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博物馆在儿童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以儿童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以动手操作与互动为特点的博物馆儿童教育模式,是以教育学中的活动理论为基础的,可以说是活动理论的出现有效推动了儿童博物馆的发展。皮亚杰的认知活动理论、杜威所提倡的“从做中学”,都是教育学中重要的活动理论,在儿童博物馆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儿童博物馆的教育理论入手,分析我国儿童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对问题解决途径的思考,期待我国儿童博物馆不断发展、日趋完善。
[关键词]儿童博物馆 认知活动理论 “从做中学”理论
对于儿童而言,博物馆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与魅力,在这个物化世界中,所有的展品都是真实的、具体的,符合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虽受认知与学习能力的限制,儿童无法较为完整地把握有关内容和感受到事物的整体性,但其依靠多重感官和运动思维去认识与适应环境的心理发展过程,可以促使他们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一、皮亚杰认知活动理论对博物馆发展的影响
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通过临床法从整体出发研究儿童,认为儿童智慧的本质是适应,认识以动作为基础。他将儿童的认知分为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与建构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了儿童及陪伴而来的成人在儿童博物馆参与方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游戏。皮亚杰认为,儿童早期的认知结构发展还并不成熟。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是通过看、听、尝、闻、触等感官来探索以及身体运动来学习的,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用各种符号及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游戏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但是抽象思维还需要具体活动的支持,到了形象运算阶段,儿童才可以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信赖,进行相对成熟的逻辑思维。
皮亚杰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曾将游戏称作是“儿童的工作”,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阶段,游戏是儿童运动的表现形式,促进着儿童认知活动与学习的发展。儿童最初的世界是自我中心的世界,即完全以他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他对现实世界的因果观念是“魔术性的现象主义者”,就是以主体的动作为中心。在手的动作中,在眼手协调的发展中,儿童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把自己看作是由许多永久客体组成的世界中的一个客体,儿童正是在动作中发现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这种“脱离自我中心”的过程被皮亚杰称为是“发生了一种好比‘哥白尼式’的革命”[2],儿童的一切以自己的身体和行动为中心的情感开始分化,别人也成为了其情感的对象,意识到规则、规范是由权威人物制定的,不能改变,必须要遵守,并根据结果对行为好坏进行评定。儿童随着认知的发展,其社会化也在进一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活动理论,强调了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行为是一个整体,认识活动属于行为的结构方面,情感活动属于行为的动力状态[3]。
上世紀60年代,皮亚杰关于认知活动理论渐渐在美国产生影响,其关于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论述成了当代儿童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持。皮亚杰认为,感官在儿童的“感知运动阶段”的早期学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将第一阶段命名为“感知运动阶段”,基于感官体验的学习方法在博物馆里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游戏、体验式学习、角色扮演和互动学习等都是针对儿童感官的探索,使儿童有机会通过感官体验进行学习已经成为儿童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二、杜威“从做中学”理论对博物馆发展的影响
儿童博物馆的核心教育理念源自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于1897年提出的“做中学”。儿童博物馆的成立之初,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学校即社会”等理念深深影响着儿童博物馆的展览与活动项目。
杜威认为,一切知识、经验都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来的,是通过活动获得的。他通过对儿童的研究,得出了“玩就是孩子们的工作”的观点,教育与娱乐相结合的理念推动了儿童博物馆的发展。杜威的“从做中学”是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的开始,儿童通过在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开始他自然的发展过程。杜威指出,“当成人对于儿童不停的活动而感到不耐烦时,就力图使他安静下来,他们不仅干扰了儿童的快乐和健康,而且把他寻找真正知识的主要途径切断了”[4]。杜威这一观点与思想也影响了博物馆发展,开始考虑儿童的特性,注重对儿童的关怀,从而也奠定了教育与娱乐的结合是儿童博物馆的核心理念。
