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国家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本文对工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材料力学进行教学改革和探讨。本文从教材、课堂教学、试验及竞赛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知识和能力发展”为教育思想,以“夯实基础、引导创新”为目标,理论与实践、理论与科研等方面进行相互融合、渗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材料力学;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12-02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才市场需求发生极大的变化,各行各业急需具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拟用10年时间,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材料力学是工科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但由于多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学生空有成套的理论知识,面对工程力学问题却无从下手,束手无策。随着国家“九五”~“十二五”的建设计划,高等院校的培养计划也在逐步完善,但在“拓宽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原则下,材料力学课程的学时进行大量缩减,在这种教学课时下,必须采取新的特色的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因此,使学生在现有的学时下,既能把理论知识学好,又能与工程实践问题结合,符合国家提出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如何上好材料力学课,已经成为力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摸索、思考、出新、反复推敲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从教材、课堂教学、试验、考核及竞赛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知识和能力发展”为教育思想,以“夯实基础、引导创新”为目标,理论与实践(试验)、理论与科研等方面进行相互融合、渗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材料力学教材改革,增加工程案列
材料力学主要研究可变形固体在基本变形、组合变形情况下,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现有教材根据这些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编写形式:一种是根据变形形式进行章的编写,每节编写顺序为内力、应力-强度校核、变形-刚度校核;另一种是根据基本概念——内力、应力、变形等进行章的编写,每节根据变形形式进行编写。在编写过程中,选用的例题偏重于理论公式的应用,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教材改革,增加工程案例,写明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并把工程案例分析列为每章的一节,使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循序渐进,提高解决工程问题能力。
三、建立“卓越工程师”课堂教学模式
三尺讲台,育人一生。课堂教学方法、手段的灵活性是优秀教师实现完美教学的模式。
1.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材料力学的特点是概念多、公式多,学生感觉不容易理解、难记、枯燥无味,再加上及格胜利、会做题不用理解理论等不端正的思想,学生多对课堂上理论的学习不感兴趣。为了增加学生知识面,拓宽口径,我们对材料力学课时数进行了压缩。针对这种情况,依据教学目的及教学时数的要求,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分析工程案例的内容,把理论分析思维与工程解决问题的创造思维结合起来,让理论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定理的推导,而是鲜活的、有生命的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根据教室现有结构进行分析。例如:分析教室横梁结构。根据现有学生人数及重量、桌椅数量及重量,把梁进行简化——简支梁,混凝土材料,梁在这些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对其进行强度校核,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增加理论的运用能力及解决问题、分析实践的能力。
2.教学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工程责任意识。一名优秀的老师,“黑板 粉笔”的教学模式是不够的,老师能通过生动的语言把课程讲授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教学内容完整、规范的表达出来,但她(他)无法做到将复杂的工程结构、机构以及机器展现出来,因此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工程结构,培养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意识。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可以通过动画展现工程结构,生动形象地表现结构受力后的变形以及破坏形式,特别是那些工程师们小小结构设计的失误,导致多少家庭遭遇失去亲人的痛苦,如重庆彩虹桥倒塌、著名加拿大工程师之戒。同时通过录像看到结构破坏现象,分析工程结构破坏原因,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设计安全意识。如用理论知识分析桥梁破坏、动车在铁轨上运行时脱轨的破环,使学生增强了设计安全意识,树立做一名合格的工程师的责任意识。
四、建立“卓越工程师”试验教学模式
试验不仅加强学生对所学课程关于材料力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从试验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解决许多理论尚不能解决的工程难题,为科研提供必要的理论数据。
1.夯实基础,引导创新,增加研究型、设计型试验。材料力学试验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材料力学原有试验大都是验证试验,通过试验验证理论。为了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在原有基本实验基础上,增加研究型、设计型实验。如在原有低碳钢拉伸性能测试实验基础上,扩展为低碳钢板型试件拉伸测试弹性常数,使学生学会电测法测试弹性常数;直梁弯曲测试应力分布规律,扩展为叠梁应力分布规律等。
2.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把工程结构与教学理论相融合,进行实验室开放。开放的内容模式有:一方面是教师给出题目,学生选择;另一方面是学生自主选择工程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实验研究,探索理论的应用。如电测法在工程中的应用。电测法是将应变转换成电信号进行测量的方法,因此,本试验让学生了解应变片的构造、原理、粘贴方法及与之配套的电阻应变仪的连接方式,掌握应变片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夜晚城市路边的灯光璀璨,照亮回家的路,但路灯杆在风力、自重作用下发生变形,为了保证灯杆不被破环,学生对灯杆进行试验分析,首先粘贴应变片,然后通过仪器及软件进行模拟分析,获得灯杆破坏的力及位置,从而对灯杆进行设计。 3.试验与科研相融合,提高创新应用能力。科研的研究内容代表这一研究方向的前沿,因此依托学校农业机械的优势,把科研思想和方法融于试验教学,把教师的科研融入到试验中,使学生有目的的分析解决问题,不但可以把学过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并且通过理论循序渐进地解决实践问题。如开沟器是播种机最重要的关键部件之一,开沟器工作的好坏影响播种机的工作质量,因此对于开沟器的设计要求其在工作时受到的阻力越小越好,因此学生在实验室模拟开沟器在田间工作状态,对开沟器进行受力分析,通过试验测出工作阻力,为开沟器的设计提供基础理论数据。
