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序
36年前,当我乘长江江轮通过长江三峡瞿塘峡后,被沿岸的景色震惊了。进入一道高耸入云的夔门后大约十里,就看见左岸十多丈高壁立如墙一般的悬崖上面挂着一堆古建筑,船上广播及时向旅客介绍,这便是新莽末,公孙述在此处建筑的白帝城!广播也要求大家平衡地分布在船的两侧,不要聚集看一侧的景色而导致轮船倾覆。连续几个小时的三峡航行,奔湍的江水,冲刷着两岸墨绿色的山崖,留给我深刻的记忆。那时我从未想到,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古代文人笔下的三峡景色。
我不知道而今的夔门还是那么高峻么?从照片上看,白帝城业已成了三峡库区里一个小岛上的建筑。江面变宽了,奔腾的江水变成了缓缓流动的湖水,失去了几十年前的气势。沧海桑田,江山经不起岁月的磨蚀,那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人类的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大地的面貌可以在几年之内发生巨变。这样说来,今天任何人所体验过的地方,几年以后都可能面目全非。于是我们旅行过的地方,仿佛成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无法恢复的世界。然而如果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慧。包括对生活的经验,它们都是由一片片的信息按照时间序列排列出来的,构成了人类的情感和依恋。但是,纯粹依靠记忆,就无法使用物理坐标对记忆进行校正和强化,人就会在文化上逐渐变得随风飘荡,最终,心灵归宿变得淡漠了,这是人类快速改善物质生活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
回到几十年前的三峡之行的话题上,那时我丝毫没有想到一个简单的问题,当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时候,上行入川的商旅和游客如果不能行船将如何办?过后也曾经偶然想过,但马上便在心里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一定是沿着三峡河谷滩地的小路走的,这个想法也曾经被三峡纤夫的照片所证实,却一般是错误的。
这就是我将要在下面给大家介绍的一本书附录的内容。
1904年出版的傅崇榘著《江城蜀道现势书》的附录内容里,作者所走过的道路与735年以前,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入蜀记》所述迥然不同。在《入蜀记》里,作者陆游的航船在纤夫的拖拉下,逆流溯峡江到达三峡的起点夔州(治今重庆市奉节县),而傅崇榘所走的道路却是古代更多的商旅和游客在峡江水大时所选择的由宜昌入川的旱程,即万宜古道。现今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另一条西南丝绸之路。我们可以从记录里看到,这条道路虽然比沿着三峡河谷的滩地陆行要轻松得多,但在古代却仍然是十分艰险的路程。如今已经有了沪蓉高速(318国道)和沪渝高速(50国道)来取代这条古道,坎坷变坦途,但若在沿途处处逗留,就会发现此处的江山还依稀保留着清末的风貌,对那个逝去世界发思古之幽情也许才有了些许寄托。
2013年3月 愚人谨记
[说明] 注释里凡比较确切的地名皆使用肯定语句表达,不太确切的推测地名注释前冠以“疑似”,无法肯定的地名不加注释。
《入蜀旱程记》
傅崇榘
[愚注] 《入蜀旱程记》取自晚清成都民办报纸的创始人傅崇榘(1872-1918,字樵村,四川简州人)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出版的游记《江城蜀道现势书》的附录。原书现藏哈佛大学图书馆,木刻线装版。该书记载了作者由水路从成都至重庆,再由水路从重庆到武汉,到南京,到上海,再乘海轮从上海到日本东京的见闻,其中以出川后内容较详细。然后作者叙述了回程中由陆路从宜昌到万县,再由陆路抵成都的行路记录,稍简略。
[愚注] 为了帮助读者阅读,我在下面的内容里尽可能逐地点进行注释,参考了一些古今资料,并电子地图与卫星地图;但由于几十年来地名及其地点的可能变化,仍然不能保证注释准确,尤其在沪蓉高速和沪渝高速修建以后,古道大部分被破坏,有些村落也在公路修建过程里消失。不过,因为山区的特殊地形和内陆的经济发展缓慢,大部分村镇的选址变动不如平原地区大,我相信多数情况下,注释地点大致确切。因我学识有限,又因未曾亲自走过这条路线,冀望在这一带生活过,或旅行过的朋友,以及博洽君子指正。
