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软实力作为执行外交政策任务的最重要的非军事工具,越来越多地为全球政治进程的成员国所接受。目前各个国家运用软实力的手段非常广泛,包括通信(电视、广播、互联网)、国际经济项目、公共外交、科学教育交流、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等。在当代,关于软实力问题的研究中,教育占据了一席之地,其中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加速,另一方面是世界各国把增加学生交流作为提高软实力的国家重点政策。今天,中国也正在积极实现其在增强软实力方面的雄心,包括通过促进学生在国内的流动来实现这一目标。软实力和文化外交在对外政治战略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文化外交是塑造充满吸引力的中国形象的有效工具。中国的文化外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领域,二是教育交流领域。
【关键词】:软实力 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国.
在世界历史的现阶段,国际关系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在很大程度上相互矛盾的接触。尽管信息、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关系迅速发展,各国仍然坚持认为,权力是实现外交政策目标和保护本国利益的根本理由。超级大国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世界政治的其他参与者,诉诸于展示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军事和经济潜力。然而,高风险的大规模的全球军事冲突甚至使用前所未有的大量武器,包括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是地球上积累并发现新的问题。与此同时,非军事方法来提供在世界国际社会政治过程的国家利益显得更为紧迫。因此,“软实力”往往被大国视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政治资源。软实力的概念正在美国及其盟友(如韩国和日本)的外交政策实践中得到积极的贯彻,现如今它也成为中国官方外交政策文件的基础。
一、软实力的概念
约瑟夫·奈(Joseph Nye)是1990年创造该术语的作者,他将“软实力”定义为国家赢得他人支持的能力,通过展示他们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他们的政策吸引力以及他们政治机构的效率,确保在国际关系中支持他们的议程。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另一个国际关系参与者在不使用直接的“硬”經济和军事手段的情况下,对周围世界施加智力、文化和信息影响的能力。软实力的灵活性是主体以共同利益的名义吸引和共同行动的一种选择,通过构建对事实或现实的适当解释来说服他人去做他们原本不会做的事情。通过对“好”或“公平”的概念、理论、模型或项目作出自己的解释,国家可以依靠其他国际关系行动者对其目标和利益的支持。
国家运用公共外交、文化、科教交流、国际体育赛事、宗教、影视、音乐、民族文化流行元素(民族饮食、文学民俗)等具有文化影响力的手段,通过复杂的机制,向国际关系的其他参与者展示软实力。重要的是要注意到通讯(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的作用日益增加,这已成为过去二十年来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各国正试图将其意识形态、国家观念、道德价值观向全世界传播,并表现出尊重人权和建设公民社会的愿望。软实力外交政策机制旨在展示国家决策过程的质量和有效性、国家外交的吸引力、政治精英的能力。总的来说,外交政策手段的软实力是用来创造一个积极的声誉良好的国家和平缔造者的形象。最后,根据“软实力”逻辑,实施各种促进其他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的国际经济计划也应被视为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中国发展软实力的工具
如今,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化程度将成为软实力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各个国家采取政策,增加入境外国学生的数量和出国留学的东道国学生的数量。一流学府往往吸引着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此外,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通常与国际社会有很高的接触和联系,这提高了东道国的软实力。在中国,软实力和文化外交是塑造中国和中国在世界各地有吸引力形象的有效和必要手段之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被确定为中国快速发展软实力的主要工具。
根据《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为了“提升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全球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以下形式的国际化已被挑出来:
1.参与建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或全球科学计划”;
2.“办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或合作办学项目”,鼓励优质中国教育机构“办海外分校”;
3.支持对外汉语教学。
笔者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国大学的声誉,从而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使中国式高等教育更加开放;加强国际学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联合办学项目和联合研究的发展。中国正在同时发展两个领域的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一方面,学生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学生交流,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进行了深思熟虑的政策来吸引外国人在中国大学,扩大学术项目的列表。因此,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数据,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人数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
在世界上很受欢迎的中国软实力,如孔子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隶属的非营利性公共机构,其目的是促进中国语言和文化,支持当地的国际汉语教学,促进文化交流。自2004年11月21日在首尔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到2018年,已有大约600所孔子学院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开设,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软实力战略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其扩张十分迅速。
