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和合格职业人是现阶段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但从实效性来看,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了中职德育课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职业素养;德育教学;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从娃娃抓起。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未来产业大军的重任,不仅要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能操作型人才为目标,同时,也要把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作为核心工作,贯穿于育人全过程。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遵守的行为规范,简单地说,是指一个从事职业的人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完成工作任务时所体现的素质和能力,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职业技能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或培训获得,然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之中。
二、中职学校职业素养培养的现况
(一)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度偏低
当前,虽然职业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在政府、学校以及不少家长看来,中职学校最典型特征就是职业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成功就业。因此职业院校更为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对于德育的重视不够。评价一所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往往具有以下指标:技能大赛的获奖情况、教师的学历资历、科研成果、学校的硬件设备等,而作为学校软条件的德育文化环境所被賦予的权重却非常有限,德育教育陷入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却不重要的怪圈;评价一个中职生是否优秀的考核标准往往是该生是否在技能大赛上获奖,能否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而较少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表现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职业教育视野的局限性,导致长期以来中职院校普遍缺少一整套系统完善的中职德育模式。
(二)德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落后
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以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为主,德育的内容与形式相对比较单一。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道德知识灌输与宣讲,但是寓教于乐的程度、教育性与观赏性的融合还有待提高。由于在单向教学过程中,德育的重点放在防范、纠正和惩罚学生的错误行为上,多是采用禁止、批评指责等硬性要求强迫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较少关注学生的情感与可接受程度,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被漠视,需要和情感被忽视。另外,在不少老师看来,德育教学内容空泛,门槛较低,任何专业的老师都可以讲授,这就导致德育教师的水平参次不齐,科学健全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无法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中职生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缺失
调查发现,作为中考的失利者,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选择上职业学校实属无奈之举。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生的学习缺乏目的性和主动性,在培养专业理论学习的兴趣有一定难度。特别是走上实习岗位或者就业之前,有的学生缺乏职业意识,贪图安逸享乐,具体表现为怕苦、怕累,不能虚心接受批评,做事情没有耐心、缺乏工作热情和合作意识。再加上年龄偏小,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中职生甚至把金钱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甚至是唯一目标。在交友、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就业择业中,优先考虑是否会给自己带来个人利益和好处,责任意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缺乏。
三、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永续动力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黄炎培指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种教育名曰职业教育。”因而,鼓励个性发展、提升人文素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职业教育的育人属性,使得它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完善的职业素养,这种职业素养要以道德品质为基础,以人文素质为依托,以从业能力和环境适应力为核心。大量的优秀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不仅能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也可以提高学校的美誉度,从而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就业市场,为学校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二)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职业素养“冰山理论”认为,个人的知识技能可作为浮在水上1/8的冰山,而隐藏在水面下的7/8的隐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工作作风才是决定个人职业生涯是否成功的关键。一个拥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中职生,不仅能够顺利实现就业,而且在职业生涯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迅速调整好自己,以新的思维方式和心态面对压力和挑战,从而获得更多的机遇和上升空间。敬业、乐业、创新、持之以恒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不仅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三)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最核心的资源。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企业员工的竞争。企业员工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职业素养也是企业选人用人的第一标准。拥有一批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职业习惯的高素质员工,不仅能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使企业获得高效率和高效益,还可以使企业内部富有创造力和活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德育课教学中加强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对策
(一)以儒家文化为载体,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职业道德相融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就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核心“忠、孝、仁、义、礼、智、信”构筑起君子人格的基本框架,对中职生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儒家德育思想中的“仁爱”、“诚信”、“贵和”、“持中”、“孝悌”、“积善成德”等来丰富中职德育内容,通过巧用儒家文化的感化力量,将儒家文化的精髓与职业道德中所提倡的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乐于奉献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中职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使其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有所规范,不断提高其职业道德和职业认同感。同时,巧用国学经典资源,美化、亮化各处布局,对学校的走廊、宣传窗、教室、围墙、读书角进行布置,放大其育人功能,提高儒雅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儒家文化厚植于心。 (二)以生活化的德育为媒介,有效缩短职业素养与理论知识距离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明确指出,教育本质在生活中,而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即为生活而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也提到,德育教学应遵循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三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基于此,德育要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的固有印象,就必须用一种更为接地气的方式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通过设计出生活化的系列德育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学生具体的学习内容、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日常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在每一次课堂实践中让学生体验工作情境,感受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内化、升华,从而提升、发展学生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设置情境,走入生活----知行统一,探究生活---课堂升华,回归生活。这种三段式的教学模式,不僅有助于克服德育的高原现象,同时还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中职德育生活化项目一览表
