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品德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结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际,谈几点尝试与体会:
一、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品德课堂充满活力
儿童的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引起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而,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品德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如: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我先用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创设了“危险无处不在”的生活情境,给孩子敲响安全的警钟,所用的图片与录像都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让孩子有一种真实感。XX小区活活烧死五岁小女孩,XX小区一位一年级女生在假期被邻居杀害等。然后让孩子寻找身边的危险,孩子们从家庭、小区、路上、学校等生活场景中列举一些危险实例。从这些身边的真实案例中,我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只有树立安全意识,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危险。我又设计了一个小品表演环节:我们要远离危险,但是遇到下面危险我们应该怎么办呢?(1)家里着火。(2)放学途中遇坏人。(3)有人落水。通过生活情境表演来巩固所学知识,体会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正是这些源于生活的素材,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动机,使学生对安全的认识提高了,自我保护与防护能力也增强了。
又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我启发学生: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在家中父母是如何关心、疼爱自己的?由于父母的疼爱表现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家中能够体现父母关爱的地方很多,通过寻找,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了许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中,都蕴藏着父母深深的爱。如在炎热的夏日里,母亲为自己扇风;在过生日时,父母准备丰盛的晚餐和精美的礼品;在自己生病时,父母守候在病房里…当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一件件小事都凝聚着父母的爱时,真实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无处不在。有了这些真实体验,当教师要求学生讲述父母疼爱自己的故事时,孩子们跃跃欲试。孩子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一种真情的流露。
二、以游戏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活动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大特点。遵循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来组织活动,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第五册品德教材中从“自画像”“猜猜他是谁”到“为父母过生日设计活动方案”,处处闪烁着游戏的魅力。教学中,我们经常组织儿童开展比较喜欢的各种活动,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如教学《我不耍赖皮时》,我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孩子们亲身参加“击鼓传花”游戏。游戏前老师提出规则,鼓声停,花在谁手里,谁就要表演节目。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们懂得了大家共同遵守规则,才能玩得好、玩得愉快,并能增进同学间的友爱。
三、以角色转换为途径,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自我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如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时,为了能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我让学生回家假想一下和父母换角色:自己就是这个家庭的父亲或者母亲,父母假如就是你的孩子,你每天要承担多少事情?通过这么角色转换,学生突然觉得当个父母真的不容易,现在的我应该做父母的小帮手,而不能做父母的“小烦恼”。一位同学充满深情地说:“我体会到了父母每天烧饭菜很辛苦,而我有时还嫌菜难吃。我真是太不对了。以后,我一定要让爸爸妈妈开心快乐,多和父母换角色,让他们多多休息。”
四、以多元评价为手段,激发学生探究与表现的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有效的评价就是一种激励性的评价,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寻求进一步探究与表现的欲望。
1.教师评价
对学生品德学习的评价应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重视学生活动的态度小学德育论文,情感和行为习惯以及学习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考和创意等。其次,可适当采用延迟性评价。因为学生的良好品德,生活技能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内化,因此,教师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不要过早地轻易地就给学生下定论。
2.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发扬自身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使评价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激励、调节作用。如:让学生自己评价在家中帮助父母做家务情况等。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如上《自画像》时,在让学生“画画、写写我自己”后,可以让同桌两人互相评价对方画得怎么样,写的个人特点是否符合实际,从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4.家长评价
让家长参与学生的日常过程性评价,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如学完《家庭树》一课,让学生回家画画家庭关系图,可以请家长联系实际,如实予以评价。
总之,“未来文盲不是不识字的,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21世纪是一个知识激增的世纪,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有立足之地的世纪。而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今后,我们应根据学科和学生年龄特点,运用多种策略,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品德课堂充满活力
儿童的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引起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而,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品德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如: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我先用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创设了“危险无处不在”的生活情境,给孩子敲响安全的警钟,所用的图片与录像都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让孩子有一种真实感。XX小区活活烧死五岁小女孩,XX小区一位一年级女生在假期被邻居杀害等。然后让孩子寻找身边的危险,孩子们从家庭、小区、路上、学校等生活场景中列举一些危险实例。从这些身边的真实案例中,我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只有树立安全意识,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危险。我又设计了一个小品表演环节:我们要远离危险,但是遇到下面危险我们应该怎么办呢?(1)家里着火。(2)放学途中遇坏人。(3)有人落水。通过生活情境表演来巩固所学知识,体会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正是这些源于生活的素材,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动机,使学生对安全的认识提高了,自我保护与防护能力也增强了。
又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我启发学生: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在家中父母是如何关心、疼爱自己的?由于父母的疼爱表现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家中能够体现父母关爱的地方很多,通过寻找,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了许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中,都蕴藏着父母深深的爱。如在炎热的夏日里,母亲为自己扇风;在过生日时,父母准备丰盛的晚餐和精美的礼品;在自己生病时,父母守候在病房里…当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一件件小事都凝聚着父母的爱时,真实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无处不在。有了这些真实体验,当教师要求学生讲述父母疼爱自己的故事时,孩子们跃跃欲试。孩子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一种真情的流露。
二、以游戏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活动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大特点。遵循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来组织活动,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第五册品德教材中从“自画像”“猜猜他是谁”到“为父母过生日设计活动方案”,处处闪烁着游戏的魅力。教学中,我们经常组织儿童开展比较喜欢的各种活动,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如教学《我不耍赖皮时》,我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孩子们亲身参加“击鼓传花”游戏。游戏前老师提出规则,鼓声停,花在谁手里,谁就要表演节目。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们懂得了大家共同遵守规则,才能玩得好、玩得愉快,并能增进同学间的友爱。
三、以角色转换为途径,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自我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如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时,为了能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我让学生回家假想一下和父母换角色:自己就是这个家庭的父亲或者母亲,父母假如就是你的孩子,你每天要承担多少事情?通过这么角色转换,学生突然觉得当个父母真的不容易,现在的我应该做父母的小帮手,而不能做父母的“小烦恼”。一位同学充满深情地说:“我体会到了父母每天烧饭菜很辛苦,而我有时还嫌菜难吃。我真是太不对了。以后,我一定要让爸爸妈妈开心快乐,多和父母换角色,让他们多多休息。”
四、以多元评价为手段,激发学生探究与表现的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有效的评价就是一种激励性的评价,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寻求进一步探究与表现的欲望。
1.教师评价
对学生品德学习的评价应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重视学生活动的态度小学德育论文,情感和行为习惯以及学习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考和创意等。其次,可适当采用延迟性评价。因为学生的良好品德,生活技能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内化,因此,教师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不要过早地轻易地就给学生下定论。
2.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发扬自身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使评价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激励、调节作用。如:让学生自己评价在家中帮助父母做家务情况等。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如上《自画像》时,在让学生“画画、写写我自己”后,可以让同桌两人互相评价对方画得怎么样,写的个人特点是否符合实际,从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4.家长评价
让家长参与学生的日常过程性评价,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如学完《家庭树》一课,让学生回家画画家庭关系图,可以请家长联系实际,如实予以评价。
总之,“未来文盲不是不识字的,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21世纪是一个知识激增的世纪,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有立足之地的世纪。而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今后,我们应根据学科和学生年龄特点,运用多种策略,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