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出现的一种极端反应,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将直接导致出现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许多中等卫校的临床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从教之初的豪情壮志与新鲜感荡然无存,对教育教学再无激情,得过且过的念头日渐强烈,原先可爱的学生似乎变得令人生厌。随着事业目标的缺失,荣誉感的失落,成就感的无法满足,临床教师产生放弃在中等卫校当教师的想法,更愿意弃教从医。此即中等卫校临床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临床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
一、临床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 职业自信日渐消减。中等职业教育整体面临着出路何在的窘况,中等卫校也概莫能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中等卫校已成为普通高中的候补角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人们心目中的评价指数呈下降趋势。学校再无录取分数线之说,生源质量日渐下降,学生多为学困生,甚至是双差生,因上不了普通高中才退而求其次读卫校。这就决定了中等卫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高,社会上鄙薄中等职业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社会地位的下降造成中等卫校临床教师缺乏应有的职业自信。
2.横向比较引发失落。中等卫校的临床教师很自然地将自身职业与相近职业的人群作比较。与普通高中教师相比,缺少高考升学率这一直观的衡量尺度,没有尖子生考取名牌大学的轰动效应,不具备成为“名师”的机会与条件。就卫校的进口而言,先天注定不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从卫校的出口来看,势必无法获得“桃李满天下”的殊荣。培养目标的局限决定了中等卫校临床教师的成就感只能是隐性的、非短期的。与师范院校毕业的同事相比,临床教师则多了一重压力和困扰,同是大学毕业,而且自己还是长学制的,进了卫校并不就能马上上岗,还必须补修教育学、心理学及格以及通过普通话考级方能获得教师资格认定。临床教师最容易与医院医生相比较,同样是医学院校本科毕业,在医院工作的医生无论是社会地位、专业发展、业务水平以及明里暗里的经济收入均是卫校临床教师所无法企及的,这就令中等卫校众多临床教师不由产生自卑、自怨、不平的心态。加之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双师型”要求,临床教师在承担教育教学重负之外更兼有临床医疗的辛苦和风险。诸多因素,导致临床教师滋生无奈和惰性。
3.岗位特殊消蚀激情。临床教师承担着教学和医疗的双重重负,既当教师又当医生,有的还兼任行政工作或班主任工作,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他们较其他教师承载着更沉重的压力和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短短几年间必须应付接踵而来的各种考试,教师资格考试、医师资格考试,教师和卫生两个系列的职称申报和考试,为晋升职称撰写论文、参编著作、设计课题、恶补外语、苦学计算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于这些方面。担任班主任从事学生管理则更是全天候保姆,思想上时刻紧绷着学生安全这根弦,不敢有丝毫懈怠,精神高度紧张。若是担任行政工作,还要处理大量的烦琐事务,更免不了超负荷运转,精力透支。工作头绪纷繁,时间倍感不足,长此以往,临床教师潜心教学便无从谈起,只能是穷于应付。
教师的教学工作独立性明显,个性化突出,这一点尤以中等卫校为甚。因其学科划分细,开设课程多,有的学科全校仅一名教师,如皮肤病学、针灸学等,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同行,没有集体备课,缺少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既无赞赏,也无监督。由于这一特殊性,学校教学规范对教师教学所起的约束作用是很微弱的,而且多是停留于浅层面。无论是教研室听课检查或全校观摩教学,由于隔行如隔山,听课者大多只是褒贬授课人的基本教学素养,至于教学内容是否反映学科前沿、有无体现课程目标以及与前后章节的联系如何,则无从评说。授课教师讲好了无人看得懂然后给予喝彩,讲砸了无人能够发现然后加以纠正;既然不能向“内行”展示门道,于是只好向“外行”表演热闹了。既无成功感的体验,亦无挫折感的自责。自我要求低的教师乐得逍遥自在,自我要求严格的教师则担心专业的荒疏而不免苦闷焦虑。教学上的这种“孤军作战”,势必造成临床教师学术研究、专业历练、人际关系的自我封闭。
4.评价机制欠科学。传统的教师评价总是以终结性评价为重心,缺少对教师工作现状的分析和诊断,不太关注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尤其在中等卫校,对临床教师工作考评的内容和标准未能反映临床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未能把教师的教学研究、创造性教学、教改实验、临床实践和师生关系等内容引入评价体系。目前较为普遍的状况是,对临床教师工作的评价存在片面化和绝对化,唯一一项直观的评价指标就是学生的评教,其结果却又是全校百分之九十几的教师都能获得学生评教的A等,几乎无人被评为C等,除此之外的其他项目的评价结果也几乎人人相同,整个评价体系的信度和效度都太低,失去了应有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体系中,临床教师在医院临床实践的考评内容也是欠缺的。一些临床教师甚至失去了提高临床业务水平的愿望,只停留于以往的经验,乐于简单重复自己的习惯做法,失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创新教法的兴趣和动力,只是被动地迎合取悦甚至迁就学生以期获得学生评教的优等。长此以往且彼此影响,这一群体就没有了追求学术、崇尚研究、人人上进的氛围,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临床教师的职业倦怠。
