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收账款是指在正常的企业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业务而形成的债权,它是商业信用的产物,对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由于信用缺失问题以及信用管理缺乏科学性导致应收账款拖欠现象大量发生,这已成为国内许多企业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之一,给企业的资产带来了极大的流失和沉淀,本文分析了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形成原因以及信用管理的评价体系。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应收账款管理 信用管理 对策建议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了获得更大的销售份额,增大利润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采用以信用作为付款承诺的结算方式,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和赊销方式来销售产品。然而这种销售方式会使应收账款的收回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将盈利转化为现金流,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风险,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企业破产。在我国,由于信用管理制度发展程度还比较低等原因,致使信用缺失现象问题日趋严重,人为甚至恶意拖欠应收账款现象层出不穷。鉴于此,有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管理制度,完善机构和相关人员的配置,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减少应收账款成本的发生,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1、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分析
1.1、信用问题缺失严重
来自专业机构的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有近25%的企业没有听说过信用管理,而有健全、完善的信用职能的内资企业不到1%,仅有少数大中型企业成立了信用管理部门。以上状况与与我国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很不匹配。据统计,我国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逐年居高不下,到2011年6月已超过2.8万亿元。企业平均坏账为9%,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0.25%-0.5%近20倍。
1.2、信用管理水平低下
企业信用管理滞后于信用经济的发展,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信用防范意识不强;企业经常迫于竞争压力,片面追求销售额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如:应收账款上升,呆坏账增加等,而且这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相违背。缺乏专业、正规、完善的信用管理部门;目前在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基本上归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来管理,但二者由于部门职能、目标、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很难将这一工作做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信用管理手段和技术落后,导致效率低下。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并未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缺乏详尽完备的客户资信方面数据信息。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乏科学的评价和预测,甚至仅仅凭借主观臆断做出一些不科学的决策。在销售管理上缺少信用额度控制等等。
2、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以下内容应该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信息收集整理工作不到位
应收账款管理的效率高低与否,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对客户资信等级的评价的合理性。很多企业的客户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力度不强,往往达不到正确判断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自身人才缺乏,未构建自己的信息机构,且相关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再加上能承担的成本相当有限,其自身获得信息能力非常弱。另一方面是企业外部原因导致的。政府缺乏专门负责企业信息统计的机构,缺少对企业基本信息,诸如生产规模、财力状况、资信信息等的了解,以至企业缺乏从外部了解合作企业的渠道。
2.2、内部管理不规范,风险防范意识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企业应收账款总额居高不下,坏账比率不断上升,主要是企业内部各项制度不健全,风险意识弱。有的企业未建立应收账款管理责任制度。财会部门与销售部门责任不明确,缺乏沟通,销售和财务信息不连贯,出现问题后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另外,考核制度不合理。目前,大部分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实行销售人员工资总额与销售额挂钩的做法。这促使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回扣等手段强销商品,忽略之后的收款工作,而这部分销售额成为坏账的风险极大。应收账款日常实际管理工作也不规范,未建立客户档案或档案不全、未按实际情况制定信用标准、平时不进行账龄分析等许多管理缺陷都导致应收账款管理效率低下。
2.3、迫于市场竞争压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了避免被淘汰的厄运,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竞争优势,千方百计地扩大市场份额。但有些企业因为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信用低等因素,销路拓展能力有限,往往希望借助赊销业务来扩大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企业出于低成本生产的考虑,产品研发少,技术含量低,质量不稳定,买方单位出于谨慎起见,倾向于采用“试用”的购货方式,即没有问题再付款,比如现在不少企业推出“产品质量保证金”的销售策略,这种方式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赊销业务,造成了企业赊销业务只增不减的困境。
2.4、法律维权意识薄弱以及法制环境不健全
相当一部分企业普遍存在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债务纠纷的意识不强的问题,既有客观,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来说,从起诉、受理、调查、取证、开庭审理到判决、裁定与执行有一个时间过程,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甚至出现整个诉讼费用高于其欠款余额的尴尬局面,另外,由于国内目前法制建设不健全等原因即使打赢了官司,还存在执行难或者无法执行的窘境。主观方面,个别地区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使许多企业缺乏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信心和勇气,遇到不合理、不合法的呆坏账碍于面子只能“忍气吞声”。
3、优化信用管理体系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建议
3.1、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
鉴于我国特定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及现代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企业应权衡与应收账款有关的效益和成本,指定适合于本企业的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政策。具体来讲,信用政策的目标就是要在赊销收益和应收账款持有成本(包括短缺成本、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坏账损失)之间进行权衡,进而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确保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并最终实现企业效益和价值的最大化。 3.2、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
