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大到包罗万象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小到课文中的一个标点、一幅插图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巧妙把握时机,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或让学生展开想象给课文配插图,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关键词]语文;插图;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巧妙把握时机,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或让学生展开想象给课文配插图,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对文本情感的体味,又可体现教师活用教材、合理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的能力。而且,这一教学策略还体现了语文和美术学科的结合,即实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
一、图文对照,把握用图的时机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越来越丰富多样,多媒体、表演、活动、朗读……但因为有些教师没有利用好教学资源,没有考虑到利用资源的适时性,导致课堂流于形式,花哨、热闹却低效。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适时地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让这一教学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关于圆明园辉煌景观的文字描述与圆明园残垣断壁的插图,进行对比教学。在对比中,学生会深切地感受到昔日如此辉煌的圆明园因为清朝政府的无能而变成了废墟,生出强烈的遗憾和痛恨之感。又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感受胜利的喜悦后,让学生对照插图想象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举,抒发自己的感想。因为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利用插图这一资源的时机,准确抓住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情感的迸发处,通过读文、读图、说图、写图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极致,使得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作者、编者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自然而然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给文配图,发挥插图的特效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更容易接受,因而直观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为深入的理性认识打好基础。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教师在理解“京张铁路为什么能提前竣工”这一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给文配图。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展开想象,将之转化成直观、形象的图画。从图画中,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工程设计的绝妙,从而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生出敬佩之情。
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很多。如《鲸》,在学习齿鲸和须鲸这两种鲸的喷水形状时,教师可以将这两种鲸的喷水水柱画出来,让学生通过水柱的形状分辨出各是哪一类鲸。又如《蟋蟀的住宅》一课,蟋蟀住宅的高超设计,除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还可以配以插图,在图与文的相互补充印证中去感受蟋蟀的聪明与伟大,感受它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师”。
三、想象图画,延伸文字的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能常常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描述进行画面的想象,有利于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语感的形成、素养的提升。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因为桂林山水多姿多彩的美,单用挂图这一资源是不能完全展现出来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图画,感受桂林之美。
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学生想象的画面会比看到的文字与图画更精彩,在静心默想中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进行领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在交流中让学生与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与激发,会生发出更多绚丽的想象。
总之,在教学时,教师要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尽量做到图中有文、文中有图,即“图文结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想象,让有形的无形的资源融生出更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这样的课堂将更加精彩。
责任编辑:王芸
[关键词]语文;插图;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巧妙把握时机,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或让学生展开想象给课文配插图,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对文本情感的体味,又可体现教师活用教材、合理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的能力。而且,这一教学策略还体现了语文和美术学科的结合,即实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
一、图文对照,把握用图的时机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越来越丰富多样,多媒体、表演、活动、朗读……但因为有些教师没有利用好教学资源,没有考虑到利用资源的适时性,导致课堂流于形式,花哨、热闹却低效。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适时地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让这一教学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关于圆明园辉煌景观的文字描述与圆明园残垣断壁的插图,进行对比教学。在对比中,学生会深切地感受到昔日如此辉煌的圆明园因为清朝政府的无能而变成了废墟,生出强烈的遗憾和痛恨之感。又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感受胜利的喜悦后,让学生对照插图想象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举,抒发自己的感想。因为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利用插图这一资源的时机,准确抓住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情感的迸发处,通过读文、读图、说图、写图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极致,使得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作者、编者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自然而然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给文配图,发挥插图的特效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更容易接受,因而直观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为深入的理性认识打好基础。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教师在理解“京张铁路为什么能提前竣工”这一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给文配图。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展开想象,将之转化成直观、形象的图画。从图画中,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工程设计的绝妙,从而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生出敬佩之情。
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很多。如《鲸》,在学习齿鲸和须鲸这两种鲸的喷水形状时,教师可以将这两种鲸的喷水水柱画出来,让学生通过水柱的形状分辨出各是哪一类鲸。又如《蟋蟀的住宅》一课,蟋蟀住宅的高超设计,除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还可以配以插图,在图与文的相互补充印证中去感受蟋蟀的聪明与伟大,感受它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师”。
三、想象图画,延伸文字的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能常常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描述进行画面的想象,有利于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语感的形成、素养的提升。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因为桂林山水多姿多彩的美,单用挂图这一资源是不能完全展现出来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图画,感受桂林之美。
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学生想象的画面会比看到的文字与图画更精彩,在静心默想中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进行领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在交流中让学生与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与激发,会生发出更多绚丽的想象。
总之,在教学时,教师要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尽量做到图中有文、文中有图,即“图文结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想象,让有形的无形的资源融生出更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这样的课堂将更加精彩。
责任编辑:王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