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郭姓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3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姓渊源
  
  古虢国后人《元和姓纂》载:周武王姬发分别封其两位叔叔——姬叔、姬仲于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西虢(今陕西宝鸡西),古人以封地为氏,因称虢叔、虢仲。后又建北虢(今三门峡市东南)。东、西、北虢后来分别为郑、秦、晋所灭,其后人乃以虢为氏,古虢与郭同音,虢氏逐渐演变为郭氏。《南安蓬岛郭氏家谱》载:虢叔后裔郭庄有功于周室,被封于郭(今山西寿阳县郭村郭河一带),被尊为受姓始祖。其裔孙郭子仪,唐时平定“安史之乱”,建立奇功,被封为汾阳王,郭姓在山西成为望族,因有郭姓“发祥于虢国,光大于太原”之说,郭姓汾阳堂号由此而来。
  阿拉伯后裔宋元时期,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埠和港口,阿拉伯商人多为伊斯兰教信徒,定居泉州。宋末元初,伊本·库斯·德广贡到中国,定居浙江杭州富阳,后南来定居晋江北岸法石街,从汉族姓郭,称郭德广,逝世后葬在泉州,其墓碑现收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碑文分别有中文和阿拉伯文。其子孙繁衍闽台及海内外。福州安泰后街和泉州涂门街及台湾各有真净寺。他们长期与汉族杂居,通婚繁衍,相互融洽,形成了一支既通汉语汉文、又保留了原民族宗教、习俗和某些文化特征的回族。
  
  闽台郭姓
  
  《台湾通史》载: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郭怀一随郑芝龙纵横海上,为其得力部将,后郑芝龙受明招抚,郭怀一与何斌仍留居台湾,与其部属垦耕层行溪南岸,建立家园,人丁日旺。郑成功收复台湾,部队就地屯垦,其中也有郭姓。随后康乾时期有同安的郭行足、郭川、郭植垦等入垦麻豆、台北和基隆。嘉庆年问(1796~1820年)又有泉州郭盘衍、郭百年、郭福富、郭景等先后入垦苗栗苑里、南投和台北等地。
  漳州郭姓入垦台湾 唐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郭淑随陈政、陈元光父子队伍入闽,落籍龙海县郭埭乡,子孙繁衍漳州各县。清顺治八年(1651年),郭由饮入垦今台南麻豆,雍正年间(1723~1735年),郭光传入垦今台南,乾隆年间(1736~1795年),郭其读入垦今澎湖马公,郭振德、郭安政、郭长等先后入垦今台北万里。平和县郭朝球、郭阿叶也于乾隆年间迁居台北万里。漳州市区郭耀、郭崇嘏、郭龙文、郭玉振、郭尊等先后入垦今桃园大园、龟山等地。南靖县于康乾年间入垦台湾的有郭锡镏(彰化),郭崇饱(台北内湖),郭元纪、郭纯直兄弟(台北金山)、郭荣兴(台北万里)等,其中以郭锡镏贡献最大,他是南靖龙山庙兜人,生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幼年随父渡台开垦兴雅户一带荒埔,在新店溪围堰截流,开圳,引水灌溉,先后历经21年建成“金石川圳”,灌溉农田达13000多亩,造福台胞。乡人为纪念其功德,改称“镏公圳”。其子郭克汾继承父志,兴修农田水利,造福社会,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望。
  南安郭姓迁台 乾隆初,先后有郭宽、郭卜,郭云山、郭云河兄弟,郭荣享等人垦台北、台南和新竹等地。1930年,南安与台湾合作四修《蓬岛郭氏家谱》载:郭子仪后裔郭嵩,字志远,随王审知入闽,择居新宁(今长乐芝山乡),子孙繁衍各地,裔孙郭恂迁居仙游大蜚山下,郭恂曾孙郭贇迂泉州。数传裔孙郭起辗转从侯官(今福州)迁德化口下侯伯坑,其裔孙郭肖五又迁德化山坪(今屏山),其曾孙郭五七、字德昭,始迁南安蓬岛。谱序云:“自德昭肇基蓬岛,子孙繁衍,数百年后,遂成大族,溯起衍派分支……远迁则台湾、福州、温州、江西铅山。”谱载迁台人数不少,“本传”、“科名”、“墓志”中均有渡台记载。仅“科名志”居台庠生、贡生就有20多人。谱载16代起两岸昭穆,字行:“元世人卿相,治朝重正方。会公家谱远,颍守系声长。孝悌伧滋笃,诗书业益张。祖来基泽厚,贻燕万年光。”《台湾庙神记》载台湾祀广泽尊王庙宇有50多座。闽台广泛信仰广泽尊王,其俗名郭忠福,历史上确有其人,最早出现在《福建通志》、《泉州府志》、《南安县志》上,《郭山庙志》载:“王,闽之南安人,郭其姓,忠福其名,唐汾阳王其远祖也。由汾阳传至嵩入闽,再传至玉华迂于泉。王世居泉之南邑十二都郭山下,山以姓得名。”