对应收账款实行责任制管理,各个企业根据所在行业的特点制定计划,详细地做成计划表单,下发到相关负责人,明确权与责,加强销售业务人员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落实收款责任。还要严格应收账款核销制度,对每笔应收账款都做到清晰明确,进行准确的账龄分析,对因质量、数量、交货时间、合同纠纷等没有得到处理的应收账款单独设账管理,并计提坏账准备,强化内部控制,为应收账款的管理奠定坚实基础。要对应收账款管理进行制度化,使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也可以看成是化解应收账款风险的前提条件。具体而言,有三条制度可循:一是赊销审批制度。赊销业务应遵循规定的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对符合赊销条件的客户,应经审批人批准后方可办理。超出政策规定的赊销业务,要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强化谨慎性原则,不得盲目追求销量而滥用信用,要尽量少产生应收账款,提高应收账款质量。
3.3、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是企业对应收账款进行规划和控制的基本策略与措施。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经营和客户的信誉情况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期间和收账政策三方面。(1)信用标准是客户获得商业信用应达到的最低标准,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表示。(2)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客户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这个期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必须谨慎确定。(3)收账政策是指客户违反信用条件,拖欠甚至拒付账款时企业所采取的收账政策与措施。合理的信用政策应将信用标准、信用期间和收账政策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三者的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各种成本的影响。
3.4、正确定位企业发展目标,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应该改变只看到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思想意识,也应该注重企业价值最大化。要充分认识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认识其危害性,不能只是为了获得市场份额而盲目扩大赊销量。应该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确定正确的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在赊销形成应收账款时,一定要谨慎,降低经营风险,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5、加强应收账款事后管理
应收账款坏账损失率之所以高居不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应收账款事后控制不严格,所以,为了保证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应该加强事后管理。首先应制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催收账款的程序一般为:信函通知、电报或电话传真催收、派人面谈、诉诸法律。但不同的客户信誉度不同,在具体的催账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作出恰当选择。对已经到期的应收账款,企业应专门成立应收账款催收小组进行催讨。其次应确定合理的讨债方法,兼顾人情与法理,权衡收账费用与回收效益,在双方利益都得到最大保证、商业关系得到最恰当处理的前提下,选择最适合每个客户的处理方案。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应收账款的风险无处不在,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核算和管理,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周转,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企业应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化的工作来抓,使得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力求将应收账款控制在合理水平上,把坏账降到最低。
4、结论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复杂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等各方的协作配合才能完成,而非企业一家所能解决。本文对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现状、形成原因等作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提升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免费论文网.2006.
[2]孟元博.中国会计报.2009-07-21.
[3]高晓慧.浅议应收账款风险及管理.2010年第10期.
关键词:应收账款管理 信用管理 对策建议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了获得更大的销售份额,增大利润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采用以信用作为付款承诺的结算方式,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和赊销方式来销售产品。然而这种销售方式会使应收账款的收回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将盈利转化为现金流,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风险,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企业破产。在我国,由于信用管理制度发展程度还比较低等原因,致使信用缺失现象问题日趋严重,人为甚至恶意拖欠应收账款现象层出不穷。鉴于此,有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管理制度,完善机构和相关人员的配置,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减少应收账款成本的发生,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1、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分析
1.1、信用问题缺失严重
来自专业机构的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有近25%的企业没有听说过信用管理,而有健全、完善的信用职能的内资企业不到1%,仅有少数大中型企业成立了信用管理部门。以上状况与与我国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很不匹配。据统计,我国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逐年居高不下,到2011年6月已超过2.8万亿元。企业平均坏账为9%,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0.25%-0.5%近20倍。
1.2、信用管理水平低下
企业信用管理滞后于信用经济的发展,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信用防范意识不强;企业经常迫于竞争压力,片面追求销售额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如:应收账款上升,呆坏账增加等,而且这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相违背。缺乏专业、正规、完善的信用管理部门;目前在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基本上归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来管理,但二者由于部门职能、目标、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很难将这一工作做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信用管理手段和技术落后,导致效率低下。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并未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缺乏详尽完备的客户资信方面数据信息。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乏科学的评价和预测,甚至仅仅凭借主观臆断做出一些不科学的决策。在销售管理上缺少信用额度控制等等。
2、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以下内容应该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信息收集整理工作不到位
应收账款管理的效率高低与否,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对客户资信等级的评价的合理性。很多企业的客户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力度不强,往往达不到正确判断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自身人才缺乏,未构建自己的信息机构,且相关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再加上能承担的成本相当有限,其自身获得信息能力非常弱。另一方面是企业外部原因导致的。政府缺乏专门负责企业信息统计的机构,缺少对企业基本信息,诸如生产规模、财力状况、资信信息等的了解,以至企业缺乏从外部了解合作企业的渠道。
