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息的主体部分又称“新闻躯干”,是导语之后的主体部分。它是对导语中已被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解释、补充与叙述,也是发掘与表现新闻主题的关键部分。要构筑好这一关键部分,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用事实说话。然而,我们发现有的记者或用虚拟的事例代替事实,或用空洞的议论淹没事实,或用大段的政策条文和改头换面的讲话摘要等同于事实,致使新闻的思想观点很难表达出来,也很难让受众领会其中的道理。那么,消息的主体部分如何用事实说话呢?“选择”就是“说话”。归纳起来,选择“说话”,大致可用以下“事实”。
用真实的事实说话。用真实的事实说话,是国际新闻界的“金科玉律”,它作为一种原则写进世界各国的各种新闻规约中。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把真实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同样强调“维护新闻真实性”。试想。一条新闻中如果只是那些无中生有、胡编乱造的事实,那么,它就不仅失去了新闻本身的真正价值,有时还可能导致媒体公信力的丧失。比如,某电视台记者炮制的“纸馅包子”的假新闻,不仅使中国形象受到损害,而且严重干扰了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同时也给媒体的公信力带来极大的伤害。我们还发现,有的记者虽然不是那样明显造假,但也存在着某种思想倾向或方法简单等问题而使“说话”不当。比如,“以点代面”,实际上只注重了“点”,而忽略了“面”,结果选择的那一“点”没有代表性,也就不能反映“面”。再如,一味追求“完美”,结果导致片面性。这就使人们不仅不会相信报道的这件事,而且对报道的其他事也会产生怀疑。可见,真实性是新闻报道中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特定标志,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安身立命”的铁则。尽管新闻千变万化,但它对事实真实性的要求是永恒的。它告诫我们,虚拟新闻是一条“高压线”,也是一条“警戒线”,任何新闻记者碰不得、越不得,必须坚持新闻的基本属性,认真审视一下所选择的事实,是否断章取义、闭门造车、无中生有、添油加醋,决不可凭“想当然”办事。同时,还要自觉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运动的观点,对涉及某一事实的大量的相关事实进行整体的综合概括和分析,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努力实现表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的统一、新闻事实与道德要求的统一,切实做到用真实的事实“说话”。
用典型的事实说话。这里说的典型,是指所选择的事实,存在而又富有个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既有普遍性,又有指导意义。选择典型事实,是消息主体写作的一个核心环节,对整条消息的意义起着关键作用,是新闻的一个要件。我们常说,典型就是导向、典型就是榜样、典型就是方法。对于消息来说,我们在强调“事实胜于雄辩”这个唯物主义观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典型事实更胜于一般事实,更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有时又可以收到“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的最大化效果。然而,典型事实并非一定都是很大的事实,有时很小的事实,照样具有典型性,照样能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比如,为反映发达国家的环保意识,一位记者记下了出访德国期间的一件小事:一年冬天,记者在德国普通百姓家住了两夜,发现每晚12点钟,房东太太都要将所有房间的暖气一一关闭。虽然德国的暖气费极为便宜,但她的理由是,你睡下以后,暖气所放的热量对你是无用的,但它却增加了地球的温度,加速了全球的气候变暖,而且烧暖气也会消耗地球的资源。这件事虽小,却很典型,又有普遍性。一个普通的主妇不为省钱,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天天夜里关掉暖气,只是为了全人类共有的地球,这很能说明德国深入民心的环保意识。同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很多新闻也是巧妙地从一个企业、一个村庄新近发生、正在发生变化的事实,或从一户人家、一个普通人物的典型事例切人的。例如,2008年推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中部崛起——河南篇》的报道,就是从河南新县挪房湾村村民付从祥三个儿子外出务工给家里带来的经济上的变化切入的,再扩展到这个曾经是河南最为贫困的县市之一,通过技能培训、劳务输出,改变了山乡的落后面貌,从而引申出河南这个全国人口大省,通过盘活人力资源、打造劳务品牌、实现中原崛起这一主题。可见,小中见大照样有魅力,小事情同样可以引申出大主题。当然,事实材料是否典型,还受主题的制约,在某些主题评价标准的衡量下毫无意义,但在另一种评价标准的衡量下,却价值倍增。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的事实虽然很典型,但无普遍性,也不能让它“说话”。
