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教学意蕴与生成路径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eni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价值指向,教学意蕴,生成路径
  中圖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3-0018-06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指出:“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①也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②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将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放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位置,凸显了国家对家国情怀教育的高度重视。历史学科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在拓宽学生历史视野,发展其历史思维的同时,必须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为价值归旨。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深切理解家国情怀的教学意蕴及其生成路径,显得十分必要。
  一、家国情怀的价值指向
  (一)基本内涵
  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民世代奋斗形成的情感积淀,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价值追求,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家国情怀的现实表征突出表现为“对故土的至深热爱、对天下苍生的朴素情感、对共同文化信仰的执著、对普遍价值准则的认同固守等方面。这些构成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价值源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是相吻合”。③一般而言,家国情怀的内涵,体现以下层面:
  第一,家国同构的体现。《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段经典论述呈现了天下到国家,再到家庭,直到个人的逻辑包容关系,也是个体、家庭与国家具有共通性即“家国同构”观念的集中体现。家国同构体现了“家”和“国”难以割舍,“国”是“家”的延伸,“家”是“国”的构成,以及个体、家庭和国家的利益具有一致性。
  第二,对国家的认同感。家国情怀不仅将着眼点放在“家”上,它还要求人们树立奉献于“国”的道德情操。家国情怀体现了个体依附于共同体的归属感,明确表达了从天然血缘基础上的伦理亲情到对文化、民族和国家高度认同的情感升华。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主旋律的体现,为培育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文化根基。
  第三,责任和担当意识。中华文明语境下的“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表现为情感和理智上热爱共同体,自觉承担共同体责任。”④家国情怀将个人层面的奋斗和国家、社会的理想融为一体,昭示着个体对共同体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情怀。中国古代,“兼济天下”是文化精英们践行家国情怀的方式;当下中国,为“中国梦”而奋斗顺应并推动了“家”“国”内涵的发展。
  (二)价值指向
  历史学科教育应关注和着力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引领是家国情怀教育的三大目标,构成了历史学科教育的价值指向。具体而言:
  第一,价值认识。教师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家国情怀的涵义与价值,同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理解。家国情怀的表现形式既有对家庭的关爱,也有对家乡的眷恋;既有对祖国文化的认同,也有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恒久价值的精神之一,认识家国情怀时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领悟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所表现出的这种人文精神,特别是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高度认同感。
  第二,价值判断。所谓价值判断,一方面是“扶正”,即引导学生将“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作为基本价值选择;另一方面就是“纠偏”,对学生错误的、有瑕疵的价值观进行澄清。中国古代先贤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体现家国情怀的重要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对家国情怀做出正确、理性的价值判断,不仅表现为一种对家庭、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认识到“家国利害”,处理好个人与家庭、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引领学生具备正确、理性的价值判断显得更为重要。
  第三,价值引领。价值引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并转化成他们的实际行动。从个体到家乡,再到民族、国家的螺旋递进关系,更能引领学生理解并认同对祖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大爱。“国家观念一定要放在家国天下的系列里面,才能真正看得清楚。”①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识,它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凝聚力,将家与国、个人命运与民族兴亡紧密联系,是中华民族永不言败的精神支柱。就个体而言,家国情怀可以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引领他们提升国家认同、关心民族命运、投身社会进步。
  二、家国情怀的教学意蕴
  基于家国情怀的教学意蕴在于教学目标的顶层规划、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行动跟进和教学效果的导向协同。
  (一)教学目标应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为追求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方向性价值。一堂课的成功或失败,往往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合理。教学目标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为追求,包含了以下要求:
  第一,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是教学的逻辑起点。逻辑起点关乎历史教学的立意,它要求深入挖掘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树立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为导向的教学意识。在理论上,教学目标要突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性价值,建构符合家国情怀培育的预设性目标。在实践上,教师要具有目标性意识,时刻关注着家国情怀培育目标的引领和实现。
  第二,发挥家国情怀对教师教学的统领功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诠释了历史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统领着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在引领教师教学方向、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激励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学结果的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以家国情怀指导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一堂课的成败,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的核心追求,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它、指向它、实现它。作为教学目标,它负载着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功能,还可以指导教师不断修正历史教学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学与教相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标而有意传递的素材及信息。家国情怀不是简单的“标签”,它有着丰富的育人内涵,蕴含在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包含了以下要求:
