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7月,我们接手了一家从事大型工程机械车辆设备制造和销售的国内公司关于中东市场的咨询,并开始协助他们在中东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迪拜杰贝阿里自由区(Jebe)AIi Free zone)设立中东公司,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
当经济危机袭来的时候
那时,迪拜3个棕榈岛中最小的朱美拉棕榈岛(Palm Jumeirah)基本完工投入使用;最大的一个号称可以居住110万人的德拉棕榈岛(Paim Deira)的填海工程正式全面铺开。迪拜最大的地产公司Nakheel推出了他们的世界最高楼计划,计划中的Nakheel Tower高达1400米,一举超过了他们强大的竞争对手——另一家迪拜的地产公司EMAAR的迪拜塔(Burj Dubai)项目,迪拜政府规划中的阿拉伯运河有了具体的方案,前期挖掘工程也已开始。这条长75公里,宽150米,深6米的运河不是为了运输,更不是为了灌溉,仅仅是为了给这个建在沙漠上的城市增加一些亮丽的水景,硬生生准备在沙漠里造出一个绿岛。当时,工程机械行业有个说法,全球近30%的吊车都集中在迪拜。人们叹服迪拜发展的速度与现状,也对这些令人应接不暇的超级项目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而深信不疑。
一谈到海湾的阿拉伯国家——阿联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进而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换来的大把大把美元。然而很少有人了解,迪拜实际上是没有任何石油与天然气的,它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坚定推行的开放开明的商贸与社会政策,得益于它在整个中东地区独一无二的区位交通优势,得益于那里的人1000多年来的经商传统和汇聚的来自五湖四海旺盛的人气。无论是人力、资金还是货物,迪拜的可进人l生是无可比拟的。迪拜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地产业和金融业必定会成为除转口贸易之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另外两大支柱产业。没有实体经济的收入加上极其宽松自由的货币政策,迪拜一个个超级项目的发展就很自然地依赖于海外资金了。不论是投资,还是投机,那里是一块难得的热土。当然,一旦经济危机袭来,全世界都找不到现钱的时候,那里的项目也就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发展动力。
一个似已被遗忘的名字重又提起
人们担心的坏消息接踵而至,9月底,朱美拉棕榈岛(Paim umeirah)上的地标性建筑,耗资15亿美元,拥有1500多间客房的亚特兰蒂斯酒店(Atlantis Hotel)正式开业。仅开业盛典的烟花燃放就花去了2000多万美元,而其开发商Nakheel在接下去的两个星期内却因压缩开支而裁员了500人,相当于员工总数的15%;迪拜的股票市场开始连续下跌,EMAAR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市值跌去了近80%,建筑公司开始将大量劳工遣送回原籍,移民局原本三个工作日就可以完成的取消居住签证申请,办理时间竟需延长到两个星期。唯一让人觉得轻松的事却显得那么无奈,每天上下班为堵车而烦恼的市民无意中发现工业区、传统市场里的路口竟一个红绿灯就可以通过,而往常要等上三个灯次。
由于在建项目的规模被不断缩减,待建项目被延期,工程机械设备市场受到了最直接的冲击。如果没有新的项目,现有的工程机械就足够应付现有的项目。文中开头提到的那家国内公司,也在去年11月决定暂缓在杰贝阿里自由区设立他们的中东分公司。
一时间,迪拜似乎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官方公布的负债是476亿美元,甚至略高于迪拜的GDP,人们开始担心冰岛的状况会不会在热带沙漠中重演。迪拜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迪拜了,这是肯定的。但12月的温暖海风,和煦的阳光好像让那里的人并没有觉得太冷。冷静之余,一个似乎已被遗忘的名字又被重新提起——阿布扎比。—直处在迪拜光环之下的阿布扎比,拥有阿联酋近90%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在大家都缺钱的时候,阿布扎比依靠石油累积的数千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开始发挥作用。原本在财务上相对独立的各酋长国决定相互合作支持,总部在阿布扎比的中央银行决定接管迪拜面临倒闭的两家最大的房屋抵押贷款公司AMLAK和TAMWEEL,并将采取进一步措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迪拜终于有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有了阿布扎比的可靠支持,虽然距离整体经济的全面恢复为时尚早,但人们的信心得以恢复,迪拜有了调整的资金和时间。大家回过神来,开始寻找出路,对于居住在迪拜10万以上的中国人来说,“迪拜总有让我们熬下去的理由”。大环境的慢慢稳定,更加坚定了绝大多数中国商人扎根迪拜的信心。
请注意迪拜的独特与机会
迪拜作为进入中东地区以及非洲甚至中亚地区的门户,有1000多年的贸易传统。中东大部分国家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原因造成的本地制造业的严重滞后,大量的货物都需要进口才能满足基本的需求,使得以迪拜为中心的转口贸易,特别是自90年代末以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的货物集中到迪拜,然后转往沙特、伊朗、非洲、泛阿拉伯地区,以及近些年来靠石油收人快速壮大的中亚国家。