用量化的事实说话。数字是量化了的事实。用数字反映新闻价值和值得注意的客观事物,是新闻的一个基本特征。据有关专家分析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运用,越来越多的媒体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数据的分析方法和表达方法,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新闻事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越来越多的数字新闻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另一方面,与传统新闻相比,用量化了的事实说话,可以避免新闻事实的模糊和偏见,使新闻更精确、客观、深刻和精彩。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字时,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比如,新华社北京(1994年)9月20日电(记者薛建举、胡创伟)《中国一日:数字与希望》,就是一篇典型的用数字事实说话的代表作。它的巧妙之处在于:用一日来调遣数字,从时间上的一个小小角度,反映出空间上的一个宏伟的、令人惊叹的图景,使人耳目一新。再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的《时代先锋——马班邮路邮递员王顺友》的消息,消息主体部分的事实也是用数字表达出来的。它的绝妙之处,则是将数字赋予其新闻内涵,赋予其生命,从而达到一种新的意境。文中写道:“如果说王顺友走了多少公里的山路,难以让人记住,但可以说,他走的路程等于21个二万五千里长征,相当于绕地球六圈。”这就不仅使消息具有“说话意识”,而且还把枯燥乏味的数字形象化了。实践证明,用显著的数字说话,可以为人们所关注,更显其意义;用积累的数字说话,可以反映事物的总体态势和发展趋势,看到事物的内核和本质;用鲜明的数字说话,可以传达一种信息,反映一种态度或思想倾向;用形象的数字说话,可以使新闻跃然纸上。一句话,用数字说话,既有很强的说服力,又有无穷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用量化了的事实说话。不是简单罗列一大堆数字就算完事,而是有所选择地通过数字,或将数字巧妙地进行处理,让人们懂得数字背后的道理。
用生动的事实说话。所谓生动,大体上是说生活中的动人事实。这种事实含蓄形象,意义比较突出。我国著名女记者郭梅尼的作品中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她采访数学家张广厚,没有去写他搞“函数值分布论”这个科研成果技术进程,而是集中反映他怎樣从数学不及格,到做出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的奋斗故事,从而给青年人指出了一条勤奋成才的人生之路。同样,《河北日报》2004年5月21日报道的《承德市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周到法律服务》的消息,也是一篇用生动的事实说话的佳作。该消息针对农民进城务工在给城市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和治安问题的新情况,运用“行前加‘法制餐’,在外送‘普法饭’”这一生动有趣的事实告诉人们:预防进城务工农民犯罪,必须抓住教育先行、关口前移这个根本。这种显现在事实的客观叙述之中的意图,生动形象而有力地表达了记者的思想。透过这些从“生活之树”上摘下的标本,我们可以悟出这样的道理:生动的新闻取决于生动的事实,生动的事实来自于比过程更能集中体现事物本质和特征的故事。用生动的事实说话,就要选择那些生动的故事、精彩的细节、鲜活的特写、关键的事实;就要走出“叙述过程”的报道模式,跳出过程写故事,善于舍弃那些与主题贴得不紧的枝枝蔓蔓,浓墨重彩地去展示新闻事实的个性和内涵。
总之,用上述事实“说话”,才能在五光十色的海洋里更好地抓住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才能使消息的主体“肚”中有“货”,才能使受众在了解各种事实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用真实的事实说话。用真实的事实说话,是国际新闻界的“金科玉律”,它作为一种原则写进世界各国的各种新闻规约中。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把真实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同样强调“维护新闻真实性”。试想。一条新闻中如果只是那些无中生有、胡编乱造的事实,那么,它就不仅失去了新闻本身的真正价值,有时还可能导致媒体公信力的丧失。比如,某电视台记者炮制的“纸馅包子”的假新闻,不仅使中国形象受到损害,而且严重干扰了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同时也给媒体的公信力带来极大的伤害。我们还发现,有的记者虽然不是那样明显造假,但也存在着某种思想倾向或方法简单等问题而使“说话”不当。比如,“以点代面”,实际上只注重了“点”,而忽略了“面”,结果选择的那一“点”没有代表性,也就不能反映“面”。再如,一味追求“完美”,结果导致片面性。这就使人们不仅不会相信报道的这件事,而且对报道的其他事也会产生怀疑。可见,真实性是新闻报道中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特定标志,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安身立命”的铁则。尽管新闻千变万化,但它对事实真实性的要求是永恒的。它告诫我们,虚拟新闻是一条“高压线”,也是一条“警戒线”,任何新闻记者碰不得、越不得,必须坚持新闻的基本属性,认真审视一下所选择的事实,是否断章取义、闭门造车、无中生有、添油加醋,决不可凭“想当然”办事。同时,还要自觉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运动的观点,对涉及某一事实的大量的相关事实进行整体的综合概括和分析,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努力实现表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的统一、新闻事实与道德要求的统一,切实做到用真实的事实“说话”。