  第一,进行有利于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内容选择。历史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成为激发学生形成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良好素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精心的内容选择,对历史知识背后有利于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课程内容充分挖掘,以唤醒师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应该把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窄化为具体知识的教学,或拘泥于知识本身的教学,而丧失了对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追求。
  第二,建构有利于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行动路向。教师应将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贯穿于教学内容。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应趋向一致,共同指向家国情怀的培育。建构有利于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行动路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应生成合理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学习心向。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强化育人意识,从磅礴的学科资源中组织教学内容引领受教育者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有目的地培育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应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给学生以文化浸染,浸润式地培育家国情怀。教师应深入挖掘历史学科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创生适宜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真切体悟并培育家国情怀,使他们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
  (三)教学活动应营造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场域”
  教学活动是历史学科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通过适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情感激发和价值引导的一系列课堂活动。历史学科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活动应具有教学现场感,即营造一定教学感染力的“场域”,以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该“场域”要满足下列要求:
  第一,教学活动营造的“场域”应有历史学科意蕴。历史学科特征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立足点。“从学科特征看,历史学科以史料的真实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功能的借鉴性等特征,在学生情感的培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①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活动应营造具有历史学科意蕴的“场域”。只有“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和运用知识,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学会全面、发展、辩证、客观地看待和论证历史问题”,②才能使学生的家国情怀得以提升和实现。
  第二,教学活动应营造“场域”的人文性和浸润性。家国情怀是一种个体对国家、民族和文化高度认同的情感,也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③因此人文性是教学活动营造“场域”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学生的家国情怀不能凭空形成,更不能依靠说教和灌输形成,而应该通过富含家国情怀教育功能的教学活动去实现。这类教学活动营造出的“场域”的突出特征就是浸润性,即通过一系列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润物细无声”地达到教育功能。
  第三,教学活动应突出“场域”的体验性和探究性。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教育不仅是一个“文而化之”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化之”的过程。历史课堂应从学科特征以及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构建具有体验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身心活力尤其是其学习的“内驱力”,构建家国情怀教育的“场域”。例如,教师在设计部编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27课《活动课:考查近代历史遗迹》时,应突出该课的体验性,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寻访家乡与近代中国有关的建筑物、纪念馆等历史遗迹;同时,还应突出该课的探究性,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反思,使学生汲取历史智慧,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和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教学效果应是学生家国情怀的深化和实践
  教学效果是指教学取得的成效,一般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状况、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教学效率的高低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情况等方面。作为一种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价值关怀,家国情怀的教育效果往往具有隐蔽性和内在性。历史学科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深化。通过历史课堂的学习,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停留在对家乡以及祖国的大川河流、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层面,还应形成下列认知:一是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高度认同,进而形成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二是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认识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三是融个人、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认识到形成家国情怀与实现中国梦伟大事业的统一性。
  第二,学生能将家国情怀付诸实践。行为是内在素养的反映,而内在素养又同教育緊密相连。“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学生的家国情怀不能停留在空泛无物的爱国主义口号上,它更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一种参与意识和担当精神。“家国情怀承载了一种个人与国家紧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它激励着青少年学生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①因此,学生能将家国情怀付诸实践,进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是家国情怀教育收到成效的重要体现。
