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风暴过去之后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yliang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舒婷(1952-),全名龚舒婷,福建厦门人,祖籍泉州,当代著名女诗人。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代表作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四月的黄昏》等。其作品被翻译成近20国文字,在境外出版个人诗歌译本达9种。
  舒婷的家庭是一个非常美满幸福的家庭,父亲在银行工作,母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知识女性。但在50年代中期,家庭突发变故,父亲被遣送到边远地区劳动。舒婷从小随母亲在外婆家长大。从她四岁时起,外祖父母便开始教她唐诗,并给她讲三国、水浒、聊斋的故事。当她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后,便开始从舅舅、姨姨的书架上抽取了五花八门的书来阅读。及初中二年级,“文革”爆发,舒婷对这场政治风暴感觉十分迷茫与害怕,于是她本能地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躲到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马克·吐温等世界文豪的文学世界里。然而1969年的“上山下乡”的洪流席卷而来时,面对狂热的红色风暴、贫困的山村和善良的房东大娘,初涉世事的舒婷受到强烈震撼,她发誓要写一部艾芜的《南行记》那样的作品,为牺牲的整整一代人作证。此时,她顺手写下的几首诗开始在知青中流传开来。1971年,一个思想仍然被牢牢禁锢的年代,舒婷与一位学政治经济的大学生有过一次关于诗的政治的长谈,此次长谈对舒婷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让舒婷认识到,文学是有思想的,是承担着社会使命的,为此,她写了《致杭城》,这是收在《双桅船》里最早的一首诗作。
  1972年,20岁的舒婷回城,她做过泥水匠、炉前工、统计员、讲解员。复杂的经历与内心的寂寞,使她开始用冷峻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品味生活中的微妙情绪,洞察人生的深刻内涵。此时,她写了《致大海》《海滨晨曲》《珠贝——大海的眼泪》《船》等一批作品,表达了困境中的青年歌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1974年,一位对舒婷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出现了,他就是蔡其矫,一位老诗人。在长期的交往中,舒婷更多地接触到了外国诗作,开阔了她的艺术视界,使她的诗歌创作有了极大的长进。
  1976年“文革”结束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出现许多重要变化,原来处于“地下诗歌”的“潜流”开始走向公开,并在诗歌内容与形式上出现“反叛”的姿态。舒婷便是其中一派——“今天派”的一员,并成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舒婷是最早得到“主流诗界”认可的诗人。从1979年到1982年,舒婷发表了100多首诗歌,于1982年率先出版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舒婷再次出版诗集《会唱歌的鸢尾花》。由于舒婷的诗歌在表达个人内心情感上很切合“文革”后社会普遍存在的对于温情的渴望,因而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直到今天,她的许多诗歌仍被许多女性当作一种爱情的理想境界而被广泛传诵。
  如今,舒婷写散文,但她骨子里仍是一名诗人,也仍然以诗人的身份深刻印在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心中。
其他文献