杜威认为,只有儿童自己参与和动手操作,才能够获得快乐的心情与成就感,这为最初儿童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从做中学”是儿童天然欲望的表现,儿童的身上蕴藏着充满生机的冲动,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主要的动力就在于儿童本能的,由冲动引起的兴趣上。在儿童本能的发展中,不仅主动的方面先于被动的方面,而且儿童本能的力量是压抑不住的。所以只能通过释放的方式,即满足他想要做事的强烈的愿望,教育者通过引导与发展,使儿童从那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进行学习,这也标志着对儿童终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成长中的儿童的兴趣主要是活动,对于儿童来说,重要的和最初的知识就是做事的能力,这也让儿童“从做中学”产生一种真正的兴趣,并会用一切的力量和感情去从事他感兴趣的活动。儿童真正需要的就是自己怎么去做,怎么去探究。很多当代儿童博物馆的使命都是建立在活动的基础上。美国佛罗里达州珍宝海岸博物馆的使命,是通过提供活动、教育性项目和文化体验为儿童与父母创造一个可以探索和亲手做的场所;埃文斯威州科赫家庭儿童博物馆的使命是,通过展览、项目与活动激发孩子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圣何塞儿发现博物馆的核心理念是:“亲手动手”意味着“自己动脑”。
杜威“从做中学”理论指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做事和活动会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做事和从事活动不能同等对待。指望一个幼儿从事的活动像年龄较大的儿童所从事的活动那样复杂,或是指望年龄较大的儿童所从事的活动像成人所从事的活动那样复杂,这是可笑的[5]。只有当儿童所要做的事和从事的活动具有呼唤他去做的性质或具有期待他的能力支持时,他才会充满兴趣。儿童在这一时期对那些客观事实和科学定律并没有太多的兴趣,那些直接的材料操作和简单能量的运用才会产生有趣的结果。 无论是皮亚杰的认知活动理论,还是杜威的“做中学”理论,都是围绕着活动展开的,重点突出的是活动的重要性,形成了儿童在活动中发展与成长的观念。对于儿童而言,游戏就是其活动的主要方式,同时游戏也是儿童博物馆的核心,博物馆儿童教育是从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的特点出发,以游戏的方式为儿童提供各种探索活动,促进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博物馆的游戏中,大胆探索。西方博物馆创造着各种神奇的体验,就是在不断地激发着儿童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据统计,国外88%的博物馆有专门的幼儿教育活动,英国早在1988年便依据国家课程的规定,根据儿童年龄设计了活动手册,活动理论已经成为当前博物馆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影响我国儿童博物馆发展的因素
(一)教育理论匮乏
我國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受儿童观众研究不足的影响,导致理论指导的意义匮乏,使得儿童博物馆的教育观念大多仍然停留在“施教”“说教”的层面。当前,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中最为常见的方式为主题参观活动。一般是以展厅报告会、临时展览辅教活动,这种多以普及博物馆文化和文化知识为主;专题讨论是博物馆根据展示内容围绕某个主题或是结合藏品信息展开,对于教育人员、教学教具并没有太多的要求,空间也可大可小,是当今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的又一基础形式。针对儿童群体的假期活动是博物馆儿童教育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利用儿童的寒暑假、节假日,选择开展专题教育的活动,相对于主题参观、专题讲座而言,假期活动的周期长、参与儿童多,讲演内容更加丰富,但是这些儿童教育的内容依旧遵循的传统教育观念,既没有任何的“动手操作”,也没有“互动”和“参与”,更未考虑到儿童群体的年龄跨度,也未按照年龄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二)感官学习体验被忽视
对比国外博物馆中感官学习体验的增长趋势,国内博物馆依然无法实现“体验式学习”。无论是儿童博物馆,还是传统博物馆,依然没有充分认识到游戏对儿童学习与理解的重要性,认为游戏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娱乐活动,造成了博物馆在展览设计、活动项目中突破较少,缺乏符合儿童博物馆的教育内容,没有把感官体验、互动学习、触摸等游戏理念发挥出来,难以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与嗅觉的五种感觉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儿童博物馆与成人博物馆最大的区别也在于此。儿童博物馆所提供的丰富的感官体验,就是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探索和研究的机会。基于认知发展理念,儿童在博物馆中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的体验,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情绪情感和社会心理的发展。国内博物馆很难引起儿童的兴趣,其原因就是一直没有脱离博物馆的传统思维模式,几种较为常见的方式都未注重儿童的感官体验。
(三)服务意识薄弱