  三、家国情怀的生成路径
  基于历史学科的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包括了学科课堂教学、校本特色课程、主题实践活动、历史教师人格涵养等多个路径。本文仅就历史课堂教学主渠道为例,谈一谈家国情怀的生成路径。
  (一)科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逻辑、教学过程的环节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等,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理念上要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教学的本位、重点,以调动和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实质性线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中心展开”。②科学的历史课堂,应从教学设计的起点、理念和中心三个维度进行规划:
  第一,课堂设计的起点,应回归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的设计思路应该从遵循教材文本逻辑,转变为尊重学生学习基础。所谓的学生学习基础,包括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已有学习经验等。课堂设计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为起点,可以使家国情怀的培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例如,教师在设计高中课程内容“汉字的起源”时,应联系初中“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等内容,从学生的已有学习基础和知识储备出发,实现知识的贯通。这样的课堂设计才能使学生听得懂、跟得上,抓得住学习要领,从而有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
  第二,课堂设计的理念,应指向学生的自主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在学习的情境中“自主构建”。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堂情境中,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中蕴含的价值,体验、感悟其精神内涵,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的方式逐步形成家国情怀。与单纯的知识传递相比,家国情怀的培育更多的是一种知识内化、心灵体验与情感升华的过程。
  第三,课堂设计的中心,应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家国情怀是一种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深厚情感。因此,历史课堂设计应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情感共鸣,培育家国情怀。教师应深度挖掘历史学科的文化内涵,在文化积淀中寻找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引导学生形成家国情怀,更加坚定地走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国梦”探索道路。
  (二)问题导向:以问题解决激活课堂
  历史课堂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不能依靠机械地记忆现成的历史结论,而要将问题导向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激活历史课堂的家国情怀教育。“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解决的问题。”①
  第一,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家国情怀教育的教育元素蕴含在历史学科丰富的教学内容之中,教师既要善于发掘,提出相应问题,又要自然而成,符合家国情怀教育要求。教师应抓住教材中与家国情怀有关的教学价值点,深入发掘、剖析和利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讨论与探究。例如,讲授《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一课时,教师可以打破课文顺序,提出关键问题“人字是如何打造的”,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教师对“人”字进行问题设置,使学生明确实践家国情怀的两个维度: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使学生认识到詹天佑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自然带来的困难,体现了自强不息和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人与社会关系的解读——让学生明白了詹天佑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京张铁路的修建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进而,教师提炼和升华课堂要旨:我们青年一代都应学习詹天佑,以家国情怀汇聚智慧和力量,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第二,分析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思辨性思维就是思考和辨析的思维。所谓思考是指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历史问题能够多角度考察,有证据的辨别分析。”②家国情怀的培育离不开基于问题分析的思辨型方法的指引。例如,学习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应遴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材料,引导学生紧扣材料的中心,多种角度的分析问题,同时有逻辑地、有条理地运用可靠史料证据论证观点,并且明确历史问题的前因后果、区别联系。
  第三,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素养形成。“学生对历史学习问题的真正解决,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对相关史事的了解,尤其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③因此,教师不应拘泥于现成结论,而应思考如何构建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学习《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孙中山一生从治病到救国,从改良到革命,从揖美到联俄“三次转身”的原因,认识其身体力行践行爱国、救国的探索与追求,感悟其贯穿人生始终的厚重家国情怀。
  (三)情境教学:提升历史课堂的生动性
  情境教学可以打破历史学习时空界限,使学生置身于“历史现场”,提升历史课堂的生动性,进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情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置多元历史情境,提升历史课堂的生动性,进而推进家国情怀的培育。
  第一,设置多元情境,促进学生知情共育。教师应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历史,以实施有效的家国情怀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家国情怀教育的需要,设置学习情境(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史料、图表、史论等情境性问题)、生活情境(指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社会情境(指对与历史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如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
  第二,“神入”历史情境,提升课堂的生动性。“神入”的实质是一种置身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境体验与对话。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家国情怀的“体验”,更为深刻、真切地体悟到历史知识背后鲜活、生动的历史内涵,以形成正确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例如,讲授《汉字与书法》时,可以将柳公权的“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张旭的草书代表作《古诗四帖》等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使学生“神入”中国书法艺术之美的情境之中,亲历书法艺术“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的特征。
