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3月15日,曾在“文革”前夕成为畅销读物的《欧阳海之歌》其作者金敬迈去世,终年90岁。
原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创作员金敬迈听说欧阳海的事情極其偶然,1963年底他与驻衡阳的47军139师政治部主任爬山,闲聊中得知邻近的140师出了一事故,一战士(实为班长欧阳海)调皮惊了军马,结果被火车碾死,造成所在的团在年终评不上“四好”,全团上下郁闷之极。金敬迈执意要去140师看看,很快就到欧阳海所在的班“蹲点”。
当时部队内对欧阳海出“事故”的评价截然不同,广州军区及政治部领导对此格外谨慎,两次召回金敬迈听取详细汇报。当时各大军区都爱打文艺牌,广州军区希望出现一批写“好连队、好战士、好民兵”的特色作品,从汇报中领导们看出欧阳海似乎是一个较好的候选英雄。为真实起见,指示金敬迈携带小说初稿到部队核实,要获得从军政委一直到战士的认可。
欧阳海修的那个涵洞实际上很小,但其工作的认真过程被金敬迈写得跌宕起伏,放大数倍。写完这一章节,他自己感叹道:“我们写不出好东西,是因为我们把好多平凡的工作轻轻放过了。”有一次欧阳海闹肚子,一天拉二三十次,连长不让他干活。他赌气坐在屋里不动,竟把十几次大便拉到裤裆里。金敬迈为此震惊,称之为“极端的工作热忱”。欧阳海喜欢琢磨报纸上的大块文章,有一回读了反修文章“一评”,找到指导员说:“我需要谈四小时。”这种不同一般的韧劲与争强好胜,金敬迈一再形容为“时代的最强音”,“他成了英雄反而自己不知道”。
北京的解放军文艺社副主编鲁易对这部新人的书稿颇有自信,因为主要情节都是真实的。没想到的是,接下来遇到的难题却是如何塑造“副指导员薛新文”的形象。
据金敬迈介绍,现实中的原型指导员姓武,平时不喜欢欧阳海,老是找理由“打击”他。在长期的传统宣传中,指导员一向视为党的正确方向的基层代表人物。如果在小说中据实写出指导员的“毛病”,有没有副作用呢?军区有人得悉后大为不满,责问为啥要把“军事干部写得有问题有毛病”。
金敬迈和解放军文艺社的责编白艾带着问题到47军征求意见,军文化部、青年部、干部部都来人重点讨论“指导员”的塑造问题,最后47军孙政委拍板说:“不要有顾虑,这样有缺点的指导员可以写。”在团里开会时,团政委也认为可以表现。结果出现有趣的一幕:金敬迈专程到连队,把初稿中的八、九章读给武姓指导员听。据在场的白艾后来描述:“那位指导员听后感动得哭了,说,‘你把我写好了’。”
金敬迈把摸到的情况回来向上汇报,军区领导考虑再三,主张索性把这个难办的角色改成“副指导员”,要写出做政治思想工作,而自己的政治思想修养不够的人,会给工作带来更大危害。
随后,金敬迈他们到欧阳海家乡湖南桂阳县征求意见,县委主持开了座谈会,在读了涉及欧阳海回乡的第七章以后,县委领导非常不快地指出,作品突出了欧阳海教育“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哥哥欧阳嵩的作用,但不能“把地方党组织丢在一边”。会场呈现僵局,鲁易、金敬迈答应马上加以修改。随着欧阳海事迹的传开,欧阳海班的战士们对书稿提出更为严苛的标准,就是“不许把他们的班长写‘坏’了,不能给他脸上抹黑”。
迫于压力,上级强调不能把欧阳海写成由落后到转变的人物,更不能写成追求个人东西太多的英雄。为了统一听取意见、平复争议,最后由解放军文艺社出面开座谈会,把凡是认识欧阳海的人都集中在一起,在团政委的主持下,读了三天作品,逐章逐节进行大讨论。责编白艾则忙着四处“扑火”,到各单位“救急”,耐心地讲解艺术创作的特点与如何掌握真实的分寸。
在各方的催促下,从发稿到出版仅仅一个月时间,创下当年出书的新纪录。但鲁易认为有一些遗憾:“印刷质量不理想,还发现了十五处错别字。”到了1965年,《欧阳海之歌》彻底引爆中国,成了“文革”前夕最具革命性的畅销读物。据媒体统计,《欧阳海之歌》在上世纪60年代发行超过3000万册。此时,作者和出版单位从原来的不安和局促到被书稿的巨大政治冲击波弄得惊讶万分,这是他们一年前万万想象不到的。
1967年五一节,金敬迈在天安门城楼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摘自《东方历史评论》)
