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理论源流探颐

来源 :辽宁中医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3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热理论滥觞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均有阐述,先秦两汉时期,奠定了湿热理论的基础,对湿热为病的治疗也有较多的临床实践,东汉末年张仲景开创了湿热辨证施治的先河;隋唐宋元时期,湿热理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方面是病因病机的完善;另一方面是宋金元时期内伤湿热理论的提出;明清时期是湿热理论发展的顶峰,尤清代中叶温病学派的兴起,使外感湿热与内伤湿热进一步区分以及在治疗上的创新,推动了湿热理论的研究,使之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理论充实、应用广泛的中医学理论.近年来,湿热所致疾病的种类较多,发病趋势升高,湿热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是临床疑难杂症发展过程的重要病机.因此,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多学科、多系统相互配合,规范化对其进行研究,为临床提供更加客观化证据.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吕仁和教授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经验,以继承名老中医的临证思想.方法 应用“中医医案数据库”中已收录的415则吕仁和教授治疗肾病综合征医案,从病因、病位、病机、药物等方面检索分析.结论 肾病综合征常见病因是内伤或禀赋不足;具有慢性、易反复的发作特点;以肾、脾、肺、胃、肝为常见病位;气血不足、血瘀湿阻、水湿(饮)内停为基本病机;常用立法有益智、活血利水、益气养血;以功效分类常用药物是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祛瘀药;常用猪苓、益智仁、黄芪、红景天、太子参、丹参、牡丹皮、赤芍、白花蛇
慢性肾衰便秘是一种具有特殊病因病机的独立的消化道疾病,辽宁名中医何学红教授认为其发病特点源自慢性肾衰病机的复杂性,其病机要点可概括为为“虚、瘀、毒”导致的肠道传导功能受阻.慢性肾衰治疗过程中的合并用药、作息规律、透析方式以及心理状态等因素也对便秘产生影响.何学红教授在应用自拟肾衰方纠正慢性肾衰正虚毒蕴病理状态的同时,分别通过结合和解少阳、增液通腑、润燥化瘀下气三种常用配伍法来治疗少阳阳明合病、津亏肠燥和老年气虚血瘀等类型的慢性肾衰便秘,疗效理想.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的《脾胃论》,主治脾气虚弱证诸症;二陈汤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痰湿阻滞证诸症.两方均是中医上有名且临床常用的方剂,亦是通过现代临床研究证明具有抗肿瘤的作用.癌性疼痛(以下简称癌痛)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且难以忍受的并发症之一,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吴煜教授认为癌痛在中医上证属正虚邪实,脾气亏虚、痰湿凝滞为癌痛的基本病机,补中益气汤合二陈汤,一方面可以健脾助运以养正虚而补气血不足,另一方面可化痰除湿助气血运行以达气血通畅,二者合用可达到健脾化痰、祛湿止痛之效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预测“金花清感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分子作用机理.方法 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及中药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A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Tool for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
首都国医名师李乾构教授师从京城名医关幼波先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提出十纲辨证、药食同源等理论,擅长口腔、脾胃、肝脏及疑难杂症等疾病的治疗.李乾构教授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及独到的见解,重视正气充足,脾胃充实,善于从气郁和血瘀论治脾胃病,胃为多气多血之腑,百病皆生于气,久病入络,李老主张治疗上辨病辨证相结合,强调补气健脾的同时,在四君子汤基础上配以行气活血之药,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调护上注重节饮食、畅情志等,强调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形气神”理论揭示了人体存在的三个基本层次,也是《内经》中生命观的高度概括,故“形气神”理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样具有适用性,其三者贯穿于肿瘤疾病的各个阶段.该文将从形、气、神的角度探讨三者与肿瘤的关系,阐明肿瘤的发生始于神变,发于气变,终于形变,循环往复的发病规律与病因病机,并强调形、气、神三者同调在其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祛形、治气、调神的具体治法,为肿瘤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理论支持.
从《伤寒瘟疫条辨》温疫的病因、发病、病机、治法、方药等角度,探讨其对中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认为温疫为触受”天地疵疠旱潦“之杂气所致;杂气致病,寒、温有别,而太阴阳明,表里两感是温疫发病的主要形式,契合新冠肺炎的发病特点;杂气所致温疫其病机演变过程为火热内伏,水液失宣,成湿化燥;湿热搏结,流转三焦;邪入气营,耗血动血;余毒留恋,耗气伤阴,其中”火热内伏,三焦怫郁\"为温疫的主要病机,贯穿于病程的始终;在治疗上须注重辛凉透邪、清热解毒、逐秽通下、清补兼施诸法合用,
六腑之中,除三焦外的其余五腑,与五脏分别具有表里关系,独余三焦一腑孤存,因而三焦被称为“孤腑”.但作者认为三焦是一贯通上下、交通左右的运行通路,其作用有三:一是使五脏精气得以互资互传互化;二是使五脏产生的代谢废物得以泄出;三是使其余五腑得到与其相表里的五脏精气之滋养.三焦看似无脏与之表里,实则与五脏均为表里,故云“孤腑不孤”.该文通过对三焦生理特点和功能、五脏精气、三焦与五脏关系的新认识,从三个角度对“孤腑不孤”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结合国内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与名医经验,探讨了“孤腑不孤”的临床意义.基于此,
目前,全球疫情形势严峻,我国已进入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重要时期,必须牢牢抓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防治中,中医药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该文通过回顾鼻疗法在古代防治瘟疫中的相关文献记载,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结合近代流感的中医药防治,分析鼻疗法对新冠肺炎预防和治疗的可行性和优势性,进一步探讨鼻疗法防治新冠肺炎的应用价值.新冠肺炎属中医学“瘟疫”范畴,病位主要在肺,温毒之邪从口鼻而入,侵袭肺络而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以急性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特征.鼻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
问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辨证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儿科又称“哑科”,对医者而言儿科问诊尤难把握.在临床实践中清晰的问诊思路是诊治疾病的关键之一.在中医分科发展的过程中有关儿科问诊的专科特点渐显不足,加之小儿在生理病理上与成人不同,问诊方式与内容上亦有所不同.儿科问诊主要采用直接问诊与间接问诊相结合的方法.在小儿肺系疾病问诊时以“热、咳、食、便”四字为领,再分以问诊要点与伴随症状两部分,兼问体质、旧疾与服药等,直击要点,层次分明,有助于全面把握病情.既能突出肺系疾病的临床特征,又结合了小儿生理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