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蔬菜生产乃至整个蔬菜产业的发展,对于生态比较脆弱的白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关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直接影响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蔬菜产业已经成为白城市发展避灾农业、精品农业、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
1.蔬菜生产发展现状
白城市地处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交通便利,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具有发展蔬菜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白城市蔬菜生产在全国已小有名气,曾召开过全国蔬菜生产现场会。近年来,白城市的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全市辣椒、蔬菜播种面积共5.7万公顷。总产量14亿公斤,总上市量12.4亿公斤,总产值16.9亿元。其中,红干椒播种面积共1.5万公顷,总产量0.61亿公斤,总产值近5.66亿元。全市年上市蔬菜约10大类70多个品种。全市共有蔬菜批发市场6个,零售(超市)市场29个,蔬菜商店1280个,年交易量8.8亿公斤,交易额20.24亿元。其中, 市区蔬菜农贸批发市场2个,室内零售(超市)市场12个(不包括露天马路市场)。尽管蔬菜生产有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1认识不到位 白城市曾经是蔬菜生产的先进地区,曾经吸引了本省及外省的参观取经者。但是,囿于传统农业观念的束缚,没有把蔬菜当成一项产业来谋划,没有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规划,致使出现了蔬菜生产发展缓慢、停滞不前的局面。
1.2规模效益差 由于土地有限,思想观念落后,尽管有许多菜农掌握了比较全面的技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个体优势仍然难以变成整体合力、形成规模。同时,松散的种植习惯也导致了种植方面的随意性,因此,没有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种,也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种菜大户和专业村屯。向外批发蔬菜数量不足、难以推销,由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菜农收入受到了很大影响。
1.3资金投入少 近年来市区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取得较大突破,但是落地项目中蔬菜加工企业极少,信贷资金用于蔬菜产业发展的更是微乎其微。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蔬菜棚舍和设备老化、陈旧,严重影响了蔬菜的生产能力。目前,白城市共有温室和大棚近70000栋,但其中有近万个棚舍需要更新改造,11000个配套设施需要更换。另外,由于缺少资金投入,也使蔬菜生产方面许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受到制约。
1.4政策扶持弱 多年来没有连续的蔬菜生产扶持政策,影响了广大菜农种菜和扩大生产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现行的惠农政策与菜农无缘,致使蔬菜生产成本提高,收益下滑,年轻一代多数选择外出打工,菜农中35岁以下的仅占5%,蔬菜生产有后继乏人之忧。
1.5品牌意识淡 一直以来,市区蔬菜生产始终处于传统的民间自发状态,没有真正把自己的种植优势及所占有的品种优势打造成知名品牌,虽然申请了“保平春”牌蔬菜、“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洮儿河红”牌酱菜等多个商标和认证以及省认定的几个无公害绿色蔬菜品种,但事实上却没有过硬的产品做支撑,致使一些已经申请的商标无法使用。
1.6市场功能低 由于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加之缺少经纪人,信息不畅,蔬菜生产和销售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市区内虽有多家蔬菜批发市场,但没有统一管理、统一规范,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恶意竞争。而且经营层次较低,市场功能不全,只发挥了接受外来蔬菜的功能,成规模外运本地蔬菜,拉动蔬菜生产的功能发挥极弱。另外,供求信息系统、检测仪器设备等缺乏,市场内没有设立检测机构,无法区分蔬菜品质,因没有准入标准和检测手段,致使外地菜对本地蔬菜价格造成冲击,也影响农民收益和种植积极性。
2.今后一个时期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白城市的蔬菜生产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一是有着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区位,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二是有着适宜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水利资源,水浇地面积达到95%以上,产地无污染,完全能够满足绿色食品生产的需要;三是有着成熟的种植技术和良好的种植习惯;四是有着稳定的市场和强烈的需求;五是有着客观的比较效益,露地蔬菜亩均净收入2000元,大约是粮食收入的2.5倍。大棚和温室种植的收益更高,大棚蔬菜每亩年均收入在15000元以上,日光温室每亩年均收入在22000元以上。蔬菜生产的高效益,对农民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就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2.1摆上位置,加强领导 白城市具有独特的蔬菜生产发展优势,是今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当把蔬菜当成一项产业去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在大力扶持发展蔬菜生产的同时,要抓紧建立完善蔬菜产业发展协会,研究解决蔬菜产业发展中得生产、销售、加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