儿童博物馆有众多的项目与互动展览,这些都要求工作人员能从儿童的特点、身心发展的角度,以及学习风格与儿童及陪伴来的家长进行互动,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同时对于工作方式也具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目前国内儿童博物馆工作人员明显缺乏相关知识,以及对儿童博物馆理念的正确认识,在工作内容与方式上仍然普遍停留在传统博物馆的基础上。一些工作人员只负责展览项目陈列摆设,很少与儿童和家长进行互动与沟通,尤其是儿童在游戏中的需要更是无法得到工作人员的帮助、支持与关注。
四、推动中国儿童博物馆发展的建议
(一)改变思想观念
重视儿童博物馆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儿童博物馆的生存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当前,很多家长与儿童都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课后的文化课补习与特长班的训练上,这也反映出中国的教育观念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很多家长的意识中,认为到儿童博物馆就是去玩,跟学习没有任何关系,更认为儿童博物馆不可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儿童在儿童博物馆里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与途径”这一观念需要媒体、网络的正面宣传,加强家长与儿童对儿童博物馆的了解。
儿童博物馆自身也要进行更广泛的宣传,如开设一些公益性的教育讲堂,通过数据、讲解与案例,证明儿童博物馆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或是积极地与学校进行合作,组织幼儿园、小学参加儿童博物馆等,建立一个多途径、全角度的宣传模式,通过树立儿童博物馆的形象,让越来越多的儿童走进儿童博物馆。
(二)增加感官学习体验活动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每5个儿童中就有4个儿童存在着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感觉统合,是指大脑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视、听、嗅、触等)从环境中接收到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良好的感觉统合是儿童动作协调能力、专注力和社交能力健康发展的基石[6]。儿童对外界事物的了解与认识主要是通过视听、嗅、味、触等感官来获得,治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关键,就是提倡孩子多参加各种运动,进行勤动手、勤动脑的锻炼。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消失,12岁以前通过专业的感统训练很容易得到纠正,一旦超过这个年龄,就很难改变,会影到孩子的一生。
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以高质量的活动为基础,增加儿童的感官体验,激发其好奇心,启发其学习兴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员在为儿童策划活动和体验时强调活动的趣味性和发展的适宜性,这些教育活动都充分考虑了儿童的需求,活动理论已经为博物馆儿童教育寻找到充足的理由。随着儿童博物馆的活动增多,感官学习体验越丰富,涉及儿童的感觉系统就越多,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越来越多的儿童就会远离感觉统合失调的困扰。
(三)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意识
儿童是儿童博物馆的主人,儿童博物馆除了重视儿童和家庭教育项目的开展,还需要关注这些项目的实施,负责这些项目的工作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儿童完全不同于成人,他们有着活泼好动的天性,儿童博物馆的展示强调的是在参观过程中体验到了什么,不规定、不束缚才能使孩子展露出他们的天性,这才是儿童博物馆的价值与意义。
儿童博物馆的核心教育目标是“激发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儿童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从职业准则、自身素质、对儿童教育的理念等方面加以提高。在儿童参与展览区域时,鼓励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其独立性,让孩子们置身到游戏的快乐中。为儿童所提供的服务应该渗透到各处,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从儿童在入口、出口的引导、秩序的维护,互动游戏的指引、安全性维护等方面对馆内教育活动指导、解说等方面,为儿童和家长带来舒心、优势的教育服务,让孩子们真正爱上儿童博物馆。
五、结束语
儿童博物馆所强调的是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自己自觉探索”的观念,目的就是让孩子在探索式体验中认识和感知世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与传统博物馆的最大区别。目前,我国传统博物馆对儿童的关注不足,儿童博物馆或者儿童体验区域少之又少,这是影响中国儿童博物馆发展的最大问题。加强儿童博物馆的创建与发展正在中国经历着适应期的考虑,借此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对儿童博物馆的关注与重视,推动我国儿童博物馆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旎.儿童博物馆核心教育理念[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4):55-62.
[2]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EB/OL].https://w
enku.baidu.com/view/8c2e118e336c1eb91b375d2f.html.
[4]陶海萍.论“从做中学”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变的启示[J].科技视界,2014(6):150.
