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训练后恢复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加之多种科学的综合利用,已将训练后的恢复放到了与各种训练手段同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逻辑分析、教学体会,对学生运动后疲劳的形成、表现及预防和恢复进行初步研究和讨论,为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供部分依据。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
广泛查阅有关资料,深入了解研究的现状和动态,对涉及调查的结果、收集的材料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
2、逻辑分析
以系统的思想理论为依据,结合科学原理,采用分析、归纳、综合等方法进行探讨,为科学地得出研究结果提供保证。
二、分析结果
1、疲劳的临床表现症状
⑴神经系统:疲惫无力,精神不集中,不想参加训练,失眠多梦,头昏、头疼,心情烦躁,易激动,反应迟钝,健忘等。
⑵心血管系统:气短,胸闷,心区不适,呼吸困难,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心率不齐,心动过速等。
⑶呼吸、消化、泌尿系统:呼吸加快,肺通气量下降,耗氧增加,肠胃机能下降,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出现尿色异常、尿频、运动性尿蛋白呈阳性。
⑷免疫系统:免疫功能降低,Hb值降低,血细胞总数增加。
⑸运动机能:运动成绩降低,机体易疲劳,动作不协调,技术变形,出现多余或错误动作,从而引发运动损伤或发生事故。
2、疲劳诊断法
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是观察法、自我感觉、脉搏测试法(以及生理、生化、运动医学指标测定法)。
⑴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学生根据自我感觉,在必要的情况下反映给教师,如感觉疲劳、不想训练等。
⑵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密切注意每个学生技术动作和反常现象,适时进行调整安排,如面色苍白、眼神无光、打呵欠、反应迟钝、精力不集中、成绩下降、动作不协调或多余等现象。
⑶在训练中,教师应更加科学地控制每个学生的运动量。脉搏、血压能充分反映心血管系统的机能、状态、特征。疲劳时,心率猛增,血压升高。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可对个别反常同学进行测试,以便更加科学地控制每个学生的运动量。
⑷对高水平的运动员进行大运动量、超强度的训练,除了用上述方法之外,还可以在运动后安排哈佛台阶实验、汉契测试法、血乳酸值测定手法进行检测。
3、疲劳产生的原因
⑴神经系统的影响: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所引起的疲劳,都是大脑皮质的保护作用:疲劳是中枢神经系统工作能力下降、内环境变化促进大脑皮质(β)加强活动、α神经被抑制的保护性因素。
⑵能源物质耗竭:能源物质包括糖元、三磷酸腺甘(ATP)、磷酸肌(CP)等,它们随着运动供能,含量不断下降。
⑶疲劳物质蓄积:运动时,随着肌肉或血液中的有些物质(如乳酸、丙酮酸等酸性物质)不断增加,疲劳不断加深。
⑷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失调: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使PH值下降,细胞内外水分、离子浓度发生变化,人体不能继续从事运动。
⑸精神因素:紧张关头,可以数日不眠而不感觉疲劳;与此相反,工作不重时,由于积极性不高,也会产生疲劳。
4、疲劳的恢复
⑴变换教学内容:教学中,我们要更换教学内容,改变肌肉活动方式,作为活动性休息。对抗疲劳是非常有效的。所以,我们要认真备课,制定好训练计划,部署安排好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后的放松活动,以促进疲劳的恢复。
⑵营养因素:运动消耗的物质,要靠饮食来摄取。因此,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膳食,如:举重可增食蛋白质;长跑应增加糖、调节体内代谢过程的维生素也应适当增加,如VB、VC、NaCl、磷酸盐等。
⑶药物恢复:①麦芽糖:成分为二十八碳醇,少量的亚油酸、VE、胆碱和植物固醇等日剂量为4mL,可以提高训练的效果,增强体力和耐力。②碱性盐:蔬菜、水果中的钾、钠等可以缓冲肌肉中酸性物质的形成。③天冬氨酸盐:钾盐或镁盐有抗疲劳作用,节省糖元。④咖啡因:促进肾上腺素分泌而起抗疲劳作用,促进脂肪分解,有利于长时间、长距离有氧代谢运动供能。人参、田七、花粉、银耳等都具有提高运动能力和抗疲劳作用。
⑷物理方法:采用按摩、洗热水澡、电兴奋、电睡眠、冷水刺激皮肤、用甜或酸的水漱口、闻芳香气味等方法都能加速疲劳的恢复。
⑸其他方法:如:在短跑中用力眨一下眼睛或在活动间隙讲个笑话都能恢复疲劳、提高工作能力。
三、结论
1、疲劳是指机械运动至一定时候,工作能力下降,经过休息又能工作的现象。由此可见,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超量负荷。
2、疲劳产生的症状是代谢机能降低、精神不集中,运动动作出现多余或错误,成绩下降。
3、恢复疲劳的措施是制定合理完整的教学计划,利用充分的准备活动、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多种运动形式的转换和运动后放松活动以及营养、心理、药物等恢复手段。
