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围绕火星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当时,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海盗1”号太空船正围绕这颗红色星球旋转,试图拍下适合“海盗2”号着陆的场所。令人称奇的是,在拍下的照片中,竟有一张类似人脸的图像。这尊巨大无比的人面像跨度约3.2千米,坐落在一个叫赛多尼亚的地方,乍一看上去,它似乎正凝视着太空船上的镜头。
当这幅图像出现在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监视器上时,负责控制这次飞行任务的人员惊诧不已。不过,这一时的轰动转瞬即逝,因为科学家们认为那仅仅是赛多尼亚地区司空见惯的岩石台地之一,只不过这一处受阴影蒙蔽貌似埃及法老那副颜面罢了。
几天后,NASA将这张照片公诸于众,并附以说明:“这是一个庞大的岩石结构体……其形状像人的头颅……阴影造成眼睛、鼻子和嘴巴的幻像。”该文作者推断,NASA这一举动不失为吸引公众关注火星的绝妙一招。
此后,“火星人面”演化为一种颇为时髦的标志,频频亮相于好莱坞影片和书籍、杂志、电台等媒体。一些阴谋论者认为它是火星生命迹象的绝好证据,并指责NASA一直试图隐瞒真相。与此同时,那些为NASA争取更多预算而摇旗呐喊的人们更是巴不得火星曾经有过远古文明。
尽管科学家们极少相信“火星人面”是人为产物,但在1997年,当“火星全球探测者”号抵达火星之时,即“海盗”号飞行任务结束18年后,重新拍摄赛多尼亚地区无疑成为NASA的当务之急。“我们觉得对纳税人澄清事实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NASA火星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吉姆·加文解释道,“因此,镜头对准目标后我们立刻给‘人脸’拍了照。”
1998年4月5日,当“火星全球探测”号首次飞掠赛多尼亚地区时,迈克尔·马林和他的火星轨道飞行器摄影组拍下一张“火星人面”照片,其清晰度为“海盗”号照片的10倍。照片令那些狂热者们大失所望,因为呈现在眼前的只是一种天然地形而已,并没有什么外星人纪念碑。
不过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对这一结果表示满意。“火星人面”位于北纬41度,而1998年4月这一地区正好处于冬季,即火星一年中的多云时节。因此“火星全球探测”号上的镜头只能透过一层薄云窥视“人脸”。于是,怀疑论者们又说,也许外星人的踪迹被云层遮住了。
为了一探究竟,地面控制人员准备再次对“人脸”进行观测。“让探测器对准赛多尼亚地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加文说,“事实上,这是一件极难把握的工作。”“火星全球探测者”号是一艘测绘太空船,它的观测角度通常是垂直向下,像台传真机一般对火星表面进行扫描,扫描幅度仅25千米。因此,这艘探测器飞掠“人脸”的机会并不多。
尽管如此,在2001年4月8日,一个晴空万里的夏日,“火星全球探测者”号终于靠近赛多尼亚地区,对“人脸”进行第二次观察。“我们使探测器翻转25度后将视线集中在‘人脸’上,”加文说,“马林的摄影组将照相机的清晰度调至极限,拍到一张非常出色的照片。”这张照片的分辨率为每像素156米,比之1976年“海盗”号的每像素43米的分辨率可谓天壤之别。
“根据经验,在数字图像中,我们可以识别比像素大3倍的物体,”加文接着说,“因此,如果图像中出现诸如飞机、金字塔或房屋之类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识别它们。”
从这张照片所显示的内容来看,呈现在眼前的确实只是一座孤丘或者岩石台地——一种在美国西部地区随处可见的地形。“它使我想起爱达荷州蛇江平原上的米德尔孤丘地带,”加文说,“那是一种由火山岩构成的圆丘,形状就像一座孤立的岩石台地,高度与‘火星人面’不相上下。”赛多尼亚地区遍布这种岩石台地,只是这一座看上去有些像人的头颅,因而引发人们去想入非非。
加文和“探测”号科研组的其他成员通过探测器上的激光测高仪对这些图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这台测高仪的测高精度为20厘米到30厘米,水平解像度为150米。“我们对赛多尼亚地区具台地特征的地形做了数百次高度测量,”加文说,“包括‘火星人面’。‘人面’的高度、体积、长宽比及其他所有数据都表明,它与周围的台地并无本质区别。也就是说,它并非什么稀罕之物。”
比之轨道照片,激光测高仪得出的数据似乎更具说服力。通过这些数据得出的三维立体图可从任一角度揭示“人面”的真实构造,而且不受光影干扰。结论是:那上面根本没有什么眼睛、鼻子和嘴巴!