  晋江郭姓迁台后湖13代郭通观于康熙末叶渡台居鹿港。《东石汾阳郭氏族谱》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谱序云:先祖郭志学自河南光州固始转徙入闽,初居兴化,为郡博士,至郭元昌开基晋江湖边大嵛,其裔孙郭洪泰肇基东石镇郭岑村,有的分居深沪、同安等地。其金井钞岱裔孙郭立彦,明嘉靖庚戌(1550年)进士,冒死上疏弹劾严嵩,营救海瑞,穆宗恩褒郭立彦“骨鲠名臣”,其匾尚悬金井钞岱郭氏宗祠,其事载《晋邑钞岱郭氏族谱》。郭岑村始祖郭洪泰子孙明末清初就有入迂台湾凤山等地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该谱,记载长、次、三、五房有100多位徙台。
  安溪郭姓迂台据2004年12月统计,安溪郭姓人口5706人,属汾阳衍派南安蓬岛郭五七(德昭)后裔,于明中叶迁入安溪魁斗佛仔格,今繁衍魁斗镇(624人)、凤城镇(409人)、西坪镇(270人)和官桥镇2708人等地,系明景泰年间郭嵩裔孙郭应重迁来依仁里石壁村(今官桥碧一村),子孙繁衍省内厦门、同安、福州,省外浙江温州和台湾台北、高雄等地,国外印尼及东南亚各国。如早年郭畅入垦台北坪林,郭智卿任台湾赤嵌守备(正五品),忠于职守,秉公办案,上世纪60年代台湾电视剧《小白菜》中石崇、石蝦争讼故事,即取郭智卿办案素材。《官桥石壁郭氏族谱》载其昭穆1~8代为“显成世述,一国菜叔”,9代起沿用南安蓬岛郭氏字行和名行。位于碧一村的郭氏祖厝日“厚庵祖宇”,始建于道光年间,土木结构,1990年由海内外族亲协力集资重修,楹联有:“汾水长流年丰物阜,阳光普照人杰地灵。”“念汾阳出将入相,高功伟绩,中兴唐室安社稷;想口璧宗衍支蕃,义路礼门,和睦乡闾振宗风。”安溪另有一支郭姓,属于回族,其始祖是阿拉伯伊斯兰教信徒郭文宽,原名伊本·库斯,宋末来中国,定居杭州富阳,从汉姓郭。元末,其三代孙郭仝,字孟良,号乐樵,任泉州盐提举,定居泉州城东杏宅。郭仝的8代孙郭毓普于明末徙居安溪崇善里蓬莱乡黄柱安,其裔孙郭茂全又移居今金谷镇。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又繁衍到郭厝竣等村落。今已传16代,在镇854人,先后有多人移民台湾和新加坡。
  惠安郭姓迁台据2003年统计,惠安郭姓人口计19275人,主要集中在百崎回族乡,有13235人。另有一支汾阳衍派,主要分布在黄塘镇(1835人)、东园镇(1335人)、涂寨镇(1301人)和螺城镇(917人)。《台湾通史》载:“郭奕荣,福建惠安人,雍正九年往垦(台湾)上山脚下山脚、山边等地。”早于他还有郭顺于康熙年间入垦彰化鹿港。   百崎回族乡百崎村中,有座轩昂高敞的郭氏家庙,始建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坐北朝南,历代有重修,为县文物保护单位。由门厅、两廊和祀厅组成。祀厅面阔五间,进深六间,抬粱穿斗混合结构,硬山式屋顶加两披。郭氏家庙也称宣慰府,厅前保存有“宣慰府”匾额,缘于其入泉始祖郭德广曾任宣慰使。庙联日:“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三阳开泰;源晋水分法水聚奇水万水朝宗。”道出了该乡回民的来龙去脉。“族螺阳”、“聚奇水”,说的是惠安回民开基祖郭仲远(1348~1422年)于明初携妻儿来惠安,卜居螺阳百崎,生息繁衍,聚族而居。“派富阳”、“分法水”,说的是郭仲远来自晋江法石,而泉州等地回民始祖郭德广来自杭州富阳,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年),“以宣差微禄,奉命来泉……遂纳室于泉而家焉”。其后占籍晋江法石,生子洪,洪又生三子,长和卿分支江西,三季渊留居法石,来惠的仲远居第二。“祖汾阳”、“源晋水”,两处均在山西,说他们是唐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然《旧唐书·郭子仪传》说郭是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并无是回族人的记载。流芳百世的人,容易被同一姓的人认为远祖,树为典范,以激励后世子孙,所以回民过去强认郭子仪为远祖也就不奇怪了。
