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

来源 :图书情报工作网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ang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子政务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方式将是未来政府信息服务的发展主流。在探析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现有的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条件及理论瓶颈,提出我国政府信息化过程中电子政务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服务理念、发展方向以及解决方案,以期能够为我国政府信息资源服务提出几点借鉴。
  [关键词] 电子政务 个性化服务 信息服务
  
  1999年,新加坡政府启动了一站式信息服务——“电子市民中心”,在ecitizen网站上,新加坡公民可运用此网站提供的个性化服务设计自己的ecitizen首页。此网站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推荐服务,服务内容包含了公民一生所可能关注的信息服务,力求为新加坡公民提供一站式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这项电子政务发展举措使得新加坡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事实上,个性化信息服务方式有助于电子政务的发展,能使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更具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方式可以使政府和公众间的交流更加高效迅捷,提高公民的政府满意度,并使政府可以推断、预测甚至影响公众的行为,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含义及特点
  
  1.1 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含义
  所谓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服务理念的表现形式,在个体存在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收集用户信息来了解用户的兴趣和行为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采取主动的动态的有针对性的服务策略和服务方式,提高公众的满意度。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电子政务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注重用户之间的差异性,服务方式灵活多样,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得到极大的重视。从目前来看,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带来的便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用户的基本信息将会储存在数据库里,这样将会使得用户在电子政务门户网站要求某项服务时不必重复性地输入个人资料。第二,对于用户来说,他们所要求的某项服务可能涉及多个部门。通过电子政务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他们不必重复性地向各个部门输入个人资料和申请。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一种为政府和公众建立稳定关系的工具。根据van der Geest等人[1]的论述,个性化信息服务对政府来说有以下三个意义:①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交流更加高效稳定迅捷,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提升政府形象。②推断预测公众的行为。③影响和引导公众,使其表现出政府希望或者预期的行为。
  1.2 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特点
   以用户为中心,重视与用户交互。以用户为中心是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也是不同于传统信息服务的根本特征。信息化时代,公众的个性化意识不断觉醒,迫切需要迅捷高效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力求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注重与用户交互,保持与用户之间的密切联系,允许用户充分表达自身的个性化需求,深层挖掘用户的需求行为从而把握用户的兴趣行为,这是开展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关键。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一方面以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为导向来进行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与开发,另一方面注重体现用户的不同需求,创建个性化的信息检索服务环境,提高信息服务效率。
   主动推送信息服务。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比较被动,通常通过广播式地发送信息,例如新闻报纸媒体,所传送给公众的信息几乎是完全相同的;或者通过用户提出自己的检索要求,检索系统一般包括5个部分:自动信息采集器、分析器、索引器、检索器和用户接口,因此如果公众输入同一个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是完全一样的,没有考虑到用户在职业、兴趣、习惯上的差异,导致用户寻找信息的难度增加。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通过分析用户的差异性,建立用户描述文件,主动推送给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服务,减少了用户检索的难度。其推送方式有频道式推送、电子邮件式推送、网页式推送等等,其服务方式灵活多样。
   动态化服务。只有随时掌握用户的信息,建立用户信息数据库,长时间地与用户保持联系,不断更新用户数据库的内容,才能最大程度地掌握用户的兴趣行为,提高推送给用户有效信息的准确度。同时由于用户的需求是随着时间在不断变化的,政务信息资源也是在时刻更新的,因此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也必须是动态化的服务。
  
  2 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理论瓶颈和技术条件
  
  2.1 发展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理论瓶颈
  2.1.1 政府方面的问题
   信息系统的过程控制问题。所谓提供给用户一对一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是说在信息系统的控制运行中,用户需求占据重要地位,甚至拥有可以进入后台信息系统的权利。例如,用户能够在信息系统中定制服务,修改或者维护自己的个人信息。相比起目前的商业网站来说,大多数的政府网站还没有提供这种基础设施。政府信息系统必须能够处理这种用户的需求,否则在将来的电子政务发展中就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无法有更好的发展。因此,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信息系统来说,修改或者重新设计是必要的,但是这也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 法律支持问题。在政府信息的个性化服务问题上,同样会遇到法律的支持问题。例如,在澳大利亚,已经有几项专门针对电子化服务的法律出台;在德国,大约有3 700项法律需要调整以适应信息化服务模式[2]。与商业运作模式相比,政府收集和保存用户数据所依据的法律条规是受政治体制所制约的,这也是限制政府发展信息化服务的一个障碍。例如,在新西兰,当地的政府无法通过网络提供电子服务就是因为没有相应的法规。除此之外,跨部门、跨组织的联合信息服务问题,也需要法律给予规定,保障其顺利组织和进行。
   技术支持问题。技术支持是政府发展信息化服务模式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这些原有的信息系统已经继承了语言、平台和旧的硬件软件中的技术支持(见www.searchi390.com),许多传统的信息系统没有或没有充分的互操作。这意味着,在应用系统层的应用程序无法相互工作和在网络层相互支持执行。也就是说,很难在现有的信息系统中添加个性化服务这种一流的应用程序。但是,通过转换服务等信息系统可以修复或建立采用开放式标准的互操作性能。
  2.1.2 用户方面的问题
   访问问题。能够访问是获得政府信息服务的一个先决条件,而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同样也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政府信息的个性化服务需要解决不同人群的进入访问问题,同时这也是消减数字鸿沟问题的重要方法。
   用户信任及隐私保护问题。在政府信息的个性化服务中,是需要收集和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用以有针对性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此过程中,如何取得用户的信任以及完备的用户隐私保护机制是政府信息个性化服务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也是用户接受和支持个性化服务模式的前提条件。这需要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方法来得到用户的信任,并运用先进的技术来完备隐私保护机制。例如美国、新加坡等政府网站都有对隐私保护的声明,并注明用户的何种信息会被收集和保留以及用于何种目的。
  2.2 发展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技术条件
  2.2.1 Web挖掘Web挖掘(Web mining)也就是Web数据挖掘,即数据挖掘技术在Web上的应用。它集数据挖掘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种技术于一身,目的就是从海量的Web信息中发现隐含的知识、关系、模型等。理论上,只要是Web上的内容都是它挖掘的范围。Web挖掘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3]:Web内容挖掘,Web结构挖掘和用户使用记录挖掘。目前Web挖掘常采用的技术有以下几种[4]:
其他文献
文章从故障机理分析、离线预防性试验、在线监测几个方面,对相关的原理进行了介绍。进行电力设备的故障,应当准确把握设备状态量与状态量监测,严格执行诊断的步骤,采用适宜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全面深
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基地的精神,教育部决定在1999和2000两年分三批遴选确定50个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在
在企业中加强党建工作,事关企业发展方向和核心竞争力。党支部贴近群众,是党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思想阵地最前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企业党支部建设,对
中国南方电网海南电网公司党组紧扣“为民务实清廉”的活动内容,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探索联系服务群众途径,如开展为客户群众提供保姆式“五心”服务、“
重点师资基地建设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1996年6月和原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学院、河北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新的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中专生在第一学年能否尽快适应新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否在一个团结、温暖、学风良好的班集体里愉快地完成四年学业。新生班主任在此阶段所起的作
本刊讯(特约记者 钱芹):近年来,湖北省丹江口市职教中心通过给青年教师配任务、压担子等方式,充分发挥青年教师“挑大梁”的先锋作用,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图为机电专业教师们在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特别感兴趣,但同时因
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技工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已形成初、中、高级教育并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相结合,多种办学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近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