  (四)多元评价: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历史课堂的评价应以学生家国情怀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将评价贯穿于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以评价促进家国情怀的培育。“要运用恰当有效的评价方法,系统搜集和科学分析处理学生的有关信息,综合发挥检测、诊断、激励、引导、调解、反馈等多方面的功能,准确判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度。”①教师应注重家国情怀教育的多元化评价,以提高其评价实效。
  第一,注重目标完成评价。是否达到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目标,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应服务于它。以目标完成情况为导向的评价,一是可以校正课堂教学进程的走向,二是可以检验并促成教学内容的达标程度。教师关注目标完成的评价,既有利于评价教学完成的质和量,体现家国情怀目标导向的现实价值;又有利于评价学生学习可能达到的境界,尤其是家国情怀情感达成度,这是目标导向的潜在价值。
  第二,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家国情怀教育具有长时性、结果非显现性的特点,它的形成往往体现在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情感体验带动的学生个体变化。学习过程中,学生学習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自我发展、同伴互动等因素,都关系到学生能否实现家国情怀教育的目标。因此,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全面、及时、灵活地检测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效果,并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到深层式开展的方向上来。
  第三,注重个性化发展评价。关注个性化发展的重点,应该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家国情怀的科学认识、情感倾向、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变化。例如,进行校本课程《巴渝文化探究》的学生评价时,应改变倚重考查知识的做法,重视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并注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这种评价重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发展价值,体现了历史课堂对学生个体的尊重,有利于达到家国情怀教育的最终目标。
  总之,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从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的高度,全面认识历史学科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意蕴,并立足课堂推进学生家国情怀教育,通过合理的引导与激励,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周刘波,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巴蜀中学历史教师,重庆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责任编辑:李婷轩】
其他文献
如何既能拥有可爱聪明的宝宝,又能保养到位修炼成时尚辣妈,这成了育龄女性热议的话题。随着爱美的80后步入生育阶段,有越来越多女性为此苦恼。不管是已经怀孕的还是准怀孕的MM,对于妊娠纹的恐惧都是那么地明显。这种一旦形成就很难完全去除的痕迹,会让少女与大妈的界限泾渭分明,严重影响到妈妈们对于自己外表的评价。所以,只要妊娠不要纹,是所有孕妈咪的心声。  妊娠纹怎么来的  怀孕后由于胎儿长大,子宫增大,孕妇
每年的9~10月份是婚庆市场的黄金时期。然而,由于近年来物价飞涨,结婚成本也逐年飙升,成为不少新人“甜蜜的负担”。  为了省钱,越来越多的新人转向淘宝等网络购物平台,网购婚纱、喜糖、家装小物,甚至沙发和大床等结婚用品。淘宝网数据显示,2011年前8个月,网购婚庆用品的“淘婚族”就接近60万。占中国新人的1/2。  目前,网购的消费者中有80%正处于适婚年龄,而在“淘婚族”中,25~29岁的“80后
有的男人小事没主意,大事却能把握得住。这种男人,更能让老婆安心,让日子幸福。  他被公认为没主见的人。  打麻将,出一张牌要考虑5分钟,还要请身边的朋友参谋;点菜、去哪儿玩、看什么电影,都没有主意。这样说吧,凡要他做主的事,他都会说“随便”或“你说呢”。连朋友的女儿都瞧不起他,愤愤地说:“我讨厌没有主见的男人!”  我不禁困惑:这种男人,有哪个女人会喜欢?  一天,我遇到他的妻子,她跟我聊起他们的
相信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你觉得你的老板是个混蛋,你说什么做什么都改变不了他那顽固脑袋里的想法。终于有一天,你的忍耐到了极限。你冲进了他的办公室,对着他说了一堆胡话。他被你气得大喊大叫,满脸通红。你们俩都愤怒得发抖,完全失去了理智。这当然是个噩梦一样的场景,可是,从另一面来想,这时候你不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他和他的想法吗?虽然这是个绝对负面的影响。  事实上,老板也是人,他和你的唯
据说你家那一位人前人后表里如一,老实可靠;据说他家的那一位女强人在家却是小鸟依人,家里家外,是不是该一个样呢?  男说——“男女之間的情调,是需要空间的,  这个空间就是殷实和慵懒”  赵竺安,资深媒体人,幽默是把手术刀,解析我们看得懂和看不懂的存在状态。  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老婆在一家事业单位当个小科长,官不大,手中只有一点小权,但时间一长,也养成了官腔,整天一本正经的。他认为老婆这样无可厚非
这是一个关于毛衣的故事,毛衣在这里被赋予了母爱的温度、创业的激情。  毛线里的秘密  张博出生于长春。母亲历松是吉林省结核病医院的一名护士。东北天冷,几乎每个妈妈都会为自己的家人织毛衣,很快就组成了一个小小的毛线军团。历松经常换着花纹和图案给儿子织毛衣,张博每次穿上新毛衣,上学都特有劲儿,脏了也不愿意换。  儿子8岁的时候,历松得了重病,担心自己不能陪着儿子长大,她开始拼命地给儿子织毛衣。待她给儿
浴室虽然天天在用,但是水汽重、通风差,往往成为卫生重灾区,打起精神,来一场浴室卫生死角大作战吧!  浴帘防霉  如果家中的浴室装有浴缸,那么浴帘是必不可少的。大多数浴帘使用的都是涤纶材质,通常有防水涂层,但很少做过防霉处理。使用时间久了,浴帘容易出现黑色小霉斑,或是颜色发黄,这都是平常使用后未及时晾干的结果。其实浴帘防霉很简单,只需要在淋浴结束后将其拉开,不要挤在一起即可。如果出现一两个小霉斑,可
对爷爷的那幅肖像照片我一直不满意,家里人却都说挺好,后来以那幅照片为蓝本又做了瓷版画,但与记忆中的爷爷相去甚远。  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在他们身边八年,记忆如磐石,刻骨铭心。两位老人早已离我而去,眼前却总模糊着爷爷踉跄的脚步,耳畔回荡着奶奶的哭泣:“永红什么时候再回来啊?”  尽管不能诠释内心的记忆,但我一直珍藏着那幅照片。长大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翻拍那幅照片并放大,现仍在我的书房里挂着,那是记忆
我们一直以来都知道哥哥的一个秘密,虽然不知道详情。哥哥平时不言不语,见着女生就脸红,可是谁能想到,他上高中时曾对一个同班农村女生大声喊过“我爱你”。  那时,哥哥在县城读高中。作为一个农村学生,他似乎很自卑,每天只知道学习,成绩却一直上不去。我们也是偶尔听和哥哥同校的村里人说起那件事,可谁也不清楚具体情况。我们一再问哥哥,他却闷头不语,脸上也没有任何表情。  后来,哥哥没能考上大学,便回到乡下种地
在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中,能够识别可靠的饮用水并加以利用,始终是克敌制胜的重要一环。在宋夏战争中,饮用水是一种具有重要军事价值的资源。宋军对饮用水的认知与利用水平,是随着实战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提升的。在技术层面,北宋通过修筑水寨、勘掘水井,以及开发便于储运的装备,在饮用水保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实战层面,北宋军政官员虽然多有重视饮用水安全的概念,但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地善加利用,却历经波折:从宋初至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