五、建立合理考核机制模式
考核学生的好坏,历来都是试卷定成败,影响学生培养工程意识的积极性。因此,改变以往的考试模式,试卷不再是简单的理论公式应用,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工程问题分析上,通过工程问题,用理论知识解决。同时为了避免学生考试发挥失常,影响考试成绩,采用多种形式的考试,如平时各章节公式、概念的小测验;给出工程实例,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大作业;学生通过设计型和研究型的试验,撰写小论文以及试验报告;把作业、小论文、小测验、期末考试等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增大小论文比例,提高学生实践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竞赛活动
力学来源于工程实践,因此力学竞赛的题目都是解决工程问题。如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涵盖知识广泛,几乎涵盖了大二学过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知识,可以锻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黑龙江省结构设计大赛采用竹条或纸作为材料进行工程结构设计,竹条制作的塔吊、纸做的桥等结构设计,要求重量轻、承受载荷大。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增强了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了思维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通过近几年教师的培训,学生在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效果较好。
七、结语
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利用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安排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把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与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的试验、科研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材料力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方法。
参考文献:
[1]何谦.立足工程素质培育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J].机械管理开发,2010,25(5):156-157,159.
[2]吴坤铭,毕守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材料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83-85.
[3]史泰冈,高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0):316-318.
[4]季顺迎,武金瑛,金立强.“材料力学”课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8,(5):9092,108.
[5]鲁阳,吕荣坤.面向21世纪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4):79-81.
[6]张晓芳.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工程力学课程的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0):193-194.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材料力学;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12-02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才市场需求发生极大的变化,各行各业急需具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拟用10年时间,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材料力学是工科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但由于多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学生空有成套的理论知识,面对工程力学问题却无从下手,束手无策。随着国家“九五”~“十二五”的建设计划,高等院校的培养计划也在逐步完善,但在“拓宽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原则下,材料力学课程的学时进行大量缩减,在这种教学课时下,必须采取新的特色的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因此,使学生在现有的学时下,既能把理论知识学好,又能与工程实践问题结合,符合国家提出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如何上好材料力学课,已经成为力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摸索、思考、出新、反复推敲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从教材、课堂教学、试验、考核及竞赛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知识和能力发展”为教育思想,以“夯实基础、引导创新”为目标,理论与实践(试验)、理论与科研等方面进行相互融合、渗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材料力学教材改革,增加工程案列
材料力学主要研究可变形固体在基本变形、组合变形情况下,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现有教材根据这些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编写形式:一种是根据变形形式进行章的编写,每节编写顺序为内力、应力-强度校核、变形-刚度校核;另一种是根据基本概念——内力、应力、变形等进行章的编写,每节根据变形形式进行编写。在编写过程中,选用的例题偏重于理论公式的应用,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教材改革,增加工程案例,写明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并把工程案例分析列为每章的一节,使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循序渐进,提高解决工程问题能力。
三、建立“卓越工程师”课堂教学模式
三尺讲台,育人一生。课堂教学方法、手段的灵活性是优秀教师实现完美教学的模式。
1.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材料力学的特点是概念多、公式多,学生感觉不容易理解、难记、枯燥无味,再加上及格胜利、会做题不用理解理论等不端正的思想,学生多对课堂上理论的学习不感兴趣。为了增加学生知识面,拓宽口径,我们对材料力学课时数进行了压缩。针对这种情况,依据教学目的及教学时数的要求,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分析工程案例的内容,把理论分析思维与工程解决问题的创造思维结合起来,让理论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定理的推导,而是鲜活的、有生命的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根据教室现有结构进行分析。例如:分析教室横梁结构。根据现有学生人数及重量、桌椅数量及重量,把梁进行简化——简支梁,混凝土材料,梁在这些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对其进行强度校核,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增加理论的运用能力及解决问题、分析实践的能力。