夏秋水大,由成都下长江者,多起旱到宜昌,然后搭江轮。由长江回成都者,多由宜昌起旱,由北路入成都。然商人由宜昌行上水到万县,如遇顺风,不过十二三日;如遇逆风,则一二月之久,尚不能到渝。由万县而上,滩多河小,上水舟费时日太多,故商人多由万起旱进省(成都)。
[愚注] 由万县到成都:万县→梁山(今梁平)→大竹 →顺庆(今南充)→蓬溪 →成都北门。古代商贾行客旅行,不是按照现代人可能设想的沿着公路寻找最近城市之间的距离,逐次连线到目的地,或者沿着高速公路或国道、省道行,而是以最短或最平坦的乡镇之间的道路旅行。例如从蓬溪到成都,并非今人可能想到的从蓬溪到最近的遂宁,而是西北到观音阁,到景福院(今射洪县景福院镇),再到赵家渡(今金堂赵渡村附近码头),再到新店子(今新都太兴镇),最后入驷马桥到成都。实际上古代驿路大概就是这样形成的,研究古代驿路之关键就在找到古代文献记载的商贾行人的旅行日志,只能参考考古发掘,因为仅有极少数的古驿路保留下来。
由宜昌到万县之旱道,山荒石滑,路狭站短,力贵客苦,人稀店恶食粗。由万县到省(成都),则高出宜昌施南道中天,然楚山之绝佳处,令人留连。
[愚注] 后文所述的内容,讲到了由宜昌到万县沿路风景胜美,再列出万县到成都沿路人烟稠密,繁华方便,然而风景却不突出。所谓“楚山”,指万宜古道沿途所经过的群山万壑。这一路走过的山水,多为从震旦纪到三叠纪的沉积和侵蚀构成的石灰岩地貌,所以作者在下文里谈到“色青而光滑”,又在里程里谈到在湖北境内:“沿途岩石光润,可以作书(砚)。”在将近四川的卡门时,岩石变成红砂质,可作省界两侧地貌学上的比较。这一带的山岭海拔高度一般不超过1500米,平地海拔500米,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亚热带的温湿气候带。由于以清江为首的河流密布,水汽十分充沛,造成了这一带的植被覆盖程度高,石灰岩被上亿年的水流侵蚀以后所造成的溶洞、暗河、深切峡谷和地缝发育,却又被葱绿所掩盖。也因为石灰岩山地不易保持腐殖质土壤,粮食生产不发达,所以万宜沿线一带既是早期小数量人类攫取植物与动物食物的乐园,也是后期躲避更强大农耕文明的多个少数民族的栖息所;是古代巴子国的区域,也是后来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域。“五溪衣服共云山”指的就是古代称作的五溪蛮夷,如里程里谈到的,只能苟活而已,却也保留了更多的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的生态。 由宜昌到万县之正站,名为十四站,然力夫多不遵行,多行至十七八站之时日,其正站有作十六站者,列入下,以便查考。四十里曹家沱,六十里桃子坳,六十里堡子岭,七十里郎坪,五十八里野山关,七十里大竹坪,七十里洪(红)岩寺,六十四里张家槽,七十里小龙潭,六十里罗正田,六十里团保(堡)寺,六十里利川县,一百五里木(磨)刀溪,九十里龙驹坝,八十里老土地,五十五里万县。
[愚注] 本文叙述从宜昌到万县的路线,大部分和沪蓉高速(G318),少部分与沪渝高速(G50)相吻合。
宜昌秤最小,银用元宝,每枚五十两。川锭甚少。每洋元一枚只换钱七百八九十文。
[愚注] 古代中国因缺银(清以前),故银子属于大交换量货币,一般必须换为铜钱做小规模交易。然而因各地经济水平与习惯等种种原因,造成兑换率并不一致。当时沿海多已改用银元,而中西部地区却仍然多使用银锭。使用银锭的最大问题在容易造假,也就是说银锭成色不够,掺杂不同含量的贱金属。清康乾时期因贸易发展从海外流入中土的银元成色较好,尤以晚清大量流入的墨西哥鹰洋含银最高。据傅崇榘《成都通览》(1909年),清末成都标准的库平银一两折换银元一元四角零八厘五毫,按银元(元)/银子(两)=9/7计算。1896年,成都才有了官办造币厂,使用进口机器制造银元和铜币,目的在使得货币含金量标准化,以当时的民间工业技术,难以仿造标准化银元。清末四川各地大约一元银元可换铜钱八百五十文。
自宜昌行数日,一路并无小菜,即咸菜亦未有也,只有风猪肉。
[愚注] 可见清末从宜昌由旱路到万县,在湖北境内是何等艰苦。
宜昌之力夫,力弱不比四川之强壮。彼等多不同心,力疲人拙,行李只挑八十斤。用力行之秤称,准约以十四两为一斤,其实只每挑六十斤耳。二人轿多用竹几,丑陋难观。三人轿则如四川之鸭蓬式,二人抬者,搭坐十斤,三人抬者,搭坐二十斤,过多则不能遵也。每名力夫到万县价钱五千五百文。犒钱二百文,酒钱二百文,定规照给,万不能少。(否则)一带难觅加班。
