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视域下的习武体悟

来源 :中州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555xx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武术,自然也有对“天人合一”的不懈追求。本文首先对“天人合一”思想做了历史性梳理,然后从“天人合一”的视角审视了习武体悟的过程与方法:即通过体悟人与自然——体悟自性——体悟天道这一路径,最终通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关键词】天人合一;武术;体悟;尽心知性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魏孟飞(1988—),男,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武术与传统文化方向研究。E-mail: [email protected]
  Abstract: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has been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As a crucial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martial arts also has the persistent pursuit of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in a historical view, and then discusses the process and method of experience-insight of practicing martial arts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The three procedures are: firstly, feel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secondly, get to see one’s self-nature; the final and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reach the realm of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Key words: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martial arts; experience-insight; knowing one’s self-nature
  CLC number: G852.9 Document code: A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中讲道: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彻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1]生长于传统中华文化中的中国武术,自然也深受这一文化特色的影响。与其它文化样式不同的是,武术乃是一种以身体为实践对象,以身体运动为实践方式的体悟过程。可以说,习武体悟的内容、方式以及最高境界亦或最终归宿都是传统文化中所讲的“天人合一”。
  1“天人合一”思想历史寻绎
  “天”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多义词,既有宇宙自然之意,又有人格神意义上的万物主宰之意,还可以指形而上意义上的宇宙人生之超验性本体,与“道”等概念同义。从整体上说,
  中华文化中的人与天是一种合一、相应、相通的关系。这种文化观念可以说萌芽于上古时期原始的自然崇拜、敬畏天地等心理。在中华文化核心奠基期的春秋战国,天人合一思想才逐渐酝酿成形。《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语显示了人对天的效法。老子则明言天地人之理乃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第二十五章》) 庄子也有天地生万物的思想,“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 达生》),并且阐明了人与天的相融相契关系:“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齐物论》)。至于天人如何相通,儒家认为“诚”是天人之间的通道,《礼记.中庸》上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则说:“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为我们指明了人与天合一的内在理路,即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修为路径,最终达成人天一体。
  哲学史上,汉儒董仲舒的“天人相应”说可谓影响甚巨。他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又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他同时提出“人副天数”的观点, 表明人身乃是一个小宇宙,与天象多有暗合、相应之处:“人有三百六十节,天之数也; 形体骨肉, 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 日月之象也; 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 故小节三百六十六, 副日数也; 大节十二分, 副月数也。内有五脏, 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 副四时数也。……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对董子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应思想,历来争议颇多。虽然其所言之“相应”多为人格神意义上之“天”与人事尤其是政治变迁间的关系,有较强的附会之嫌,但其天人思想也包含了一定的合理性,且在后世发展中逐渐有所变化,“天人关系”中的“天”既指宇宙自然意义上之“天”,又指形而上意义上宇宙人生的超验性本体之“天”。
