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3日,中国在北京举行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此次阅兵式的政治及外交意义十分重要,而其军事层面的价值,也因诸多重要装备的亮相而备受关注。
比如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航母战斗群在中国沿海出现时,往往伴有极强的威慑意图。但在反舰弹道导弹出现后,这种局面完全改观。
此次阅兵式上,中国首次公开展示了“东风-21丁”和“东风-26”两型弹道导弹,这证实了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存在。这两种导弹的出现,有可能改变未来海空战争的形态。
根据此次阅兵式的解说词,“东风-21丁”导弹是“打击舰船目标的陆基弹道导弹,是我军海上非对称作战的撒手锏武器”,“核常兼备”的“东风-26”导弹“能对陆上重要目标和海上大中型舰船实施中远程精确打击,是我军战略威慑力量体系中的新型武器”。
用通俗语言来说,前者是打击航母的专用反舰弹道导弹,后者既能打击地面目标,又能打击航母等海上机动目标。此外,后者既可搭载各种常规战斗部—如反舰战斗部、反地面目标战斗部等,又可在必要时搭载核战斗部。
反舰弹道导弹的出现,使未来战争形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是一种用常规手段(而非核手段)改变战略平衡的武器。
通常的反舰导弹飞行速度多为高亚音速,偶有超音速或2、3倍音速者,而中远程反舰弹道导弹的末端飞行速度却多在7倍音速以上,且其战斗部往往具有末端机动、诱饵等多种突防技术。因此,以现有的舰艇防御技术而言,拦截反舰弹道导弹的难度极大。如果面对的是对方多批、多枚反舰弹道导弹的同时攻击,则现有的航母战斗群的防空火力更是难以抗衡。
正因为如此,美国、日本等国对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发展极为关注,美国将中国发展此类装备的构想总结为“反介入”和“区域拒止”战略,认为中国可以凭借此类装备,在本土附近的一定区域构建战略屏障。
按照通常的猜想,“东风-21丁”的射程在2000公里左右,而“东风26”的射程可达4000~5000公里。如果以中国大陆的主要部分为可能的发射地点,以5000公里为半径,在此范围内,不仅有“北至白令海、南至第二岛链以外”的西太平洋大部,还涵盖了整个南中国海以及印度洋北部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包括波斯湾、红海等区域。关岛、迪戈加西亚、达尔文港等在今天国际新闻中时常出现的地点,也都在这一范围之内。
值得一提的是,现有F/A-18E/F等型号航母舰载机的打击半径,至多约1500公里,远小于中远程弹道导弹的射程。这意味着在未来战争中,航母很可能面临被动“挨打”却又无法“还手”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此次阅兵还同时展示了“东风-15乙”、“东风-16”等中近程弹道导弹,以及性价比较高的“长剑-10”巡航导弹。在这些导弹的配合下,中国目前已初步具备了下述重要能力:在5000公里的距离内,通过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攻击等方式,摧毁敌方的主要岸基机场、大型设施以及主要大中型水面舰。
反舰弹道导弹的构想并非中国首创,早在前苏联时期,“红海军”就曾探讨并试验过这一技术方案。但其难点并不仅仅在于研发弹体本身,还在于如何发现、跟踪茫茫大洋中的对方航母等大型军舰。在当年卫星等天基系统尚不成熟时,发展反舰弹道导弹可能面临有“矛”但不知向何处用的窘境。
而在今天,海洋监视卫星、通讯卫星等一系列天基系统的实用化,末端制导技术的成熟,都使发展反舰弹道导弹具备了现实可能性。从这一点可知,如果中国确实已将反舰弹道导弹投入使用,必然是已经拥有了相应的天基侦察、通讯系统,并解决了反舰弹道导弹战斗部末端机动、精确制导的技术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近年来中国工业和科技基础的提升。
此次阅兵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参阅装备全部是国产装备,且已逐渐形成了较为先进而又相对完整的装备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横向比较,这是极为难得的。
具体而言,从地面突击部队—主战坦克、自行火炮、步战车,到空中的战斗机、直升机、预警机、指挥机,再到二炮的战术、战略导弹,以及后勤保障、信息支援等装备,除极个别是在仿制基础上改进而来之外,基本上均是中国独立研制的,并且形成了符合中国需要的技术路线。
纵观当前世界各国,除美国一超独强外,国防工业“门类齐全”又兼具较高水准者已经不多:
俄罗斯在地面装备和战略武器方面仍具实力,但在舰船领域始终未能复苏,自苏联解体后再未新建过一艘5000吨以上的战斗舰。
德国联合欧洲伙伴,可算是军工行业的中等强国,其装备技术水平很高,但在大型舰艇、航天、导弹等领域存在不足。
法国仍在各领域勉力支撑原创的科技和工业体系,但脚步明显放慢,下一代战斗机和主战坦克迟迟未提上日程;英国则已大幅“收缩战线“,基本放弃了主战坦克和战斗机的研制。
日本的军工产业在船舶、车辆和电子方面颇具水平,但因长期受到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其在战斗机、导弹等领域形成明显短板。
1980年代以后,中国国防工业曾走过一段低谷,在投入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多个军工行业一度陷入困境。但在1990年代末之后,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军费进入恢复性增长区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与上述国家相比,中国在航空、航天、船舶、电子及常规地面装备等领域均具有一定实力,基本上做到了“人有我有”。