三、中国国际化载体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弊端
与此同时,一些在中国高校访问的知名学者也指出了中国国际化载体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弊端。人们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质量提出了质疑。纽约教育研究机构世界教育服务(World Education Services)的尼克·克拉克(Nick Clark)表示:“在国际排名上,中国大学的表现不如其他国家,尤其是考虑到该体系的规模,但近年来有所改善。”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存在着巨大的多样性,与美国等国家相比,使用英语授课的课程质量要差得多。
来自中国主要研究和教育中心的学者指出,大学往往试图达到高量化指标,而没有充分关注课程在适当水平上的实施过程。例如,北京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关贵海说,俄罗斯和中国的大学之间的合作应该更多地着眼于质量和创新,而不是参与交流项目的学生数量。 中国花费数十亿美元进行魅力攻势,以增强其软实力。但尽管中国做出了种种努力,但其投资回报有限,中国国内对人权活动人士的镇压削弱了其软实力的增长。中国错误地认为政府是软实力的主要工具。正如《经济学人》在谈到中国时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没有接受约瑟夫·奈(Joseph Nye)的观点,即软实力主要来自个人、私營部门和公民社会。因此,政府急于推广它认为可能具有全球吸引力的古代文化偶像,但软实力并非如此。
四、中国在文化教育方面仍需改善
事实上,中国在公共外交资产上的投资、文化推广的提议以及对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的承诺,都有助于提升其软实力。但最终,中国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对媒体的高压管理,以及对政治批评的厌恶,都削弱了其打造软实力的努力,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模式没有优点。尽管中国在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增长并没有转化为整体指数的增长,但中国的这一举动可能预示着新趋势的开始。
在快速增长的市场中,中国轻松赢得了软实力竞赛。近年来,中国投入了大量资源,试图增强其软实力。中国的一些努力取得了成效。为体现对国际学生的支持,中国提高了在华留学生的数量。中国在新兴世界的软实力,主要是由跨国公司的增长、旅游业的增长以及大学的快速扩张和排名推动的。
因此,二十一世纪初被标记为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转换策略:目前中国当局考虑软实力,或者非暴力手段,如文化外交、教育交流、经济和人道主义合作计划,作为确保国家利益和安全的主要工具。促进中国语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为国家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阎学通.中美软实力比较[J].现代国际关系,2008(1).
【3】胡弼成,上官晴.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内部效应探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
【4】魏宏聚.论大学软实力的内涵、特征及其生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5】孙家学.提升大学文化内涵建设,强化人文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
【6】李家祥.试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软实力因素[J].科学社会主义,2016(3).
【7】黄三生.约瑟夫·奈美国软实力研究:背景、内容与启示[J].文化软实力,2018(2).
作者简介:杨婷婷(1992.07—),女,汉族,四川广安,硕士研究生,单位: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
【关键词】:软实力 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国.
在世界历史的现阶段,国际关系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在很大程度上相互矛盾的接触。尽管信息、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关系迅速发展,各国仍然坚持认为,权力是实现外交政策目标和保护本国利益的根本理由。超级大国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世界政治的其他参与者,诉诸于展示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军事和经济潜力。然而,高风险的大规模的全球军事冲突甚至使用前所未有的大量武器,包括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是地球上积累并发现新的问题。与此同时,非军事方法来提供在世界国际社会政治过程的国家利益显得更为紧迫。因此,“软实力”往往被大国视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政治资源。软实力的概念正在美国及其盟友(如韩国和日本)的外交政策实践中得到积极的贯彻,现如今它也成为中国官方外交政策文件的基础。
一、软实力的概念
约瑟夫·奈(Joseph Nye)是1990年创造该术语的作者,他将“软实力”定义为国家赢得他人支持的能力,通过展示他们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他们的政策吸引力以及他们政治机构的效率,确保在国际关系中支持他们的议程。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另一个国际关系参与者在不使用直接的“硬”經济和军事手段的情况下,对周围世界施加智力、文化和信息影响的能力。软实力的灵活性是主体以共同利益的名义吸引和共同行动的一种选择,通过构建对事实或现实的适当解释来说服他人去做他们原本不会做的事情。通过对“好”或“公平”的概念、理论、模型或项目作出自己的解释,国家可以依靠其他国际关系行动者对其目标和利益的支持。
国家运用公共外交、文化、科教交流、国际体育赛事、宗教、影视、音乐、民族文化流行元素(民族饮食、文学民俗)等具有文化影响力的手段,通过复杂的机制,向国际关系的其他参与者展示软实力。重要的是要注意到通讯(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的作用日益增加,这已成为过去二十年来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各国正试图将其意识形态、国家观念、道德价值观向全世界传播,并表现出尊重人权和建设公民社会的愿望。软实力外交政策机制旨在展示国家决策过程的质量和有效性、国家外交的吸引力、政治精英的能力。总的来说,外交政策手段的软实力是用来创造一个积极的声誉良好的国家和平缔造者的形象。最后,根据“软实力”逻辑,实施各种促进其他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的国际经济计划也应被视为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中国发展软实力的工具
