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bb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毕业生就业,是学生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高校生存、发展之本。本文从社会环境、高校建设及毕业生自身等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力求明晰工作思路,增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就业困难 原因 指导对策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政策的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着其劳动就业状况。大学生选择职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濟增长速度减缓,整个社会就业工作面临着新增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的局面,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本来吸纳量较大的中小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裁员计划,大学生的就业更加困难。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尽管党中央、国务院相当重视,不断推出了相关的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但由于有些地方在政策的贯彻落实方面做得不够,再加上体制运行机制及社会关系不平等竞争影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2.用人单位择人标准的影响。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基本上没有一个整体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不注重培养和储备人才,在选人用人方面基本上是“临时抱佛脚”,缺多少招多少,而且喜欢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不愿意招聘高校毕业生,不愿意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有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就这样说:“大学生有可塑性,但他们不知天高地厚,激情高,非常容易跳槽,我们不希望出现投资后而没有得到回报,所以宁愿招聘有社会工作经验的,一是他们无需再培训,节约成本;二是他们工作的稳定性相对高些。”还有一些企业选拨人才时,缺乏用人的科学依据,不注重人职匹配,出现人才“透支”现象,可以用专科生的岗位,非本科生不招,可以用本科生的岗位,非研究生不招,造成受聘人员水平、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人才资源严重浪费。甚至有些用人单位在招人时存在性别、体貌、毕业学校和生源地域歧视,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
  (二)高校因素。
  1.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时代走向“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就业也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扩招后,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总量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同层次、专业相似但来自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质竞争,导致研究生不断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岗位,从而导致了高职类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当前科学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频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却相对滞后。很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不是以学生就业和发展为本,而是立足于学校师资条件,相当一部分学校盲目追求上规模、求数量,盲目追求专业设置的大而全,忽视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忽视内涵发展的重要性,结果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结构性矛盾。而且,高校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和能力培养,忽视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使得毕业生缺乏人文精神,缺乏创新意识,最终导致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就业。
  3.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不完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流于形式,单纯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在学生进入毕业班后才开展,内容单调,基本上是目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信息收集、就业技巧、就业心理准备等方面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市场的需求,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忠诚度、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意识等方面的培训。虽然有些学校也从新生开始上就业指导课,但大多数都是流于形式,一个专业或者一个年级的学生在一起上课,缺乏针对性,缺乏全程式指导,实效性差。很多学校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教学管理全过程,就业指导工作和教学工作脱节,导致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就业有很大的盲目性。另外,学校在提供就业服务的过程中,出现所提供的就业信息渠道比较狭窄,就业指导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现象,特别是就业指导工作属于起步阶段的高职院校表现得更为明显,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大多数以党政干部为主,有些甚至是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人员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太少,而且缺少高质量的就业指导课的教材。
  (三)学生自身因素。
  1.择业观念的问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较高,在择业的过程中不切实际地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职业岗位,就业观念还比较陈旧,普遍喜欢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就业,而不愿意到边远的落后山区。有的毕业生甚至还存在着严重的依靠思想,寄希望于学校提供良好的就业单位。同时,毕业生功利主义较为突出,对薪资的期望值相对较高。如我校的调查发现,有39.6%的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应付给他们的薪酬范围为1500—2000元/月;24.2%的大学生认为薪酬范围应为2000—2500元/月。而通过对用人单位调查发现,57.8%的用人单位给出的薪酬范围为1000—1500元/月,8.6%的用人单位定出1000元以下的薪酬。
  2.自身综合素质的问题。高职学生既有来自于高考第三批录取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又有来自职高、中专,或技校的毕业生。他们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且总体水平较低;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相比,他们显得过于悲观,自信心不足,突出表现为学习动力不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生活的自律性较差等。由于目前的教育体制比较重视教学的质量,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培养,而且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意识缺乏,许多学生上大学后失去了目标与追求,缺乏个人学习和发展的动力,缺乏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意识,缺乏诚信品质、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有关个人形象设计、求职简历、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就业技能,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对策
