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的成长和历史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纵观历史的发展进程,人类是历史的演绎者和诠释者。从《白鹿原》这部小说中来看,其浓厚的乡土气息让人折服,书中所有的人物都刻上了历史的烙印,无论是乡土生活还是叙事的方式都体现出为“为历史而烦”。本文主要从陈忠实对《白鹿原》中乡土生命的哲学和叙事价值的分析和诠释方面入手,体现出乡土生活和历史之间的渊源。
关键词:《白鹿原》;乡土生命哲学;叙事价值
从乡土生活本身来看,其不断发展的过程和历史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有人都在历史的发展中丰富自身,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同时追随着历史的使命,其人生逐渐历史化。乡土生活呈现历史化的现象较为明显,不仅全面而且韵味十足。历史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无论其地位显赫还是衣衫褴褛,对于历史都有着特殊的感觉,是历史产生了人类的共鸣,是历史为乡土生活增添了色彩。
1 乡土人生是与“历史”相关联的人生
从中国乡土社会的发展现状上看,统治阶级都会有一套自己的统治方式,做遵循的准则和规范都是按照历史上的人物或者是事件为楷模,当然也会以历史中一些昏庸无道的人物为借鉴。这一方式在我国社会中仍然得以沿用,可见历史的烙印已经印得很深。《白鹿原》中有位博学多知的圣人朱先生,在资金读书的时候不能让任何人来打扰,就是高官前来也无济于事。因为,朱先生认为读书都是领略圣贤的世界,和历史中的圣贤沟通,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和圣贤产生共鸣,激励自身。可见,朱先生的意念都在历史上,反而对历史之外的事物悬置在别处。
朱先生的例子只是乡土生活的一个缩影,可见,乡土社会人们的成长领域中历史扮演中重要的角色。其生活规则都在历史的圈限中,其成长的轨迹基本上也都是按照历史的思路来进行。自己的理想和志愿也会得到历史的昭示。所以,每一件事的缘由都来自于历史,人的情绪或者是感情也都遵循着历史的规则。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鹿三为了白家的人以而杀死自己的儿媳。因为仁义是白家历史上的标记。总之,《白鹿原》中所有人物的所作所为都是遵循着历史的轨迹,有着历史的根源。
乡土社会中历史情节的浓厚,主要是一种时间观念使然,人的历史不过是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阐述,对这一轮回形成的展现。历史就像是白鹿村老爷庙中的槐树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成空心,但却枝繁叶茂,满赋神韵,保佑着现在和未来。乡土生活中,人们可以将历史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的只有对历史的印记,在轮转的过程中,形成了乡土生活本身的历史。
2 乡土生存是为历史而烦的生命过程
中国的乡土社会有着不一样的经历和进程,但是其生存者都是为历史而烦的主题,这和家族性的历史传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乡土生活都是以大家族为主,世世代代都在固定的居所,讲述着相类似的故事,将以家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展现在人们面前。从生存者对家族历史的延续上可以分成多种类型,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其对长相似父母的说法比较看重,因为这是父母用个体肉体生命来延续家族历史的重要标志,这也是中国乡土文化中一种难能可贵的乡土情怀。子女和父母形似或者是神似也是对历史的一种演绎。
第二种就是保本返始,通过对祖先的内在精神进行传承来对历史进行铭记。从乡土社会的发展中可以看出,孝字当头是家族情感的重要出发点。生存者要对祖先进行思慕,用这一方式来复活历史。在《白鹿原》中,人们对每次的祭祀活动都非常重视,他们不会认为生者和死者之间隔着一道死亡的界限,他们宁愿相信生死本同源。在实际的生活中,乡土社会中的生存者们本应该经过自身的努力来缅怀先世,企盼家族的興旺。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白嘉轩,在父亲死后他每天都要坐在父亲做过的靠椅上,感受父亲生前的生活。
3 乡土史诗叙事是为现实生存成长者开启生命活力渊源的探索
