒙的本质实际上是“悲剧性”的。它要让每一个体独自承担自己的命运,并由此获得一种“成人化”的生命感或存在感。与此相应的社会制度和公共管理应该承担的职责,就是为这种具有选择能力、承担能力、创造能力的个人提供保护,并鼓励他们过有尊严的生活。
  20世纪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担当了大变革时代的多重任务。第一,让我们从古典审美迷雾中走出来。第二,将神秘而含混的古典审美感知,分解到具体的感官层面,让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得以恢复,使人能正常地看、听、触、嗅、尝、行。第三,因新的审美创造冲动而催生的文艺实践和美学规范的重构。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古典美学的新文艺传统。遗憾的是,面对新文化及其相应的文学成果,许多中国人至今不习惯,他们还沉浸在古典审美的惯性中。鲁迅早就说过,古典文学“非不庄严,非不崇大,然呼吸不通于今”。对古典审美经验的迷恋,实际上是一种寻父情结或恋母情结,内心总有一股寻求父亲训斥、投进母亲怀抱的冲动。比如,迷恋宫廷权斗故事和官场小说,迷恋歌颂温顺的动物和熟悉的植物的诗歌,就是那种“寻父恋母”情结的潜意识动作。
  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是百年来白话汉语文学传统结出的新果实,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艺从“思想解放”到“题材解放”再到“文体解放”的见证者。莫言的作品,对那些戕害农民世俗生活尊严的权力,进行了讽刺和嘲弄,并由此发出嘶哑的尖叫和揪心的欢笑。莫言的作品破坏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古典审美惯性,要对他的作品产生共鸣,需要将思维方式或审美趣味调整到二十世纪来。对于莫言的接受,多数读者依然有障碍。这一点也证明了“中国文艺复兴”的困难所在。
  书生耍嘴皮子
  近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变,为文艺复兴准备了各种条件。首先是物质条件,包括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育,特别是城镇化道路的铺开。同时,这些条件为中国人的人身自由提供了基础:人们可以自由地移动了,特别是移向城市,尽管他们不断地被打回原形。其次是教育的普及,有理性思辨力的人越来越多,尽管狭隘民族主义者的非理性叫嚣也不绝于耳。再次是思想和言论自由在高科技的支持下的进步,网络、微博、短信成了人们交流信息和自由表达的重要媒介,尽管不断地有人删帖或拦截。最后,年轻一代营养和素养的提高,使得他们成为身体健康和思想健康的一代,他们的审美趣味的重大变化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是中国文艺复兴最坚实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关于“中国文艺复兴”的讨论。然而,基础归基础,并不意味着楼房建起来了;讨论归讨论,并不意味着作为文艺复兴内核的“人的文化”建立起来了。我们见到的依然是乱象丛生。
  当下社会真实状况究竟如何?换个角度就会惊奇地发现,我们好像生活在一个像“富士康”那样的大工厂里(为了节省篇幅和便于理解,请原谅我用“富士康”来做比喻),除了少数特权阶层,当代社会只有两种人:一种像“富士康”的工人,一种像管理“富士康”的人。前者占大多数,他们在农田、工厂、写字楼等各种工作场所疲于奔命,没有安全感,焦虑不堪,哪有时间和心情去考虑“文艺复兴”。后者只是少数,即20多岁的青年一代,他们通过“国考”侥幸胜出,跻身于“富士康”管理者行列,实际上像一群契诃夫笔下14品文官别里科夫那样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他们对升为13品的问题,比对“文艺复兴”问题的兴趣更大。无论前者或后者,都在忍受成败、盈亏、得失的折磨。因权力过分扩张导致社会空间如此逼仄,因生存困境导致价值标准如此单一,谈什么个体自由、尊严、创造。不尊重人类创造的共同成果和普世价值,奢谈什么“文艺复兴”!“人的文化”是因,“文艺复兴”是果,不可本末倒置。
  从争议各方的观点中可以看到,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道德重建”,把责任推向个人,让大家去学习古人修身打坐,治国平天下就不要想了,最好是清心寡欲,变成一段呆木头,以便实现天人合一的伟大理想。第二种是“社会重建”,让社会管理者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我认为后面这个方案更重要更迫切。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扩大社会公共空间,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多项选择提供切实的庇护和支持,特别是那些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事业。这是“人的文化”复兴的基本保证。
  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主流媒体所宣传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社会”这些好的想法,如果都实现了,那什么都好办。我们再也无需去做“富士康”那种苦力,无需去争管理“富士康”的岗位。没有存款也无所谓,病了有医保,老了进星级养老院。这样我们就会有大量的闲暇,写小说,读诗歌,画竹菊梅兰,练毛笔字儿。大家都这样生活,还愁什么文艺复兴的事儿。