[5]杜威.“从做中学”教育理论[EB/OL].:http://www.docin.com/p-887131669.html.
[6]感觉统合失调[EB/OL].https://baike.so.com/doc/6287844-6501328.html.
[关键词]儿童博物馆 认知活动理论 “从做中学”理论
对于儿童而言,博物馆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与魅力,在这个物化世界中,所有的展品都是真实的、具体的,符合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虽受认知与学习能力的限制,儿童无法较为完整地把握有关内容和感受到事物的整体性,但其依靠多重感官和运动思维去认识与适应环境的心理发展过程,可以促使他们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一、皮亚杰认知活动理论对博物馆发展的影响
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通过临床法从整体出发研究儿童,认为儿童智慧的本质是适应,认识以动作为基础。他将儿童的认知分为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与建构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了儿童及陪伴而来的成人在儿童博物馆参与方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游戏。皮亚杰认为,儿童早期的认知结构发展还并不成熟。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是通过看、听、尝、闻、触等感官来探索以及身体运动来学习的,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用各种符号及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游戏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但是抽象思维还需要具体活动的支持,到了形象运算阶段,儿童才可以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信赖,进行相对成熟的逻辑思维。
皮亚杰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曾将游戏称作是“儿童的工作”,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阶段,游戏是儿童运动的表现形式,促进着儿童认知活动与学习的发展。儿童最初的世界是自我中心的世界,即完全以他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他对现实世界的因果观念是“魔术性的现象主义者”,就是以主体的动作为中心。在手的动作中,在眼手协调的发展中,儿童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把自己看作是由许多永久客体组成的世界中的一个客体,儿童正是在动作中发现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这种“脱离自我中心”的过程被皮亚杰称为是“发生了一种好比‘哥白尼式’的革命”[2],儿童的一切以自己的身体和行动为中心的情感开始分化,别人也成为了其情感的对象,意识到规则、规范是由权威人物制定的,不能改变,必须要遵守,并根据结果对行为好坏进行评定。儿童随着认知的发展,其社会化也在进一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活动理论,强调了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行为是一个整体,认识活动属于行为的结构方面,情感活动属于行为的动力状态[3]。
上世紀60年代,皮亚杰关于认知活动理论渐渐在美国产生影响,其关于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论述成了当代儿童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持。皮亚杰认为,感官在儿童的“感知运动阶段”的早期学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将第一阶段命名为“感知运动阶段”,基于感官体验的学习方法在博物馆里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游戏、体验式学习、角色扮演和互动学习等都是针对儿童感官的探索,使儿童有机会通过感官体验进行学习已经成为儿童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二、杜威“从做中学”理论对博物馆发展的影响
儿童博物馆的核心教育理念源自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于1897年提出的“做中学”。儿童博物馆的成立之初,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学校即社会”等理念深深影响着儿童博物馆的展览与活动项目。
杜威认为,一切知识、经验都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来的,是通过活动获得的。他通过对儿童的研究,得出了“玩就是孩子们的工作”的观点,教育与娱乐相结合的理念推动了儿童博物馆的发展。杜威的“从做中学”是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的开始,儿童通过在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开始他自然的发展过程。杜威指出,“当成人对于儿童不停的活动而感到不耐烦时,就力图使他安静下来,他们不仅干扰了儿童的快乐和健康,而且把他寻找真正知识的主要途径切断了”[4]。杜威这一观点与思想也影响了博物馆发展,开始考虑儿童的特性,注重对儿童的关怀,从而也奠定了教育与娱乐的结合是儿童博物馆的核心理念。