用典型的事实说话。这里说的典型,是指所选择的事实,存在而又富有个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既有普遍性,又有指导意义。选择典型事实,是消息主体写作的一个核心环节,对整条消息的意义起着关键作用,是新闻的一个要件。我们常说,典型就是导向、典型就是榜样、典型就是方法。对于消息来说,我们在强调“事实胜于雄辩”这个唯物主义观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典型事实更胜于一般事实,更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有时又可以收到“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的最大化效果。然而,典型事实并非一定都是很大的事实,有时很小的事实,照样具有典型性,照样能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比如,为反映发达国家的环保意识,一位记者记下了出访德国期间的一件小事:一年冬天,记者在德国普通百姓家住了两夜,发现每晚12点钟,房东太太都要将所有房间的暖气一一关闭。虽然德国的暖气费极为便宜,但她的理由是,你睡下以后,暖气所放的热量对你是无用的,但它却增加了地球的温度,加速了全球的气候变暖,而且烧暖气也会消耗地球的资源。这件事虽小,却很典型,又有普遍性。一个普通的主妇不为省钱,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天天夜里关掉暖气,只是为了全人类共有的地球,这很能说明德国深入民心的环保意识。同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很多新闻也是巧妙地从一个企业、一个村庄新近发生、正在发生变化的事实,或从一户人家、一个普通人物的典型事例切人的。例如,2008年推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中部崛起——河南篇》的报道,就是从河南新县挪房湾村村民付从祥三个儿子外出务工给家里带来的经济上的变化切入的,再扩展到这个曾经是河南最为贫困的县市之一,通过技能培训、劳务输出,改变了山乡的落后面貌,从而引申出河南这个全国人口大省,通过盘活人力资源、打造劳务品牌、实现中原崛起这一主题。可见,小中见大照样有魅力,小事情同样可以引申出大主题。当然,事实材料是否典型,还受主题的制约,在某些主题评价标准的衡量下毫无意义,但在另一种评价标准的衡量下,却价值倍增。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的事实虽然很典型,但无普遍性,也不能让它“说话”。
用量化的事实说话。数字是量化了的事实。用数字反映新闻价值和值得注意的客观事物,是新闻的一个基本特征。据有关专家分析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运用,越来越多的媒体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数据的分析方法和表达方法,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新闻事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越来越多的数字新闻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另一方面,与传统新闻相比,用量化了的事实说话,可以避免新闻事实的模糊和偏见,使新闻更精确、客观、深刻和精彩。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字时,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比如,新华社北京(1994年)9月20日电(记者薛建举、胡创伟)《中国一日:数字与希望》,就是一篇典型的用数字事实说话的代表作。它的巧妙之处在于:用一日来调遣数字,从时间上的一个小小角度,反映出空间上的一个宏伟的、令人惊叹的图景,使人耳目一新。再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的《时代先锋——马班邮路邮递员王顺友》的消息,消息主体部分的事实也是用数字表达出来的。它的绝妙之处,则是将数字赋予其新闻内涵,赋予其生命,从而达到一种新的意境。文中写道:“如果说王顺友走了多少公里的山路,难以让人记住,但可以说,他走的路程等于21个二万五千里长征,相当于绕地球六圈。”这就不仅使消息具有“说话意识”,而且还把枯燥乏味的数字形象化了。实践证明,用显著的数字说话,可以为人们所关注,更显其意义;用积累的数字说话,可以反映事物的总体态势和发展趋势,看到事物的内核和本质;用鲜明的数字说话,可以传达一种信息,反映一种态度或思想倾向;用形象的数字说话,可以使新闻跃然纸上。一句话,用数字说话,既有很强的说服力,又有无穷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用量化了的事实说话。不是简单罗列一大堆数字就算完事,而是有所选择地通过数字,或将数字巧妙地进行处理,让人们懂得数字背后的道理。
用生动的事实说话。所谓生动,大体上是说生活中的动人事实。这种事实含蓄形象,意义比较突出。我国著名女记者郭梅尼的作品中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她采访数学家张广厚,没有去写他搞“函数值分布论”这个科研成果技术进程,而是集中反映他怎樣从数学不及格,到做出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的奋斗故事,从而给青年人指出了一条勤奋成才的人生之路。同样,《河北日报》2004年5月21日报道的《承德市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周到法律服务》的消息,也是一篇用生动的事实说话的佳作。该消息针对农民进城务工在给城市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和治安问题的新情况,运用“行前加‘法制餐’,在外送‘普法饭’”这一生动有趣的事实告诉人们:预防进城务工农民犯罪,必须抓住教育先行、关口前移这个根本。这种显现在事实的客观叙述之中的意图,生动形象而有力地表达了记者的思想。透过这些从“生活之树”上摘下的标本,我们可以悟出这样的道理:生动的新闻取决于生动的事实,生动的事实来自于比过程更能集中体现事物本质和特征的故事。用生动的事实说话,就要选择那些生动的故事、精彩的细节、鲜活的特写、关键的事实;就要走出“叙述过程”的报道模式,跳出过程写故事,善于舍弃那些与主题贴得不紧的枝枝蔓蔓,浓墨重彩地去展示新闻事实的个性和内涵。
总之,用上述事实“说话”,才能在五光十色的海洋里更好地抓住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才能使消息的主体“肚”中有“货”,才能使受众在了解各种事实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