2.2科学规划,明确目标 明确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按照建设吉林省西部地区的蔬菜生产集散地的思路合理制定蔬菜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且采取得力措施:一是开发优势蔬菜产业带,加强种植基地建设。二是建立起内外蔬菜生产的规模,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科技园建设。三是建立起内外蔬菜运输、销售的绿色通道,促进蔬菜技术的交流和互补。四是建立起经营层次高、功能健全的市场体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集散地。五是支持、鼓励蔬菜加工企业的发展,使其具有一定的蔬菜加工升值能力。
2.3加大投入,保证发展 为了加快蔬菜产业的发展,应将其纳入项目管理,并积极申报和争取项目资金。同时,应充分发挥集体、个人、银信部门等多方面的作用,增加投入,加强蔬菜产区内的交通、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建棚舍和对老化、陈旧棚舍的更新改造。另外,财政也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引进新品种、新菜种的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以及生产设施的建设。
2.4出台政策,扶持鼓励 应积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应研究科学计算菜农土地的新方法,参照有关政策,使菜农能享受到与粮农同样的优惠。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应与银信部门协调,对积极从事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放宽抵押贷款条件。三是政府应与保险机构协调,根据国家对农业的产业保险政策,研究制定蔬菜产业的保险政策,化解蔬菜生产的风险,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四是政府应组织交警、路政、工商及运管等部门,出台一些政策减轻菜农负担。
2.5依靠科技,打造品牌 应大力推广良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与农科院所和大专院校搞好协作,瞄准市场需求和蔬菜发展动态,积极进行蔬菜新品种的研究和试验推广工作,引进和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名优蔬菜新品种。在巩固现有大棚、地膜覆盖等技术的同时,着力发展滴灌、温室栽培、无土栽培等技术。大力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材料、新农药、新肥料和新机具,提升蔬菜产量、质量和档次。在做大、做优、做响已有品牌的同时,不断培育一批品质优良、受消费者好评的名优蔬菜品种,加大产品注册商标、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认证工作力度,打造一批新品牌参与市场竞争,靠品牌优势占领和扩大市场。
2.6做强市场,发挥作用 应以现有市场为基础,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细化分工、建立起功能齐备的市场体系,形成蔬菜的集散地。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蔬菜规模化生产,进而吸引民间资本的加入,缓解财政资金紧张的压力,而且可以带动包装、贮藏和运输等行业的发展,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市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实现销售渠道的稳定和畅通,进一步提高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在市场体系建设中,还要注重配套设施建设,以生产销售无公害蔬菜为目标,建立检测检疫体系并逐步推进市场准入制度。
1.蔬菜生产发展现状
白城市地处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交通便利,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具有发展蔬菜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白城市蔬菜生产在全国已小有名气,曾召开过全国蔬菜生产现场会。近年来,白城市的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全市辣椒、蔬菜播种面积共5.7万公顷。总产量14亿公斤,总上市量12.4亿公斤,总产值16.9亿元。其中,红干椒播种面积共1.5万公顷,总产量0.61亿公斤,总产值近5.66亿元。全市年上市蔬菜约10大类70多个品种。全市共有蔬菜批发市场6个,零售(超市)市场29个,蔬菜商店1280个,年交易量8.8亿公斤,交易额20.24亿元。其中, 市区蔬菜农贸批发市场2个,室内零售(超市)市场12个(不包括露天马路市场)。尽管蔬菜生产有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1认识不到位 白城市曾经是蔬菜生产的先进地区,曾经吸引了本省及外省的参观取经者。但是,囿于传统农业观念的束缚,没有把蔬菜当成一项产业来谋划,没有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规划,致使出现了蔬菜生产发展缓慢、停滞不前的局面。
1.2规模效益差 由于土地有限,思想观念落后,尽管有许多菜农掌握了比较全面的技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个体优势仍然难以变成整体合力、形成规模。同时,松散的种植习惯也导致了种植方面的随意性,因此,没有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种,也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种菜大户和专业村屯。向外批发蔬菜数量不足、难以推销,由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菜农收入受到了很大影响。
1.3资金投入少 近年来市区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取得较大突破,但是落地项目中蔬菜加工企业极少,信贷资金用于蔬菜产业发展的更是微乎其微。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蔬菜棚舍和设备老化、陈旧,严重影响了蔬菜的生产能力。目前,白城市共有温室和大棚近70000栋,但其中有近万个棚舍需要更新改造,11000个配套设施需要更换。另外,由于缺少资金投入,也使蔬菜生产方面许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受到制约。
1.4政策扶持弱 多年来没有连续的蔬菜生产扶持政策,影响了广大菜农种菜和扩大生产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现行的惠农政策与菜农无缘,致使蔬菜生产成本提高,收益下滑,年轻一代多数选择外出打工,菜农中35岁以下的仅占5%,蔬菜生产有后继乏人之忧。