[愚注] 宜昌每名力夫的工钱加犒钱、酒钱共五千九百文,比较起来,入川旱路是相当昂贵的。按《成都通览》记载,考虑当时成都一般普通劳动者的每月工钱,一个泥瓦匠或一个木匠每月工钱二千至二千五百文,一个女仆每月工钱五百文至八百文,那么这个力夫挣一趟力脚费,外加回程若不空手,以四川物价,应该把一家五口人一个半月的吃饭钱挣得绰绰有余。不过,也许宜昌的物价比成都高,不会那么舒服;因为当时宜昌已经开埠,有西洋租界,对外商业较成都繁荣,物价应该高上去了。
如夏日行宜昌道中,气凉蚊少,然臭虫则千百成群,旅客多支木板另架为床。直到鸦雀水地方,蚊虫方多,然米色渐好。
[愚注] “文革”中,我在野外工作时,不免住乡镇旅馆,臭虫、虱子一样很多,可见六十多年过去了,西南乡镇小县的旅店环境卫生条件仍无大的改进。
野山关地方,当发夫价,小钱太多,每百不过五十制。钱银平则大,较之库平,尚觉有加,然沿途用钱挑剔过甚,有小孔者,或不能圆者,或大而有微缺者,均不能用。自宜昌直到川界,沿途两旁皆牛眠石,色青而光滑。路中亦少石板。且在万山之中,晴雨不时,遇雨则比蜀道难行矣。
[愚注] 使用铜钱时,不免会出现一些具体问题。例如铜质不够,铜钱大小不合规格,不圆,有孔,现代人写的“超越”历史小说大概不会想到个中机巧。此处“库平”,指清政府收税入库时银两折换铜币的标准,见《清史稿·食货志》。
自宜昌行数日,旅店无璧者十有八九。妇皆天足,水尽土腥,饮食不便,零物难购。即遇乡市场期,人亦寥寥如晨星。若云猪肉,则只有野山关、利川城,方有售者。然乡镇多处或亦有之,行客未见能常遇也。力夫歇憩处,偶有茶馆,但俟人坐定,才发火开烧。
由宜昌到万县陆程。
八里 点军坡:出宜昌正川门,过对河,宽七里三分。舟钱数十文上岸,有安安庙到点军坡,上大路行。
[愚注] 今属宜昌点军区,在长江南岸。有清末宜昌镇总兵罗缙绅题碑《汉寿亭侯点兵处》,传说关羽在此点兵。然则未见《方舆胜览》及《读史方舆纪要》载,恐系附会。
[愚注] 又,现宜昌古迹有关关羽传说甚多,俱不见于历代地理志。实际上宜昌古迹甚多,历代骚客游宦在此有不少遗迹,又何必附骥关羽?《三国志·蜀志》云,先主平长沙郡,张飞领宜都太守,宜都为今宜昌市所属宜都市,在长江南岸。刘备、张飞入蜀后,关羽镇荆州(今湖北荆州市),可能巡视过他防区内的夷陵,然刘宋盛弘之《荆州记》辑本未载关云长在夷陵逗留。
[愚注] 安安庙,今已废。安安庙是一座祭祀宜昌孝子安安的庙宇,传说安安的母亲贤淑知书,却被婆婆误解,被赶出家门,躲在山洞里靠采集野菜为生。安安有孝心,将每日奶奶让他带去私塾伙食用的大米偷偷藏在路边一座破庙里,给母亲留下。母亲以为是安安偷来的米,训斥安安,安安含泪不解释。后来母亲终于知道了真相,母子抱头大哭。安安后来发奋读书,进京高中状元,迎回了受苦受难的母亲。故事里的破庙被当地人修缮,四时香火不绝。明代传奇《跃鲤记》中一折“安安送米”,把《后汉书》广汉(今四川德阳市)著名的孝泉故事里孝子姜诗妻忍辱孝敬误解的婆婆(参见拙作《己丑秋行录》,红墙论坛,11/03/2009)改动成姜诗妻尽孝受苦,姜诗的儿子、年方七岁的安安也向自己的母亲尽孝挨饿。然后这个故事又被河南与鄂西一带再加以改编成当地的道德教育故事。《安安送米》在一些传统戏剧里都有折子。安安庙原址宜在唐、宋姜诗溪处,今宜昌点军区内。
[愚注] 宜昌古称夷陵,雄踞三峡出口,西通巴蜀,北辕襄汉,东下荆鄂,形势极为重要,三斗坪三峡水电站大坝和葛洲坝水电站就在宜昌市境内。宜昌市区主要部分位于长江北岸。
十里 黄泥坑:有人户。
[愚注] 今仍原名,偏离323省道。在车溪北岸,车溪穿点军区,东注于长江。车溪也是宜昌一处风景点。 十里 大桥边:有数家人。
[愚注] 今宜昌市点军区桥边镇,323省道边。大桥边已发展为近3万人口的大镇,境内林木蓊郁,有林泉瀑布。
一里 河西场:人户数处。
[愚注] 今已并入桥边镇街区。
七里 心桥子:有店家。
十里 曹家巷:有站房可住。人户不多,饮食不便。自点军坡至此,路尚平,石路少,溪桥多独木支架,朽腐动摇,只防山水爆发。
[愚注] 今宜昌市点军区土城乡曹家畈村,在323省道边。
十里 毛家店:有饭食。
[愚注] 今宜昌市点军区土城乡茅家店,北距323省道二里。
八里 石头丫:东湖县西界,有石碑。过境长杨县地。
[愚注] 疑似今宜昌市点军区土城乡梁家台子附近,与长阳县交界处。
七里 高家堰:自此傍山临水,一带溪流。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现高家堰在丹水(古称赤溪)以北一里,根据原文记述,似现高家堰镇中心已迁离原址,不再临溪流。
十里 硝黄岭:有饭食。
十里 木桥溪:有宜昌土卡,并有缉私营驻防,独木为桥,铁链锁之。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木桥溪村,在318国道边。