  至宋代,天人思想又有重要发展。易学家邵雍说:“学不际天人, 不足以谓之学。”(《皇极经世·观物外篇》)。“际天人”也就是是贯通天与人, 邵雍认为真正的学问乃是达到沟通天与人的境界。张载则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 他说:“儒者则因明致诚, 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致学而可以成圣, 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乾称》)。“合内外, 平物我, 自见道之大端”(《理窟》)。认为“天人合一”要从“诚”做起,内外相合,物我为一,才能“致明”,才能“见道”。程颢则说:“须是合内外之道, 一天人, 齐上下”(《程氏遗书》卷三)。“除了身只是理, 便说合天人, 合天人已是为不知者引而致之, 天人无间。”(《程氏遗书》卷二上) 可见,程颢认为“合”字的使用乃是为不知天人本为一体之人解释方便之故, 所以“天人本无二, 不必言合。”(《程氏遗书》卷六) 而天人之所以为一,乃是因为“只心便是天, 尽之便知性, 知性便知天, 当处便认取, 更不可外求。”(《程氏遗书》卷二上) 此观点与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一脉相承。程颐则强调天道与人道的同一关系:“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人道, 天道自是天道?”(《程氏遗书》卷十八) “道未始有天人之别, 但在天则为天道, 在地则为地道, 在人则为人道。” (《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上) 对此,张岱年先生评论道:“张载、二程论天人合一,立说不同,也有共同的特点,即都认为‘天人合一’是最高觉悟,是人的自觉”。[2]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论述天人关系时,认识与汉代的董仲舒又有所不同,对董说中的附会内容予以屏除:“在天有阴阳,在人有仁义;在天有五辰,在人有五官,形异质离,不可强而合焉……天与人异形离质,而所继者惟道也”。(《尚书引义》卷一)这样,王夫之用“道”的概念指明了天人真正得以贯通的原因,而天之所有与人之所有属于“形异质离”,不可强行言其相合。
  通过梳理古代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观念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天人合一”包含了一些不合理的附会之说,但从整体上看,它具有着鲜明的东方智慧,成为与西方人天二分思维迥异的一种文化理念。“大致说来, 所谓天有三种涵义: 一指最高主宰, 二指广大自然, 三指最高原理。”[3]那么,要真正做到“天人合一”,则首先要敬爱自然,亲近自然,效法自然;其次要尽心知性,了解体认自性之面目;最后才能由知性到知天,达到与天道贯通为一的境界。
  2武术修为的“体悟”特征
  中华武术作为一种以身体为实践对象和实践方式的文化形态,体现着鲜明的体悟思维特征。可以说,习武的过程就是体悟的过程,离开了体悟,武术习练过程也就失去了灵魂,武术也就不能以其独特的中华文化特色屹立于世界体育运动之林。那么,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思维优势的体悟思维究竟指什么呢?
  从语言的角度讲,《说文解字》将“体”字注为:“总十二属也,从骨声”。十二属是指人体的十二个部位,所以“体”首先指人的身体。引申后,“体”既可指一切具象之全体,“物体”、“球体”是也;又可作动词使用,表示人对具象之整体感知,“体会”、“体验”、“体悟”是也。而对于“悟”字,《说文解字.心部》解释为:“悟,觉也。从心,吾声。”《说文解字.见部》:“觉,悟也。”这种互相解释的释义方法表明, “悟”与“觉”的意义最为接近。另外,由“悟”字的构造可知,“悟”实际上就是“吾心”,就是“吾”“心” 之“觉”。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中的“体”并非单指物化的外在躯体,身心合一、灵肉与共的哲学认识论,使“体”自被创造之日起就蕴含身、心两意。人的身体并非僵死之器物,而是有着丰富情感和极强感知能力的。所以动词含义的“体”,是指认识主体与客境在接触过程中,引起认识主体身心方面感知觉变化的过程。客境之所以可以被认识主体所体会、体认、体味、体察、体悟,正是因为认识主体不单单是有形有象之身体,还是无形无象之心灵。正是心灵的存在,认识主体才能对客境产生微妙、全息、深刻的感知与认识,而身体正是客境与心灵产生微妙的感知与融通的必由之路,脱离身体的心灵是不可能与客境进行沟通的。总之,中国文化中的“体”具有身心贯通为一的特征。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悟”,则此字与儒释道三家主流思想密切相关。“悟”为“吾”“心”之“觉”,则如何觉察此心至为关键。对此,儒家讲求“自诚而明”,佛教禅宗讲求“明心见性”,道家则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三家言辞虽异,其理则一。其总体思想取向即为反身内求,祛除心之染污,最终彻见本有的灵明之心。如此,方能做到“吾”“心”之“觉”,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悟”。