【参考文献】
1、《运动生理学》(体育系通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2、《运动生物化学》,西安体育学院生化教研室,1987年7月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
广泛查阅有关资料,深入了解研究的现状和动态,对涉及调查的结果、收集的材料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
2、逻辑分析
以系统的思想理论为依据,结合科学原理,采用分析、归纳、综合等方法进行探讨,为科学地得出研究结果提供保证。
二、分析结果
1、疲劳的临床表现症状
⑴神经系统:疲惫无力,精神不集中,不想参加训练,失眠多梦,头昏、头疼,心情烦躁,易激动,反应迟钝,健忘等。
⑵心血管系统:气短,胸闷,心区不适,呼吸困难,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心率不齐,心动过速等。
⑶呼吸、消化、泌尿系统:呼吸加快,肺通气量下降,耗氧增加,肠胃机能下降,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出现尿色异常、尿频、运动性尿蛋白呈阳性。
⑷免疫系统:免疫功能降低,Hb值降低,血细胞总数增加。
⑸运动机能:运动成绩降低,机体易疲劳,动作不协调,技术变形,出现多余或错误动作,从而引发运动损伤或发生事故。
2、疲劳诊断法
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是观察法、自我感觉、脉搏测试法(以及生理、生化、运动医学指标测定法)。
⑴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学生根据自我感觉,在必要的情况下反映给教师,如感觉疲劳、不想训练等。
⑵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密切注意每个学生技术动作和反常现象,适时进行调整安排,如面色苍白、眼神无光、打呵欠、反应迟钝、精力不集中、成绩下降、动作不协调或多余等现象。
⑶在训练中,教师应更加科学地控制每个学生的运动量。脉搏、血压能充分反映心血管系统的机能、状态、特征。疲劳时,心率猛增,血压升高。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可对个别反常同学进行测试,以便更加科学地控制每个学生的运动量。
⑷对高水平的运动员进行大运动量、超强度的训练,除了用上述方法之外,还可以在运动后安排哈佛台阶实验、汉契测试法、血乳酸值测定手法进行检测。
3、疲劳产生的原因
⑴神经系统的影响: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所引起的疲劳,都是大脑皮质的保护作用:疲劳是中枢神经系统工作能力下降、内环境变化促进大脑皮质(β)加强活动、α神经被抑制的保护性因素。
⑵能源物质耗竭:能源物质包括糖元、三磷酸腺甘(ATP)、磷酸肌(CP)等,它们随着运动供能,含量不断下降。
⑶疲劳物质蓄积:运动时,随着肌肉或血液中的有些物质(如乳酸、丙酮酸等酸性物质)不断增加,疲劳不断加深。
⑷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失调: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使PH值下降,细胞内外水分、离子浓度发生变化,人体不能继续从事运动。
⑸精神因素:紧张关头,可以数日不眠而不感觉疲劳;与此相反,工作不重时,由于积极性不高,也会产生疲劳。
4、疲劳的恢复
⑴变换教学内容:教学中,我们要更换教学内容,改变肌肉活动方式,作为活动性休息。对抗疲劳是非常有效的。所以,我们要认真备课,制定好训练计划,部署安排好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后的放松活动,以促进疲劳的恢复。
⑵营养因素:运动消耗的物质,要靠饮食来摄取。因此,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膳食,如:举重可增食蛋白质;长跑应增加糖、调节体内代谢过程的维生素也应适当增加,如VB、VC、NaCl、磷酸盐等。
⑶药物恢复:①麦芽糖:成分为二十八碳醇,少量的亚油酸、VE、胆碱和植物固醇等日剂量为4mL,可以提高训练的效果,增强体力和耐力。②碱性盐:蔬菜、水果中的钾、钠等可以缓冲肌肉中酸性物质的形成。③天冬氨酸盐:钾盐或镁盐有抗疲劳作用,节省糖元。④咖啡因:促进肾上腺素分泌而起抗疲劳作用,促进脂肪分解,有利于长时间、长距离有氧代谢运动供能。人参、田七、花粉、银耳等都具有提高运动能力和抗疲劳作用。
⑷物理方法:采用按摩、洗热水澡、电兴奋、电睡眠、冷水刺激皮肤、用甜或酸的水漱口、闻芳香气味等方法都能加速疲劳的恢复。
⑸其他方法:如:在短跑中用力眨一下眼睛或在活动间隙讲个笑话都能恢复疲劳、提高工作能力。
三、结论
1、疲劳是指机械运动至一定时候,工作能力下降,经过休息又能工作的现象。由此可见,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超量负荷。
2、疲劳产生的症状是代谢机能降低、精神不集中,运动动作出现多余或错误,成绩下降。
3、恢复疲劳的措施是制定合理完整的教学计划,利用充分的准备活动、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多种运动形式的转换和运动后放松活动以及营养、心理、药物等恢复手段。
【参考文献】
1、《运动生理学》(体育系通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2、《运动生物化学》,西安体育学院生化教研室,198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