如今,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化程度将成为软实力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各个国家采取政策,增加入境外国学生的数量和出国留学的东道国学生的数量。一流学府往往吸引着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此外,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通常与国际社会有很高的接触和联系,这提高了东道国的软实力。在中国,软实力和文化外交是塑造中国和中国在世界各地有吸引力形象的有效和必要手段之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被确定为中国快速发展软实力的主要工具。
根据《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为了“提升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全球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以下形式的国际化已被挑出来:
1.参与建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或全球科学计划”;
2.“办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或合作办学项目”,鼓励优质中国教育机构“办海外分校”;
3.支持对外汉语教学。
笔者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国大学的声誉,从而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使中国式高等教育更加开放;加强国际学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联合办学项目和联合研究的发展。中国正在同时发展两个领域的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一方面,学生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学生交流,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进行了深思熟虑的政策来吸引外国人在中国大学,扩大学术项目的列表。因此,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数据,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人数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
在世界上很受欢迎的中国软实力,如孔子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隶属的非营利性公共机构,其目的是促进中国语言和文化,支持当地的国际汉语教学,促进文化交流。自2004年11月21日在首尔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到2018年,已有大约600所孔子学院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开设,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软实力战略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其扩张十分迅速。
三、中国国际化载体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弊端
与此同时,一些在中国高校访问的知名学者也指出了中国国际化载体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弊端。人们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质量提出了质疑。纽约教育研究机构世界教育服务(World Education Services)的尼克·克拉克(Nick Clark)表示:“在国际排名上,中国大学的表现不如其他国家,尤其是考虑到该体系的规模,但近年来有所改善。”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存在着巨大的多样性,与美国等国家相比,使用英语授课的课程质量要差得多。
来自中国主要研究和教育中心的学者指出,大学往往试图达到高量化指标,而没有充分关注课程在适当水平上的实施过程。例如,北京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关贵海说,俄罗斯和中国的大学之间的合作应该更多地着眼于质量和创新,而不是参与交流项目的学生数量。 中国花费数十亿美元进行魅力攻势,以增强其软实力。但尽管中国做出了种种努力,但其投资回报有限,中国国内对人权活动人士的镇压削弱了其软实力的增长。中国错误地认为政府是软实力的主要工具。正如《经济学人》在谈到中国时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没有接受约瑟夫·奈(Joseph Nye)的观点,即软实力主要来自个人、私營部门和公民社会。因此,政府急于推广它认为可能具有全球吸引力的古代文化偶像,但软实力并非如此。
四、中国在文化教育方面仍需改善
事实上,中国在公共外交资产上的投资、文化推广的提议以及对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的承诺,都有助于提升其软实力。但最终,中国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对媒体的高压管理,以及对政治批评的厌恶,都削弱了其打造软实力的努力,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模式没有优点。尽管中国在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增长并没有转化为整体指数的增长,但中国的这一举动可能预示着新趋势的开始。
在快速增长的市场中,中国轻松赢得了软实力竞赛。近年来,中国投入了大量资源,试图增强其软实力。中国的一些努力取得了成效。为体现对国际学生的支持,中国提高了在华留学生的数量。中国在新兴世界的软实力,主要是由跨国公司的增长、旅游业的增长以及大学的快速扩张和排名推动的。
因此,二十一世纪初被标记为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转换策略:目前中国当局考虑软实力,或者非暴力手段,如文化外交、教育交流、经济和人道主义合作计划,作为确保国家利益和安全的主要工具。促进中国语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为国家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阎学通.中美软实力比较[J].现代国际关系,2008(1).
【3】胡弼成,上官晴.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内部效应探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
【4】魏宏聚.论大学软实力的内涵、特征及其生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5】孙家学.提升大学文化内涵建设,强化人文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
【6】李家祥.试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软实力因素[J].科学社会主义,2016(3).
【7】黄三生.约瑟夫·奈美国软实力研究:背景、内容与启示[J].文化软实力,2018(2).
作者简介:杨婷婷(1992.07—),女,汉族,四川广安,硕士研究生,单位: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