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前所未有。高校扩招政策的制定正是响应这一需求的应时之举,在施行之初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但是在30年后的今天,高校扩招却引发大学毕业生诸如“就业难”、“收入低”、“收入差距大”等问题,使高校扩招政策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针对这一现状,运用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对之进行分析解释,并由此得出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改革开放;扩招;就业难;收入差距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3-0203-02
引言
百年兴国,教育为本。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高校扩招政策应运而生。1999年由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2010年将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适龄青年的15%”的目标,开启了高校扩招的政策大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战略规划(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十年“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9.9%提高到20%”的长期目标将扩招趋势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高校扩招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然而近些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却逐渐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不少大学毕业生一出校门就面临失业;部分刚刚进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起薪低,工资甚至不如农民工,而却又少部分毕业生群体却享受着极为丰富的社会资源。一时间对高等教育的质疑声不绝于耳,高校扩招备受非议。教育部最新数据表明,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727万人,“最难就业年”又一次把扩招政策推上风口浪尖。
就业问题关乎国计民生,而日益扩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将严重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1]。因此,如何正确认知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难、收入低,收入差距大等社会现象的影响,亦然成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运用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之间的相关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最后得出了一些启示,力图对认识以上问题做出有益的探索。
一、有关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理论的相关概述
在西方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中,人力资本作为一个多维的概念,是指由凝聚在劳动者身上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健康等素质所构成的劳动者质量的反映。作为其理论代表的明塞尔通过将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相结合,论述了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人力资本投资是决定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2]。这一理论开辟了研究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新途径。在他的理论中,个人收入分配包括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决定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因是劳动收入的变化,而劳动收入主要是工资收入,其变化表现为工资的变化。根据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和工资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在总体水平上,人力资本存量和工资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即期初两个人拥有相同的人力资本存量,在期间对人力资本投资越多的人,期末获得的人力资本存量就越多,收入也就越高。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投资是决定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
明塞尔等人力资本理论学者引入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来解释个人收入分配问题,即用不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来说明其收入分配的不同。明塞尔在进行理论构建的过程中吸收并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补偿原理的基本思想,即补偿原则也可以用来解释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不同所导致的工资差别问题。不同的职业可能需要不同的技能从而要求有不同的人力资本投资量,而每个人对当前成本支出的负担以及对未来收益的等待的差异性又造成了每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个人间的收入出现差别,以便能对不同个体的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差别加以补偿。因此,与人力资本投入较低,未来收益等待时间短,当前投入较高、未来收益等待时间较长的个人则对未来的预期工资收入有着更高的期待。只有与低成本投入者相比高出足够多的差额时,才能引致其实际的投资行为。整个经济活动最后呈现均衡状态时,对应于不同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必然会有一个均衡的工资差别结构。鉴于这个原因,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别都可以归因为其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差异。
二、基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高校扩招对大学毕业生收入的影响
根据以上关于明塞尔等人力资本理论专家对于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研究,我们不难理解高校扩招的初衷实际上就是积极践行人力资本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外巨大的人才需求之下,只有加大高等教育的辐射范围,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享受到高等教育,才能提高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获得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提高个人的收入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均等的教育机会也会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高等教育,缩小了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存量之间的差别,从而缩小了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实际的情况却并没有这么理想,随着政策的不断施行,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困窘局面;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则仍处于较低的收入水平,收入甚至不如低技术水平的农民工。而且根据数据对比发现,扩招之后的大学毕业生收入低于之前的大学毕业生,不同行业间的劳动者收入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高校扩招大量的质疑。