五里 点心河:数家临江上高山百丈,名点心坡。
[愚注] 疑似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肖家阳坡,傍丹水。
二里 江岔老:山陡石滑。
半里 桃子丫:自宜来者多宿此山,店二三。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桃子垭。
五里 小罗司杠:人户二三。
[愚注] 疑似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聂家湾。
二里 聂家坪:数家人户,可宿。又名挂子岭,饮食不便。有腌肉,黄豆,米甚艰难,色红而粗,秽气满室。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褂子岭,在318国道边。色红而粗的米疑似今之红糙米,据说有降血脂和利便功能,那时吃这种米被认为很艰苦。
七里 罗司杠:十数家人,可宿。
[愚注] 疑似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苟家包附近,在318国道边。
五里 青杠坪:十数人家。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青岗坪,在318国道边。从卫星地形图上观察,青岗坪村西南距贺家坪镇二十里,依山梁边,风景应该不错。
八里 青林口:二三十家,有饭食。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下青林口村,在318国道边。
七里 纪子河:有山溪,有茅店。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麂子河,在318国道边,临丹水。
五里 贺家坪:人户五六十家,可宿。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此处318国道与沪渝高速交会。从卫星地形图上观察,贺家坪是一块相当大的坝子。
五里 万水桥:架木,溪桥也。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万寿桥村,临丹水。
六里 头道河:二三十家人。
[愚注] 疑似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陈家老屋,临丹水。
五里 铁马坡:三四家人。
[愚注] 今318国道与沪渝高速交之金龙隧道上。金龙隧道起点在长阳县白氏坪,终点在利川市鱼泉口,全长320公里,为318国道上最长隧道。可见要想行路快捷,将损失很多下面所述古道可观赏的风景。
四里 下堡子里:上河行,可宿。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堡镇村,临丹水。
四里 上堡子里:下坡一带,平阳山青,四围树太苍秀,溪流角角疏篱如画,人户错落,鸡犬相闻。店尚清洁,惟室不多。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上堡子,在丹水北岸,中有小溪入丹水,景色宜人。
十里 蒋蒋茂:二三户人。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蒋家墓附近,上文“蒋蒋茂”似舛误。
五里 鹿子坪:上坡路,二三十家人,米微白色。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炉子坪附近,在沪渝高速路边。
八里 清雅沟:下坡有小桥,人户十数家。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清岩沟,在沪渝高速路边。
七里 沙坪:茅店十余处。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沙坪村,在沪渝高速路边。
十里 槐树坪:二三十户人,米有白者。
[愚注] 疑似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石院子,在沪渝高速路边。
十里 冷水桥:人户十家,有石小桥,临山架成。雨后山泉怒喷,凉气逼人。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冷水桥村,在318国道和沪渝高速路边。冷水桥现已建一电站,恐无昔时山泉怒喷可观。
(未完,待续)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