而且,与产业升级的模式相同—经过初期的仿制、改进之后,中国的主战装备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子,部分装备在国际竞争中亦能不落下风。
例如,此次阅兵先锋的99A型坦克,在火力、防护力、机动力和信息化水平上都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准;“空警”系列预警机不仅已进入现役装备,还成功出口;停放于卡车上缓缓驶过天安门的大型无人机,则在主要性能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更重要的是,此次阅兵展示的均是现役装备,目前在研的一批装备并没有出现在阅兵式上。此外,一些“传说中”的装备也并未露面。考虑到这些,中国国防工业的进步确实令人振奋。
当然,中国的国防工业只是刚刚完成了赶超的初步阶段,需提升之处还很多:
除了继续推进具体技术进步外,应当考虑更多发挥国民经济的综合体量优势,让民间资源更多地进入军工领域,并在一些领域适度引入竞争机制。
仍须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工业的升级。目前一些军工产品的短板—如战斗机发动机等—不仅仅是军工行业自身问题,也与国家基础工业能力不足有关。在此过程中,军工企业实际上可以“有所作为”,反推基础工业进步。
应当更加重视军工产品的出口。军工产品由于是特殊商品,其市场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更需要以国家意志开拓和维护市场。军工产品往往是高附加值、高利润产品,一定规模的军品出口,可以为军工产业的发展提供自我积累。
中国国防工业的进步,绝不仅仅具有产业意义。
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经历了极为复杂的近现代史。其间,外部入侵与威胁,不仅反复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还导致中国在工业化初期必须保持高度集中与动员的体制,时时考虑“准备打仗”—毕竟,一个面临高度防务压力的国家,只能考虑眼前应急,难以腾出手来推动国内的全面改革与建设。这种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时至今日,以中国的综合国力、军事能力和国防工业实力,只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且自身不出现重大问题,未来完全可以实现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强有力的国防体系可以保障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可以使国家更加从容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从宏观历史的角度而言,这也许是阅兵式上的各种装备,带给每一名普通民众的最大福利。
比如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航母战斗群在中国沿海出现时,往往伴有极强的威慑意图。但在反舰弹道导弹出现后,这种局面完全改观。
改变战略平衡的“航母杀手”
此次阅兵式上,中国首次公开展示了“东风-21丁”和“东风-26”两型弹道导弹,这证实了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存在。这两种导弹的出现,有可能改变未来海空战争的形态。
根据此次阅兵式的解说词,“东风-21丁”导弹是“打击舰船目标的陆基弹道导弹,是我军海上非对称作战的撒手锏武器”,“核常兼备”的“东风-26”导弹“能对陆上重要目标和海上大中型舰船实施中远程精确打击,是我军战略威慑力量体系中的新型武器”。
用通俗语言来说,前者是打击航母的专用反舰弹道导弹,后者既能打击地面目标,又能打击航母等海上机动目标。此外,后者既可搭载各种常规战斗部—如反舰战斗部、反地面目标战斗部等,又可在必要时搭载核战斗部。
反舰弹道导弹的出现,使未来战争形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是一种用常规手段(而非核手段)改变战略平衡的武器。
通常的反舰导弹飞行速度多为高亚音速,偶有超音速或2、3倍音速者,而中远程反舰弹道导弹的末端飞行速度却多在7倍音速以上,且其战斗部往往具有末端机动、诱饵等多种突防技术。因此,以现有的舰艇防御技术而言,拦截反舰弹道导弹的难度极大。如果面对的是对方多批、多枚反舰弹道导弹的同时攻击,则现有的航母战斗群的防空火力更是难以抗衡。
正因为如此,美国、日本等国对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发展极为关注,美国将中国发展此类装备的构想总结为“反介入”和“区域拒止”战略,认为中国可以凭借此类装备,在本土附近的一定区域构建战略屏障。
按照通常的猜想,“东风-21丁”的射程在2000公里左右,而“东风26”的射程可达4000~5000公里。如果以中国大陆的主要部分为可能的发射地点,以5000公里为半径,在此范围内,不仅有“北至白令海、南至第二岛链以外”的西太平洋大部,还涵盖了整个南中国海以及印度洋北部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包括波斯湾、红海等区域。关岛、迪戈加西亚、达尔文港等在今天国际新闻中时常出现的地点,也都在这一范围之内。
值得一提的是,现有F/A-18E/F等型号航母舰载机的打击半径,至多约1500公里,远小于中远程弹道导弹的射程。这意味着在未来战争中,航母很可能面临被动“挨打”却又无法“还手”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此次阅兵还同时展示了“东风-15乙”、“东风-16”等中近程弹道导弹,以及性价比较高的“长剑-10”巡航导弹。在这些导弹的配合下,中国目前已初步具备了下述重要能力:在5000公里的距离内,通过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攻击等方式,摧毁敌方的主要岸基机场、大型设施以及主要大中型水面舰。
