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外戚是中国古代权力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西汉的外戚集团对西汉政治兴亡的影响从未间断过,尤其是在西汉王朝后期经历无限制的发展,完全取代了皇权的地位,使西汉王朝走向了终点。
关键词:外戚;西汉;兴衰;形成;发展;作用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0 -01
一、西汉外戚产生原因
(一)从政治制度上看,外戚政治是解决中国文官制度对专制制度离心力的一种补充手段
它的存在制约与抑制了流官性的官僚制度对皇权歧异趋向,加强了专制制度的孤立性、专断性。西汉的皇帝为了加强皇权,对宗室、重臣采取排斥打击措施,于是重用自以为对皇权威胁较小的外戚参政,这就给外戚专权留下了营利的空隙。正如班固所说:“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过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从这一角度来讲,西汉的外戚政治是封建专制体制的必然结果。
(二)外戚的产生也是西汉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完善的结果
西汉还处于封建社会的初期,皇权对于如何驾驭和控制外戚的发展还缺乏足够的经验。从吕氏外戚集团到霍氏外戚集团,再到王氏外戚集团,西汉的外戚集团接踪而至,权力不断扩大,竟而导致西汉王朝一步一步走向衰退。而在外戚的发展过程中,皇权始终没有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约外戚发展的制度和方法。尽管汉初汉高祖有“白马盟誓”,即“非刘氏而王,非有功而侯,天下共诛之”,但这句祖训屡屡被突破,吕太后通过分封吕产、吕禄诸吕子弟,便把这句祖训给撕开了一个口子,连高祖的股肱之臣陈林等人都未敢作出公开的反对。到了成帝时期,一日同封王氏五侯,当时京兆尹王章也把这句祖训搬出来以示反对分封王氏外戚,可是满朝上下连个唱和的人都没有,可见这句祖训到了西汉后期的影响力几乎是微乎其微。没有配套的官制和人才选拔制度,祖训只能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
(三)西汉外戚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皇帝个人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性格强势的汉武帝执政时期,武帝实行"有为"政治,把专制主义的封建国家推进到一个新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武帝有意识地利用外戚作为维护和强化皇权的工具。他一面培植外戚势力以削夺、分割列侯和守旧大臣的军政大权;另一方面,当外戚势力发展起来后,他又施展阴谋,用亲近外戚打击疏远外戚,用新外戚打击旧外戚。这一时期,外戚的命运牢牢地掌控在皇权手中。但是在元成哀平四帝时期,皇帝要么性格羸弱,要么年幼,无法担任权力中心任务。这个任务便会自然而然的落到与皇帝关系最亲的人身上,与皇帝关系最亲近的莫过于皇室外族。西汉后期王氏外戚集团掌握实权,使得皇权旁落,最终为王莽篡夺。
二、西汉外戚的发展阶段
西汉权力中心的此消彼长始终围绕在皇帝、重臣、外戚之间。三者之间既相互制衡,又存在着相互利用。根据外戚权力的消长,可以将西汉外戚的发展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后期。
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是外戚发展的前期。
在这一时期,外戚有了一定程度的初步发展,掌控了部分权力,但是外戚的权力只是皇权的附属品。这一时期外戚的典型代表有:吕氏外戚集团、窦婴、田蚡、卫青、霍去病。
昭宣时期是外戚发展的中期。
外戚已经掌握了朝廷大权,开始主宰政局。但是昭宜二帝还是比较英明的,他们用外戚辅政,能做到自己不受外戚的控制,当外戚专权的局而逐渐威胁到皇权后,为了维护皇权,等到时机成熟,马上起而反攻,消灭外戚,夺回政权,重塑皇帝权威。这一时期外戚的典型代表是霍氏外戚集团。
元成哀平四帝时期是外戚发展的后期。
元帝即位权力落入皇后王政君手中,从元帝开始的四位皇帝或年幼或懦弱无能,根本无法处理政事,因此王政君先后凭借太后和太皇太后身份执掌政权近50年。以其兄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封五千户。王氏之兴自凤始”,后来她的侄子王莽又继承了王凤的衣钵,先后封大司马、安汉公、宰衡、居摄。王家势力显赫,“更持国柄,五将十侯”,这为王莽代汉奠定了政治基础。
三、西汉外戚的历史作用
首先,对维持汉初政治、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起了促进作用。
汉初,刘邦去世后,吕后虽掌握实权胡作非为杀了不少刘邦的儿子,但她还是尊刘邦嘱托,相继重用了刘邦临终前所说的那批开国功臣,稳定汉初的政治格局。
文景时期,外戚窦婴(窦太后的侄子)可谓是旗帜分明地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窦婴除了在朝堂上面折廷争地维护皇权外,在吴楚七国之乱中,官拜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成功地平定了七国之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其次,抗击匈奴,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
汉初,汉高祖将兵四十馀万众抗击匈奴,被困平城,七日不得食,在汉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极不光彩的一页。高祖去世后,匈奴单于更是多番写信羞辱吕后。文景二帝时期,为执行休生养息的政策,对匈奴被迫执行了屈辱式的和亲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匈汉关系,但这种稳定是以牺牲国家尊严所换来的,只能起到暂时推迟匈汉之间的战争,为汉朝打赢这场战争赢得时间上充足的准备。