我们认为,高校扩招所引发的所有问题实际上也可以在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上找到答案。首先,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供给平衡模型中,过剩的劳动力供给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上大量的劳动力盈余,即产生失业。而在劳动力需求尚未饱和的情况下,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存量成为其获得收入的重要依据,且存量越多,收入越多。因此,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巨大需求,受过高等教育大学毕业生凭借其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存量获得了较高的收入。但是在连续的扩招之后,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渐渐趋于饱和,相同的人力资本投资存量弱化了大学毕业生之间的差别,导致大学毕业生对同一岗位的竞争加剧,部分人由此失去了就业机会。因此,扩招之后的大学毕业生收入少于扩招之前,就业形势也比扩招之前严峻。而且,与农民工这样的低技术水平劳动者相比,大学毕业生凭借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及对未来更高的收入期望值,有着和农民工不同的投资补偿尺度。所以即便是和农民工相同的工资水平,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差距也会“显得更少”;其次,对于大学毕业生之间呈现的收入差距这一问题,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不同的岗位可能需要不同的技能从而不同的人力资本投资量,而不同的人力资本投资则意味着各人对当前成本支出的负担以及对未来收益的等待将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个体间的收入出现差别。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以明塞尔等人力资本专家提出的人力资本决定收入分配理论是建立在西方国家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因此,在完全的劳动力市场出清的条件下,劳动者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成为决定个人收入的主要因素。而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却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并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其中行政垄断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通信、能源、金融等重要行业[3]。在垄断发挥作用的某些重要行业由于其行业稀缺性会使其部门劳动力收入高于其他部门,这就吸引一部分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投资存量的群体,从而拉开了与其他人之间的收入差距[4]。鉴于人力资本构成的多维性,高校的扩招政策并不能完全消除个体之间的人力资本投资差异,因此总有一部分毕业生会凭借其自身略高于其他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存量进入垄断行业,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而且,就中国而言,行政垄断等因素的存在会使中国某些行业收入差距难以消除,而这也是高校扩招所能改变的。
三、启示
基于人力资本的角度解释高校扩招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收入低”、“收入差距大”等问题,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启示:
首先,以明塞尔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经济学家提出的以人力资本决定收入分配的理论更强调的是“人”作用,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延伸[2]。因此,在解决高校扩招导致的大学毕业生收入差距大、就业难的问题中,我们应该更多地站在大学生毕业生的角度,从大学毕业生自身出发,提高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素质,从而使更多的人获得更高的收入水平。
其次,人力资本具有多维性,任何构成人力资本投资的微小差别都会对收入分配构成影响,这就启示我们在高校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其学生兴趣的引导与开发,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要广泛涉猎其行业的知识,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从而凭借个人过硬的素质在竞争中胜出。
最后,以人力资本理论解释的收入分配差距更多来源于个人对于其投资成本的衡量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与现实的偏差,因此,针对目前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大学毕业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就业,自主创业,避免“眼高手低”。
参考文献:
[1] 姚先国,方昕,钱雪亚.高校扩招对大学毕业生工资的干预效应[J].人口与经济,2014,(1):69.
[2] 马俪.基于人力资本角度对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思考[J].金融经济,2008,(6):34-35.
[3] 王敬勇.行业收入差距的原因:垄断与人力资本孰是孰非、还是兼而有之[J].当代经济科学,2013,(1):12.
[4] 邢春冰,李实.扩招“大跃进”教育机会与大学毕业生就业[J].经济学,2011,(4).
[责任编辑 吴 迪]
关键词:改革开放;扩招;就业难;收入差距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3-0203-02
引言
百年兴国,教育为本。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高校扩招政策应运而生。1999年由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2010年将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适龄青年的15%”的目标,开启了高校扩招的政策大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战略规划(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十年“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9.9%提高到20%”的长期目标将扩招趋势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高校扩招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然而近些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却逐渐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不少大学毕业生一出校门就面临失业;部分刚刚进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起薪低,工资甚至不如农民工,而却又少部分毕业生群体却享受着极为丰富的社会资源。一时间对高等教育的质疑声不绝于耳,高校扩招备受非议。教育部最新数据表明,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727万人,“最难就业年”又一次把扩招政策推上风口浪尖。
就业问题关乎国计民生,而日益扩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将严重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1]。因此,如何正确认知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难、收入低,收入差距大等社会现象的影响,亦然成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运用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之间的相关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最后得出了一些启示,力图对认识以上问题做出有益的探索。
一、有关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理论的相关概述
在西方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中,人力资本作为一个多维的概念,是指由凝聚在劳动者身上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健康等素质所构成的劳动者质量的反映。作为其理论代表的明塞尔通过将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相结合,论述了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人力资本投资是决定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2]。这一理论开辟了研究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新途径。在他的理论中,个人收入分配包括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决定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因是劳动收入的变化,而劳动收入主要是工资收入,其变化表现为工资的变化。根据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和工资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在总体水平上,人力资本存量和工资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即期初两个人拥有相同的人力资本存量,在期间对人力资本投资越多的人,期末获得的人力资本存量就越多,收入也就越高。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投资是决定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