序号 课程教学内容 生活化教学主题
1 树立职业理想 清清醒醒过一生、我的魅力人生、我的未来我做主
2 增强职业意识 今天我值日、感知企业的温度、
3 培养职业道德 我是合格的实习生、职场菜鸟大通关
(三)以特色的德育校本教材为补充,激发学生的共鸣和学习兴趣
在德育教材的选择上,大部分学校选用的是国家规定教材,这类教材时代特征鲜明,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虽然知识系统符合传统教学的习惯,但是存在针对性和特色不足的问题,不利于与现实接轨,不足以吸引中职学生的眼球,激发其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材料的选取上再补充一些有针对性、现实性强的教学资源。以学校作为本位和阵地,在了解和掌握了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开发和编制的校本教材很好的满足了这一需求。由于校本课程中的德育相关素材是学生周边的甚至是耳熟能详、触手可及的优秀毕业生的故事与典型事迹,以及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连的社会热点,而不是学生们陌生的、毫无亲切感的陈旧的德育内容和空洞描述,学生更容易从这些真实案例中感受到在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上他们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从而激励学生依靠榜样的力量,认真学习,踏实工作,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创造新生活,实现个人价值。
(四)利用网络平台,把用人单位需求引入德育课课堂教学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发生作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学校和学生本身,更多地要关注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除了日常德育课堂上的培养和熏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建立相应的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能够及时感受到社会和工作岗位的氛围。比如在课堂教学时通过信息化手段,把用人单位的专家讲座引进课堂,通过讲座使学生对于企业文化和用人标准有所了解;另外可以通过课后拓展活动,把学生带到用人单位进行职业体验和学习,也可以通过组织相关的知识竞赛和职场模拟等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网络资源的丰富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可以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标,创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和载体,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技能、传播思想,更要努力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多育人才、育好人才。
参考文献:
[1]韩静.基于儒家文化的德育模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5)
[2]王雁.对乌鲁木齐市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思考[J].现代德育,2019(1)
[3]江卫君.中职德育生活化教学改革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12)
[4]华国智.试析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学生职业意识培养路径[J]现代德育,2018(8)
关键词:职业素养;德育教学;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从娃娃抓起。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未来产业大军的重任,不仅要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能操作型人才为目标,同时,也要把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作为核心工作,贯穿于育人全过程。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遵守的行为规范,简单地说,是指一个从事职业的人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完成工作任务时所体现的素质和能力,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职业技能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或培训获得,然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之中。
二、中职学校职业素养培养的现况
(一)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度偏低
当前,虽然职业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在政府、学校以及不少家长看来,中职学校最典型特征就是职业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成功就业。因此职业院校更为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对于德育的重视不够。评价一所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往往具有以下指标:技能大赛的获奖情况、教师的学历资历、科研成果、学校的硬件设备等,而作为学校软条件的德育文化环境所被賦予的权重却非常有限,德育教育陷入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却不重要的怪圈;评价一个中职生是否优秀的考核标准往往是该生是否在技能大赛上获奖,能否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而较少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表现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职业教育视野的局限性,导致长期以来中职院校普遍缺少一整套系统完善的中职德育模式。
(二)德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落后
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以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为主,德育的内容与形式相对比较单一。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道德知识灌输与宣讲,但是寓教于乐的程度、教育性与观赏性的融合还有待提高。由于在单向教学过程中,德育的重点放在防范、纠正和惩罚学生的错误行为上,多是采用禁止、批评指责等硬性要求强迫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较少关注学生的情感与可接受程度,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被漠视,需要和情感被忽视。另外,在不少老师看来,德育教学内容空泛,门槛较低,任何专业的老师都可以讲授,这就导致德育教师的水平参次不齐,科学健全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无法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中职生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缺失
调查发现,作为中考的失利者,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选择上职业学校实属无奈之举。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生的学习缺乏目的性和主动性,在培养专业理论学习的兴趣有一定难度。特别是走上实习岗位或者就业之前,有的学生缺乏职业意识,贪图安逸享乐,具体表现为怕苦、怕累,不能虚心接受批评,做事情没有耐心、缺乏工作热情和合作意识。再加上年龄偏小,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中职生甚至把金钱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甚至是唯一目标。在交友、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就业择业中,优先考虑是否会给自己带来个人利益和好处,责任意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缺乏。