  总之,体悟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结果;既需身体的感知,更需心灵的默会;既指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体验和感悟,又包括对“我”之“觉察”,“觉悟”,即通过身体实践通达大道,使本心显露的证悟或顿悟。作为与逻辑思维有着典型差异的一种思维方式,体悟思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优势所在,并渗透于中华武术之中,使武术的习练活动成为一种体悟自然之道、体悟自我心性、并最终体悟“天人一体”的修为过程。
  3 “天人合一”视域下的习武体悟
  3.1 习武体悟:人与自然的相融
  就“天”的宇宙自然义而言,“天人合一”意味着人与自然的相融相通。人身被视为一个小宇宙,其理与人所处之大宇宙既然相通,那么自然界之日月山河、鸟兽鱼虫无不成为习武者观察及学习之对象。大量象形拳种的出现,以及中华武术所特有的意象训练,即是自然之理在武术运动形式中的体现。不管是象形拳,还是拳法训练中的涉及自然之象的意象训练,都牵涉到武术习练主体“人”和武术内容及训练方法的灵感、智慧、规律之源泉“天”这两个方面,而要沟通这两个方面,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华民族所擅长的体悟思维,才能融通心物,与自然融合为一。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 大圣不作, 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知北游》) 习武者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就是要将自己置身于这一“天地大美”之中,从而体悟“四时之明法”和“万物之成理”。只有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断“格物”,才能“致知”,才能悟得自然之道,才能真正与自然相融相契。在《逝去的武林》一书中,李仲轩先生讲述了练习形意拳时人与自然的关系:
  练形意的老派做法是,刚开始练时,不管日里夜里,一定要对着东方练,这是死规定。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东方生机勃勃——这也是在象形取意。[4]
  人听戏会受感动,在天地万物中也会受感动,有感动就有功夫。一感动,拳架子里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到时候,琴棋书画、山河美景、禽兽动态都可以借来入象……练形意,练得诗兴大发似得,就对了。[5]
  从李仲轩先生的练拳经历中,我们不难窥见传统武术训练对人与境合一不二的深刻认识。练拳是人与外在环境交流感应的体悟过程,所以练拳的地方、所处的方位、练功的时辰等都颇有讲究,这种讲究实际上是一种意象上的感染,一种对自然之道的顺应,能将自然界中正向的、积极的信息传向习武者,在这样的环境下习武,人自然容易与环境合一,产生“在天地万物中也会感动”的现象。在这种状态下自然界所蕴含的道理也就极易被武术家感悟到并合理地融入到武术修为之中,从而真正地做到与自然相融。
  3.2 习武体悟:尽心而知性
  孟子曰:“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 孟子为我们指明了天人贯通的方法,即通过尽心达到知性,然后才能知天。在传统武术在练习过程中,习武者首先产生的体悟是对自我身体和心意的敏感和察觉,这种内向的省察体悟自然为各种技击招式最终成为自我的一种本能反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对各种技击手段这一有为之法的修炼,则是习武者进行经验心构建的基本途径,亦即孟子所说的“尽心”的过程。要做到真正的“尽心”,习武必须精进。全然地、投入地、忘我地武术习练,对于从根本上提高习武者的武技水平和认知境界是必不可少的。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饭可以一天不吃,拳不可以一日不练”等拳谚,都是对真正的武术家的“尽心”精神的写照。在真正做到“尽心”之时,习武者才能深度入静,才能体悟到万籁俱寂,唯有自心彻见眼前的境界。此时,自我在行拳中、对练时、技击时的性格都会清楚地呈现在习武者眼前:或是贪婪,或是保守;或是恐惧,或是冒失;或是凶狠,或是软弱;或是犹疑,或是果敢;或是安定,或是慌乱……真正的武学修为者,此时方才发现,自己所遇到的最大的敌人,正是自己内心中的弱点。然后经过武技的进一步全面而深入的训练,加之心法内功的修为,这些已经被体悟到的自我内心的弱点才逐渐软化、消退,恰如拨云见日一般,习武者的良知良能得以呈现,此时接手应敌,无可无不可,无为无不为,一切有感皆应,无须丝毫意念之努力。这就是庄子所说的“道近乎技”,只有达到这一境界,习武者才能洞见自性之本来面目,识先天全善全能之性体,也就达到了孟子所说的“知性”境界。《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所以,通过习武体悟,“尽心而知性”,才能通达“天人合一”之境。   3.3 习武体悟:天人合一之境
  天人合一首先是指人与自然的相融相契关系,在自然环境中习拳,人便开始体悟自我与自然天地的默然之沟通。其次,天人合一从形而下的人与自然相融的追求转而进升为对形而上的人与宇宙万物之超验本体的相合,此时,习武者展开对自我内心的体察与觉悟,从“尽心”的习武实践中洞见自我之心、自我之性这一本来面目,亦即“性体”,从而达到“知性”。 程颢认为,“只心便是天, 尽之便知性, 知性便知天, 当处便认取, 更不可外求。”(《程氏遗书》卷二上) 心便是天,“天人本无二, 不必言合。”(《程氏遗书》卷六) 因此尽心知性后自然就知天了。由于形而上之“天”也常常被称为“道”,所以在武术中,若能“拳合于道”,则自然“人合于天”。 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在其著作《拳意述真》中写道:化劲者,即炼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渺,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6]孙老先生所讲的形意拳三种练法中的化劲,练到最高阶段则能“与道合真”、“与太虚同体”,即拳合于道,人天一体。然而练到这一境界,需要先练至“至柔至顺”、“身无其身、心无其心”,也就是习武者身心内外已经没有丝毫阻滞与执念,此时已从“尽心”到达“知性”之境,则与太虚同体的境界自然水到渠成了。习武之人通过体悟所达到的顶天立地、浩然之气贯通云霄、与天地共在、与万物为一的境界,正如张载所说的“ 乾称父, 坤称母, 予兹藐焉, 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 天地之帅吾其性。”(《正蒙.乾称》)唐代的李翱也说:“诚者圣人之性也,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于极也”(《复性书》上)李翱对圣人之性照乎天地的境界的描述,用在得道的武术家身上,也是恰如其分的。