二、临床教师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
1.增强自信心,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临床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是对未来的危机感,担心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的改革触及自身利益使自己面临下岗。因此,临床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接受各种继续教育,做到“一专多能”,与时俱进,做到有备无患,增强自信心;也应客观评价自己,知晓自身优势与弱点所在,了解自己事业的可能与限制;在扮演自己的职业角色时,应首先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按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善于发现新的兴奋点,激活自己的精神状态,激发工作热情;切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古训,避免对学生作不切实际的要求,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以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唯有如此才能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有益于师生身心的健康。
2.丰富生活,关爱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可以有效地调节人的情绪,改善人的心态。作为中等卫校的临床教师,尽管工作强度较大,但是无论多么忙碌,都应学会忙里偷闲,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唤起对工作、对生活的兴趣;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在激烈的比赛中排遣郁闷,转移注意,活跃心态。学校方面则应组织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充分发动和积极吸引全体教师参加,以强化教师个体对学校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生活于一定的社会群体,那些缺乏社会支持的人较之经常获得社会支持的人更容易产生不良心理。产生了职业倦怠的心理状态,更应积极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拓宽人际交往范围,多与邻里保持联络,获得理解和尊重;与同事加强联系,分享教学经验,探讨学术问题;或者向三两知己倾诉,释放内心压力。
4.努力实现自我创新。临床教师应学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眼光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独具慧眼地善于从平凡中发现美。例如,有人往往认为自己的职业是“两头不靠岸”,既不能成名医,也不能成名师,事业追求缺乏归宿点。对此,必须看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这双重美誉集于一身,试问世间能有几人有如此幸运,理应认清并善待上天对自己的这一恩赐和惠及。于是在教书育人和临床诊疗的过程中,要努力创新,实现自身价值。在教育教学方面,探索归纳出独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的一颦一笑都不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尽在自己的教育期待;在临床专科方面,刻苦钻研,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总结有效的诊疗方法,创造独具个性的理论成果,提高个人临床声誉。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不断地体验成功,从而强化事业的成就感,增强职业的魅力感,真切感受自我人生价值的不断提升。
5.学校完善评价体系。临床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工作环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工作环境很大程度决定于学校的管理方式,开放、民主的管理和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学校的发展。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应构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与分项相结合的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应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加大过程评价的权重,考察教师不断自我完善的需要、表现和成绩,鼓励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为其提供与同行间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促进教师自觉走上教学、医疗、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唯有如此才能发挥考评的激励效能、约束力量和导向作用,启动临床教师源于内心的发展动力,通过让教师获得良好的绩效评价促进教师的发展。这是防止教师职业倦怠的有力的内在机制。