再次,对维护汉朝中期社会经济的稳定以及政权的平稳交接起了进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2001
[2]班固.汉书.岳麓书社,2009
关键词:外戚;西汉;兴衰;形成;发展;作用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0 -01
一、西汉外戚产生原因
(一)从政治制度上看,外戚政治是解决中国文官制度对专制制度离心力的一种补充手段
它的存在制约与抑制了流官性的官僚制度对皇权歧异趋向,加强了专制制度的孤立性、专断性。西汉的皇帝为了加强皇权,对宗室、重臣采取排斥打击措施,于是重用自以为对皇权威胁较小的外戚参政,这就给外戚专权留下了营利的空隙。正如班固所说:“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过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从这一角度来讲,西汉的外戚政治是封建专制体制的必然结果。
(二)外戚的产生也是西汉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完善的结果
西汉还处于封建社会的初期,皇权对于如何驾驭和控制外戚的发展还缺乏足够的经验。从吕氏外戚集团到霍氏外戚集团,再到王氏外戚集团,西汉的外戚集团接踪而至,权力不断扩大,竟而导致西汉王朝一步一步走向衰退。而在外戚的发展过程中,皇权始终没有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约外戚发展的制度和方法。尽管汉初汉高祖有“白马盟誓”,即“非刘氏而王,非有功而侯,天下共诛之”,但这句祖训屡屡被突破,吕太后通过分封吕产、吕禄诸吕子弟,便把这句祖训给撕开了一个口子,连高祖的股肱之臣陈林等人都未敢作出公开的反对。到了成帝时期,一日同封王氏五侯,当时京兆尹王章也把这句祖训搬出来以示反对分封王氏外戚,可是满朝上下连个唱和的人都没有,可见这句祖训到了西汉后期的影响力几乎是微乎其微。没有配套的官制和人才选拔制度,祖训只能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
(三)西汉外戚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皇帝个人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性格强势的汉武帝执政时期,武帝实行"有为"政治,把专制主义的封建国家推进到一个新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武帝有意识地利用外戚作为维护和强化皇权的工具。他一面培植外戚势力以削夺、分割列侯和守旧大臣的军政大权;另一方面,当外戚势力发展起来后,他又施展阴谋,用亲近外戚打击疏远外戚,用新外戚打击旧外戚。这一时期,外戚的命运牢牢地掌控在皇权手中。但是在元成哀平四帝时期,皇帝要么性格羸弱,要么年幼,无法担任权力中心任务。这个任务便会自然而然的落到与皇帝关系最亲的人身上,与皇帝关系最亲近的莫过于皇室外族。西汉后期王氏外戚集团掌握实权,使得皇权旁落,最终为王莽篡夺。
二、西汉外戚的发展阶段
西汉权力中心的此消彼长始终围绕在皇帝、重臣、外戚之间。三者之间既相互制衡,又存在着相互利用。根据外戚权力的消长,可以将西汉外戚的发展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后期。
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是外戚发展的前期。
在这一时期,外戚有了一定程度的初步发展,掌控了部分权力,但是外戚的权力只是皇权的附属品。这一时期外戚的典型代表有:吕氏外戚集团、窦婴、田蚡、卫青、霍去病。
昭宣时期是外戚发展的中期。
外戚已经掌握了朝廷大权,开始主宰政局。但是昭宜二帝还是比较英明的,他们用外戚辅政,能做到自己不受外戚的控制,当外戚专权的局而逐渐威胁到皇权后,为了维护皇权,等到时机成熟,马上起而反攻,消灭外戚,夺回政权,重塑皇帝权威。这一时期外戚的典型代表是霍氏外戚集团。
元成哀平四帝时期是外戚发展的后期。
元帝即位权力落入皇后王政君手中,从元帝开始的四位皇帝或年幼或懦弱无能,根本无法处理政事,因此王政君先后凭借太后和太皇太后身份执掌政权近50年。以其兄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封五千户。王氏之兴自凤始”,后来她的侄子王莽又继承了王凤的衣钵,先后封大司马、安汉公、宰衡、居摄。王家势力显赫,“更持国柄,五将十侯”,这为王莽代汉奠定了政治基础。
三、西汉外戚的历史作用
首先,对维持汉初政治、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起了促进作用。
汉初,刘邦去世后,吕后虽掌握实权胡作非为杀了不少刘邦的儿子,但她还是尊刘邦嘱托,相继重用了刘邦临终前所说的那批开国功臣,稳定汉初的政治格局。
文景时期,外戚窦婴(窦太后的侄子)可谓是旗帜分明地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窦婴除了在朝堂上面折廷争地维护皇权外,在吴楚七国之乱中,官拜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成功地平定了七国之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其次,抗击匈奴,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
汉初,汉高祖将兵四十馀万众抗击匈奴,被困平城,七日不得食,在汉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极不光彩的一页。高祖去世后,匈奴单于更是多番写信羞辱吕后。文景二帝时期,为执行休生养息的政策,对匈奴被迫执行了屈辱式的和亲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匈汉关系,但这种稳定是以牺牲国家尊严所换来的,只能起到暂时推迟匈汉之间的战争,为汉朝打赢这场战争赢得时间上充足的准备。
再次,对维护汉朝中期社会经济的稳定以及政权的平稳交接起了进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2001
[2]班固.汉书.岳麓书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