地质学家们对赛多尼亚地区的岩石台地一向津津乐道,因为,这些台地所处的位置非常特殊,它们大都分布于南部坑壑交错的高原地带和北部平缓低矮的平原地区之间的过渡区域。有些科学家认为,北部平原地带是远古时代火星海洋的遗迹。果真如此的话,则赛多尼亚地区当位于大海之滨了。
“海洋论者认为这些岩石台地可能位于海洋边缘地带……是一种自由分布的侵蚀地貌,”加文说道,“不过这并不是惟一的说法。”它们可能是冰湖的凿痕,可能是风化的产物,可能是江河流过的印迹,也可能是火星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总而言之,我们无法得出确切的答案。
也许,解开谜底的最佳途径还是派遣地质学家去做一番实地考察。说到这里,加文不免感慨万千,作为一名狂热的登山爱好者,有朝一日如能在火星上一览众山,对他来说那是何等的荣耀与欣喜。
“我想像自己正抬眼仰望这块2400米高的巨石,看着它陡峭的山坡,”加文不无激动地说,“仿佛置身于爱达荷州的孤丘之下。山脚下布满砾石,这会给行动迟缓的机器人造成很大麻烦。不过,对人来说,这样的地形并无大碍。” 最近,“火星全球探测者”号拍到极为清晰的“人脸”照片,通过这些照片,加文摸清了该走的路线,甚至准备了一份路线图!“攀登底部和中段时不会遇着什么麻烦,不过其间也会出现一些悬崖峭壁。登上岩石顶部需花两小时左右,”加文接着说,“从那儿极目四望可真是太美妙了。南面,地表朝上起伏,与高原贯通一气,北边则往下跌落,朝向广阔的平原。四周是一片荒原,孤丘、台地和陨石坑点缀其间,给人一种既生疏又亲切的奇妙感受。”
火星是一个奇特的地方,它无时无刻引发着人们的无限遐思。看到它,我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家园,人类终有一天会登上这颗神秘的星球。也许这就是有关“火星人面”的消息不胫而走的原因所在:它加固了人类和这颗红色星球之间的纽带。即便人们想像中的外星人纪念碑并不存在,对未来的探险家们来说,要做的事情多着呢。登上赛多尼亚岩石台地,如果我们真这么做的话,只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
当这幅图像出现在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监视器上时,负责控制这次飞行任务的人员惊诧不已。不过,这一时的轰动转瞬即逝,因为科学家们认为那仅仅是赛多尼亚地区司空见惯的岩石台地之一,只不过这一处受阴影蒙蔽貌似埃及法老那副颜面罢了。
几天后,NASA将这张照片公诸于众,并附以说明:“这是一个庞大的岩石结构体……其形状像人的头颅……阴影造成眼睛、鼻子和嘴巴的幻像。”该文作者推断,NASA这一举动不失为吸引公众关注火星的绝妙一招。
此后,“火星人面”演化为一种颇为时髦的标志,频频亮相于好莱坞影片和书籍、杂志、电台等媒体。一些阴谋论者认为它是火星生命迹象的绝好证据,并指责NASA一直试图隐瞒真相。与此同时,那些为NASA争取更多预算而摇旗呐喊的人们更是巴不得火星曾经有过远古文明。
尽管科学家们极少相信“火星人面”是人为产物,但在1997年,当“火星全球探测者”号抵达火星之时,即“海盗”号飞行任务结束18年后,重新拍摄赛多尼亚地区无疑成为NASA的当务之急。“我们觉得对纳税人澄清事实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NASA火星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吉姆·加文解释道,“因此,镜头对准目标后我们立刻给‘人脸’拍了照。”
1998年4月5日,当“火星全球探测”号首次飞掠赛多尼亚地区时,迈克尔·马林和他的火星轨道飞行器摄影组拍下一张“火星人面”照片,其清晰度为“海盗”号照片的10倍。照片令那些狂热者们大失所望,因为呈现在眼前的只是一种天然地形而已,并没有什么外星人纪念碑。
不过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对这一结果表示满意。“火星人面”位于北纬41度,而1998年4月这一地区正好处于冬季,即火星一年中的多云时节。因此“火星全球探测”号上的镜头只能透过一层薄云窥视“人脸”。于是,怀疑论者们又说,也许外星人的踪迹被云层遮住了。