中等卫校临床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对教师个人、学校工作都存在着或显或隐的危害,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事关中等卫校的的发展和临床教师队伍的稳定。作为中等卫校师资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临床教师要努力摒除自身的职业倦怠,以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始终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始终保持对学生、对患者的爱心,以不懈的努力实现双重职业理想:教书育人,救死扶伤。
一、临床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 职业自信日渐消减。中等职业教育整体面临着出路何在的窘况,中等卫校也概莫能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中等卫校已成为普通高中的候补角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人们心目中的评价指数呈下降趋势。学校再无录取分数线之说,生源质量日渐下降,学生多为学困生,甚至是双差生,因上不了普通高中才退而求其次读卫校。这就决定了中等卫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高,社会上鄙薄中等职业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社会地位的下降造成中等卫校临床教师缺乏应有的职业自信。
2.横向比较引发失落。中等卫校的临床教师很自然地将自身职业与相近职业的人群作比较。与普通高中教师相比,缺少高考升学率这一直观的衡量尺度,没有尖子生考取名牌大学的轰动效应,不具备成为“名师”的机会与条件。就卫校的进口而言,先天注定不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从卫校的出口来看,势必无法获得“桃李满天下”的殊荣。培养目标的局限决定了中等卫校临床教师的成就感只能是隐性的、非短期的。与师范院校毕业的同事相比,临床教师则多了一重压力和困扰,同是大学毕业,而且自己还是长学制的,进了卫校并不就能马上上岗,还必须补修教育学、心理学及格以及通过普通话考级方能获得教师资格认定。临床教师最容易与医院医生相比较,同样是医学院校本科毕业,在医院工作的医生无论是社会地位、专业发展、业务水平以及明里暗里的经济收入均是卫校临床教师所无法企及的,这就令中等卫校众多临床教师不由产生自卑、自怨、不平的心态。加之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双师型”要求,临床教师在承担教育教学重负之外更兼有临床医疗的辛苦和风险。诸多因素,导致临床教师滋生无奈和惰性。
3.岗位特殊消蚀激情。临床教师承担着教学和医疗的双重重负,既当教师又当医生,有的还兼任行政工作或班主任工作,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他们较其他教师承载着更沉重的压力和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短短几年间必须应付接踵而来的各种考试,教师资格考试、医师资格考试,教师和卫生两个系列的职称申报和考试,为晋升职称撰写论文、参编著作、设计课题、恶补外语、苦学计算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于这些方面。担任班主任从事学生管理则更是全天候保姆,思想上时刻紧绷着学生安全这根弦,不敢有丝毫懈怠,精神高度紧张。若是担任行政工作,还要处理大量的烦琐事务,更免不了超负荷运转,精力透支。工作头绪纷繁,时间倍感不足,长此以往,临床教师潜心教学便无从谈起,只能是穷于应付。
教师的教学工作独立性明显,个性化突出,这一点尤以中等卫校为甚。因其学科划分细,开设课程多,有的学科全校仅一名教师,如皮肤病学、针灸学等,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同行,没有集体备课,缺少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既无赞赏,也无监督。由于这一特殊性,学校教学规范对教师教学所起的约束作用是很微弱的,而且多是停留于浅层面。无论是教研室听课检查或全校观摩教学,由于隔行如隔山,听课者大多只是褒贬授课人的基本教学素养,至于教学内容是否反映学科前沿、有无体现课程目标以及与前后章节的联系如何,则无从评说。授课教师讲好了无人看得懂然后给予喝彩,讲砸了无人能够发现然后加以纠正;既然不能向“内行”展示门道,于是只好向“外行”表演热闹了。既无成功感的体验,亦无挫折感的自责。自我要求低的教师乐得逍遥自在,自我要求严格的教师则担心专业的荒疏而不免苦闷焦虑。教学上的这种“孤军作战”,势必造成临床教师学术研究、专业历练、人际关系的自我封闭。
4.评价机制欠科学。传统的教师评价总是以终结性评价为重心,缺少对教师工作现状的分析和诊断,不太关注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尤其在中等卫校,对临床教师工作考评的内容和标准未能反映临床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未能把教师的教学研究、创造性教学、教改实验、临床实践和师生关系等内容引入评价体系。目前较为普遍的状况是,对临床教师工作的评价存在片面化和绝对化,唯一一项直观的评价指标就是学生的评教,其结果却又是全校百分之九十几的教师都能获得学生评教的A等,几乎无人被评为C等,除此之外的其他项目的评价结果也几乎人人相同,整个评价体系的信度和效度都太低,失去了应有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体系中,临床教师在医院临床实践的考评内容也是欠缺的。一些临床教师甚至失去了提高临床业务水平的愿望,只停留于以往的经验,乐于简单重复自己的习惯做法,失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创新教法的兴趣和动力,只是被动地迎合取悦甚至迁就学生以期获得学生评教的优等。长此以往且彼此影响,这一群体就没有了追求学术、崇尚研究、人人上进的氛围,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临床教师的职业倦怠。
二、临床教师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