2.2、内部管理不规范,风险防范意识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企业应收账款总额居高不下,坏账比率不断上升,主要是企业内部各项制度不健全,风险意识弱。有的企业未建立应收账款管理责任制度。财会部门与销售部门责任不明确,缺乏沟通,销售和财务信息不连贯,出现问题后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另外,考核制度不合理。目前,大部分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实行销售人员工资总额与销售额挂钩的做法。这促使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回扣等手段强销商品,忽略之后的收款工作,而这部分销售额成为坏账的风险极大。应收账款日常实际管理工作也不规范,未建立客户档案或档案不全、未按实际情况制定信用标准、平时不进行账龄分析等许多管理缺陷都导致应收账款管理效率低下。
2.3、迫于市场竞争压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了避免被淘汰的厄运,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竞争优势,千方百计地扩大市场份额。但有些企业因为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信用低等因素,销路拓展能力有限,往往希望借助赊销业务来扩大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企业出于低成本生产的考虑,产品研发少,技术含量低,质量不稳定,买方单位出于谨慎起见,倾向于采用“试用”的购货方式,即没有问题再付款,比如现在不少企业推出“产品质量保证金”的销售策略,这种方式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赊销业务,造成了企业赊销业务只增不减的困境。
2.4、法律维权意识薄弱以及法制环境不健全
相当一部分企业普遍存在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债务纠纷的意识不强的问题,既有客观,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来说,从起诉、受理、调查、取证、开庭审理到判决、裁定与执行有一个时间过程,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甚至出现整个诉讼费用高于其欠款余额的尴尬局面,另外,由于国内目前法制建设不健全等原因即使打赢了官司,还存在执行难或者无法执行的窘境。主观方面,个别地区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使许多企业缺乏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信心和勇气,遇到不合理、不合法的呆坏账碍于面子只能“忍气吞声”。
3、优化信用管理体系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建议
3.1、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
鉴于我国特定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及现代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企业应权衡与应收账款有关的效益和成本,指定适合于本企业的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政策。具体来讲,信用政策的目标就是要在赊销收益和应收账款持有成本(包括短缺成本、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坏账损失)之间进行权衡,进而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确保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并最终实现企业效益和价值的最大化。 3.2、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
对应收账款实行责任制管理,各个企业根据所在行业的特点制定计划,详细地做成计划表单,下发到相关负责人,明确权与责,加强销售业务人员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落实收款责任。还要严格应收账款核销制度,对每笔应收账款都做到清晰明确,进行准确的账龄分析,对因质量、数量、交货时间、合同纠纷等没有得到处理的应收账款单独设账管理,并计提坏账准备,强化内部控制,为应收账款的管理奠定坚实基础。要对应收账款管理进行制度化,使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也可以看成是化解应收账款风险的前提条件。具体而言,有三条制度可循:一是赊销审批制度。赊销业务应遵循规定的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对符合赊销条件的客户,应经审批人批准后方可办理。超出政策规定的赊销业务,要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强化谨慎性原则,不得盲目追求销量而滥用信用,要尽量少产生应收账款,提高应收账款质量。
3.3、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是企业对应收账款进行规划和控制的基本策略与措施。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经营和客户的信誉情况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期间和收账政策三方面。(1)信用标准是客户获得商业信用应达到的最低标准,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表示。(2)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客户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这个期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必须谨慎确定。(3)收账政策是指客户违反信用条件,拖欠甚至拒付账款时企业所采取的收账政策与措施。合理的信用政策应将信用标准、信用期间和收账政策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三者的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各种成本的影响。
3.4、正确定位企业发展目标,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应该改变只看到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思想意识,也应该注重企业价值最大化。要充分认识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认识其危害性,不能只是为了获得市场份额而盲目扩大赊销量。应该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确定正确的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在赊销形成应收账款时,一定要谨慎,降低经营风险,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5、加强应收账款事后管理
应收账款坏账损失率之所以高居不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应收账款事后控制不严格,所以,为了保证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应该加强事后管理。首先应制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催收账款的程序一般为:信函通知、电报或电话传真催收、派人面谈、诉诸法律。但不同的客户信誉度不同,在具体的催账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作出恰当选择。对已经到期的应收账款,企业应专门成立应收账款催收小组进行催讨。其次应确定合理的讨债方法,兼顾人情与法理,权衡收账费用与回收效益,在双方利益都得到最大保证、商业关系得到最恰当处理的前提下,选择最适合每个客户的处理方案。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应收账款的风险无处不在,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核算和管理,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周转,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企业应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化的工作来抓,使得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力求将应收账款控制在合理水平上,把坏账降到最低。
4、结论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复杂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等各方的协作配合才能完成,而非企业一家所能解决。本文对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现状、形成原因等作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提升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免费论文网.2006.
[2]孟元博.中国会计报.2009-07-21.
[3]高晓慧.浅议应收账款风险及管理.2010年第10期.