1.5品牌意识淡 一直以来,市区蔬菜生产始终处于传统的民间自发状态,没有真正把自己的种植优势及所占有的品种优势打造成知名品牌,虽然申请了“保平春”牌蔬菜、“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洮儿河红”牌酱菜等多个商标和认证以及省认定的几个无公害绿色蔬菜品种,但事实上却没有过硬的产品做支撑,致使一些已经申请的商标无法使用。
1.6市场功能低 由于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加之缺少经纪人,信息不畅,蔬菜生产和销售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市区内虽有多家蔬菜批发市场,但没有统一管理、统一规范,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恶意竞争。而且经营层次较低,市场功能不全,只发挥了接受外来蔬菜的功能,成规模外运本地蔬菜,拉动蔬菜生产的功能发挥极弱。另外,供求信息系统、检测仪器设备等缺乏,市场内没有设立检测机构,无法区分蔬菜品质,因没有准入标准和检测手段,致使外地菜对本地蔬菜价格造成冲击,也影响农民收益和种植积极性。
2.今后一个时期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白城市的蔬菜生产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一是有着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区位,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二是有着适宜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水利资源,水浇地面积达到95%以上,产地无污染,完全能够满足绿色食品生产的需要;三是有着成熟的种植技术和良好的种植习惯;四是有着稳定的市场和强烈的需求;五是有着客观的比较效益,露地蔬菜亩均净收入2000元,大约是粮食收入的2.5倍。大棚和温室种植的收益更高,大棚蔬菜每亩年均收入在15000元以上,日光温室每亩年均收入在22000元以上。蔬菜生产的高效益,对农民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就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2.1摆上位置,加强领导 白城市具有独特的蔬菜生产发展优势,是今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当把蔬菜当成一项产业去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在大力扶持发展蔬菜生产的同时,要抓紧建立完善蔬菜产业发展协会,研究解决蔬菜产业发展中得生产、销售、加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
2.2科学规划,明确目标 明确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按照建设吉林省西部地区的蔬菜生产集散地的思路合理制定蔬菜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且采取得力措施:一是开发优势蔬菜产业带,加强种植基地建设。二是建立起内外蔬菜生产的规模,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科技园建设。三是建立起内外蔬菜运输、销售的绿色通道,促进蔬菜技术的交流和互补。四是建立起经营层次高、功能健全的市场体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集散地。五是支持、鼓励蔬菜加工企业的发展,使其具有一定的蔬菜加工升值能力。
2.3加大投入,保证发展 为了加快蔬菜产业的发展,应将其纳入项目管理,并积极申报和争取项目资金。同时,应充分发挥集体、个人、银信部门等多方面的作用,增加投入,加强蔬菜产区内的交通、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建棚舍和对老化、陈旧棚舍的更新改造。另外,财政也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引进新品种、新菜种的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以及生产设施的建设。
2.4出台政策,扶持鼓励 应积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应研究科学计算菜农土地的新方法,参照有关政策,使菜农能享受到与粮农同样的优惠。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应与银信部门协调,对积极从事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放宽抵押贷款条件。三是政府应与保险机构协调,根据国家对农业的产业保险政策,研究制定蔬菜产业的保险政策,化解蔬菜生产的风险,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四是政府应组织交警、路政、工商及运管等部门,出台一些政策减轻菜农负担。
2.5依靠科技,打造品牌 应大力推广良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与农科院所和大专院校搞好协作,瞄准市场需求和蔬菜发展动态,积极进行蔬菜新品种的研究和试验推广工作,引进和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名优蔬菜新品种。在巩固现有大棚、地膜覆盖等技术的同时,着力发展滴灌、温室栽培、无土栽培等技术。大力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材料、新农药、新肥料和新机具,提升蔬菜产量、质量和档次。在做大、做优、做响已有品牌的同时,不断培育一批品质优良、受消费者好评的名优蔬菜品种,加大产品注册商标、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认证工作力度,打造一批新品牌参与市场竞争,靠品牌优势占领和扩大市场。
2.6做强市场,发挥作用 应以现有市场为基础,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细化分工、建立起功能齐备的市场体系,形成蔬菜的集散地。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蔬菜规模化生产,进而吸引民间资本的加入,缓解财政资金紧张的压力,而且可以带动包装、贮藏和运输等行业的发展,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市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实现销售渠道的稳定和畅通,进一步提高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在市场体系建设中,还要注重配套设施建设,以生产销售无公害蔬菜为目标,建立检测检疫体系并逐步推进市场准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