迪拜转口贸易所辐射的主要市场如沙特、伊朗、非洲等,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社会文化方面,在全球化程度非常高的今天都显得相对独立或者说是封闭,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对这些地区实体经济以及人们心理上的冲击。这些地区的市场需求依然还在,没有减少。而且随着石油价格开始回稳,沙特、伊朗、尼日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必然会稳步上升,特别是伊朗,我们当然希望并乐见美伊关系的改善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到这个巨大的市场。
客观地说,性价比高的国内产品在这些地区确实也较受欢迎,中低档次的定位非常适合这个市场。所谓“土豆效应”,就是对中国产品最贴切的说明。“产业升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欧美订单锐减、资金短缺的时期,与其让我们的中小企业进行“产业升级”,还不如更加实际地去寻找新的出路,对于不愿坐以待毙的中国企业,总会注意到迪拜的独特与机会。
迪拜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成熟发达的基础设施是不会改变的,中东地区最大的海港杰贝阿里港(Jebel Ali Port)和最大的机场、空中物流中心紧挨着迪拜市区,贯穿老城区的人工开凿的迪拜河(Dubai Creek)上停泊着上千艘穿梭于波斯湾远至红海、印度洋沿岸的各国商船。中东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杰贝阿里自由区依托杰贝阿里港,推行外国投资者全资拥有注册公司,并对区内货物免征进出口关税的优惠政策,为转口贸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经济动荡之中,迪拜的决策者们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留住现有投资者,吸引潜在投资者的重要性。当地政府开始出台规定来限制房屋租赁价格的上涨;加快地铁等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劳工部、移民局以及其他政府机构开始着手简化行政手续,降低相关收费;那些养尊处优的阿拉伯人也开始注意起自身的服务态度和办事效率。在非常时期,迪拜的管理者正在进行自我调整,摒弃一些旧有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想方设法降低投资的成本和生活的费用。只要成本降低,迪拜就有竞争力,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创造更多的机会,就是投资贸易的天堂。对于在其他市场四处碰壁的中国国内企业,迪拜更加宽松的营商和生活环境正好提供了一个在危机中难得的重新布局的机会,以相对较小的成本进入这个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会主要由能源需求驱动经济增长的广大的市场。
2009年农历春节后,作为迪拜杰贝阿里自由区在中国国内的官方代表机构,我们几乎每一天都会接到国内企业关于在自由区或者迪拜设立公司、开拓中东市场的咨询,这其中有主营石油设备、建材灯具的,甚至还有在这次危机中首当其冲受影响的工程机械设备行业。凭借几个世纪延续下来的经商贸易传统,优越的区域位置和基础设施,辅以阿联酋政府适时推出的更加谨慎有效的经济政策,迪拜始终会是我们在这次经济动荡中寻找新的机会的不二选择。(作者单位思诺博(中国)集团)
当经济危机袭来的时候
那时,迪拜3个棕榈岛中最小的朱美拉棕榈岛(Palm Jumeirah)基本完工投入使用;最大的一个号称可以居住110万人的德拉棕榈岛(Paim Deira)的填海工程正式全面铺开。迪拜最大的地产公司Nakheel推出了他们的世界最高楼计划,计划中的Nakheel Tower高达1400米,一举超过了他们强大的竞争对手——另一家迪拜的地产公司EMAAR的迪拜塔(Burj Dubai)项目,迪拜政府规划中的阿拉伯运河有了具体的方案,前期挖掘工程也已开始。这条长75公里,宽150米,深6米的运河不是为了运输,更不是为了灌溉,仅仅是为了给这个建在沙漠上的城市增加一些亮丽的水景,硬生生准备在沙漠里造出一个绿岛。当时,工程机械行业有个说法,全球近30%的吊车都集中在迪拜。人们叹服迪拜发展的速度与现状,也对这些令人应接不暇的超级项目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而深信不疑。
一谈到海湾的阿拉伯国家——阿联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进而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换来的大把大把美元。然而很少有人了解,迪拜实际上是没有任何石油与天然气的,它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坚定推行的开放开明的商贸与社会政策,得益于它在整个中东地区独一无二的区位交通优势,得益于那里的人1000多年来的经商传统和汇聚的来自五湖四海旺盛的人气。无论是人力、资金还是货物,迪拜的可进人l生是无可比拟的。迪拜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地产业和金融业必定会成为除转口贸易之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另外两大支柱产业。没有实体经济的收入加上极其宽松自由的货币政策,迪拜一个个超级项目的发展就很自然地依赖于海外资金了。不论是投资,还是投机,那里是一块难得的热土。当然,一旦经济危机袭来,全世界都找不到现钱的时候,那里的项目也就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发展动力。
一个似已被遗忘的名字重又提起
人们担心的坏消息接踵而至,9月底,朱美拉棕榈岛(Paim umeirah)上的地标性建筑,耗资15亿美元,拥有1500多间客房的亚特兰蒂斯酒店(Atlantis Hotel)正式开业。仅开业盛典的烟花燃放就花去了2000多万美元,而其开发商Nakheel在接下去的两个星期内却因压缩开支而裁员了500人,相当于员工总数的15%;迪拜的股票市场开始连续下跌,EMAAR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市值跌去了近80%,建筑公司开始将大量劳工遣送回原籍,移民局原本三个工作日就可以完成的取消居住签证申请,办理时间竟需延长到两个星期。唯一让人觉得轻松的事却显得那么无奈,每天上下班为堵车而烦恼的市民无意中发现工业区、传统市场里的路口竟一个红绿灯就可以通过,而往常要等上三个灯次。