反舰弹道导弹的构想并非中国首创,早在前苏联时期,“红海军”就曾探讨并试验过这一技术方案。但其难点并不仅仅在于研发弹体本身,还在于如何发现、跟踪茫茫大洋中的对方航母等大型军舰。在当年卫星等天基系统尚不成熟时,发展反舰弹道导弹可能面临有“矛”但不知向何处用的窘境。
而在今天,海洋监视卫星、通讯卫星等一系列天基系统的实用化,末端制导技术的成熟,都使发展反舰弹道导弹具备了现实可能性。从这一点可知,如果中国确实已将反舰弹道导弹投入使用,必然是已经拥有了相应的天基侦察、通讯系统,并解决了反舰弹道导弹战斗部末端机动、精确制导的技术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近年来中国工业和科技基础的提升。
装备体系建设成新亮点
此次阅兵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参阅装备全部是国产装备,且已逐渐形成了较为先进而又相对完整的装备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横向比较,这是极为难得的。
具体而言,从地面突击部队—主战坦克、自行火炮、步战车,到空中的战斗机、直升机、预警机、指挥机,再到二炮的战术、战略导弹,以及后勤保障、信息支援等装备,除极个别是在仿制基础上改进而来之外,基本上均是中国独立研制的,并且形成了符合中国需要的技术路线。
纵观当前世界各国,除美国一超独强外,国防工业“门类齐全”又兼具较高水准者已经不多:
俄罗斯在地面装备和战略武器方面仍具实力,但在舰船领域始终未能复苏,自苏联解体后再未新建过一艘5000吨以上的战斗舰。
德国联合欧洲伙伴,可算是军工行业的中等强国,其装备技术水平很高,但在大型舰艇、航天、导弹等领域存在不足。
法国仍在各领域勉力支撑原创的科技和工业体系,但脚步明显放慢,下一代战斗机和主战坦克迟迟未提上日程;英国则已大幅“收缩战线“,基本放弃了主战坦克和战斗机的研制。
日本的军工产业在船舶、车辆和电子方面颇具水平,但因长期受到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其在战斗机、导弹等领域形成明显短板。
1980年代以后,中国国防工业曾走过一段低谷,在投入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多个军工行业一度陷入困境。但在1990年代末之后,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军费进入恢复性增长区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与上述国家相比,中国在航空、航天、船舶、电子及常规地面装备等领域均具有一定实力,基本上做到了“人有我有”。
而且,与产业升级的模式相同—经过初期的仿制、改进之后,中国的主战装备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子,部分装备在国际竞争中亦能不落下风。
例如,此次阅兵先锋的99A型坦克,在火力、防护力、机动力和信息化水平上都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准;“空警”系列预警机不仅已进入现役装备,还成功出口;停放于卡车上缓缓驶过天安门的大型无人机,则在主要性能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更重要的是,此次阅兵展示的均是现役装备,目前在研的一批装备并没有出现在阅兵式上。此外,一些“传说中”的装备也并未露面。考虑到这些,中国国防工业的进步确实令人振奋。
国防工业进步的意义
当然,中国的国防工业只是刚刚完成了赶超的初步阶段,需提升之处还很多:
除了继续推进具体技术进步外,应当考虑更多发挥国民经济的综合体量优势,让民间资源更多地进入军工领域,并在一些领域适度引入竞争机制。
仍须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工业的升级。目前一些军工产品的短板—如战斗机发动机等—不仅仅是军工行业自身问题,也与国家基础工业能力不足有关。在此过程中,军工企业实际上可以“有所作为”,反推基础工业进步。
应当更加重视军工产品的出口。军工产品由于是特殊商品,其市场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更需要以国家意志开拓和维护市场。军工产品往往是高附加值、高利润产品,一定规模的军品出口,可以为军工产业的发展提供自我积累。
中国国防工业的进步,绝不仅仅具有产业意义。
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经历了极为复杂的近现代史。其间,外部入侵与威胁,不仅反复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还导致中国在工业化初期必须保持高度集中与动员的体制,时时考虑“准备打仗”—毕竟,一个面临高度防务压力的国家,只能考虑眼前应急,难以腾出手来推动国内的全面改革与建设。这种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时至今日,以中国的综合国力、军事能力和国防工业实力,只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且自身不出现重大问题,未来完全可以实现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强有力的国防体系可以保障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可以使国家更加从容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从宏观历史的角度而言,这也许是阅兵式上的各种装备,带给每一名普通民众的最大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