杜威认为,只有儿童自己参与和动手操作,才能够获得快乐的心情与成就感,这为最初儿童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从做中学”是儿童天然欲望的表现,儿童的身上蕴藏着充满生机的冲动,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主要的动力就在于儿童本能的,由冲动引起的兴趣上。在儿童本能的发展中,不仅主动的方面先于被动的方面,而且儿童本能的力量是压抑不住的。所以只能通过释放的方式,即满足他想要做事的强烈的愿望,教育者通过引导与发展,使儿童从那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进行学习,这也标志着对儿童终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成长中的儿童的兴趣主要是活动,对于儿童来说,重要的和最初的知识就是做事的能力,这也让儿童“从做中学”产生一种真正的兴趣,并会用一切的力量和感情去从事他感兴趣的活动。儿童真正需要的就是自己怎么去做,怎么去探究。很多当代儿童博物馆的使命都是建立在活动的基础上。美国佛罗里达州珍宝海岸博物馆的使命,是通过提供活动、教育性项目和文化体验为儿童与父母创造一个可以探索和亲手做的场所;埃文斯威州科赫家庭儿童博物馆的使命是,通过展览、项目与活动激发孩子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圣何塞儿发现博物馆的核心理念是:“亲手动手”意味着“自己动脑”。
杜威“从做中学”理论指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做事和活动会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做事和从事活动不能同等对待。指望一个幼儿从事的活动像年龄较大的儿童所从事的活动那样复杂,或是指望年龄较大的儿童所从事的活动像成人所从事的活动那样复杂,这是可笑的[5]。只有当儿童所要做的事和从事的活动具有呼唤他去做的性质或具有期待他的能力支持时,他才会充满兴趣。儿童在这一时期对那些客观事实和科学定律并没有太多的兴趣,那些直接的材料操作和简单能量的运用才会产生有趣的结果。 无论是皮亚杰的认知活动理论,还是杜威的“做中学”理论,都是围绕着活动展开的,重点突出的是活动的重要性,形成了儿童在活动中发展与成长的观念。对于儿童而言,游戏就是其活动的主要方式,同时游戏也是儿童博物馆的核心,博物馆儿童教育是从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的特点出发,以游戏的方式为儿童提供各种探索活动,促进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博物馆的游戏中,大胆探索。西方博物馆创造着各种神奇的体验,就是在不断地激发着儿童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据统计,国外88%的博物馆有专门的幼儿教育活动,英国早在1988年便依据国家课程的规定,根据儿童年龄设计了活动手册,活动理论已经成为当前博物馆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影响我国儿童博物馆发展的因素
(一)教育理论匮乏
我國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受儿童观众研究不足的影响,导致理论指导的意义匮乏,使得儿童博物馆的教育观念大多仍然停留在“施教”“说教”的层面。当前,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中最为常见的方式为主题参观活动。一般是以展厅报告会、临时展览辅教活动,这种多以普及博物馆文化和文化知识为主;专题讨论是博物馆根据展示内容围绕某个主题或是结合藏品信息展开,对于教育人员、教学教具并没有太多的要求,空间也可大可小,是当今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的又一基础形式。针对儿童群体的假期活动是博物馆儿童教育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利用儿童的寒暑假、节假日,选择开展专题教育的活动,相对于主题参观、专题讲座而言,假期活动的周期长、参与儿童多,讲演内容更加丰富,但是这些儿童教育的内容依旧遵循的传统教育观念,既没有任何的“动手操作”,也没有“互动”和“参与”,更未考虑到儿童群体的年龄跨度,也未按照年龄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二)感官学习体验被忽视
对比国外博物馆中感官学习体验的增长趋势,国内博物馆依然无法实现“体验式学习”。无论是儿童博物馆,还是传统博物馆,依然没有充分认识到游戏对儿童学习与理解的重要性,认为游戏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娱乐活动,造成了博物馆在展览设计、活动项目中突破较少,缺乏符合儿童博物馆的教育内容,没有把感官体验、互动学习、触摸等游戏理念发挥出来,难以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与嗅觉的五种感觉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儿童博物馆与成人博物馆最大的区别也在于此。儿童博物馆所提供的丰富的感官体验,就是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探索和研究的机会。基于认知发展理念,儿童在博物馆中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的体验,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情绪情感和社会心理的发展。国内博物馆很难引起儿童的兴趣,其原因就是一直没有脱离博物馆的传统思维模式,几种较为常见的方式都未注重儿童的感官体验。
(三)服务意识薄弱
儿童博物馆有众多的项目与互动展览,这些都要求工作人员能从儿童的特点、身心发展的角度,以及学习风格与儿童及陪伴来的家长进行互动,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同时对于工作方式也具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目前国内儿童博物馆工作人员明显缺乏相关知识,以及对儿童博物馆理念的正确认识,在工作内容与方式上仍然普遍停留在传统博物馆的基础上。一些工作人员只负责展览项目陈列摆设,很少与儿童和家长进行互动与沟通,尤其是儿童在游戏中的需要更是无法得到工作人员的帮助、支持与关注。
四、推动中国儿童博物馆发展的建议
(一)改变思想观念