36年前,当我乘长江江轮通过长江三峡瞿塘峡后,被沿岸的景色震惊了。进入一道高耸入云的夔门后大约十里,就看见左岸十多丈高壁立如墙一般的悬崖上面挂着一堆古建筑,船上广播及时向旅客介绍,这便是新莽末,公孙述在此处建筑的白帝城!广播也要求大家平衡地分布在船的两侧,不要聚集看一侧的景色而导致轮船倾覆。连续几个小时的三峡航行,奔湍的江水,冲刷着两岸墨绿色的山崖,留给我深刻的记忆。那时我从未想到,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古代文人笔下的三峡景色。
我不知道而今的夔门还是那么高峻么?从照片上看,白帝城业已成了三峡库区里一个小岛上的建筑。江面变宽了,奔腾的江水变成了缓缓流动的湖水,失去了几十年前的气势。沧海桑田,江山经不起岁月的磨蚀,那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人类的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大地的面貌可以在几年之内发生巨变。这样说来,今天任何人所体验过的地方,几年以后都可能面目全非。于是我们旅行过的地方,仿佛成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无法恢复的世界。然而如果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慧。包括对生活的经验,它们都是由一片片的信息按照时间序列排列出来的,构成了人类的情感和依恋。但是,纯粹依靠记忆,就无法使用物理坐标对记忆进行校正和强化,人就会在文化上逐渐变得随风飘荡,最终,心灵归宿变得淡漠了,这是人类快速改善物质生活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
回到几十年前的三峡之行的话题上,那时我丝毫没有想到一个简单的问题,当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时候,上行入川的商旅和游客如果不能行船将如何办?过后也曾经偶然想过,但马上便在心里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一定是沿着三峡河谷滩地的小路走的,这个想法也曾经被三峡纤夫的照片所证实,却一般是错误的。
这就是我将要在下面给大家介绍的一本书附录的内容。
1904年出版的傅崇榘著《江城蜀道现势书》的附录内容里,作者所走过的道路与735年以前,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入蜀记》所述迥然不同。在《入蜀记》里,作者陆游的航船在纤夫的拖拉下,逆流溯峡江到达三峡的起点夔州(治今重庆市奉节县),而傅崇榘所走的道路却是古代更多的商旅和游客在峡江水大时所选择的由宜昌入川的旱程,即万宜古道。现今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另一条西南丝绸之路。我们可以从记录里看到,这条道路虽然比沿着三峡河谷的滩地陆行要轻松得多,但在古代却仍然是十分艰险的路程。如今已经有了沪蓉高速(318国道)和沪渝高速(50国道)来取代这条古道,坎坷变坦途,但若在沿途处处逗留,就会发现此处的江山还依稀保留着清末的风貌,对那个逝去世界发思古之幽情也许才有了些许寄托。
2013年3月 愚人谨记
[说明] 注释里凡比较确切的地名皆使用肯定语句表达,不太确切的推测地名注释前冠以“疑似”,无法肯定的地名不加注释。
《入蜀旱程记》
傅崇榘
[愚注] 《入蜀旱程记》取自晚清成都民办报纸的创始人傅崇榘(1872-1918,字樵村,四川简州人)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出版的游记《江城蜀道现势书》的附录。原书现藏哈佛大学图书馆,木刻线装版。该书记载了作者由水路从成都至重庆,再由水路从重庆到武汉,到南京,到上海,再乘海轮从上海到日本东京的见闻,其中以出川后内容较详细。然后作者叙述了回程中由陆路从宜昌到万县,再由陆路抵成都的行路记录,稍简略。
[愚注] 为了帮助读者阅读,我在下面的内容里尽可能逐地点进行注释,参考了一些古今资料,并电子地图与卫星地图;但由于几十年来地名及其地点的可能变化,仍然不能保证注释准确,尤其在沪蓉高速和沪渝高速修建以后,古道大部分被破坏,有些村落也在公路修建过程里消失。不过,因为山区的特殊地形和内陆的经济发展缓慢,大部分村镇的选址变动不如平原地区大,我相信多数情况下,注释地点大致确切。因我学识有限,又因未曾亲自走过这条路线,冀望在这一带生活过,或旅行过的朋友,以及博洽君子指正。