傅老大快乐养生操:第一节:走猫步,挺胸,收腹,仰头,脚后跟着地,脚是人第二心脏,后脚跟着地,等于是按摩自己的心灵;第二节:想美事,我年轻,我漂亮,我心里老美了;第三节:唱幸福;第四节:大声笑。  我们老家有个老头,爱钓鱼,每次钓着大的放了,钓着小的留着。我就问他,他说:“我们家锅小,小锅炖大鱼,不合适。”  一家人在一起挤一挤挺好的,爸搂着妈,妈搂着孩子,人生一辈子也就两万多天,难得在一起挤一挤。
期刊
①  有一次,一个一贯歧视黑人的银行家问大仲马:“听说,你有四分之一的黑人血统,是不是?”“我想是这样的。”大仲马说。  “那令尊呢?”“一半黑人血统。”  “令祖呢?”“全黑。”  “请问,令曾祖呢?”银行家打破砂锅问到底。“人猿。”大仲马一本正经地说。  “你开玩笑吧?这怎么可能!”  “真的,是人猿。”大仲马悠然道,“我的家族从人猿开始,而你的家族到人猿为止。”  ②  一天,有个朋友请大仲
期刊
一名语言老师向她的学生解释,跟英语不同,法语的名词在文法上都指明该词是男性还是女性。比如,法语的“房子”是女性,“铅笔”是男性。  一个学生问道:“电脑是什么性别?”老师说不知道,因为这个词在法语字典里并没有明确指出它是男性,还是女性。  所以老师把她的学生分成了男女两组,让他们讨论决定“电脑”应该是男性还是女性。两组都需要给出四个他们认为电脑是男性或者女性的理由。  男生组认为“电脑”一定是女性
期刊
  
期刊
扎伊特经营一家鲜鱼店。这天早上,他在他的店门口写上了几个字:今天本店出售鲜鱼。   不久,来了一位顾客。他看到了那行字,就对扎伊特说道:“老板,我能给您提点建议吗?”    “当然可以啦。您请说。”扎伊特笑道。   顾客把双臂抱在胸前,说道:“我认为您不必写上‘今天’这两个字。因为您昨天也卖鱼,明天也还会卖鱼,对吧。”  “呵呵,说的对。您看我多糊涂。”扎伊特说道。   顾客看着那行字,继续说道:
期刊
谬误一:爱因斯坦学习成绩差  爱因斯坦其实在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优异,而不是后来认为的劣等生。这个说法之所以会流行,是因为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励志故事。但是令很多家长“失望”的是,爱因斯坦12岁就开始自学微积分了。  谬误二:拿破仑个子矮  研究表明,拿破仑身高5英尺7英寸(约合1.70米),这在当时的法国属于中等个头。混淆的原因源于英国和法国关于“寸”的长度差异,法国的“寸”更长。英国人认为拿破仑身高
期刊
你在古画或电影里一定看过皇帝戴的“冕旒(liú)”吧!那种帽子,上面有着长长的平顶,前后各垂一片由小玉珠串起来的帘子,摇来摆去很累赘,为什么皇帝还戴呢?  因为皇帝要看清臣子的表情,却不希望臣子窥到“龙颜”,于是发明这种有垂帘的帽子。  他看得清臣子,臣子看不清他,使他先有了强势。  (蓝昌科摘自《说话的魅力:你不可不知的沟通技巧》)
期刊
当短信成了现代人最常用的联络方式之后,微博、推特又以其句式简短风趣、传播迅速便捷的特点引领时尚,风靡网络人群。追根溯源,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前就已经整出言简意赅、风趣典雅的短信或微博来了。  同样是思念,今有短信道:如果每想你一次就能得到一朵鲜花,那么,我的世界将是一个大花园。古人云:陌上花开缓缓归。(相传五代十国时代的君王钱鏐,甚爱自己的王妃,王妃每年寒食节必归临安,钱鏐甚为想念。一年春天王妃未归
期刊
乘电梯时,为什么人总往上看  有一天,乘电梯的时候,我和往常一样,仰头看着显示的楼层数,突然意识到:为什么我每次乘电梯的时候都会仰着头往上看呢?而且,我看了看周围的人,发现他们竟然和我一样,也都仰着头看着显示的楼层数。难道显示的楼层数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吗?还是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心理效应在背后起作用呢?  实际上,乘电梯往上看的行为与我们的“私人空间”有着很大的关系。所谓私人空间,是指在我们身体周围一定
期刊
因为存在大量的吸烟镜头,《阿凡达》遭到了烟控组织的批评。要知道,在烟控组织的强烈声讨下,连詹姆斯·邦德都戒了烟,在最新的两部“007”电影里,著名的老烟鬼邦德,竟然连一支烟都没有抽。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里,吸烟是很时髦的一件事,女演员在电影中施展魅力的手段之一,就是架上一支香烟,将自己半掩在烟雾里。至于男演员,抽烟更是当仁不让的阳刚道具,比如上世纪40年代电影,比如西部片。  195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