1.增强自信心,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临床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是对未来的危机感,担心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的改革触及自身利益使自己面临下岗。因此,临床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接受各种继续教育,做到“一专多能”,与时俱进,做到有备无患,增强自信心;也应客观评价自己,知晓自身优势与弱点所在,了解自己事业的可能与限制;在扮演自己的职业角色时,应首先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按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善于发现新的兴奋点,激活自己的精神状态,激发工作热情;切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古训,避免对学生作不切实际的要求,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以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唯有如此才能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有益于师生身心的健康。
2.丰富生活,关爱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可以有效地调节人的情绪,改善人的心态。作为中等卫校的临床教师,尽管工作强度较大,但是无论多么忙碌,都应学会忙里偷闲,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唤起对工作、对生活的兴趣;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在激烈的比赛中排遣郁闷,转移注意,活跃心态。学校方面则应组织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充分发动和积极吸引全体教师参加,以强化教师个体对学校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生活于一定的社会群体,那些缺乏社会支持的人较之经常获得社会支持的人更容易产生不良心理。产生了职业倦怠的心理状态,更应积极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拓宽人际交往范围,多与邻里保持联络,获得理解和尊重;与同事加强联系,分享教学经验,探讨学术问题;或者向三两知己倾诉,释放内心压力。
4.努力实现自我创新。临床教师应学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眼光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独具慧眼地善于从平凡中发现美。例如,有人往往认为自己的职业是“两头不靠岸”,既不能成名医,也不能成名师,事业追求缺乏归宿点。对此,必须看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这双重美誉集于一身,试问世间能有几人有如此幸运,理应认清并善待上天对自己的这一恩赐和惠及。于是在教书育人和临床诊疗的过程中,要努力创新,实现自身价值。在教育教学方面,探索归纳出独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的一颦一笑都不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尽在自己的教育期待;在临床专科方面,刻苦钻研,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总结有效的诊疗方法,创造独具个性的理论成果,提高个人临床声誉。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不断地体验成功,从而强化事业的成就感,增强职业的魅力感,真切感受自我人生价值的不断提升。
5.学校完善评价体系。临床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工作环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工作环境很大程度决定于学校的管理方式,开放、民主的管理和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学校的发展。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应构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与分项相结合的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应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加大过程评价的权重,考察教师不断自我完善的需要、表现和成绩,鼓励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为其提供与同行间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促进教师自觉走上教学、医疗、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唯有如此才能发挥考评的激励效能、约束力量和导向作用,启动临床教师源于内心的发展动力,通过让教师获得良好的绩效评价促进教师的发展。这是防止教师职业倦怠的有力的内在机制。
中等卫校临床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对教师个人、学校工作都存在着或显或隐的危害,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事关中等卫校的的发展和临床教师队伍的稳定。作为中等卫校师资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临床教师要努力摒除自身的职业倦怠,以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始终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始终保持对学生、对患者的爱心,以不懈的努力实现双重职业理想:教书育人,救死扶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