重视儿童博物馆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儿童博物馆的生存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当前,很多家长与儿童都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课后的文化课补习与特长班的训练上,这也反映出中国的教育观念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很多家长的意识中,认为到儿童博物馆就是去玩,跟学习没有任何关系,更认为儿童博物馆不可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儿童在儿童博物馆里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与途径”这一观念需要媒体、网络的正面宣传,加强家长与儿童对儿童博物馆的了解。
儿童博物馆自身也要进行更广泛的宣传,如开设一些公益性的教育讲堂,通过数据、讲解与案例,证明儿童博物馆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或是积极地与学校进行合作,组织幼儿园、小学参加儿童博物馆等,建立一个多途径、全角度的宣传模式,通过树立儿童博物馆的形象,让越来越多的儿童走进儿童博物馆。
(二)增加感官学习体验活动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每5个儿童中就有4个儿童存在着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感觉统合,是指大脑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视、听、嗅、触等)从环境中接收到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良好的感觉统合是儿童动作协调能力、专注力和社交能力健康发展的基石[6]。儿童对外界事物的了解与认识主要是通过视听、嗅、味、触等感官来获得,治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关键,就是提倡孩子多参加各种运动,进行勤动手、勤动脑的锻炼。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消失,12岁以前通过专业的感统训练很容易得到纠正,一旦超过这个年龄,就很难改变,会影到孩子的一生。
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以高质量的活动为基础,增加儿童的感官体验,激发其好奇心,启发其学习兴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员在为儿童策划活动和体验时强调活动的趣味性和发展的适宜性,这些教育活动都充分考虑了儿童的需求,活动理论已经为博物馆儿童教育寻找到充足的理由。随着儿童博物馆的活动增多,感官学习体验越丰富,涉及儿童的感觉系统就越多,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越来越多的儿童就会远离感觉统合失调的困扰。
(三)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意识
儿童是儿童博物馆的主人,儿童博物馆除了重视儿童和家庭教育项目的开展,还需要关注这些项目的实施,负责这些项目的工作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儿童完全不同于成人,他们有着活泼好动的天性,儿童博物馆的展示强调的是在参观过程中体验到了什么,不规定、不束缚才能使孩子展露出他们的天性,这才是儿童博物馆的价值与意义。
儿童博物馆的核心教育目标是“激发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儿童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从职业准则、自身素质、对儿童教育的理念等方面加以提高。在儿童参与展览区域时,鼓励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其独立性,让孩子们置身到游戏的快乐中。为儿童所提供的服务应该渗透到各处,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从儿童在入口、出口的引导、秩序的维护,互动游戏的指引、安全性维护等方面对馆内教育活动指导、解说等方面,为儿童和家长带来舒心、优势的教育服务,让孩子们真正爱上儿童博物馆。
五、结束语
儿童博物馆所强调的是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自己自觉探索”的观念,目的就是让孩子在探索式体验中认识和感知世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与传统博物馆的最大区别。目前,我国传统博物馆对儿童的关注不足,儿童博物馆或者儿童体验区域少之又少,这是影响中国儿童博物馆发展的最大问题。加强儿童博物馆的创建与发展正在中国经历着适应期的考虑,借此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对儿童博物馆的关注与重视,推动我国儿童博物馆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旎.儿童博物馆核心教育理念[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4):55-62.
[2]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EB/OL].https://w
enku.baidu.com/view/8c2e118e336c1eb91b375d2f.html.
[4]陶海萍.论“从做中学”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变的启示[J].科技视界,2014(6):150.
[5]杜威.“从做中学”教育理论[EB/OL].:http://www.docin.com/p-887131669.html.
[6]感觉统合失调[EB/OL].https://baike.so.com/doc/6287844-6501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