夏秋水大,由成都下长江者,多起旱到宜昌,然后搭江轮。由长江回成都者,多由宜昌起旱,由北路入成都。然商人由宜昌行上水到万县,如遇顺风,不过十二三日;如遇逆风,则一二月之久,尚不能到渝。由万县而上,滩多河小,上水舟费时日太多,故商人多由万起旱进省(成都)。
[愚注] 由万县到成都:万县→梁山(今梁平)→大竹 →顺庆(今南充)→蓬溪 →成都北门。古代商贾行客旅行,不是按照现代人可能设想的沿着公路寻找最近城市之间的距离,逐次连线到目的地,或者沿着高速公路或国道、省道行,而是以最短或最平坦的乡镇之间的道路旅行。例如从蓬溪到成都,并非今人可能想到的从蓬溪到最近的遂宁,而是西北到观音阁,到景福院(今射洪县景福院镇),再到赵家渡(今金堂赵渡村附近码头),再到新店子(今新都太兴镇),最后入驷马桥到成都。实际上古代驿路大概就是这样形成的,研究古代驿路之关键就在找到古代文献记载的商贾行人的旅行日志,只能参考考古发掘,因为仅有极少数的古驿路保留下来。
由宜昌到万县之旱道,山荒石滑,路狭站短,力贵客苦,人稀店恶食粗。由万县到省(成都),则高出宜昌施南道中天,然楚山之绝佳处,令人留连。
[愚注] 后文所述的内容,讲到了由宜昌到万县沿路风景胜美,再列出万县到成都沿路人烟稠密,繁华方便,然而风景却不突出。所谓“楚山”,指万宜古道沿途所经过的群山万壑。这一路走过的山水,多为从震旦纪到三叠纪的沉积和侵蚀构成的石灰岩地貌,所以作者在下文里谈到“色青而光滑”,又在里程里谈到在湖北境内:“沿途岩石光润,可以作书(砚)。”在将近四川的卡门时,岩石变成红砂质,可作省界两侧地貌学上的比较。这一带的山岭海拔高度一般不超过1500米,平地海拔500米,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亚热带的温湿气候带。由于以清江为首的河流密布,水汽十分充沛,造成了这一带的植被覆盖程度高,石灰岩被上亿年的水流侵蚀以后所造成的溶洞、暗河、深切峡谷和地缝发育,却又被葱绿所掩盖。也因为石灰岩山地不易保持腐殖质土壤,粮食生产不发达,所以万宜沿线一带既是早期小数量人类攫取植物与动物食物的乐园,也是后期躲避更强大农耕文明的多个少数民族的栖息所;是古代巴子国的区域,也是后来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域。“五溪衣服共云山”指的就是古代称作的五溪蛮夷,如里程里谈到的,只能苟活而已,却也保留了更多的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的生态。 由宜昌到万县之正站,名为十四站,然力夫多不遵行,多行至十七八站之时日,其正站有作十六站者,列入下,以便查考。四十里曹家沱,六十里桃子坳,六十里堡子岭,七十里郎坪,五十八里野山关,七十里大竹坪,七十里洪(红)岩寺,六十四里张家槽,七十里小龙潭,六十里罗正田,六十里团保(堡)寺,六十里利川县,一百五里木(磨)刀溪,九十里龙驹坝,八十里老土地,五十五里万县。
[愚注] 本文叙述从宜昌到万县的路线,大部分和沪蓉高速(G318),少部分与沪渝高速(G50)相吻合。
宜昌秤最小,银用元宝,每枚五十两。川锭甚少。每洋元一枚只换钱七百八九十文。
[愚注] 古代中国因缺银(清以前),故银子属于大交换量货币,一般必须换为铜钱做小规模交易。然而因各地经济水平与习惯等种种原因,造成兑换率并不一致。当时沿海多已改用银元,而中西部地区却仍然多使用银锭。使用银锭的最大问题在容易造假,也就是说银锭成色不够,掺杂不同含量的贱金属。清康乾时期因贸易发展从海外流入中土的银元成色较好,尤以晚清大量流入的墨西哥鹰洋含银最高。据傅崇榘《成都通览》(1909年),清末成都标准的库平银一两折换银元一元四角零八厘五毫,按银元(元)/银子(两)=9/7计算。1896年,成都才有了官办造币厂,使用进口机器制造银元和铜币,目的在使得货币含金量标准化,以当时的民间工业技术,难以仿造标准化银元。清末四川各地大约一元银元可换铜钱八百五十文。
自宜昌行数日,一路并无小菜,即咸菜亦未有也,只有风猪肉。
[愚注] 可见清末从宜昌由旱路到万县,在湖北境内是何等艰苦。
宜昌之力夫,力弱不比四川之强壮。彼等多不同心,力疲人拙,行李只挑八十斤。用力行之秤称,准约以十四两为一斤,其实只每挑六十斤耳。二人轿多用竹几,丑陋难观。三人轿则如四川之鸭蓬式,二人抬者,搭坐十斤,三人抬者,搭坐二十斤,过多则不能遵也。每名力夫到万县价钱五千五百文。犒钱二百文,酒钱二百文,定规照给,万不能少。(否则)一带难觅加班。