  郭仲远逝世后与妻陈氏合墓于百崎回族乡下埭村龙头山顶,人称“石狮公墓”。墓穴选择和墓区建筑基本取法汉式,拾级而上有石铺三层埕台,第三层墓区中置伊斯兰教徒的须弥座式石墓盖二具,均为五层,呈长方形。左边是郭仲远墓盖,第四层三面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句,译成中文是:“一切均要死亡,唯有真主活着不死。”“凡在大地上的都要毁灭,唯有你的主的本体,具有尊严与大德,将永恒存在。”“任何东西均要死亡,唯有真主永生不死。”右边是其妻陈氏墓盖。她是汉家女,不刻《古兰经》句,只刻云纹和莲花枝叶纹。这种墓式是中外文化交流和我国回族汉族文化融合的具体表现,象征着中、阿民族友谊和文化艺术的交流。墓原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郭仲远生前乐善好施,曾在百崎渡口捐建百崎石亭,又称接官亭,今仍保存完好,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亭为石质四角攒尖式,其中内4根石柱成一小口,外12根檐柱围成一个大口,内外口恰成一个回字。建亭旨在为过港者小憩,盛夏还备茶水为路人解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船队在泉州后渚港候风,同族同教之谊,特过港拜访郭仲远,郭仲远在该石亭摆香案迎接钦差大驾光临,因而被称为“按官亭”,成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处古迹。
  百崎乡回族墓群也是县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二世祖郭口源(1373~1407年)夫妇墓、三世祖郭邦永夫妇墓、四世祖郭益钦夫妇墓、五世祖郭绍墓、十五世祖郭淑献及其三子墓,后者刻有阿拉伯《古兰经》句,最为珍贵。其句汉译为:“我依照安拉本来的面貌及其所具有的名称和德性信仰他,我接受他的一切律例。”这是穆斯林的“总信言”。
  郭仲远肇基百崎乡600多年,繁衍子孙,今在乡13000多人,分布13个村(原九村称“九乡郭”),还有2万多人徙居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各地。今台湾鹿港郭厝郭姓族人,就是惠安、百崎郭朝虔、郭朝阳堂兄弟以及后续郭姓渡台聚居地而命名郭厝。百崎乡《智房四支三分支家谱》载:“十一世、天云公之长子定科公……生二男,长朝虞,守祖;次朝虔,出祖。与弟朝阳公因幸免于海难(按:出海捕鱼,遇台风漂至台湾),而兄弟遂居于台湾台中鹿港东畔沟成家立业。”又“天云公之次子定甲公……妣丁氏,子朝阳,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同兄朝虔幸免于海难,而兄弟遂居台湾台中鹿港东畔沟成家立业”。是为百崎郭移居台湾最早源头。亲帮亲,百崎郭氏陆续东渡繁衍聚居,建有真净寺,保留回民生活习俗。
其他文献
梅里爱(1861-1938年)生性好奇,常常有些古怪念头。他早先在一家蜡像馆变戏法,后来接管了专门表演魔术和杂技的剧院。卢米埃尔发明的“活动电影机”使梅里爱对电影一见倾心,立刻创办明星影片公司,想大干一把。   起初,他乐此不疲地抄袭卢米埃尔的纪实短片,一连拍了80部这样的作品,不管在内容还是在技巧上都千篇一律,乏味透顶。如果不是后来偶然注意到特技摄影,恐怕梅里爱还只是个对电影徒有一腔热血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