陈忠实的《白鹿原》也在为“历史”而烦。他要敞亮我们民族一直被遮蔽的秘史。“为了知道历史是什么,必须知道实现历史的人是什么。”人既是建造历史的砖瓦,又是设计历史的建筑师和建筑工人。乡土社会的大多数人对此并不明白。他们仅仅生活在第一个层面上,不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建造“历史”的一块无关紧要的砖瓦,是“历史”循环过程中一个无关紧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被动的存在。他们忘了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历史”建筑师和建筑工人的主动角色。放弃了自己的行动、计划和决定,否定了自己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这种人只会“回想”,不会“预想”,只知道“历史”在循环运动,却没有思考这一运动的出入口就在当下。只知道过去的“历史”对当下的现实作用,却不知道当下的决断对将来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只有对“历史”的回顾意识,却没有直接参与“历史”的意识。他们忘了“我”作为时间性存在的唯一性,忘了“我”对自我的承当以及对“历史”的建构作用。
在乡土社会,有两种人具有对“历史”的设计和建筑意识。一种是圣贤,一种是利己主义者。他们明白自身生存于当下,自己的行动却深入到将来,因此,“当下”决定着“将来”,决定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决定着人自身成长变化的模样。所以,人自己“当下”所做的选择和决断,既是为自己寻找一个进入“历史”的出入口,又是为重建“历史”找到一个基础和开端,让自己置身其中,进行“历史”设计与建造。《白鹿原》复活“历史”,让那些被当代遗忘和遮蔽了却仍然可以对当代人生存成长起开导作用的往事开口说话。让它告诉现世的生存成长者:虽然每个生存者都是在流传下来的生存成长观念中领会自身的能在式样,虽然每个生存者都在既往的“历史”中为自身选择值得模仿的英雄榜样,并在其人生历程中重演榜样的品行,然而,“历史”中既有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的“白鹿”,也有浑身患病衰朽害人的“白狼”。膜拜前者能给生存者开启生命的价值之源,把世界变得“己安人安”,万民康乐,让“历史”进入和谐健康的轨道。模仿后者则只会毁灭人生的一切价值,让世界变成你踢我咬人人自危的战场,让“历史”滑入瞎折腾的泥淖。
结束语
“自我”和“他人”因白鹿精灵而相互感通,“历史”和“现在”因白鹿精灵而相互融合。就连那个极端自我的白孝文,在他创造新“历史”的开端,也要回乡祭祖归宗,也不敢站在家族“历史”之外,纯靠自力创造自身全新的“历史”。这就是《白鹿原》所唱明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本色,也是它着意为中国“历史”而烦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林杰.《白鹿原》:历史与道德的悖论[J].人文杂志,2000(01).
[2]黄雅玲.《白鹿原》艺术画卷中的特异色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04).
[3]高玉.《白鹿原》文化论[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03).
关键词:《白鹿原》;乡土生命哲学;叙事价值
从乡土生活本身来看,其不断发展的过程和历史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有人都在历史的发展中丰富自身,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同时追随着历史的使命,其人生逐渐历史化。乡土生活呈现历史化的现象较为明显,不仅全面而且韵味十足。历史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无论其地位显赫还是衣衫褴褛,对于历史都有着特殊的感觉,是历史产生了人类的共鸣,是历史为乡土生活增添了色彩。
1 乡土人生是与“历史”相关联的人生
从中国乡土社会的发展现状上看,统治阶级都会有一套自己的统治方式,做遵循的准则和规范都是按照历史上的人物或者是事件为楷模,当然也会以历史中一些昏庸无道的人物为借鉴。这一方式在我国社会中仍然得以沿用,可见历史的烙印已经印得很深。《白鹿原》中有位博学多知的圣人朱先生,在资金读书的时候不能让任何人来打扰,就是高官前来也无济于事。因为,朱先生认为读书都是领略圣贤的世界,和历史中的圣贤沟通,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和圣贤产生共鸣,激励自身。可见,朱先生的意念都在历史上,反而对历史之外的事物悬置在别处。
朱先生的例子只是乡土生活的一个缩影,可见,乡土社会人们的成长领域中历史扮演中重要的角色。其生活规则都在历史的圈限中,其成长的轨迹基本上也都是按照历史的思路来进行。自己的理想和志愿也会得到历史的昭示。所以,每一件事的缘由都来自于历史,人的情绪或者是感情也都遵循着历史的规则。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鹿三为了白家的人以而杀死自己的儿媳。因为仁义是白家历史上的标记。总之,《白鹿原》中所有人物的所作所为都是遵循着历史的轨迹,有着历史的根源。
乡土社会中历史情节的浓厚,主要是一种时间观念使然,人的历史不过是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阐述,对这一轮回形成的展现。历史就像是白鹿村老爷庙中的槐树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成空心,但却枝繁叶茂,满赋神韵,保佑着现在和未来。乡土生活中,人们可以将历史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的只有对历史的印记,在轮转的过程中,形成了乡土生活本身的历史。