明塞尔等人力资本理论学者引入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来解释个人收入分配问题,即用不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来说明其收入分配的不同。明塞尔在进行理论构建的过程中吸收并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补偿原理的基本思想,即补偿原则也可以用来解释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不同所导致的工资差别问题。不同的职业可能需要不同的技能从而要求有不同的人力资本投资量,而每个人对当前成本支出的负担以及对未来收益的等待的差异性又造成了每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个人间的收入出现差别,以便能对不同个体的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差别加以补偿。因此,与人力资本投入较低,未来收益等待时间短,当前投入较高、未来收益等待时间较长的个人则对未来的预期工资收入有着更高的期待。只有与低成本投入者相比高出足够多的差额时,才能引致其实际的投资行为。整个经济活动最后呈现均衡状态时,对应于不同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必然会有一个均衡的工资差别结构。鉴于这个原因,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别都可以归因为其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差异。
二、基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高校扩招对大学毕业生收入的影响
根据以上关于明塞尔等人力资本理论专家对于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研究,我们不难理解高校扩招的初衷实际上就是积极践行人力资本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外巨大的人才需求之下,只有加大高等教育的辐射范围,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享受到高等教育,才能提高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获得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提高个人的收入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均等的教育机会也会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高等教育,缩小了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存量之间的差别,从而缩小了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实际的情况却并没有这么理想,随着政策的不断施行,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困窘局面;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则仍处于较低的收入水平,收入甚至不如低技术水平的农民工。而且根据数据对比发现,扩招之后的大学毕业生收入低于之前的大学毕业生,不同行业间的劳动者收入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高校扩招大量的质疑。
我们认为,高校扩招所引发的所有问题实际上也可以在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上找到答案。首先,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供给平衡模型中,过剩的劳动力供给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上大量的劳动力盈余,即产生失业。而在劳动力需求尚未饱和的情况下,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存量成为其获得收入的重要依据,且存量越多,收入越多。因此,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巨大需求,受过高等教育大学毕业生凭借其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存量获得了较高的收入。但是在连续的扩招之后,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渐渐趋于饱和,相同的人力资本投资存量弱化了大学毕业生之间的差别,导致大学毕业生对同一岗位的竞争加剧,部分人由此失去了就业机会。因此,扩招之后的大学毕业生收入少于扩招之前,就业形势也比扩招之前严峻。而且,与农民工这样的低技术水平劳动者相比,大学毕业生凭借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及对未来更高的收入期望值,有着和农民工不同的投资补偿尺度。所以即便是和农民工相同的工资水平,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差距也会“显得更少”;其次,对于大学毕业生之间呈现的收入差距这一问题,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不同的岗位可能需要不同的技能从而不同的人力资本投资量,而不同的人力资本投资则意味着各人对当前成本支出的负担以及对未来收益的等待将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个体间的收入出现差别。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以明塞尔等人力资本专家提出的人力资本决定收入分配理论是建立在西方国家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因此,在完全的劳动力市场出清的条件下,劳动者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成为决定个人收入的主要因素。而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却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并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其中行政垄断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通信、能源、金融等重要行业[3]。在垄断发挥作用的某些重要行业由于其行业稀缺性会使其部门劳动力收入高于其他部门,这就吸引一部分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投资存量的群体,从而拉开了与其他人之间的收入差距[4]。鉴于人力资本构成的多维性,高校的扩招政策并不能完全消除个体之间的人力资本投资差异,因此总有一部分毕业生会凭借其自身略高于其他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存量进入垄断行业,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而且,就中国而言,行政垄断等因素的存在会使中国某些行业收入差距难以消除,而这也是高校扩招所能改变的。
三、启示
基于人力资本的角度解释高校扩招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收入低”、“收入差距大”等问题,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启示:
首先,以明塞尔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经济学家提出的以人力资本决定收入分配的理论更强调的是“人”作用,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延伸[2]。因此,在解决高校扩招导致的大学毕业生收入差距大、就业难的问题中,我们应该更多地站在大学生毕业生的角度,从大学毕业生自身出发,提高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素质,从而使更多的人获得更高的收入水平。
其次,人力资本具有多维性,任何构成人力资本投资的微小差别都会对收入分配构成影响,这就启示我们在高校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其学生兴趣的引导与开发,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要广泛涉猎其行业的知识,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从而凭借个人过硬的素质在竞争中胜出。
最后,以人力资本理论解释的收入分配差距更多来源于个人对于其投资成本的衡量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与现实的偏差,因此,针对目前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大学毕业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就业,自主创业,避免“眼高手低”。
参考文献:
[1] 姚先国,方昕,钱雪亚.高校扩招对大学毕业生工资的干预效应[J].人口与经济,2014,(1):69.
[2] 马俪.基于人力资本角度对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思考[J].金融经济,2008,(6):34-35.
[3] 王敬勇.行业收入差距的原因:垄断与人力资本孰是孰非、还是兼而有之[J].当代经济科学,2013,(1):12.
[4] 邢春冰,李实.扩招“大跃进”教育机会与大学毕业生就业[J].经济学,2011,(4).
[责任编辑 吴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