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二十年前,我就希望能用好的钱币彩照,代替传统的黑白拓片,当然,作为钱币刊物,还得有好的印刷条件,否则造成失真,画虎不成反类犬。如此说并不等于否定拓片的作用,好的拓片不但能显示原尺寸,而且经行家拓出来颇有一番真品特有的韵味与神态,其实拓片也是一种情趣,一种艺术,好拓片有长久保留的价值。能将彩照与拓片并用,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现在拍摄彩照有了数码相机,方便多了,只要像素高,其他技术参数符合要求,无需底片,就能拍出符合要求的照片,而且更重要的是照片可在电脑屏幕上放大多倍,钱币细部可用特写镜头。眼下有人就用数码相机作为工具鉴定钱币和其他文物,放大后的钱币流铜、砂眼、瑕疵、隐起、凹陷、锈斑、钱文字根、边廓清理痕迹等一清二楚。
记得,我曾用数码相机放大局部特写的方法,洞察出假币的漏洞,一枚五铢合背钱面背文、锈色均看不出问题,但声音为哑音,后用相机反复观察,发现其穿孔中有两钱粘合的细小缝隙,始真相大白。
另如本刊过去发表的多枚雕母钱的细部特写,有的可以说是毫发逼现,令人信服。
但是和其他鉴定手段一样,数码相机也不是万能的,如不看实物,单看放大照片和局部特写,也可能造成一些令人迷惑的假象,古人云:“以管窥豹”,只见豹斑,看不见豹体,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也。
出现这种情况,也与鉴者的阅历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另外,实物与放大后的视觉差距,也能引起错觉,如有一次笔者看一张镇库大钱的彩照,因为图缩的很小,怎么也难与所标尺寸相联系,只有一般行用钱的感觉。
同样此期发表的宝福局大钱,文字、钱形均较好,但作者说币质为红铜,而拍照出的色彩为金黄色,看不出红铜质,其偏色现象应为光线过强所致。
“光绪通宝”背“天下太平”钱,彩照明显偏色,作者所言“铜质细润熟旧”,难以与之相符,呈现出的银白色包浆,给人以白铜或铅、锡、银之类的感觉,这样的文图弃之则失之武断,令编者难于拿捏。
总之,希望作者寄图的,能尽量拍照拍得清晰、准确,帮助编辑和广大读者判断,有的作者在信中称拍照因偏色失真或其他技术问题,照片造成缺陷,说真话,这样即使实物再好,也只能割爱了。(责编:丁丑)
现在拍摄彩照有了数码相机,方便多了,只要像素高,其他技术参数符合要求,无需底片,就能拍出符合要求的照片,而且更重要的是照片可在电脑屏幕上放大多倍,钱币细部可用特写镜头。眼下有人就用数码相机作为工具鉴定钱币和其他文物,放大后的钱币流铜、砂眼、瑕疵、隐起、凹陷、锈斑、钱文字根、边廓清理痕迹等一清二楚。
记得,我曾用数码相机放大局部特写的方法,洞察出假币的漏洞,一枚五铢合背钱面背文、锈色均看不出问题,但声音为哑音,后用相机反复观察,发现其穿孔中有两钱粘合的细小缝隙,始真相大白。
另如本刊过去发表的多枚雕母钱的细部特写,有的可以说是毫发逼现,令人信服。
但是和其他鉴定手段一样,数码相机也不是万能的,如不看实物,单看放大照片和局部特写,也可能造成一些令人迷惑的假象,古人云:“以管窥豹”,只见豹斑,看不见豹体,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也。
出现这种情况,也与鉴者的阅历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另外,实物与放大后的视觉差距,也能引起错觉,如有一次笔者看一张镇库大钱的彩照,因为图缩的很小,怎么也难与所标尺寸相联系,只有一般行用钱的感觉。
同样此期发表的宝福局大钱,文字、钱形均较好,但作者说币质为红铜,而拍照出的色彩为金黄色,看不出红铜质,其偏色现象应为光线过强所致。
“光绪通宝”背“天下太平”钱,彩照明显偏色,作者所言“铜质细润熟旧”,难以与之相符,呈现出的银白色包浆,给人以白铜或铅、锡、银之类的感觉,这样的文图弃之则失之武断,令编者难于拿捏。
总之,希望作者寄图的,能尽量拍照拍得清晰、准确,帮助编辑和广大读者判断,有的作者在信中称拍照因偏色失真或其他技术问题,照片造成缺陷,说真话,这样即使实物再好,也只能割爱了。(责编: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