  (一)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紧跟就业市场的需求,按照学校发展规划和自身办学条件,通过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安排教师下企业,深入了解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开发新专业。不断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注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企业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深入基层,感受民生,服务社会,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顶岗实习,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学习本专业的先进技术理念,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综合专业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可以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实习工厂,也可以校企合作建立校外的“托管生产线”,缩短传统课堂学习和企业生产环节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向企业家学习创业精神,向技术人员学习技术,向生产工人学习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劳动态度。通过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双方共同制定切合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的教学教材、课程改革、实践实训等一体化培养模式,把就业工作与校外实践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让学校和企业达到双赢。
  2.创新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高职院校首先要做好招聘信息的收集和传递工作,改变以往被动传递招聘信息的做法,做学生的急先锋,主动深入社会,加强与校友、校外实践基地、青年企业家协会、人才交流中心等人员和机构的联系,通过利用好网络平台,包括E-mail、QQ、飞信等,及时有效地为毕业生传递相关的就业信息。其次是聘请一些行业人士走进课堂,为大学生讲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邀请校友回校开展座谈会,进行经验介绍,使毕业生了解相关的就业技巧和注意事项,做好就业心理的准备,并及时了解自我、调整自我、定位自我。开展学长辅导计划工作,从一年级开始,组织校友对在校生进行跟踪指导,使他们及时了解社会需求,明确学习目标。再次是转变工作思路,变就业指导为职业指导,变群体性指导为个别性指导,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突出重点地开展职业指导服务工作,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通过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学生客观理解自我,了解职业兴趣、职業取向,判定个性特征和职业动机需求水平,并为其提供发展潜力和发展建议指导。最后是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建设,经常性开展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训,并逐步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二)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转变观念是根本,刚刚毕业的学生应该紧密结合社会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适当的就业期望,牢固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和“终身学习,不断发展”的就业观念。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要破除“一次就业终身、稳定工作到退休”的传统就业观念。迟就业不如早就业,不求一步到位,先将就业问题解决,工作一段时间后,随着知识、能力、经验的提高和增加,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新选择更理想的职业岗位。对职业岗位的挑选要用发展的眼光,要把个人的专业发展作为择业的第一要素,摒弃只看薪酬,不看发展的观念。加强对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学习,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社会工作经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以后成功就业打下基础。
  (三)社会:政府加强政策调控,企业树立科学用人观念。
  政府要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供需见面会、网上招聘会及行业性的供需见面会,积极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打破地域限制,消除人为市场分割,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要加大对就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完善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鼓励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大学生到非公有制单位也能享受到各种保险福利。要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正确引导、合理安排大学生就业,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要解放思想,转变用人观念,做到按需用人,规范招聘程序,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不断加强人才储备,树立科学的用人效益观。不断加强与高职院校有效联系与合作,沟通信息,以调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内容。企业还要与高职院校建立长期的人才供需信息交流与合作关系,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而言之,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观念上的问题,又有制度、体制上的问题,需要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政府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积极配合,不断转变观念,理性分析各种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积极探索各种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现状,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蒋乃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155-156.
  [2]姚慧文.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39-40.
其他文献
通过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的有机结合,加强和提高视唱练耳的教学效果,使两种唱名能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在当前高校素质拓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素质拓展活动缺乏统筹规划、科学引导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必将影响整体育人效果与质量。大学生素质拓展“教学化”模式通过素质拓展的
目的:提高医务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预防能力。方法:通过研究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路径,分析此类疾病对医务人员造成的损害,探索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医务人员掌握科学的预
目的:探讨用功能矫治器(FR-1)治安氏2类1分类错He,矫治前后舌的形态、位置和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个体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舌体形态有改变,随着口腔功能间隙增大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喹硫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将5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西酞普兰合并喹硫平治疗)29例和对照组(西酞普兰单用治疗)27例,疗程8周。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和必要手段,能够最直接地进行师生间的交流,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巧妙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
为研究雾化喷嘴的流量特性对喷雾增湿系统冷却效果的影响,对喷嘴采购提供参考,以计算流体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某600MW直接空冷单元数值计算模型,采用离散相模型对液滴轨迹
医学生的临床实习阶段在整个大学的学习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临床实习期间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医学生毕业后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以及对下一时期能否接受更高层次的医学
暂态电压质量是优质供电的关键要素,提出了计及暂态电压质量服务的统一输电定价模型。暂态电压质量服务定价的关键是根据不同的用户特性,进行差别定价。运用电力市场的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