由于在建项目的规模被不断缩减,待建项目被延期,工程机械设备市场受到了最直接的冲击。如果没有新的项目,现有的工程机械就足够应付现有的项目。文中开头提到的那家国内公司,也在去年11月决定暂缓在杰贝阿里自由区设立他们的中东分公司。
一时间,迪拜似乎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官方公布的负债是476亿美元,甚至略高于迪拜的GDP,人们开始担心冰岛的状况会不会在热带沙漠中重演。迪拜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迪拜了,这是肯定的。但12月的温暖海风,和煦的阳光好像让那里的人并没有觉得太冷。冷静之余,一个似乎已被遗忘的名字又被重新提起——阿布扎比。—直处在迪拜光环之下的阿布扎比,拥有阿联酋近90%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在大家都缺钱的时候,阿布扎比依靠石油累积的数千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开始发挥作用。原本在财务上相对独立的各酋长国决定相互合作支持,总部在阿布扎比的中央银行决定接管迪拜面临倒闭的两家最大的房屋抵押贷款公司AMLAK和TAMWEEL,并将采取进一步措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迪拜终于有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有了阿布扎比的可靠支持,虽然距离整体经济的全面恢复为时尚早,但人们的信心得以恢复,迪拜有了调整的资金和时间。大家回过神来,开始寻找出路,对于居住在迪拜10万以上的中国人来说,“迪拜总有让我们熬下去的理由”。大环境的慢慢稳定,更加坚定了绝大多数中国商人扎根迪拜的信心。
请注意迪拜的独特与机会
迪拜作为进入中东地区以及非洲甚至中亚地区的门户,有1000多年的贸易传统。中东大部分国家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原因造成的本地制造业的严重滞后,大量的货物都需要进口才能满足基本的需求,使得以迪拜为中心的转口贸易,特别是自90年代末以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的货物集中到迪拜,然后转往沙特、伊朗、非洲、泛阿拉伯地区,以及近些年来靠石油收人快速壮大的中亚国家。
迪拜转口贸易所辐射的主要市场如沙特、伊朗、非洲等,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社会文化方面,在全球化程度非常高的今天都显得相对独立或者说是封闭,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对这些地区实体经济以及人们心理上的冲击。这些地区的市场需求依然还在,没有减少。而且随着石油价格开始回稳,沙特、伊朗、尼日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必然会稳步上升,特别是伊朗,我们当然希望并乐见美伊关系的改善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到这个巨大的市场。
客观地说,性价比高的国内产品在这些地区确实也较受欢迎,中低档次的定位非常适合这个市场。所谓“土豆效应”,就是对中国产品最贴切的说明。“产业升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欧美订单锐减、资金短缺的时期,与其让我们的中小企业进行“产业升级”,还不如更加实际地去寻找新的出路,对于不愿坐以待毙的中国企业,总会注意到迪拜的独特与机会。
迪拜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成熟发达的基础设施是不会改变的,中东地区最大的海港杰贝阿里港(Jebel Ali Port)和最大的机场、空中物流中心紧挨着迪拜市区,贯穿老城区的人工开凿的迪拜河(Dubai Creek)上停泊着上千艘穿梭于波斯湾远至红海、印度洋沿岸的各国商船。中东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杰贝阿里自由区依托杰贝阿里港,推行外国投资者全资拥有注册公司,并对区内货物免征进出口关税的优惠政策,为转口贸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经济动荡之中,迪拜的决策者们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留住现有投资者,吸引潜在投资者的重要性。当地政府开始出台规定来限制房屋租赁价格的上涨;加快地铁等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劳工部、移民局以及其他政府机构开始着手简化行政手续,降低相关收费;那些养尊处优的阿拉伯人也开始注意起自身的服务态度和办事效率。在非常时期,迪拜的管理者正在进行自我调整,摒弃一些旧有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想方设法降低投资的成本和生活的费用。只要成本降低,迪拜就有竞争力,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创造更多的机会,就是投资贸易的天堂。对于在其他市场四处碰壁的中国国内企业,迪拜更加宽松的营商和生活环境正好提供了一个在危机中难得的重新布局的机会,以相对较小的成本进入这个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会主要由能源需求驱动经济增长的广大的市场。
2009年农历春节后,作为迪拜杰贝阿里自由区在中国国内的官方代表机构,我们几乎每一天都会接到国内企业关于在自由区或者迪拜设立公司、开拓中东市场的咨询,这其中有主营石油设备、建材灯具的,甚至还有在这次危机中首当其冲受影响的工程机械设备行业。凭借几个世纪延续下来的经商贸易传统,优越的区域位置和基础设施,辅以阿联酋政府适时推出的更加谨慎有效的经济政策,迪拜始终会是我们在这次经济动荡中寻找新的机会的不二选择。(作者单位思诺博(中国)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