[愚注] 宜昌每名力夫的工钱加犒钱、酒钱共五千九百文,比较起来,入川旱路是相当昂贵的。按《成都通览》记载,考虑当时成都一般普通劳动者的每月工钱,一个泥瓦匠或一个木匠每月工钱二千至二千五百文,一个女仆每月工钱五百文至八百文,那么这个力夫挣一趟力脚费,外加回程若不空手,以四川物价,应该把一家五口人一个半月的吃饭钱挣得绰绰有余。不过,也许宜昌的物价比成都高,不会那么舒服;因为当时宜昌已经开埠,有西洋租界,对外商业较成都繁荣,物价应该高上去了。
如夏日行宜昌道中,气凉蚊少,然臭虫则千百成群,旅客多支木板另架为床。直到鸦雀水地方,蚊虫方多,然米色渐好。
[愚注] “文革”中,我在野外工作时,不免住乡镇旅馆,臭虫、虱子一样很多,可见六十多年过去了,西南乡镇小县的旅店环境卫生条件仍无大的改进。
野山关地方,当发夫价,小钱太多,每百不过五十制。钱银平则大,较之库平,尚觉有加,然沿途用钱挑剔过甚,有小孔者,或不能圆者,或大而有微缺者,均不能用。自宜昌直到川界,沿途两旁皆牛眠石,色青而光滑。路中亦少石板。且在万山之中,晴雨不时,遇雨则比蜀道难行矣。
[愚注] 使用铜钱时,不免会出现一些具体问题。例如铜质不够,铜钱大小不合规格,不圆,有孔,现代人写的“超越”历史小说大概不会想到个中机巧。此处“库平”,指清政府收税入库时银两折换铜币的标准,见《清史稿·食货志》。
自宜昌行数日,旅店无璧者十有八九。妇皆天足,水尽土腥,饮食不便,零物难购。即遇乡市场期,人亦寥寥如晨星。若云猪肉,则只有野山关、利川城,方有售者。然乡镇多处或亦有之,行客未见能常遇也。力夫歇憩处,偶有茶馆,但俟人坐定,才发火开烧。
由宜昌到万县陆程。
八里 点军坡:出宜昌正川门,过对河,宽七里三分。舟钱数十文上岸,有安安庙到点军坡,上大路行。
[愚注] 今属宜昌点军区,在长江南岸。有清末宜昌镇总兵罗缙绅题碑《汉寿亭侯点兵处》,传说关羽在此点兵。然则未见《方舆胜览》及《读史方舆纪要》载,恐系附会。
[愚注] 又,现宜昌古迹有关关羽传说甚多,俱不见于历代地理志。实际上宜昌古迹甚多,历代骚客游宦在此有不少遗迹,又何必附骥关羽?《三国志·蜀志》云,先主平长沙郡,张飞领宜都太守,宜都为今宜昌市所属宜都市,在长江南岸。刘备、张飞入蜀后,关羽镇荆州(今湖北荆州市),可能巡视过他防区内的夷陵,然刘宋盛弘之《荆州记》辑本未载关云长在夷陵逗留。
[愚注] 安安庙,今已废。安安庙是一座祭祀宜昌孝子安安的庙宇,传说安安的母亲贤淑知书,却被婆婆误解,被赶出家门,躲在山洞里靠采集野菜为生。安安有孝心,将每日奶奶让他带去私塾伙食用的大米偷偷藏在路边一座破庙里,给母亲留下。母亲以为是安安偷来的米,训斥安安,安安含泪不解释。后来母亲终于知道了真相,母子抱头大哭。安安后来发奋读书,进京高中状元,迎回了受苦受难的母亲。故事里的破庙被当地人修缮,四时香火不绝。明代传奇《跃鲤记》中一折“安安送米”,把《后汉书》广汉(今四川德阳市)著名的孝泉故事里孝子姜诗妻忍辱孝敬误解的婆婆(参见拙作《己丑秋行录》,红墙论坛,11/03/2009)改动成姜诗妻尽孝受苦,姜诗的儿子、年方七岁的安安也向自己的母亲尽孝挨饿。然后这个故事又被河南与鄂西一带再加以改编成当地的道德教育故事。《安安送米》在一些传统戏剧里都有折子。安安庙原址宜在唐、宋姜诗溪处,今宜昌点军区内。
[愚注] 宜昌古称夷陵,雄踞三峡出口,西通巴蜀,北辕襄汉,东下荆鄂,形势极为重要,三斗坪三峡水电站大坝和葛洲坝水电站就在宜昌市境内。宜昌市区主要部分位于长江北岸。
十里 黄泥坑:有人户。
[愚注] 今仍原名,偏离323省道。在车溪北岸,车溪穿点军区,东注于长江。车溪也是宜昌一处风景点。 十里 大桥边:有数家人。
[愚注] 今宜昌市点军区桥边镇,323省道边。大桥边已发展为近3万人口的大镇,境内林木蓊郁,有林泉瀑布。
一里 河西场:人户数处。
[愚注] 今已并入桥边镇街区。
七里 心桥子:有店家。
十里 曹家巷:有站房可住。人户不多,饮食不便。自点军坡至此,路尚平,石路少,溪桥多独木支架,朽腐动摇,只防山水爆发。
[愚注] 今宜昌市点军区土城乡曹家畈村,在323省道边。
十里 毛家店:有饭食。
[愚注] 今宜昌市点军区土城乡茅家店,北距323省道二里。
八里 石头丫:东湖县西界,有石碑。过境长杨县地。
[愚注] 疑似今宜昌市点军区土城乡梁家台子附近,与长阳县交界处。
七里 高家堰:自此傍山临水,一带溪流。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现高家堰在丹水(古称赤溪)以北一里,根据原文记述,似现高家堰镇中心已迁离原址,不再临溪流。
十里 硝黄岭:有饭食。
十里 木桥溪:有宜昌土卡,并有缉私营驻防,独木为桥,铁链锁之。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木桥溪村,在318国道边。