三、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永续动力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黄炎培指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种教育名曰职业教育。”因而,鼓励个性发展、提升人文素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职业教育的育人属性,使得它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完善的职业素养,这种职业素养要以道德品质为基础,以人文素质为依托,以从业能力和环境适应力为核心。大量的优秀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不仅能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也可以提高学校的美誉度,从而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就业市场,为学校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二)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职业素养“冰山理论”认为,个人的知识技能可作为浮在水上1/8的冰山,而隐藏在水面下的7/8的隐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工作作风才是决定个人职业生涯是否成功的关键。一个拥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中职生,不仅能够顺利实现就业,而且在职业生涯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迅速调整好自己,以新的思维方式和心态面对压力和挑战,从而获得更多的机遇和上升空间。敬业、乐业、创新、持之以恒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不仅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三)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最核心的资源。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企业员工的竞争。企业员工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职业素养也是企业选人用人的第一标准。拥有一批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职业习惯的高素质员工,不仅能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使企业获得高效率和高效益,还可以使企业内部富有创造力和活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德育课教学中加强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对策
(一)以儒家文化为载体,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职业道德相融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就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核心“忠、孝、仁、义、礼、智、信”构筑起君子人格的基本框架,对中职生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儒家德育思想中的“仁爱”、“诚信”、“贵和”、“持中”、“孝悌”、“积善成德”等来丰富中职德育内容,通过巧用儒家文化的感化力量,将儒家文化的精髓与职业道德中所提倡的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乐于奉献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中职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使其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有所规范,不断提高其职业道德和职业认同感。同时,巧用国学经典资源,美化、亮化各处布局,对学校的走廊、宣传窗、教室、围墙、读书角进行布置,放大其育人功能,提高儒雅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儒家文化厚植于心。 (二)以生活化的德育为媒介,有效缩短职业素养与理论知识距离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明确指出,教育本质在生活中,而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即为生活而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也提到,德育教学应遵循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三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基于此,德育要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的固有印象,就必须用一种更为接地气的方式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通过设计出生活化的系列德育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学生具体的学习内容、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日常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在每一次课堂实践中让学生体验工作情境,感受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内化、升华,从而提升、发展学生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设置情境,走入生活----知行统一,探究生活---课堂升华,回归生活。这种三段式的教学模式,不僅有助于克服德育的高原现象,同时还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中职德育生活化项目一览表
序号 课程教学内容 生活化教学主题
1 树立职业理想 清清醒醒过一生、我的魅力人生、我的未来我做主
2 增强职业意识 今天我值日、感知企业的温度、
3 培养职业道德 我是合格的实习生、职场菜鸟大通关
(三)以特色的德育校本教材为补充,激发学生的共鸣和学习兴趣
在德育教材的选择上,大部分学校选用的是国家规定教材,这类教材时代特征鲜明,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虽然知识系统符合传统教学的习惯,但是存在针对性和特色不足的问题,不利于与现实接轨,不足以吸引中职学生的眼球,激发其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材料的选取上再补充一些有针对性、现实性强的教学资源。以学校作为本位和阵地,在了解和掌握了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开发和编制的校本教材很好的满足了这一需求。由于校本课程中的德育相关素材是学生周边的甚至是耳熟能详、触手可及的优秀毕业生的故事与典型事迹,以及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连的社会热点,而不是学生们陌生的、毫无亲切感的陈旧的德育内容和空洞描述,学生更容易从这些真实案例中感受到在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上他们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从而激励学生依靠榜样的力量,认真学习,踏实工作,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创造新生活,实现个人价值。
(四)利用网络平台,把用人单位需求引入德育课课堂教学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发生作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学校和学生本身,更多地要关注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除了日常德育课堂上的培养和熏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建立相应的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能够及时感受到社会和工作岗位的氛围。比如在课堂教学时通过信息化手段,把用人单位的专家讲座引进课堂,通过讲座使学生对于企业文化和用人标准有所了解;另外可以通过课后拓展活动,把学生带到用人单位进行职业体验和学习,也可以通过组织相关的知识竞赛和职场模拟等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网络资源的丰富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可以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标,创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和载体,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技能、传播思想,更要努力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多育人才、育好人才。
参考文献:
[1]韩静.基于儒家文化的德育模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5)
[2]王雁.对乌鲁木齐市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思考[J].现代德育,2019(1)
[3]江卫君.中职德育生活化教学改革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12)
[4]华国智.试析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学生职业意识培养路径[J]现代德育,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