原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创作员金敬迈听说欧阳海的事情極其偶然,1963年底他与驻衡阳的47军139师政治部主任爬山,闲聊中得知邻近的140师出了一事故,一战士(实为班长欧阳海)调皮惊了军马,结果被火车碾死,造成所在的团在年终评不上“四好”,全团上下郁闷之极。金敬迈执意要去140师看看,很快就到欧阳海所在的班“蹲点”。
当时部队内对欧阳海出“事故”的评价截然不同,广州军区及政治部领导对此格外谨慎,两次召回金敬迈听取详细汇报。当时各大军区都爱打文艺牌,广州军区希望出现一批写“好连队、好战士、好民兵”的特色作品,从汇报中领导们看出欧阳海似乎是一个较好的候选英雄。为真实起见,指示金敬迈携带小说初稿到部队核实,要获得从军政委一直到战士的认可。
欧阳海修的那个涵洞实际上很小,但其工作的认真过程被金敬迈写得跌宕起伏,放大数倍。写完这一章节,他自己感叹道:“我们写不出好东西,是因为我们把好多平凡的工作轻轻放过了。”有一次欧阳海闹肚子,一天拉二三十次,连长不让他干活。他赌气坐在屋里不动,竟把十几次大便拉到裤裆里。金敬迈为此震惊,称之为“极端的工作热忱”。欧阳海喜欢琢磨报纸上的大块文章,有一回读了反修文章“一评”,找到指导员说:“我需要谈四小时。”这种不同一般的韧劲与争强好胜,金敬迈一再形容为“时代的最强音”,“他成了英雄反而自己不知道”。
北京的解放军文艺社副主编鲁易对这部新人的书稿颇有自信,因为主要情节都是真实的。没想到的是,接下来遇到的难题却是如何塑造“副指导员薛新文”的形象。
据金敬迈介绍,现实中的原型指导员姓武,平时不喜欢欧阳海,老是找理由“打击”他。在长期的传统宣传中,指导员一向视为党的正确方向的基层代表人物。如果在小说中据实写出指导员的“毛病”,有没有副作用呢?军区有人得悉后大为不满,责问为啥要把“军事干部写得有问题有毛病”。
金敬迈和解放军文艺社的责编白艾带着问题到47军征求意见,军文化部、青年部、干部部都来人重点讨论“指导员”的塑造问题,最后47军孙政委拍板说:“不要有顾虑,这样有缺点的指导员可以写。”在团里开会时,团政委也认为可以表现。结果出现有趣的一幕:金敬迈专程到连队,把初稿中的八、九章读给武姓指导员听。据在场的白艾后来描述:“那位指导员听后感动得哭了,说,‘你把我写好了’。”
金敬迈把摸到的情况回来向上汇报,军区领导考虑再三,主张索性把这个难办的角色改成“副指导员”,要写出做政治思想工作,而自己的政治思想修养不够的人,会给工作带来更大危害。
随后,金敬迈他们到欧阳海家乡湖南桂阳县征求意见,县委主持开了座谈会,在读了涉及欧阳海回乡的第七章以后,县委领导非常不快地指出,作品突出了欧阳海教育“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哥哥欧阳嵩的作用,但不能“把地方党组织丢在一边”。会场呈现僵局,鲁易、金敬迈答应马上加以修改。随着欧阳海事迹的传开,欧阳海班的战士们对书稿提出更为严苛的标准,就是“不许把他们的班长写‘坏’了,不能给他脸上抹黑”。
迫于压力,上级强调不能把欧阳海写成由落后到转变的人物,更不能写成追求个人东西太多的英雄。为了统一听取意见、平复争议,最后由解放军文艺社出面开座谈会,把凡是认识欧阳海的人都集中在一起,在团政委的主持下,读了三天作品,逐章逐节进行大讨论。责编白艾则忙着四处“扑火”,到各单位“救急”,耐心地讲解艺术创作的特点与如何掌握真实的分寸。
在各方的催促下,从发稿到出版仅仅一个月时间,创下当年出书的新纪录。但鲁易认为有一些遗憾:“印刷质量不理想,还发现了十五处错别字。”到了1965年,《欧阳海之歌》彻底引爆中国,成了“文革”前夕最具革命性的畅销读物。据媒体统计,《欧阳海之歌》在上世纪60年代发行超过3000万册。此时,作者和出版单位从原来的不安和局促到被书稿的巨大政治冲击波弄得惊讶万分,这是他们一年前万万想象不到的。
1967年五一节,金敬迈在天安门城楼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摘自《东方历史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