为了一探究竟,地面控制人员准备再次对“人脸”进行观测。“让探测器对准赛多尼亚地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加文说,“事实上,这是一件极难把握的工作。”“火星全球探测者”号是一艘测绘太空船,它的观测角度通常是垂直向下,像台传真机一般对火星表面进行扫描,扫描幅度仅25千米。因此,这艘探测器飞掠“人脸”的机会并不多。
尽管如此,在2001年4月8日,一个晴空万里的夏日,“火星全球探测者”号终于靠近赛多尼亚地区,对“人脸”进行第二次观察。“我们使探测器翻转25度后将视线集中在‘人脸’上,”加文说,“马林的摄影组将照相机的清晰度调至极限,拍到一张非常出色的照片。”这张照片的分辨率为每像素156米,比之1976年“海盗”号的每像素43米的分辨率可谓天壤之别。
“根据经验,在数字图像中,我们可以识别比像素大3倍的物体,”加文接着说,“因此,如果图像中出现诸如飞机、金字塔或房屋之类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识别它们。”
从这张照片所显示的内容来看,呈现在眼前的确实只是一座孤丘或者岩石台地——一种在美国西部地区随处可见的地形。“它使我想起爱达荷州蛇江平原上的米德尔孤丘地带,”加文说,“那是一种由火山岩构成的圆丘,形状就像一座孤立的岩石台地,高度与‘火星人面’不相上下。”赛多尼亚地区遍布这种岩石台地,只是这一座看上去有些像人的头颅,因而引发人们去想入非非。
加文和“探测”号科研组的其他成员通过探测器上的激光测高仪对这些图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这台测高仪的测高精度为20厘米到30厘米,水平解像度为150米。“我们对赛多尼亚地区具台地特征的地形做了数百次高度测量,”加文说,“包括‘火星人面’。‘人面’的高度、体积、长宽比及其他所有数据都表明,它与周围的台地并无本质区别。也就是说,它并非什么稀罕之物。”
比之轨道照片,激光测高仪得出的数据似乎更具说服力。通过这些数据得出的三维立体图可从任一角度揭示“人面”的真实构造,而且不受光影干扰。结论是:那上面根本没有什么眼睛、鼻子和嘴巴!
地质学家们对赛多尼亚地区的岩石台地一向津津乐道,因为,这些台地所处的位置非常特殊,它们大都分布于南部坑壑交错的高原地带和北部平缓低矮的平原地区之间的过渡区域。有些科学家认为,北部平原地带是远古时代火星海洋的遗迹。果真如此的话,则赛多尼亚地区当位于大海之滨了。
“海洋论者认为这些岩石台地可能位于海洋边缘地带……是一种自由分布的侵蚀地貌,”加文说道,“不过这并不是惟一的说法。”它们可能是冰湖的凿痕,可能是风化的产物,可能是江河流过的印迹,也可能是火星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总而言之,我们无法得出确切的答案。
也许,解开谜底的最佳途径还是派遣地质学家去做一番实地考察。说到这里,加文不免感慨万千,作为一名狂热的登山爱好者,有朝一日如能在火星上一览众山,对他来说那是何等的荣耀与欣喜。
“我想像自己正抬眼仰望这块2400米高的巨石,看着它陡峭的山坡,”加文不无激动地说,“仿佛置身于爱达荷州的孤丘之下。山脚下布满砾石,这会给行动迟缓的机器人造成很大麻烦。不过,对人来说,这样的地形并无大碍。” 最近,“火星全球探测者”号拍到极为清晰的“人脸”照片,通过这些照片,加文摸清了该走的路线,甚至准备了一份路线图!“攀登底部和中段时不会遇着什么麻烦,不过其间也会出现一些悬崖峭壁。登上岩石顶部需花两小时左右,”加文接着说,“从那儿极目四望可真是太美妙了。南面,地表朝上起伏,与高原贯通一气,北边则往下跌落,朝向广阔的平原。四周是一片荒原,孤丘、台地和陨石坑点缀其间,给人一种既生疏又亲切的奇妙感受。”
火星是一个奇特的地方,它无时无刻引发着人们的无限遐思。看到它,我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家园,人类终有一天会登上这颗神秘的星球。也许这就是有关“火星人面”的消息不胫而走的原因所在:它加固了人类和这颗红色星球之间的纽带。即便人们想像中的外星人纪念碑并不存在,对未来的探险家们来说,要做的事情多着呢。登上赛多尼亚岩石台地,如果我们真这么做的话,只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