  文艺复兴就是“人的文化”的复兴,就是世俗的人、创造的人、积极活跃的人表演的舞台。检验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现代转型成功与否的试金石,是“人的文化”形成与否,而不是GDP的多少。“文艺复兴”牵涉全社会的每一根神经,如果水到渠成,不想复兴都难,否则也就是几个书生耍耍嘴皮子而已。
其他文献
在初春去了趟温煦的深圳,发现这座城市已经从良。从前特区遍地劫匪,我们当年去深圳时都要把钞票掖在内裤里,我有时掖的钱太多了,搞得自己像疝气患者。如今深圳倒是安全,我和同事凌晨2点去吃夜宵,看到街道上不足百米即有一名保安,相当之海晏河清歌舞升平,惟一烦恼的是牛腩粉落肚之前,一堆招嫖小卡片先落袋。一个城市只有妓女而无强盗,终究不会教人恐惧。对劫色兹事,我甚至有隐约渴望,我愿做妙龄女匪尖刀下的瑟缩羔羊,甚
跟紫菜、海蛎、鲍鱼打了一辈子交道,养殖户王阿强却面临后生仔才有的烦恼:改行。  王阿强生活在福建省晋江市英林镇的一个滨海村落。50多年来,咸涩的海风已浸透王阿强的生活,海洋是他们“讨海人”的生计来源。  站在自家的楼顶,王阿强朝海面张望。此时是日落时分,太阳隐入海面,对岸6海里之外的金门岛若隐若现。  5年后,这片海洋将成为记忆,一块庞大的新大陆取而代之。王阿强听村干部说,新大陆上将开办工厂,开发
老戴,这个时刻处于亢奋状态的生意人,已经在为怀有越南新娘梦的中国男人—包括他自己,勾勒出一个模糊的面貌,同时发现这些欲求之下的巨大市场。    老戴,中越跨国婚介者,如今是网络上的当红人物。在西祠博客上,他不断张贴图片,展示自己的家庭和工作,尤其他的越南太太阿银;在私下里,他勤于结识一些人,譬如,从南宁到河内的大巴上,他能把所有的年轻女士——无论是中国还是越南的,都认识个遍。  在男女情爱和赴越娶
“我们这个电影非常非常人道主义。其实不仅这一部电影,我所有电影都贯彻人道主义。这符合我的(风格)。艺术片往往要拍人性的恶,我为什么拍不了艺术片,就是因为这样。”    《唐山大地震》是电影局和唐山市市委市政府给冯小刚布置的一篇“命题作文”,这决定了从创作之日开始,它就无法摆脱主旋律电影的本质。但是,冯小刚自言自己是个“天性里有和观众沟通的畅顺通道”的人,他并不想让《唐山大地震》像传统的主旋律大片那
科威尔,这位用生命来作战的球员,最终却以被剥夺作战资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在世界杯赛场上24分钟的征战。他就像荆棘鸟,他的生命只为足球、只为世界杯而唱响。    北京时间6月19日22:00,勒斯腾堡皇家巴福肯球场,当现场DJ喊出“哈里科威尔”时,四万二千名球迷集体起立,长时间鼓掌。面对又一次世界杯,科威尔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脸庞消瘦,胡碴唏嘘,他又苍老了很多。  澳大利亚队的主教练维尔贝克就站在球员
作为消费品的影视剧,它的特质决定了其必须与时俱进,除了技术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贴合《新白发魔女传》更是这样一部产物。  虽然武侠小说断档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但武侠剧依然一拨接一拨制作播出,所谓经典被不断翻拍,所谓“情怀”被反复提及。搞得整个武侠类型只能停留在掘墓阶段止步不前。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类型。武侠剧堕落于故事资源的更新不力,只能在技术和硬件上玩花活儿,可以直言黔驴技穷。
那些没有品牌的音乐节才只能靠乐队,迷笛音乐节不请某些大牌我们照样很多观众,音乐节是社交,如果大家都知道迷笛音乐节聚人气就都会来。    作为中国最大摇滚音乐节的创办者,张帆在摇滚圈内被亲切地称为“校长”,他的外形和谈吐让很多第一次见他的人都觉得意外,“张帆是很被尊敬的一个人,他的气质是非常不摇滚的,有一种文质彬彬很儒雅的感觉”,木马乐队的经纪人YOYO对张帆的印象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想法。  被认为“
张悟本的食疗事实上已经变成了药疗,只不过他把某些食品当药而已。食品基本上是无毒的,但你要走极端,大米也能撑死你,张悟本的极端食疗存在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1、越过安全剂量补钙  张悟本最令人不安的第一大危险建议是补钙,他建议的剂量可以高达8000毫克,4倍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最大剂量。钙过量会造成钙中毒,医学上称之为奶碱综合征,在西方主要是由于患者食用奶制品过量或者使用含钙的碱性抗酸剂造成的。
芝加哥都下雪了,走在杜瓦尔大街上,我只穿着小外套和牛仔裤,那小风一吹……风还吹不起我头发,却轻轻托着我脚后跟,飘飘然的感觉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是冲着基韦斯特上的日落去的,还预订了船票出海看日落(Sunset cmuise),但当我们的车子走在通往基韦斯特的7英里跨海大桥上时,我们已经确信今晚没有Sunset,只有cruise了一台风把团团雨云带到了佛罗里达州的南部,不下雨已经是运气了,更
近段时间物价飞涨,特别是姜和蒜。一些喜欢吃姜的人,开始少吃了,一些爱大蒜的人,更是不吃了。于是民间便有妙语:姜你军!蒜你狠!其味道,远远超过了姜蒜本身。  其实蒜这个东西,从古至今一直都很“狠”。大蒜古称胡蒜,原为野生植物,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首先栽培,汉朝时,张骞出使西域将蒜带回中国。当时古埃及人是把大蒜当做防病治病、强身健体、提高士兵战斗力的贵重物品。  中国古代也很早就用大蒜防治疾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