  4 结语
  对中华武术的习练者而言,通过习武体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即为“拳与道合”,也就是“天人合一”。通过在自然环境中体悟人与自然的相融关系,习武者可以达到形而下意义上的“天人合一”;通过不断体悟,从“尽心”习武入手,由“尽心”而“知性”并进而“知天”,习武者可以达到形而上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武术修为的文化特点和终极追求,也就是通过不断地修为和体悟,最终通达“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J].中国文化,1991(4):93-96.
  [2][3] 张岱年.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1-8.
  [4][5] 李仲轩,徐皓峰.《逝去的武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62.
  [6] 孙叔容,李斌.《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增订本》[M].香港:香港迷思达蕾科艺公司.2007:309-310.
其他文献
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服装商品的特点和网络服装购物的特殊性,本文分别从服装属性、服装网络购物平台和消费者个人倾向三个方面,研究服装网络消费者E忠诚的影响
体育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国民体质,提高民众对于政府公共服务满意水平,增强市民对于所在城市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采用
数字时代,一切都建立在电子信息的基础上,信息传输高速便捷,出版领域突出体现着数字时代的特征。应用软件技术不断升级发展,充分了解各软件的特性、用途,合理、熟练地使用各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被动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创造性。而课改则力图逐步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这种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建立和形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B年年底,全国经济类的行业协会(不包括商会)有六万余家,到今年年初,全国工商联所管辖的商会有一万零八百多家。目前,行业协会的发展可谓参差不齐。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由初级市场经济向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行业协会的服务能力至关重要。行业协会只有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才能在做好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以及行业与行业间的桥梁,谋得自己的生存空间。那么,行业协会发
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转变体育教学的观念,培养学生对乒乓球的兴趣,提高学生乒乓球的技术能力等。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
节奏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各种节奏,诸如动和静、张和弛、收和放、疏和密等课堂节奏.并把这些节奏转化为学生心理节奏,引起共鸣,产
[摘 要]学院班主任是学生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做好学院班主任工作,要加强对学院班主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清学生的特点,增强责任感;要提高学院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做到品格高尚,学识渊博,从而为学生树立榜样;要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贯彻“法治”精神,公开、公平、公正地开展学生工作;要根据学院特点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促进心理健康。  [关键词]学院班主任;责任;身心健康  [DOI]10. 1
有人说,红星美凯龙的老板对世博会是最有概念的,因为参加日本爱知世博会之后,就把世博会的未来之家搬到了“红星”国内某旗舰店的顶层。此次红星作为家居流通企业的代表参展世博
随着国际一体化逐步延伸到经济合作以外的领域,以国家教育体系为单位的比较传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席明纳基础上构建的比较教育研究的宏观文化场,具有类似布迪厄网络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