2 乡土生存是为历史而烦的生命过程
中国的乡土社会有着不一样的经历和进程,但是其生存者都是为历史而烦的主题,这和家族性的历史传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乡土生活都是以大家族为主,世世代代都在固定的居所,讲述着相类似的故事,将以家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展现在人们面前。从生存者对家族历史的延续上可以分成多种类型,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其对长相似父母的说法比较看重,因为这是父母用个体肉体生命来延续家族历史的重要标志,这也是中国乡土文化中一种难能可贵的乡土情怀。子女和父母形似或者是神似也是对历史的一种演绎。
第二种就是保本返始,通过对祖先的内在精神进行传承来对历史进行铭记。从乡土社会的发展中可以看出,孝字当头是家族情感的重要出发点。生存者要对祖先进行思慕,用这一方式来复活历史。在《白鹿原》中,人们对每次的祭祀活动都非常重视,他们不会认为生者和死者之间隔着一道死亡的界限,他们宁愿相信生死本同源。在实际的生活中,乡土社会中的生存者们本应该经过自身的努力来缅怀先世,企盼家族的興旺。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白嘉轩,在父亲死后他每天都要坐在父亲做过的靠椅上,感受父亲生前的生活。
3 乡土史诗叙事是为现实生存成长者开启生命活力渊源的探索
陈忠实的《白鹿原》也在为“历史”而烦。他要敞亮我们民族一直被遮蔽的秘史。“为了知道历史是什么,必须知道实现历史的人是什么。”人既是建造历史的砖瓦,又是设计历史的建筑师和建筑工人。乡土社会的大多数人对此并不明白。他们仅仅生活在第一个层面上,不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建造“历史”的一块无关紧要的砖瓦,是“历史”循环过程中一个无关紧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被动的存在。他们忘了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历史”建筑师和建筑工人的主动角色。放弃了自己的行动、计划和决定,否定了自己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这种人只会“回想”,不会“预想”,只知道“历史”在循环运动,却没有思考这一运动的出入口就在当下。只知道过去的“历史”对当下的现实作用,却不知道当下的决断对将来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只有对“历史”的回顾意识,却没有直接参与“历史”的意识。他们忘了“我”作为时间性存在的唯一性,忘了“我”对自我的承当以及对“历史”的建构作用。
在乡土社会,有两种人具有对“历史”的设计和建筑意识。一种是圣贤,一种是利己主义者。他们明白自身生存于当下,自己的行动却深入到将来,因此,“当下”决定着“将来”,决定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决定着人自身成长变化的模样。所以,人自己“当下”所做的选择和决断,既是为自己寻找一个进入“历史”的出入口,又是为重建“历史”找到一个基础和开端,让自己置身其中,进行“历史”设计与建造。《白鹿原》复活“历史”,让那些被当代遗忘和遮蔽了却仍然可以对当代人生存成长起开导作用的往事开口说话。让它告诉现世的生存成长者:虽然每个生存者都是在流传下来的生存成长观念中领会自身的能在式样,虽然每个生存者都在既往的“历史”中为自身选择值得模仿的英雄榜样,并在其人生历程中重演榜样的品行,然而,“历史”中既有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的“白鹿”,也有浑身患病衰朽害人的“白狼”。膜拜前者能给生存者开启生命的价值之源,把世界变得“己安人安”,万民康乐,让“历史”进入和谐健康的轨道。模仿后者则只会毁灭人生的一切价值,让世界变成你踢我咬人人自危的战场,让“历史”滑入瞎折腾的泥淖。
结束语
“自我”和“他人”因白鹿精灵而相互感通,“历史”和“现在”因白鹿精灵而相互融合。就连那个极端自我的白孝文,在他创造新“历史”的开端,也要回乡祭祖归宗,也不敢站在家族“历史”之外,纯靠自力创造自身全新的“历史”。这就是《白鹿原》所唱明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本色,也是它着意为中国“历史”而烦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林杰.《白鹿原》:历史与道德的悖论[J].人文杂志,2000(01).
[2]黄雅玲.《白鹿原》艺术画卷中的特异色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04).
[3]高玉.《白鹿原》文化论[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