2.教学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工程责任意识。一名优秀的老师,“黑板 粉笔”的教学模式是不够的,老师能通过生动的语言把课程讲授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教学内容完整、规范的表达出来,但她(他)无法做到将复杂的工程结构、机构以及机器展现出来,因此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工程结构,培养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意识。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可以通过动画展现工程结构,生动形象地表现结构受力后的变形以及破坏形式,特别是那些工程师们小小结构设计的失误,导致多少家庭遭遇失去亲人的痛苦,如重庆彩虹桥倒塌、著名加拿大工程师之戒。同时通过录像看到结构破坏现象,分析工程结构破坏原因,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设计安全意识。如用理论知识分析桥梁破坏、动车在铁轨上运行时脱轨的破环,使学生增强了设计安全意识,树立做一名合格的工程师的责任意识。
四、建立“卓越工程师”试验教学模式
试验不仅加强学生对所学课程关于材料力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从试验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解决许多理论尚不能解决的工程难题,为科研提供必要的理论数据。
1.夯实基础,引导创新,增加研究型、设计型试验。材料力学试验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材料力学原有试验大都是验证试验,通过试验验证理论。为了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在原有基本实验基础上,增加研究型、设计型实验。如在原有低碳钢拉伸性能测试实验基础上,扩展为低碳钢板型试件拉伸测试弹性常数,使学生学会电测法测试弹性常数;直梁弯曲测试应力分布规律,扩展为叠梁应力分布规律等。
2.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把工程结构与教学理论相融合,进行实验室开放。开放的内容模式有:一方面是教师给出题目,学生选择;另一方面是学生自主选择工程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实验研究,探索理论的应用。如电测法在工程中的应用。电测法是将应变转换成电信号进行测量的方法,因此,本试验让学生了解应变片的构造、原理、粘贴方法及与之配套的电阻应变仪的连接方式,掌握应变片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夜晚城市路边的灯光璀璨,照亮回家的路,但路灯杆在风力、自重作用下发生变形,为了保证灯杆不被破环,学生对灯杆进行试验分析,首先粘贴应变片,然后通过仪器及软件进行模拟分析,获得灯杆破坏的力及位置,从而对灯杆进行设计。 3.试验与科研相融合,提高创新应用能力。科研的研究内容代表这一研究方向的前沿,因此依托学校农业机械的优势,把科研思想和方法融于试验教学,把教师的科研融入到试验中,使学生有目的的分析解决问题,不但可以把学过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并且通过理论循序渐进地解决实践问题。如开沟器是播种机最重要的关键部件之一,开沟器工作的好坏影响播种机的工作质量,因此对于开沟器的设计要求其在工作时受到的阻力越小越好,因此学生在实验室模拟开沟器在田间工作状态,对开沟器进行受力分析,通过试验测出工作阻力,为开沟器的设计提供基础理论数据。
五、建立合理考核机制模式
考核学生的好坏,历来都是试卷定成败,影响学生培养工程意识的积极性。因此,改变以往的考试模式,试卷不再是简单的理论公式应用,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工程问题分析上,通过工程问题,用理论知识解决。同时为了避免学生考试发挥失常,影响考试成绩,采用多种形式的考试,如平时各章节公式、概念的小测验;给出工程实例,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大作业;学生通过设计型和研究型的试验,撰写小论文以及试验报告;把作业、小论文、小测验、期末考试等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增大小论文比例,提高学生实践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竞赛活动
力学来源于工程实践,因此力学竞赛的题目都是解决工程问题。如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涵盖知识广泛,几乎涵盖了大二学过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知识,可以锻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黑龙江省结构设计大赛采用竹条或纸作为材料进行工程结构设计,竹条制作的塔吊、纸做的桥等结构设计,要求重量轻、承受载荷大。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增强了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了思维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通过近几年教师的培训,学生在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效果较好。
七、结语
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利用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安排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把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与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的试验、科研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材料力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方法。
参考文献:
[1]何谦.立足工程素质培育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J].机械管理开发,2010,25(5):156-157,159.
[2]吴坤铭,毕守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材料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83-85.
[3]史泰冈,高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0):316-318.
[4]季顺迎,武金瑛,金立强.“材料力学”课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8,(5):9092,108.
[5]鲁阳,吕荣坤.面向21世纪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4):79-81.
[6]张晓芳.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工程力学课程的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0):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