五里 点心河:数家临江上高山百丈,名点心坡。
[愚注] 疑似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肖家阳坡,傍丹水。
二里 江岔老:山陡石滑。
半里 桃子丫:自宜来者多宿此山,店二三。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桃子垭。
五里 小罗司杠:人户二三。
[愚注] 疑似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聂家湾。
二里 聂家坪:数家人户,可宿。又名挂子岭,饮食不便。有腌肉,黄豆,米甚艰难,色红而粗,秽气满室。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褂子岭,在318国道边。色红而粗的米疑似今之红糙米,据说有降血脂和利便功能,那时吃这种米被认为很艰苦。
七里 罗司杠:十数家人,可宿。
[愚注] 疑似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苟家包附近,在318国道边。
五里 青杠坪:十数人家。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青岗坪,在318国道边。从卫星地形图上观察,青岗坪村西南距贺家坪镇二十里,依山梁边,风景应该不错。
八里 青林口:二三十家,有饭食。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下青林口村,在318国道边。
七里 纪子河:有山溪,有茅店。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麂子河,在318国道边,临丹水。
五里 贺家坪:人户五六十家,可宿。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此处318国道与沪渝高速交会。从卫星地形图上观察,贺家坪是一块相当大的坝子。
五里 万水桥:架木,溪桥也。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万寿桥村,临丹水。
六里 头道河:二三十家人。
[愚注] 疑似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陈家老屋,临丹水。
五里 铁马坡:三四家人。
[愚注] 今318国道与沪渝高速交之金龙隧道上。金龙隧道起点在长阳县白氏坪,终点在利川市鱼泉口,全长320公里,为318国道上最长隧道。可见要想行路快捷,将损失很多下面所述古道可观赏的风景。
四里 下堡子里:上河行,可宿。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堡镇村,临丹水。
四里 上堡子里:下坡一带,平阳山青,四围树太苍秀,溪流角角疏篱如画,人户错落,鸡犬相闻。店尚清洁,惟室不多。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上堡子,在丹水北岸,中有小溪入丹水,景色宜人。
十里 蒋蒋茂:二三户人。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蒋家墓附近,上文“蒋蒋茂”似舛误。
五里 鹿子坪:上坡路,二三十家人,米微白色。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炉子坪附近,在沪渝高速路边。
八里 清雅沟:下坡有小桥,人户十数家。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清岩沟,在沪渝高速路边。
七里 沙坪:茅店十余处。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沙坪村,在沪渝高速路边。
十里 槐树坪:二三十户人,米有白者。
[愚注] 疑似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石院子,在沪渝高速路边。
十里 冷水桥:人户十家,有石小桥,临山架成。雨后山泉怒喷,凉气逼人。
[愚注] 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冷水桥村,在318国道和沪渝高速路边。冷水桥现已建一电站,恐无昔时山泉怒喷可观。
(未完,待续)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